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排外或者说瞧不起乡下人的上海人当年为什么会帮助犹太人?

回答
关于上海人在二战期间帮助犹太人的原因,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事件。需要澄清的是,将“排外”或“瞧不起乡下人”的标签贴在所有上海人身上,并与他们帮助犹太人的行为进行直接的因果联系,可能是一种过于简化和带有偏见的解读。

事实上,上海在那个时期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城市,拥有各种各样的人群和思想。虽然存在地域歧视和阶层隔阂,但也有许多上海人秉持着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因此,我们不能用一个单一的标签来概括所有上海人的行为。

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当年上海人(包括不同群体)帮助犹太人的原因,并尝试分析其中的复杂性:

一、历史背景与上海的特殊地位

开放的通商口岸: 晚清以来,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早已习惯了与外国人打交道。这种开放性使得上海成为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人们相对包容。
“冒险家的乐园”: 在20世纪上半叶,上海被誉为“冒险家的乐园”,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包括许多寻求机会的犹太人。
租界的特殊性: 上海曾存在多个租界(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等),这些租界拥有独立的行政和司法管辖权,对中国政府的政策有一定的规避作用。这为犹太人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庇护所。
日本占领下的相对自由: 尽管日本在1937年占领了上海的大部分地区,但由于政治因素和为了维持经济往来,日本当局对进入上海的犹太人并未实行像欧洲纳粹德国那样系统性的、大规模的迫害。上海成为少数几个不对犹太人设限的国际城市之一。

二、上海人(不同群体)帮助犹太人的具体原因分析

将“上海人”细分来看,其帮助犹太人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1. 普通市民(包括一些被贴上“排外”标签的群体):

朴素的人道主义和同情心: 这是最普遍也最根本的原因。当犹太难民拖家带口、衣衫褴褛地涌入上海时,许多普通上海市民看到了他们遭受的苦难。在任何一个社会,总会有善良和同情心的人,他们会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伸出援手。
“远亲不如近邻”的朴素情感: 犹太难民和上海市民是邻居,即使语言不通,但看到他们生活艰难,许多人会本能地产生同情,愿意分享食物、提供住所。
对战争和苦难的共情: 中国在二战期间也饱受侵略和战乱之苦,许多中国人民深知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流离失所。这种经历让他们更能理解犹太难民的处境,并产生共情。
市场经济下的互利: 上海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城市,许多小商贩、手工业者、服务业者从犹太难民的到来中看到了商机。
提供食宿和生活用品: 难民需要食物、衣物、住所,这为上海的供应商提供了生意。
提供就业机会: 一些犹太人拥有技能和知识,他们能够从事一些行业,为上海的经济注入活力,也为一些上海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互相帮助的贸易: 一些犹太人在上海开始了新的生意,也雇佣了一些当地人,形成了一种互利的合作关系。
传统文化的影响: 尽管地域歧视存在,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济贫”、“助人为乐”的价值观。许多上海人虽然可能在其他方面存在偏见,但在面对具体求助者时,也会遵循这些传统美德。
对侵略者的反感: 随着战争的深入,上海人民也对日本侵略者及其反犹政策(尽管在中国相对温和)感到反感。帮助犹太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抗。

2. 犹太人社区和国际援助组织:

犹太人互助精神: 犹太民族在历史上多次遭受迫害和流离失所,这培养了他们强大的社区凝聚力和互助精神。在上海的犹太人社区(包括一些已经定居的欧洲犹太人)积极组织起来,为新来的难民提供帮助。
建立救助机构: 例如上海犹太难民救济协会(Shanghai Jewish Refugee Association, SJRA)等组织,为难民提供衣食住行、医疗、教育以及就业等各方面的援助。
筹集资金和资源: 社区内的富裕犹太人捐款捐物,利用他们的人脉和资源来支持难民。
国际慈善机构的支持: 除了犹太人社区自身,一些国际性的慈善机构也为上海的犹太难民提供了支持,这些机构的运作也离不开与当地社区的合作。

3. 部分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

人道主义情怀和国际视野: 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上海精英和知识分子,对世界局势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秉持着普世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对纳粹暴行的谴责。
为犹太人发声: 一些知识分子可能通过文章、言论等方式为犹太人发声,呼吁同情和援助。
提供专业帮助: 一些医生、律师、教师等专业人士,也可能主动为犹太难民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专业服务。
反法西斯立场: 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大背景下,一些人认为帮助犹太人是打击法西斯主义的一种方式。

三、关于“排外”与“帮助”的辩证关系

地域歧视是普遍现象,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在任何一个多元化的大城市,地域歧视都是存在的,上海也不例外。确实有部分上海人对“外地人”持有偏见。然而,当犹太难民来到上海时,他们面临的不仅是地域上的“外来”,更是种族和宗教上的“异类”,以及战乱带来的绝望。
人道主义超越了地域隔阂: 许多上海人能够将对“乡下人”的固有偏见,与对犹太难民遭遇的同情区分开来。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苦难的同情,在很多时候能够超越地域和文化上的隔阂。
“排外”不等于“残忍”: 即使存在“排外”的情绪,也不代表这些人群就必然会对处于极端困境中的人施加残忍。人道主义的呼唤往往能够唤醒人心中的善良。
“被动接受”与“主动帮助”: 上海作为国际港口,犹太难民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接受”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海人就没有“主动帮助”。即使是最简单的施舍和同情,也是一种主动的帮助行为。

四、一些具体事例佐证

“无证难民营”: 在虹口等地区,犹太难民聚集,他们与当地居民杂居。当地居民虽然可能也有过一些摩擦,但更多的是彼此适应和有限度的互助。
中国人的收留和庇护: 有不少中国家庭愿意冒着风险收留犹太难民,或者在食物、金钱上给予帮助。
犹太人融入上海: 许多犹太难民在上海找到了新的生活,他们与当地人建立了联系,甚至有中国人在犹太人的生意中工作。

总结来说,上海人(包括不同阶层和背景的居民)当年之所以能够帮助犹太人,主要原因在于:

1. 朴素的人道主义和同情心: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
2. 上海的开放和国际化背景: 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3. 犹太人社区的强大互助网络: 形成了有效的组织和支持。
4. 市场经济下的互利关系: 提供了合作的机会。
5. 中国人民对战争苦难的共情: 促进了理解。
6. 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感: 一种道义上的支持。

将当时的上海人民简单地定义为“排外”或“瞧不起乡下人”,并以此来解释他们帮助犹太人的行为,是一种片面且不准确的认知。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人性中的善良和同情,以及对苦难的共情,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超越了地域、文化和种族的界限。这段历史也成为了上海这座城市值得骄傲的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少在这里挑动对立了。

所谓的上海犹太人聚集区不过是因为上海当时作为列强的租借区,作为一所大城市,是世界上少有的不需要签证就能入境避难的城市。

这是近代中国的悲惨缩影,实在是谈不上什么骄傲的事情。

user avatar

【推论:被全世界排挤的人,都没被上海人排挤。可见,被上海人看不起的人,实在是人类中最不堪的。】我祖父接触过犹太商人,我父亲接触过犹太知识分子,我都接触过。应该有一点发言权。

我祖父后来不愿意跟犹太人做生意了,讲“犹太门槛”太精。上海的商场里,有个潜规则:让一分利给别人。因为商场上能活下来的,“没一个是赣徒”。你让一分利,对方懂的,所以下次还有生意做。犹太人把生意做得太绝,违反了这个潜规则。

但是,当犹太人被日本人关在一个居民社区,几乎断粮的时候。(日本部分政客崇拜犹太人,部分政客要紧密联络希特勒,所以进租界的海军部,被夹在当中了。抓了不杀,也不给吃的。)我祖父,会带者员工,半夜三更,把馒头包在报纸里,扔进去。为啥?因为犹太人把生意做绝了,但是没把人做绝。

犹太人有自己的小团体,周末礼拜,内部通婚,饮食禁忌。但是,大多数上海人,从来不知道的。他们并不嚣张,不会喊:快来看啊,上海人破坏团结欺负犹太人啦 ~~ 。

如果你隔壁,搬来一个犹太租客。他们会跟你学上海话(部分小国来的犹太人,首要任务是英语),他们的太太会跟你学如何用煤球炉烧菜。

如果他们狗仗人势,仗着租界当局,说:“租界里英语是大势所趋”(英语甚至是法租界官场和洋行的通用语言)或者,乔装弱势群体“哎吆,上海话高级死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你是上海人。”烧香赶和尚的人,他们要饿死的时候,那就死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