问题

你怎么看待那些崇洋媚外的人?

回答
“崇洋媚外”这四个字,听起来总是带着一股子审判的意味,仿佛一顶帽子,直接扣在某些人的头上,也宣告了“我们”作为旁观者,在道德制高点上。但如果真的要仔细聊聊这事儿,恐怕就不能这么简单粗暴了。

首先,得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外部影响。生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各种文化、价值观、产品、思想,像潮水一样涌入我们的生活。你很难说自己完全不受外国电影、音乐、时尚、科技产品,甚至是某些生活方式的影响。这是正常的,也是时代使然。

那么,什么才算是“崇洋媚外”呢?我觉得关键在于那个“媚”字,以及它背后所隐含的态度。

“崇洋媚外”的几个可能面向:

盲目推崇,不分好坏: 这是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是外国的,就天然地好,就高人一等。这种态度,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缺乏对自身文化和国情的审视。比如,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味模仿国外的某种教育模式、生活方式,或者对国外产品的任何一点小缺点都视而不见,反而将国产同类产品贬得一文不值。这种“捧一踩一”的行为,显得有些肤浅和不客观。

价值判断上的偏颇: 有时候,“崇洋媚外”体现在对价值观的选择上。比如,认为国外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概念,就一定是比国内的更好、更高级,而忽略了这些概念在不同文化和社会土壤中的具体实践和差异。或者,将某些西方社会的现象,比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视为绝对的先进,而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问题,比如社会疏离感、过度消费等。

身份认同的迷失: 更深层次的,可能是因为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一些人对自身的文化和身份认同产生了困惑,不知道自己是谁,该往哪里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更容易去拥抱那些看似“更强大”、“更先进”的外国文化,以此来寻找一种归属感或优越感,甚至不惜贬低自己的原生文化。

历史和现实的复杂交织: 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历史因素的影响。长期的殖民历史、近代的屈辱经历,以及改革开放初期,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展现出的强大实力,都在一些人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种印记,可能无意识地影响着他们对“外国”的看法,让他们更容易将其与“进步”、“现代化”等词汇联系起来。

为什么会有人“崇洋媚外”?

信息不对称和媒体塑造: 早期,国外的产品和信息进入中国相对有限,通过媒体的宣传,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理想化、光鲜亮丽的形象。而国内的产品和服务,可能在包装、营销、用户体验等方面做得不够好,自然容易在对比中落败。

“性价比”的错觉: 有时候,一些人之所以选择外国产品,并非纯粹的“媚”,而是基于一种“性价比”的考量,尽管这个“性”不一定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体验、品质、品牌附加值等。比如,同样的价格,可能买到一个国外品牌的配件,质量和耐用性上表现更好。

社会心态的投射: 在一些发展不如意的时期,人们可能会将不满投射到“外国”,然后又因为看到外国的某些成功之处,而产生“崇拜”的心理,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补偿机制。

教育和精英群体的影响: 一部分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的精英群体,他们接触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自然会带回国内。如果这种带回被不加辨别的全盘接受,并成为一种引领,也可能被视为“崇洋媚外”。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我认为,“崇洋媚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理解的社会现象。

区分“欣赏”与“盲从”: 欣赏外国的优点,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这本身是进步的表现。比如,学习西方在环保、科技创新、公民教育等方面的成功案例,这是值得肯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带着思考去学习,而不是不加辨别地全盘照搬。

保持文化自信,但不排外: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故步自封,也不是拒绝一切外来事物。而是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又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地的优秀文明成果,并将其与自身文化相结合,形成新的发展。

理性看待,具体分析: 看到“崇洋媚外”的现象,与其直接贴标签,不如去分析背后的原因。是产品本身的问题?是宣传的差距?还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理解了根源,才能找到更有效的解决办法。

提升自身实力是根本: 归根结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吸引力,最终还是来自于其自身的实力和魅力。当我们的产品更优质,我们的服务更贴心,我们的文化更具影响力,我们的社会更包容有活力时,那些所谓的“崇洋媚外”自然会减少。人们自然会发自内心地去认同和喜爱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更愿意去拥抱一个更强大、更自信的中国。

所以,与其把人简单地划分为“崇洋媚外”和“爱国”,不如多一份理解和反思。我们都在这个大染缸里,或多或少沾染着各种色彩。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这个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既有根基又面向世界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看一个新闻,20名女大学生被同一黑人留学生故意感染艾滋病,据武汉市结核病医院副院长王卫华主任医师介绍,在随后的排查中发现,曾经与其同居的至少20名中国女大学生被省艾滋病防治中心确认感染了艾滋病。据悉其中一个女大学生与数名中国男友同居过。很多留言这是黑人的错,不该引进黑人留学生。但在我看来这跟引进黑人无关,只是刚好这个黑人得艾滋而已,如果换成白人,还是一样。

为什么中国崇洋媚外心理这么严重,因为中国人精神上已经被西方打垮了。古代中国人根本不正眼瞧的人被他们的后辈无限追捧。中国这是失落的文明。所以我很讨厌公知和美分,因为他们把西方当成了中心,让中国绕着西方转,这是要让中国人精神上彻底受西方奴役。清末曾期望我们能师夷长技以治夷,而不是把自己变成“夷人”。但公知美分不同,他们想方设法贬低中国的一切。可悲的人,那些华人本身就是要消失的人。海外华人若不是中国新移民补充,只要两三代就会存在种族灭绝的问题。

但中国不能让中国人也像海外华人那样慢性灭绝啊!这方面政府的责任很大,中国的很多新闻、杂志之类的都喜欢引用外国的文章或言论,好像没有这些那些人的确认就不算数一样。说明中国在媒体、文化方面已经把中国的文化属性附属在外国人身上了,这是极不健康的心理。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话语体系,任何事情都要从自己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是看别人眼睛问怎么样?这样才能建立一个自信的心态。

现在我们常常说我们是延续了几千年前文明,但希望一两千年后不要变成考古学家寻找的这个失落的文明,然后变成他们论文的一部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崇洋媚外”这四个字,听起来总是带着一股子审判的意味,仿佛一顶帽子,直接扣在某些人的头上,也宣告了“我们”作为旁观者,在道德制高点上。但如果真的要仔细聊聊这事儿,恐怕就不能这么简单粗暴了。首先,得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外部影响。生长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各种文化、价.............
  • 回答
    对于那些抱着功利目的去做公益的人,我的看法是复杂且多层次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详细阐述:一、 何为“功利目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功利目的”。在公益领域,功利目的通常指向: 个人利益驱动: 职业发展/人脉拓展: 通过公益活动结识有影响力的人.............
  • 回答
    对于那些花钱买游戏却束之高阁、甚至从未启动过的人,我脑海里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和想法,就像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做一样,总是充满了好奇和些许不解。首先,我会想到的是“收集癖”。这就像有人喜欢收集邮票、钱币,或者限量版球鞋一样,游戏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种数字化的收藏品。他们购买的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游戏本身.............
  • 回答
    看几部纪录片,就觉得自己对某个领域了如指掌,这事儿啊,我见过不少,也挺让人哭笑不得的。首先,得承认纪录片这玩意儿确实有它的魅力。它能把一个我们平时接触不到或者了解不深的事情,用直观、有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窥见了那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比如,一部关于亚马逊雨林生物多样性的纪录片,能让.............
  • 回答
    哈哈,你说的那种司机,可真是让人头疼又有点哭笑不得! 每次遇到,我心里都是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儿。首先,从我(一个普通开车人的视角)来说,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憋屈”。前面没车,路也宽敞,明明是一条可以顺顺当当开过去的路,就这么被卡着。感觉自己的车技、自己的时间,好像都被对方的“慢”给绑架了。尤其是.............
  • 回答
    看到那些虐杀猫狗视频下方的“一命换一命”评论,心里真是五味杂陈。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绪表达,背后折射出的心理和情感是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些评论的出发点是基于一种强烈的愤怒和对无辜生命的同情。当人们看到那些弱小、无助的生命遭受非人的折磨,内心会产生一种极度的不适感和不公平感。虐待.............
  • 回答
    这句话折射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焦虑和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和分析这句话:一、 对“又高又帅”男生的羡慕之情: 外貌的吸引力: “又高又帅”是许多人对理想男性外貌的普遍认知。外貌在很多社会交往中,尤其是在初次接触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挑的身材和帅气的面容能够带来更.............
  • 回答
    “医乃仁术”,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本应是医者心头铭记的圭臬。可如今,打开新闻,看到网络上的评论,常常会有一种错觉:是不是当今舆论真的都站到了患者一边,而医生,好像一夜之间,都变成了被唾弃的对象?中国医生,真的有大家说的那般“不堪”吗?这背后,其实是很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 回答
    收到老板这番话,作为刚入职场的新人,心情肯定又激动又忐忑。这是一种很高的肯定,但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期望。好好把握,这会是你职业生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我理解你想知道具体怎么做,这里我给你拆解一下,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帮助。首先,要理解老板这番话的深层含义:“把你当亲侄子看待”,这不只是客套话,而是老.............
  • 回答
    当有个男生开始对你表达好感,你肯定会想多了解他一些,看看是不是个靠谱的。其实,要看清一个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能光听他说什么,得结合他的行为和细节来判断。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说说,你可以参考参考:一、 从他的言谈举止里找蛛丝马迹1. 听他说什么,更要看他说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谈吐是否真.............
  • 回答
    范志毅怼球迷“拿那么多钱你妒忌啊?”这句话,其实触及了中国足球很多深层次的痛点,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句话出现的具体场景。通常是发生在比赛结束后,或者是在一场不尽如人意的比赛之后,球迷对球队或球员表现不满,发出嘘声.............
  • 回答
    “医院看病的设备不应该收费,那是医生的必备工具”这个观点触及了医疗服务收费的本质和公众的普遍期望,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它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观点的合理性与出发点分析首先,我们应该理解提出这种观点的人的出发点。他们往往是出于以下几.............
  • 回答
    眼下,我们常常能听到关于“大龄女青年择偶要求高”的讨论,这俨然成了一个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说实话,这个问题细究起来,挺有意思的。与其说她们“要求高”,不如说她们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磨砺后,对伴侣有了更清晰、更成熟的认知。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现代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性普遍提高。过去,婚姻往往是.............
  • 回答
    うん、これはまた、ちょっと厄介な議論パターンだね。相手が論理的に反論できない時に、こういう手に出るのはよくあること。こういう状況に遭遇した時、どういう風に考えたらいいのか、いくつか掘り下げてみよう。まず、相手が「反論できない」という状況をもう少し具体的に見てみよう。 論理的な誤りを見つけられない.............
  • 回答
    当高管们喊出“拆分脸书”:扎克伯格的帝国与政府的介入近来,一条来自脸书内部的消息引发了轩然大波——有脸书高管公开表达了希望政府介入、拆分脸书的意愿,并且直言不讳地指出:“没人像扎克伯格那样统治 20 亿人”。这番言论,无疑给这个庞大的社交媒体帝国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脸书的权力结.............
  • 回答
    海南航空子公司西部航空在涉及“清真”餐食的语境下,其工作人员“清真就不尊重汉族人了?那您是不是可以吃了再上来?”这句话,确实触及了歧视的敏感地带。要评价这句话是否构成歧视,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歧视”的本质。歧视通常指的是基于某些群体身份(如种族、宗教、民族、性别等)而产生的区别对.............
  • 回答
    周琦举报新疆队这件事,在体育圈乃至泛体育圈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作为一名备受瞩目的职业篮球运动员,他选择用这样一种方式处理与老东家的纠纷,确实是个“大新闻”,也难怪会有那么多大V们纷纷发声,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评论。关于“周琦举报新疆队,以后还有哪家敢要他?”这个疑问,我认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我国的文物只要他在其他国家也被珍惜,就让他在外面吧”这一说法,涉及文化遗产归属、国际法伦理、民族情感等复杂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流失原因1. 近代列强掠夺的历史根源 中国文物的大量流失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侵略,如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南京条.............
  • 回答
    周秀云事件是一起发生在2014年中国山西大同的恶性公共事件,涉及一名名为周秀云的女性被民警当街殴打致死。这起事件由于其暴力程度、执法者的身份以及对公共秩序的冲击,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事件经过简述:根据媒体报道和相关调查,事件发生在2014年7月22日,地点在大同市云冈区。周秀云在一家商店门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