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苻坚为什么一意孤行要伐晋?

回答
苻坚伐晋,这件事说起来,确实是历史上一大憾事,也是前秦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很多人觉得他一意孤行,但要说清他为何走到这一步,得把当时的内外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说苻坚这个人。他可不是个昏君傻瓜,相反,他年轻时是个有抱负、有能力的君主。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比如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推行汉化政策,把前秦打理得井井有条,疆域空前辽阔,可以说是统一北方的第一人。这个时候的他,信心爆棚是肯定的。他觉得自己是天命所归,是要重现大一统的汉朝荣光的。而南方偏偏有个东晋,虽然也汉族政权,但一直苟延残喘,分裂动荡,在他看来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鸡肋”,随时可以拔掉的刺。

那股劲儿,大概就跟一个在校学生,把全市所有科目都考了一遍,成绩都名列前茅,然后就觉得下一个目标自然是参加全国大赛一样。他已经完成了“统一北方”这个阶段性任务,心中自然会涌起一股“乘胜追击”、“一劳永逸”的雄心壮志。

再说说当时的情况。前秦的确强大,兵强马壮,号令统一。而东晋呢?虽然有长江天险,但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重重,军阀割据的隐患也一直存在。从一个战略角度看,如果能够顺利拿下东晋,那中国就真的实现了北宋之后近四百年的第一次大一统。这份诱惑力有多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荣辱,更是载入史册的功业,是无数帝王梦寐以求的。苻坚相信,只要他一声令下,百万雄兵就能跨过淮河,直抵建康。

不过,事情复杂起来,往往就是内部出了问题。

苻坚在征服北方过程中,虽然军事上胜利,但对被征服的各民族的统治,更多的是依靠军事压制和初步的行政管理,并没有真正实现深层次的融合。鲜卑、羌、羯等族群,虽然表面上臣服,但内心深处肯定是有隔阂的。他推行汉化政策,初衷是好的,为了巩固统治,但一下子让大家丢掉自己的文化习俗,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接受的。

更关键的是,他的身边,虽然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但也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并不是真心支持伐晋。比如他的弟弟苻融,虽然是名义上的支持者,但内心深处可能也有自己的考量。还有那些被征服民族的贵族,他们的子弟被派去前线,这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危险信号。

然后,就是他身边那些“好心办坏事”的人了。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姚苌。姚苌这个人,虽然也是前秦的重臣,但骨子里是个羌族首领,他对前秦的统治是有野心的。他明知道伐晋风险很大,却故意在苻坚面前鼓吹“天时地利人和”,一步步将苻坚推向深渊。他并不是真心想帮苻坚,而是想借机削弱前秦的实力,为自己日后的造反铺路。他利用苻坚急于求成的心理,不断地放大伐晋的“有利条件”,忽视了其中巨大的风险。

还有其他一些人,比如一些没上过战场的文臣,他们可能也认为兵强马壮就一定能赢,没看到前线实际的困难和东晋守军的战斗力。他们可能出于谄媚,或者仅仅是认识上的局限,也给苻坚提供了一些不准确的信息。

所以,与其说是苻坚“一意孤行”,不如说是他在一个看似辉煌的顶点,被一种“天下无敌”的错觉和身边一些别有用心或认识不足的人的鼓动,最终做出了一个超出他实际能力范围的决定。他看到了统一的巨大诱惑,却没有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巨大代价,特别是内部的潜在隐患和敌方的真实实力。

你想啊,一个本来很有能力的君主,在积累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很容易产生一种“我无所不能”的幻觉。再加上身边一些人不停地给他打“鸡血”,告诉他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他这边,他怎么会不往前冲呢?他不是没想过风险,但他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这些风险,并且认为不趁现在动手,将来机会可能就没了。

最终,淝水之战的惨败,就像一盆冰水,彻底浇灭了苻坚的雄心。前秦也因此迅速崩塌,北方再次陷入了分裂的混乱之中。苻坚本人,也从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变成了一个被后人反复提及的“亡国之君”。这件事给后人的教训就是,再强大的力量,也需要审慎决策,并且要警惕身边那些别有用心或目光短浅的人。

总结起来,苻坚伐晋,是他个人政治抱负的驱使,加上当时前秦看似强大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某些人别有用心的鼓动和一些关键人物的误判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确实是站在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但最终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秦始皇统一了,而且汉朝也统一了。

所以秦朝以后的中国各个王朝,只要没完成统一,那就没资格跟跟秦汉并列到历朝里头,这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强迫症,汉人皇帝几乎天生就有统一症结,即便是后来的宋朝,也心心念念惦记着河西、惦记着燕云。

这就坑了那些少数民族政权,但凡他们有了中原一角,那就会往中原体系里靠,靠来靠去就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我先统一一下。

醒醒啊!

而且,这个奇怪的设定也严重影响着我们后世人的价值观,评价一个王朝第一的因素就是它有没有完成统一,统一了的,即便昙花一现如隋,也是值得表彰一番,但如果没统一,那。。。不说也罢。

所以,为什么前秦一定要南征?因为它要统一啊。

可为什么要统一呢?因为汉朝统一了啊。可为什么汉朝要统一呢?因为秦朝统一了啊。可为什么秦朝要统一呢?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user avatar

内政决定对外政策,力量对比决定何时发动对外政策。苻坚最害怕的不是东晋,也不是慕容垂和姚苌,是自己人。你要知道,他是苻雄的儿子,苻雄是苻健的弟弟,按照顺位继承,他怎么也论不到啊。

苻坚人生中最诡异的并不是之后的胡搞,而是他是怎么上位的,他的前任为啥在史书上是个精神病。

那些人反对,尤其是自家亲戚反对,反而是拱火,我这么说你明白吗?

不明白的话,看一下苻坚胡搞前干的最大的一件事,不是灭凉,不是灭代,不是灭巴蜀,不是信任慕容垂。

是把氐族主力分散到三个地方,关中反而没多少氐族。

这才是最大的手笔,看懂了就知道他后来为啥发疯了。

我最后说一句,苻登最后开始复仇,用的也是被分散到甘肃去的氐族主力,这帮人但凡有一半在关中,前秦根本没事儿,淝水之战死的反正都是炮灰。

前秦的问题是败了之后关中糜烂,慕容冲和姚苌四面乱窜,把基本盘打烂了,这个时候神仙难救,只能暗自数倒计时了。

而关中为啥糜烂?嘿嘿,因为氐族主力不在关中。

而这一切的一切的一切,要问一个人,那就是王猛。

王猛在苻坚的历史上最主要的并不是帮他治国平天下,而是帮他上位。

换句话说,篡位。

但是上位过程被美化了,就这么简单。

嘿嘿,很多你看历史想不明白的问题,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把历史人物当成人来看。

而事实上,人的毛病,历史人物身上哪个没有。

-------------

意思是王猛帮助他 上位的过程中得罪了不少氐族的权贵,王猛对这些人的做法干净利落,但是陛下 自己心里是有阴影的。你不要忘了,陛下的血亲符法是怎么死的。

分析历史人物,主要是看他遭遇了什么,是几岁遭遇的这些事情。

王猛从华山上下来,那是一往无前,只争朝夕,要碾碎一切阻挡他理想的人,陛下自己其实只是个参与者。

要明白主体和客体。

在王猛和陛下的 关系里,王猛是主体 ,这个就是结论了。

user avatar

首先要厘清一点:对于王猛的临终遗言,苻坚并不是没有听,而是真的听进去了的。王猛卒于晋简文帝宁康三年(公元375年),淝水之战发生在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中间间隔了整整8年。

也就是说,苻坚是在王猛死后又等了八年,在统一北方之后又等了七年,才开始着手伐晋的。

因此,不能单纯地责怪苻坚没有听从王猛的遗言。要怪就怪王猛,如果他当年能给自己的话再加上个“十年、二十年”的期限,或许苻坚就不至于如此惨败了呢?


╮(╯▽╰)╭。


......咳,好了我们正经一点。


从王猛的遗言开始说起吧。


王猛作为前秦帝国实际上的操盘手,在临终前向苻坚交代了自己最后的政治遗嘱——虽然,这一番话让苻坚始料未及:

“不要南征伐晋。”

一刹那间,苻坚以为自己听错了。混同宇内,这是自秦始皇以来任何帝王都矢志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今北方粗定,兵马未疲,正是南征的好时机,为什么不南征?

王猛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东晋虽然偏安江南,但却是正朔所在,人心相安。我死以后,希望您不要图谋伐晋。相反,鲜卑、西羌都是我们的仇敌,他们怕是总有一天会兴兵作乱的,应该想办法逐渐除掉,以使社稷安宁。”


言罢,王猛去世。


后人在看王猛的遗言时,也只单纯地把关注点落在不伐晋上,而忘了王猛的遗言其实包括两个部分:除了不伐晋,还要解决鲜卑和西羌的问题。

对于后者,苻坚又做得如何呢?


这就得从前秦的立国开始说起了。


前秦与前燕几乎同时立国,两者都是趁着后赵末年北方局势大乱而趁机崛起的。

但细究之下,两者的立国之路又并不相同:鲜卑慕容氏经过前期的实力积攒,在等到后赵衰败时,已经具备了争夺天下的实力。而同一时期,氐族的苻氏还只是一个并不大的部落。

因缘际会下,苻氏占据关中,与前燕形成东西对峙之局,但其统治并不稳固,即便是在统治核心——长安的周围,也经常出现叛乱。甚至于到苻坚在位时,前秦仍然还有苻坚四处平叛的记录。

这一时期,王猛工作的重心主要在内政方面——“打击豪强,鼓励生产”。

这是一个部落联盟向集权式政权转变的必要步骤。也是在这个过程完成后,前秦的实力才得到了明显增强。逐渐地,其周围的异己势力几乎已经被铲除殆尽。

而与此同时,前秦的劲敌——前燕,内部却遭遇重大变故。前燕在太宰慕容恪病逝后,由慕容评执政。慕容评嫉贤妒能,逼得慕容垂走投无路,只能投奔前秦。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后,苻坚和王猛认为,这是攻灭前燕的重大契机,决定出兵讨伐前燕。

对此,前燕懵然不知。直到前秦出兵,前燕高层都还想当然地以为前秦只是一个小国,根本就没有能力对己方造成重大威胁。

但现实却是,前秦只用三战便灭了前燕:第一战,攻占洛阳;潞安一战,击溃燕军主力;第三战,则是对前燕首都邺城的围城之战。

仅仅不到两年,慕容氏创建的军事强国就这么灰飞烟灭。这再一次印证了前秦这些年的发展壮大速度,实在是惊人的。



在前燕被灭后,王猛以“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的身份,在前燕曾经的首都——邺城,待了近两年时间。

前秦一下子吞并了前燕这么大一块土地,如何真正形成有效治理,是当下要面临的最为重大的问题。因此,王猛才会一直待在邺城,全权处理相关事务。

可以说,苻坚几乎把一半的国家都交给了王猛。但也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天下已经乱了半个多世纪,地方实力派对所谓的朝廷已经根本没有任何向心力,而朝廷也不是仅仅派个太守或者刺史来就能真正掌握地方的。自永嘉之乱开始,只要手里有兵有地,地方实力派的朝三暮四就是常态,谁出价高就给谁当臣子。

前秦如今想要把关东的大面积土地真正纳入自己的统治,就绝对不只是灭亡前燕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长期的经营——包括对地方实力派的打击、扶持亲善势力、对地方官吏的权力制衡、获得普通百姓的认同,等等等等。

这些工作重大而繁琐,苻坚当然需要王猛去亲自主持。因此,王猛才会远离朝廷近两年时间,驻扎在邺城。期间,王猛出于自谦,曾上书苻坚,希望能调回长安,但苻坚的态度却很明确,“俟东方化洽,当衮衣西归”,等到东方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了,百姓归化,到时候再加官进爵回长安。

直到两年以后,王猛的一系列工作初见成效,他才被皇族苻融换回了长安。

期间,为了防止灭国的鲜卑势力继续作乱,苻坚还曾经做过一个决定:把前燕的四万余户王公贵族和百官等,迁入关中。第二年,在经过了王猛的清理识别后,又有一些关东的豪强贵族被迁入了关中,这次有十五万户之多。

这种做法,很早就有先例可循。当年秦灭六国,就曾把六国贵族迁入关中,以防止他们继续待在原来的地盘上,盘根错节的势力会逐渐坐大。如今“东方化洽”,跟这个政策的思路其实一脉相承。

只是此时,距离王猛病逝,已经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



秦建元十一年六月,王猛病重,终于一病不起。临终前,他留下了那些叮嘱给苻坚的话:


首先,
不能伐晋;

其次,
想办法消除鲜卑和西羌的隐患。


现在我们再来看这番政治遗言,就能看出不一样的内容了。

尤其是第二条,为什么要单点鲜卑和西羌?

因为鲜卑在当时主要有两股势力:鲜卑慕容氏的燕国和拓跋氏的代国。虽然燕国已经被灭,代国也会在王猛去世一年后被灭,但这两支势力不是说灭国了就会消亡的,他们各自的部落都还有残存势力。更何况,民族之间的分歧,短期内根本就无法消弭。

至于西羌,则一直在关中与氐族人争夺地盘。如今无非是前秦强大,羌人蛰伏而已。一旦秦国衰落,羌人必会复起,这是肘腋之变,将伤及根本。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杞人忧天:前秦如此强大,还会衰落吗?

凡为庙算,未算胜,先算败。持国者都应当先消除各种可能会导致国家衰落的可能性,然后再考虑发展壮大的问题。

西羌如今看起来已经无法成为威胁,但总归是一个隐患,而且还是能伤及根本的那种隐患。既如此,就一定得想办法除掉。


在王猛病逝以后,苻坚并没有将王猛的话抛诸脑后,而是遵循着王猛遗留的既定方针,一如既往地加强着朝廷对于各地的控制。

只是,效果竟然南辕北辙。

秦建元十六年,此时距离王猛去世已经五年,距离淝水之战爆发还有三年,苻坚下了一道旨意:


分三原、九嵕、武都、汧、雍氐十五万户,使诸宗亲各领之,散居方镇,如古诸侯。

将居住于关中的大量氐族人全部迁出关外,散居四方,以为镇守。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做法。把时间往回再倒一倒,西周当年伐纣获胜后,也是在天下分封诸侯,镇守四方,然后才有了日后华夏族的开枝散叶的。

如今北方初定,苻坚想要增强对四方的控制,最好的办法也无非是使用族人。虽然之前他们经历过王猛不遗余力的打压,但氐族人毕竟是真正被绑在秦帝国这架战车之上的。大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苻坚最后能依靠的力量,也还是这些自己的族人。

但问题是,这些年来,关中的居户在迁入迁出之间,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甚至,是已经逆转。

前秦政权的根本之地——关中,已经没有多少氐族人居住,而变成了他人的家园。而且这个他人,还是当年王猛病逝时一再叮嘱苻坚要好好防备的西羌与鲜卑。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这个问题,不是没有人看到。几年以后,前秦朝廷在讨论南征时,苻融——这个曾经代替王猛镇守邺城、深受苻坚信任的前秦宗室就向苻坚说过:


“ 陛下宠育鲜卑、羌、羯,布满畿甸,此属皆我之深仇。太子独与弱卒数万留守京师,臣惧有不虞之变生于腹心肘掖,不可悔也。臣之顽愚,诚不足采;王景略一时英杰,陛下常比之诸葛武侯,独不记其临没之言乎!”

——

陛下恩宠鲜卑、羌人、羯人,这些人布满了京畿内外,但他们都是我族的仇人。如今南征,只留下太子带着数万老弱之师留守京城,万一有不测之变,悔之晚矣。我自己愚钝,提的建议不足以有辱圣听。但是王景略(王猛,字景略)一时英杰,您把他比作诸葛亮,他临终时候跟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啊!”



可苻坚不听,他觉得南征不会败,不可能有不测之变。

这时候,没有人再敢问他,那要是万一败了呢?

这个问题,最终还是由历史给出了答案。几年以后,淝水之战战败,鲜卑慕容垂在关东崛起,重新建立燕国(史称后燕),几乎夺回了前燕当年的所有土地;而关中之地,以及前秦在攻灭前燕之前的其他土地,则被羌族人姚苌所建立的后秦所继承。

至于苻坚本人,被姚苌勒杀。




这时候再看王猛的临终遗言,你就会发现,他说的不能伐晋和要想办法消除鲜卑、西羌的隐患,其实并不是两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


这些年来,前秦的扩张速度越来越快,隐隐然有一统天下的可能。这对于任何一个帝王来说,都是最让人心动的事情。但王猛认为,统一天下固然重要,可如今却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去做。

也就是说,并不是不能伐晋,而是在伐晋以前,要先解决鲜卑和西羌的问题。

这才真正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老谋深算。作为秦帝国实际上的运作人,王猛深知秦帝国这些年一直都走在领土扩张的道路上,但等到统一北方之后,就应该有一个暂停:领土扩张的事,已经做得基本接近于极限——继续扩张领土,消灭东晋,难度太大。而且,国内的问题,也到了需要解决的时候。

如果王猛活着,可以想见,他一定会调转视线,先把国内的民族问题解决掉,然后再寻找机会,试图南征。

这是一个国家长期的战略规划。什么任务应该优先处理,什么政策又能被延迟推行,在主政者的心中,都应该有详细考虑。

当问题很多,不可能同时解决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某一阶段,可以解决某一个问题;某一机会之下,又应当转移重心,朝着解决另一个问题加速前进。

在统一北方以后,应该先解决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内部问题,然后再考虑南征的事,切不能反过来处理——这就是王猛留给苻坚的政治遗嘱。

苻坚觉得自己听进去了,并且认为这些内部问题他已经解决掉了,所以才会在王猛病逝八年以后,悍然发动南征,试图混同宇内,一统天下。

但现实的打脸却格外惨烈。当他在淝水遭遇大败,他才发现内部的矛盾根本就没有得到解决。它们骤然爆发,让他创立的大帝国几乎在一夜之间便分崩离析。

回答完毕。


以上,节选自: 政治遗嘱应该交代些什么?


延伸:

淝水之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全才王猛

前燕的崛起

前秦的关中之地


个人公号:喻以流年

user avatar
人类第一次登bai上海拔8848.43米的珠穆朗玛峰壮举的du,也许不是有记录的1953年5月29日著名登山家新西兰人埃德蒙•希拉里以及尼泊尔的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而是1924年6月8日在第二次冲顶珠峰时壮烈牺牲的英国著名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不仅如此,马洛里在回答记者“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提问时,他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更让人无不钦佩,赞叹。

因为大晋在那里,在汉朝旧疆里。仅此而已。

【奉狗剪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苻坚伐晋,这件事说起来,确实是历史上一大憾事,也是前秦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很多人觉得他一意孤行,但要说清他为何走到这一步,得把当时的内外情况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苻坚这个人。他可不是个昏君傻瓜,相反,他年轻时是个有抱负、有能力的君主。他通过一系列改革,比如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推行汉化政策,把.............
  • 回答
    苻坚,这位前秦的英明君主,虽然在位时期开创了前秦的鼎盛,但也因为一系列的失误,最终导致了前秦的迅速衰落和自己的悲剧性失败。他的失败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交织而成,其中最关键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战略上的过度自信与冒进(最根本原因):这是苻坚失败的最核心原因。他将统一天下视为自.............
  • 回答
    “为什么总有精神氐族人给前秦和苻坚哭丧?”这个问题可能源于对历史事件的误解或对特定群体情感表达的误读。 事实上,并没有普遍存在的“精神氐族人”会为前秦和苻坚“哭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区分历史事实、历史解读以及可能的误解。历史事实: 前秦(351年—394年): 是中国历史.............
  • 回答
    关于苻坚临终前那句“五胡次序,无尔羌名”,这句话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中国历史上汉族与“五胡”之间复杂而充满冲突的民族互动,以及苻坚个人的政治考量和对历史进程的失望。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拆解一下“五胡”的概念,再看看苻坚为什么会对羌族如此不满。“五胡”的由来与演变首先,要明确一点,“五胡”并非一个.............
  • 回答
    苻坚远征西域的决策,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个人野心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战略。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背景:前秦的崛起与统一大业 统一北方: 前秦在苻坚的领导下,经过一系列战争,尤其是公元370年灭掉前燕,373年灭掉仇池,376年灭掉前凉,基本统一了北方。.............
  • 回答
    苻坚在淝水之战后之所以一蹶不振,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战场上的惨败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刻地动摇了他所建立的庞大帝国。我们可以从战略失误、军事指挥问题、内部矛盾激化、心理打击和王朝的固有弱点等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战略失误:吞并东晋的急躁与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苻坚最大的战略失误在于.............
  • 回答
    提到曹操和苻坚,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他们同样波澜壮阔的征服史,以及同样令人扼腕的南征惨败。然而,两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遭遇类似的军事打击后,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结局,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深藏着历史的必然性,是两人各自的性格、治国理念、政治手腕以及所处时代的细微差别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南征惨败的共.............
  • 回答
    好的,如果我穿越成苻坚,要跟慕容冲保持一段“友好”的关系,这绝非易事。毕竟,历史的洪流已经将他们推向了不可调和的对立面。但这并非没有操作空间。我的策略会是这样的:核心理念: 绝不重蹈覆辙,将慕容冲视为一个有潜力的“盟友”而非必须铲除的“敌人”。我的目标是维系一种脆弱的平衡,最大程度地避免冲突,甚至尝.............
  • 回答
    如果淝水之战苻坚真的胜利了,历史的走向会变得异常复杂,汉人是否会被“完全”胡人统治,这很难下一个绝对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汉人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迫和挑战,其自主性和发展空间会受到极大限制。首先,我们得明白苻坚当时的目标是什么。他并非是要彻底灭绝汉人,而是希望通过武力统一中国.............
  • 回答
    说起石勒、苻坚、拓跋宏(北魏孝文帝)、宇文邕这四位胡人君主,能不能说他们是“相对比较开明”的?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毕竟“开明”二字,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承载的意义和衡量标准都与如今大相径庭。 但如果从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上看,他们中的不少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民族界限,推动了文化融合.............
  • 回答
    要在这十六国及北朝的杰出君主中评选出“最强”,无疑是一项极富挑战的任务,因为“强”的概念本身就涵盖了军事征服、政权稳固、文化影响、个人能力等多个维度,而这些君主所处的时代背景、面对的挑战也大相径庭。硬要在这群璀璨的星辰中挑选一颗最耀眼,实在需要仔细权衡。我们不妨先从奠定基础、开创格局的君主说起。刘渊.............
  • 回答
    前秦在淝水之战集结九十万大军,这数字本身就充满了争议,也让后世的军事史家和史学家们头疼不已。要知道,古代的战争,尤其是像淝水之战这样规模的战役,后勤保障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当时秦国的生产力,确实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军队。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九十万大军”,很可能包含了前秦治下所有能调动的兵力,甚至是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