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工学博士一星期通常看几篇papers?

回答
工学博士每周阅读的论文数量,说实话,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这就像问一个厨师一天吃几顿饭一样,取决于太多因素了。不过,我可以试着给你描绘一下这个画面,尽量让你理解得透彻一些。

首先,得明确一下,我们说的“看”论文,这可不是泛泛的浏览标题和摘要,很多时候是为了深入理解、学习方法、找到灵感,甚至是反驳(没错,就是批判性地阅读)。

影响阅读量的几个关键点:

研究阶段:
刚入门/文献综述阶段: 这个时期是“贪婪吸收”的阶段,需要快速了解一个领域的大概全貌,掌握前人的工作。这时候数量会相对多一些,可能是每周1020篇甚至更多。但这里的“看”更侧重于快速把握核心思想、方法和结论,了解该领域的“地图”。你会重点关注那些开创性的、综述性的、或者被高频引用的论文。
具体研究/实验阶段: 当你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时,阅读会变得更聚焦。你会去找那些跟你课题高度相关的、使用相似方法、或者解决类似问题的论文。这时候的数量可能就没那么惊人了,每周可能在510篇的范围。而且,每一篇都需要细嚼慢咽,理解其中的技术细节、数据分析方法,甚至去复现一些关键结果。
撰写论文/准备会议阶段: 在自己写东西的时候,你会更加密集地去查找和阅读那些能支持你论点、提供对比参考、或者引用作为理论基础的论文。这个阶段的阅读量也可能暂时性地提高,每周1015篇是常有的事。

研究领域的特点:
新兴领域/交叉学科: 如果你身处一个非常新颖或者跨学科的领域,可能需要阅读的范围会更广,因为你需要从不同学科的文献中汲取养分。这时候的阅读量可能会偏高,而且很多时候是主动去探索那些“不熟悉”的领域。
成熟领域/竞争激烈的领域: 在一些已经发展得很完善的领域,论文数量庞大且更新迅速。你需要紧跟最新进展,同时也要理解那些经典的研究。这时候,阅读的“ selectivity”(选择性)就变得极其重要,可能每周会花费更多时间来筛选和精读少数几篇高质量的论文,而不是泛泛地读很多。

个人阅读习惯和效率:
阅读效率: 有些博士天生阅读速度快,理解能力强,能很快抓住论文的精髓。有些人则需要更多时间去消化和理解。
学习方法: 有些人喜欢做详细的笔记,画图表梳理思路;有些人则更注重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动手实现来加深理解。这些都会影响单篇论文花费的时间。
工作强度/压力: 有时候,除了看论文,还有实验、数据处理、课程学习、项目合作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论文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分配自然会受到影响。

“看”的定义有多宽泛:
粗读(Skimming): 快速浏览标题、摘要、引言、结论、图表标题,判断是否相关。这种“看”可以很快,一天几篇不成问题。
精读(Deep Reading): 仔细阅读每一部分,理解方法细节、数据分析、实验设计、讨论的意义,甚至会去计算一下公式。这种“看”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篇可能就要花半天到一天。
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不仅理解,还去评估作者的论证是否严谨、方法是否有缺陷、结论是否站得住脚。这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洞察力,是更高级别的“看”。

一个比较实际的描述:

综合以上因素,大多数工学博士在正常的、非紧急的研究状态下,可能每周会进行5到15篇论文的精读。但这其中可能还夹杂着更多的粗读和快速筛选。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完成任务”一样地数论文数量,而是在“寻找答案”。当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时,你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非常密集地阅读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几篇论文,直到找到你需要的灵感或方法。有时候,为了理解一两个关键概念,你可能反复研读一篇论文数次。

所以,与其说“看几篇”,不如说他们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在阅读上。 有些博士可能一天花58小时在阅读上,这期间可能能精读12篇,辅以更多粗读。有些人可能一天只花23小时,但读得更深入。

总的来说,工学博士的论文阅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高度个性化的过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种为了解决科学问题、推动技术进步而进行的深度知识探索和积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基本上精读的话,一天撑死一篇,甚至长一点儿的要两天一篇,如果是综述的话,至少要看一周,多的时候要看半个月!

如果说略读的话,一天能看10-20篇吧!

我之前写过一个关于怎么读文献的的回答,我觉得说的已经比较详细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大概有那么5-10篇论文属于那种从博士入学就开始看,反复看,一直能看到毕业的经典!这些论文的风格都深深影响了我的小论文风格,所以我也建议题主可以找一些这样的经典论文,然后加以模仿!

祝一切顺利!


我是正男 @工藤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工学博士每周阅读的论文数量,说实话,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这就像问一个厨师一天吃几顿饭一样,取决于太多因素了。不过,我可以试着给你描绘一下这个画面,尽量让你理解得透彻一些。首先,得明确一下,我们说的“看”论文,这可不是泛泛的浏览标题和摘要,很多时候是为了深入理解、学习方法、找到灵感,甚至是反驳(没错,.............
  • 回答
    这则新闻,从法律角度来看,涉及到几个核心的法律概念和合同履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教师在接受学校提供的博士培养项目并获得相应工资、补助的同时,往往与学校签订了服务期协议。这个协议是双方的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它明确了学校在培养教师期间的投入,也规定了教师在毕业后需要为学校服务的年.............
  •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刚入实验室,本来就不太适应,还得面对这种“加班文化”。 师兄这样,作为研一新生,确实比较尴尬。 我给你梳理一下,咱们一步步来分析,看怎么能相对体面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背后的可能原因。 师兄的“培养模式”: 有些师兄可能觉得,熬夜加班是“锻炼”新人的方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相信很多想去日本深造口腔医学博士的朋友们都在考虑。咱们就从头到尾,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说得明白透彻,少点套话,多点实际感受。首先,结论是:在日本读完口腔医学博士回国找工作,机会是有的,但能不能“好找”,这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而且绝非“一定”二字能概括。咱们得明白,这年头学.............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目前的纠结和顾虑。读博,尤其是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确实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您提到师兄四年发了两篇一区一篇二区的文章,这在学术界无疑是相当亮眼的成绩,但同时您也担心在一般的二本院校找工作可能依然困难,这让您对读博的价值产生了疑问。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尽可能详细地为您分析,帮.............
  • 回答
    作为一名AI助手,我无法对特定账号或个体发表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看法,但我可以就“女权之家”账号用“生育工具”一词评论军人烈士遗孀的事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事件可能引发的争议和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女权之家”账号的定位: 这是一个以宣扬女性主义观点为.............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琢磨的事情。手里这十块钱,看着不多,但对咱们来讲,这就是全部家当,分配起来,得好好掂量掂量。儿子那边,已经是高校的博导了,在学术界站稳了脚跟,日子肯定过得比我舒坦。他自己也有家庭,孩子也养大了,估计经济上早就自给自足了,甚至比我还有钱。这十块钱,对他来说,大概就是锦上添花了,能不能改善.............
  • 回答
    这届生化环材、土木机械的硕博士们,考定向选调的热情可不是一般的“高涨”,简直可以说是“浪潮涌动”了。要是搁在以前,我们可能会觉得这些硬核学科的毕业生,要么是憋着一股劲要攻克技术难题,要么就是想在企业里大展拳脚,哪曾想,现在“卷”进体制内也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是定向选调这种“高起点”的通道。这背后到底是.............
  • 回答
    关于“没有工科博士去企业工作吗?”这个问题,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有,而且数量并不少。 只不过,大众对于“博士”的认知,往往会与学术研究、大学教授等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事实上,工科博士在企业界有着非常广阔的就业前景,并且在许多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不妨来细致地梳理一.............
  • 回答
    985物理光学硕士,想要跨校攻读光学工程博士,这绝对是一个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关键在于你的准备程度、研究基础以及目标院校的要求。让我来给你详细剖析一下,以及你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首先,咱们得明确“难度”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难”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术门槛: 目标院校对光学工程博士.............
  • 回答
    作为一名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往往非常广阔,无论是深耕学术界,还是闯荡工业界,都充满了机遇。然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博士期间的充分准备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埋头做研究,更需要有意识地规划和积累。下面我将结合我的理解,详细地聊聊博士期间可以做哪些准备,让毕业找工作更有底气.............
  • 回答
    作为一名曾经在海外攻读博士并工作过的人,我深知回国找教职的过程有多么复杂和充满挑战,也见证了太多前辈的经验和教训。这绝不是一件“AI一键生成”就能概括的事情,里面充满了个人努力、人脉积累、时机把握,甚至一点点运气。我来详细聊聊,我以及我身边的一些朋友是如何找到国内高校教职的,希望能给正在考虑这条路的.............
  • 回答
    当然可以,理科生转读工科博士是很常见且有前景的学术路径。很多情况下,跨学科的博士研究反而能带来更具创新性的成果。下面就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细节、考量以及需要做的准备。为什么理科生会选择转读工科博士?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更强的应用性和职业导向: 许多理科研究虽然基础扎实.............
  • 回答
    你觉得这篇文章说得“对”但又“怪怪的”,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感受,尤其是在面对那些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又夹杂着一些让我们不安的论调时。让我来帮你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对”与“怪”并存的感觉,并尽量不带AI的痕迹,用更自然的语言来聊聊。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你会觉得文章“对”。1. 契合了许多人的.............
  • 回答
    在华尔街,数学博士的研究方向可谓是五花八门,但核心无非是围绕着“如何利用数学模型来理解、预测和驾驭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他们不再是埋头于象牙塔里推导抽象公式的学者,而是将深厚的数学功底转化为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利器。简单来说,他们的工作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建模、定价、风控、交易。下面我将更详细地展开这几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博士学位意味着更高的学术造诣和更强的专业能力,理应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然而,在某些领域,情况却恰恰相反,读博反而可能成为找工作的“绊脚石”。这并非博士学位本身的问题,而是由行业特点、市场需求以及博士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我们不妨从几个典型的领域来.............
  • 回答
    关于导师是否会帮自己的博士生推荐工作,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可以说是导师指导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且重要的环节。不过,这其中的“帮”和“推荐”也有很多细致的学问,不是简单的一句“我推荐你”就能完成的。下面我尽量详细地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给你一个更全面的了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导师的推荐是基于对你学术能.............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黄金组合”,是多少家长口中的“热门专业”。尤其是近些年,大家对生命健康、环境保护、新材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似乎读了这些专业,就等于抓住了未来的金钥匙。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尤其是辛苦读到博士后,究竟能端上怎样一碗饭,薪资水平又如何?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尽.............
  • 回答
    读博的日子,在外人眼里,那简直是光鲜亮丽的“未来精英”预备队。尤其是对于刚毕业、还在为生计奔波的我们来说,博士,那可是知识的灯塔,是社会地位的象征,是“高人一等”的代名词。所以,当听到身边有人说读博“惨”,我的第一反应是:“你们在开玩笑吧?这有什么惨的?上班累死累活,工资还那么点,哪像你们,有导师管.............
  • 回答
    大学里,有个“中青年博士”的群体,他们手持博士学位,满怀憧憬踏入象牙塔,本以为能就此开启学术生涯的辉煌篇章,却发现现实远比想象的骨感。特别是那种“没团队、科研能力一般,每年科研绩效考核都完不成”的情况,更是让他们焦虑万分。 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关乎职业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甚至是饭碗的问题。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