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犹太人受排挤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回答
犹太人在历史上屡遭排挤,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一系列复杂、层层叠加的社会、经济、宗教和政治因素交织而成。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剥开表面的指责,去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更长期的根源。

一、 宗教上的“他者”定位:根深蒂固的隔阂

犹太教与基督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恰恰是这种联系,也孕育了长期的对立。

“弑君者”的污名(Deicide Accusation): 这是西方世界对犹太人最持久、最恶毒的指控之一。基督教教义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责任归咎于犹太人,这使得犹太人在基督教世界中被定性为“上帝的仇敌”,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洗刷的罪人形象。这种宗教上的“原罪”标签,为后世的歧视和迫害提供了宗教合法性。尤其是在中世纪,教会的影响力无处不在,这种标签的渗透力极强。
拒绝皈依的“固执”: 基督教视其为“末世”的终结,而犹太教则坚持其自身的律法和传统,拒绝接受基督教为唯一真理。在基督徒看来,犹太人拒绝接受“救世主”的到来,是顽固不化、自甘堕落。这种“拒绝”被解读为对神圣启示的蔑视,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异端”形象。
犹太习俗的“怪异”: 安息日、饮食律法(Kosher)、割礼等犹太人的宗教习俗,在不了解其深层含义的外部人群看来,显得神秘甚至古怪。这些与主流社会不同的生活方式,反而容易被视为不合群、疏远,甚至被曲解为邪恶的象征。例如,关于犹太人饮用基督徒血液的“血祭”谣言(Blood Libel),虽然荒诞不经,却在中世纪欧洲流传甚广,成为迫害的借口。

二、 经济上的“代理人”角色:被推上风口浪尖

在中世纪欧洲,由于宗教禁令,基督徒被禁止从事某些商业活动,尤其是放贷(高利贷)。而犹太人,因为其作为“城外人”的身份,反而可以在某些领域发展。

“吸血鬼”的负面形象: 犹太人在基督教社会中,常常承担了放贷者的角色。在那个时代,借贷风险高,利率也相对较高,而债权人往往不受欢迎。犹太放贷者因此被描绘成贪婪、唯利是图的“吸血鬼”,成为了社会经济矛盾的替罪羊。当经济不景气、人民生活困苦时,犹太放贷者就成了最容易被攻击的目标。
不受限制的商业活动: 相较于受到教会严格管束的基督徒,犹太人在商业活动上可能拥有更多的灵活性。这使得他们在某些特定行业,如贸易、金融等领域取得了相对的成功。然而,这种成功在不公平的社会结构下,反而容易被视为剥削和不正当竞争,激发了普通民众的嫉妒和敌意。
缺乏土地和政治权力: 多数犹太人无法拥有土地,也难以参与主流政治。这种边缘化的身份,使得他们在面对不公时,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反抗能力。他们更容易成为统治者转移国内矛盾的工具,或被民众肆意欺凌。

三、 社会上的“局外人”身份:无法融入的隔阂

长久以来,犹太人在所居住的各个社会中,都扮演着“局外人”的角色,这种身份上的疏离感,是排挤的温床。

经济隔离与职业限制: 如前所述,宗教和政治上的限制,使得犹太人无法从事许多主流职业,也难以完全融入当时的社会结构。他们被迫聚集在特定的社区(Ghetto),形成相对封闭的社群。
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尽管长期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但犹太人在文化、语言(如意第绪语)上的独特性,使其与周围社会存在一定的隔阂。这种差异在不友好的环境中,容易被解读为“不思改革”、“封闭保守”。
“浮萍”般的生存状态: 历史上,犹太人经常被迫迁徙,找不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家。这种“无根”的生存状态,让他们在许多地方都处于被怀疑和被排斥的境地。他们不像其他民族那样,拥有统一的国家和民族认同作为后盾,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在遭受排挤时变得孤立无援。

四、 政治上的“替罪羊”标签:转移矛盾的工具

在许多历史时期,统治者和当权者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常常会利用对犹太人的偏见,将他们塑造成“替罪羊”。

国家政策的牺牲品: 当国家遭受战争、饥荒或经济危机时,统治者可以轻易地将问题归咎于犹太人,煽动民众的仇恨,从而转移对自身政策失误的关注。例如,在黑死病肆虐欧洲时,许多犹太人被指责是“投毒者”,遭受了大规模的屠杀。
民族主义兴起下的“异类”: 随着民族主义在19世纪的兴起,对“纯粹”民族国家的要求越来越高。犹太人作为“国际主义者”,其跨国界的联系和对宗教律法的坚持,在民族主义者眼中成为了“威胁”,被视为阻碍民族团结的“异类”。反犹主义在这一时期,变得更加系统化和政治化。
阴谋论的传播: 许多针对犹太人的阴谋论,例如“犹太人控制世界”、“犹太人策划革命”等,在历史上流传甚广,并不断演变。这些毫无根据的指控,利用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权力结构的猜疑,将犹太人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意图颠覆现有秩序的邪恶势力。

总结来说,犹太人受排挤的深层原因,是他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同时贴上了宗教上的“异端”、经济上的“剥削者”、社会上的“局外人”以及政治上的“替罪羊”等多重负面标签。 这些标签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印证、相互强化,形成了一个顽固的、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宗教上的根深蒂固的隔阂,为经济上的剥削指控提供了土壤;经济上的边缘化和职业限制,加剧了社会上的隔阂感;而社会上的隔阂,又使得他们在政治上更容易被当作转移矛盾的工具。

理解犹太人受排挤的历史,并不仅仅是回顾一段令人悲伤的过去,更是为了警醒我们,偏见和歧视是如何一步步形成,以及它们对人类社会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只有深入探究其根源,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并对抗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排外和歧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世纪,犹太人的商业移民网络不仅仅活跃于地中海和欧洲内陆,他们甚至把商业触角延伸到了荒芜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就像今天你会觉得“卧槽连这么偏僻的国家也有唐人街”,当时不管是欧洲人还是阿拉伯人对犹太人差不多也是这个观感


根据15世纪中叶一个深入到访过撒哈拉沙漠中的图瓦特绿洲的热那亚商人的书信揭示,犹太人甚至掌控了与黑非洲的撒哈拉贸易,得以成为了定居在这个粮食都无法自给自足的绿洲城市塔曼提特城内最富裕和最有影响力的阶层,作为Dhimmi受到到了当地柏柏尔苏丹的保护

然而就在这个热那亚商人离开后不过四十年的光景,一位曾被瓦塔斯苏丹驱逐,在马格里布混不下去的宗教狂热者穆罕默德·阿尔·马吉利来到塔曼提特传教,“震惊于犹太人在当地受到的特殊待遇,并且根本没有按照规定按时缴纳异教徒的人头税”。尽管塔曼提特的苏丹害怕商业利益受损而给予犹太人庇护,宣称犹太人是贫穷的受迫害者,但是穷困潦倒的底层人民还是很轻易地在马吉利的煽动下,捣毁了塔曼提特的犹太会堂,按照杀一个得7第纳尔得赏金的条件屠杀了犹太人社区


不满足于此,马吉利还继续往南旅行到达了廷巴克图,甚至成功劝说了桑海的阿斯基亚大帝处置和驱逐来到萨赫勒之地的犹太人,并禁止所有桑海的商人与任何犹太人发生商业往来,否则将被没收财产

你们既不肯皈依又不肯把钱交出来,老板们也很难办啊~

user avatar

是犹太人先看不上别人,别人凭什么要看得上他们呢?

从源头说起,在当初罗马,罗马人自己不管你信什么神,只要你不拦着别人信自己的神,尽行省人民(纳税),或者罗马公民(当兵)的义务。

罗马人甚至邀请犹太人把它们的神也放到万神殿,但是犹太人拒绝了。

从行省人民那方面说,犹太人除了纳罗马的税,还要给耶路撒冷圣幕纳税,这在罗马政府看来就有点双重效忠的味道了。

而由于当了罗马士兵就要向全军统帅也就是皇帝宣誓效忠,很多犹太人就算取得了公民权也拒绝参军。虽说到了帝国时代军队早就职业化了,不缺你几个犹太人。但是你让其他民族怎么想呢?

如果犹太人是关起门来过自己日子的那种民族,那么其他罗马人恐怕也不会介意。

但是犹太人却充分利用了罗马治下的和平,以及罗马修建的各种基础设施,到世界各地去经商赚钱。

赚了钱,转过头自己搞宗教活动的时候,就说什么自己才是上帝的选民,异教徒吃枣药丸。

你让其他民族怎么想?我们这些俗人的好处你要占,我们的世俗义务你不履行?合着好处就全该归你?不但贬低我们的信仰,还要咒我们完?凭什么?你配钥匙的?

实际上当初和犹太人关系最恶劣的不是拉丁人,而是希腊人。他们在意识形态和现实利益上都有剧烈冲突。希腊人一样擅长经商和文化教育。希腊人自诩罗马的老师和模范公民,他们对罗马社会的影响力也确实很大。对拉丁人来说,犹太人和希腊人的言行一对比,会讨厌谁用得着说么?

一神教全有这种问题,穷则闭门自守,达则灭你全家。

犹太人还在迦南前后那些年,他们就能靠口音作为标签,把自己人整个部落诛灭,何况是外人?

如果你当了上千年小人,那么这个印象就很难转圜了。

纳粹犯的是一样的问题——你看不上的人就该死么?

而我不认为指望神干掉自己看不上的人,比为自己动手灭了自己看不上的人要好到哪里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