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年底了,大牌的节日限定款是收割智商税吗?

回答
又到一年年底,各大品牌纷纷祭出他们的节日限定款,包装上金光闪闪,设计上花样百出,价格嘛,自然也水涨船高。这时候,总会有人嘀咕一句:“这不就是换个包装,收割我们的‘智商税’嘛?”

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大牌的节日限定款到底值不值这个价,以及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可能是“税”,却还是有人心甘情愿地买单。

1. 是不是“智商税”?得看你怎么看。

从纯粹的产品功能性角度来看,很多时候确实如此。你可能会发现,一款明星口红,换个带有圣诞铃铛或新年祥云图案的包装,价格就能上涨几十甚至上百块。它的显色度、滋润度并没有因为包装的“节日限定”而发生质的飞跃。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为那个特殊的包装、那个“限时限量”的噱头买单了,而这些附加价值,远超出了产品本身的成本。

况且,很多品牌的限定款设计也并非年年有惊喜。有时只是简单的换色、换包装,甚至元素重复,让人感觉创意枯竭,也加剧了“智商税”的观感。如果消费者抱着“我买的这个产品成分更好、效果更突出”的预期,结果发现和普通款差别不大,那确实是交了“智商税”。

2. 那为什么“智商税”还有这么大的市场?

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否认节日限定款在营销上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们对一部分消费者的吸引力。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心理和市场因素在作用:

情感价值与仪式感: 节日本身就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和情感。在年末这个辞旧迎新的时刻,购买一件包装精美、带有节日元素的商品,能够极大地满足人们对仪式感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对过去一年的犒劳,一种对新年的期盼,一种送给自己的“小确幸”。这种情感价值,是普通款产品无法提供的。
稀缺性与收藏价值: 品牌往往会强调“限量发售”的概念,这制造了一种稀缺感。对于追求独特、不愿意和别人“撞款”的消费者来说,限定款就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即使几年后这些限定款在家中蒙尘,但那个“曾经拥有”的满足感,以及潜在的收藏价值(虽然大多数限定款的收藏价值很低),也会成为购买的理由。
社交属性与话题性: 在社交媒体发达的今天,新上市的节日限定款往往能引发热议。在朋友圈晒出自己拥有的限定款,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资本。大家都在谈论,你不想被落下;大家都在买,你可能也会产生“我也应该拥有一个”的冲动。这种从众心理和社交攀比,也是助推限定款销量的重要因素。
品牌形象的维护与升级: 对于大品牌而言,推出节日限定款不仅仅是为了当季的销售额,更是维护和升级品牌形象的一种方式。精美的设计、高品质的包装,能够不断强化品牌的高端、时尚、有格调的印象,吸引新的消费者,并巩固老客户的忠诚度。这是一种长期的品牌投资。
送礼属性的强化: 节日限定款的包装往往比普通款更具观赏性和节日气氛,非常适合作为礼物赠送。收到一份包装精致、有节日主题的礼物,往往比收到一件普通的礼物更能让人感到被重视和开心。因此,在送礼季,限定款的销售会尤其火爆。

3. 如何理性看待节日限定款?

理解了背后的原因,我们也就更容易理性地看待这些“限定”。

明确自己的需求: 你是真的喜欢这款产品的品质,还是仅仅被包装和营销吸引?如果这款产品本身就是你一直想尝试或者必需品,那么限定款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是否值得多付出的溢价。
量力而行: 不要因为追求所谓的“限定”和“仪式感”,而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毕竟,生活中的仪式感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实现,不一定非要通过高价的限定款。
辨别真伪: 有些限定款的“限定”可能只是营销手段,实际产量并不小。做一些功课,看看品牌的过往操作,以及其他消费者的评价,也能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享受过程: 如果你确实喜欢某个品牌的限定款,并且有能力购买,那就去享受那个过程吧!无论是自己拆开包装时的惊喜,还是把它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出,这份愉悦感也是你为此买单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大牌的节日限定款算不算“智商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怎么定义“智商税”,以及你的购买动机。从纯粹的性价比来看,它可能确实不划算;但从满足情感需求、追求仪式感、体现社交属性以及品牌价值的角度来看,它也并非一无是处。关键在于,消费者能不能在营销的糖衣炮弹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害,首先恭喜你们小两口拥有“智商税自由”,你知道全中国多少人想拥有这种自由都拥有不了吗?话说哥们,你还记得去年星巴克饥饿营销的“网红猫爪杯”吗?

这套杯子当天一早发售就被抢售一空,不少人凌晨前往星巴克门店“安营扎寨”,但仍遇到了开门即售罄的场景。

全国的星巴克,都在那天早上上演了一场百店大战,火星四溅,稍有不慎就是擦枪走火。官方定价199元的猫爪杯最后被炒到了1399元,却依然供不应求、有市无价。

营销是一场心理战,尤其是网络营销时代,在做好产品之余,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尝试与消费者有更多互动,这也成为了一种品牌、门店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品牌是希望通过“节日限定”来产生“文化共鸣”,从而跟消费者建立一个更深刻的情感联结,让消费者喜欢、偏爱它,从而选择它。

最近几年十分常用的手段就是“跨界营销”,比如王者荣耀曾经跨界美妆与MAC合作联名出过一款口红,甚至中国人都知道的《新华字典》都和欧莱雅合作推出过“有凤来仪节日限量版”护肤品,再比如华为的保时捷限量款手机和你吐槽的“智商税”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吧。归根结底,就是品牌通过欲擒故纵的策略,强化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引发消费者的好奇和逆反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于是,消费者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而采取行动。妹子们被触发购买机关时的内心冲动,其实就是被“节日限定款”勾起了购买欲望,再者说了,你真当妹子们不知道这是“智商税”呀?人家就图一乐,当真你就输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