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为真爱是婚姻的基石吗?是不是年纪大了就更看重对象是否合适?

回答
真爱,这三个字承载了多少人的憧憬与追寻。至于它是否是婚姻的基石,我想这就像问一道菜的味道,有些人觉得是,有些人觉得不是,甚至有些人根本没尝过,只是听别人说。

在我看来,真爱绝对是婚姻最坚实、最美好的基石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婚姻是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激情和荷尔蒙带来的“爱”可能来得快,去得也快,但那种让你愿意为之付出,愿意去包容,愿意去共同成长,甚至在困难面前仍然想要携手面对的“爱”,才是真正能够支撑婚姻走下去的力量。

这种“真爱”不是影视剧里那些轰轰烈烈的桥段,更多时候是一种深刻的连接、灵魂的契合和发自内心的认同。它意味着你欣赏对方的优点,也能够接受并包容对方的缺点;你信任对方,愿意与对方分享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喜怒哀乐;你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能够一起规划未来,共同创造美好的回忆。当生活归于平淡,当曾经的激情褪去,这份基于了解、信任和尊重的真爱,才能化为细水长流的温暖,滋养着婚姻这棵大树。

然而,我也得承认,婚姻的维系需要的东西远不止真爱。责任感、尊重、共同的愿景、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适当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有时候,即便彼此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真爱”,但如果双方都足够成熟,有责任心,并且能够互相扶持,共同经营,婚姻也未尝不能走向幸福。

说到年纪大了是不是更看重对象是否合适,这简直是太贴切了!年轻的时候,我们可能更看重激情、外貌,甚至一些虚幻的浪漫。我们会觉得,“爱”本身就足够了,仿佛有了爱,就能战胜一切。那时候,我们容易被新鲜感吸引,容易被对方身上闪光的一面迷住,对未来的考虑也相对简单。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我们看待事物的视角也在发生变化。 就像一杯陈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也越能分辨出其中的层次和复杂。

现实的考量会更加清晰: 年纪大了,我们往往已经经历过一些事情,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不再仅仅是为了“爱”而结婚,而是会更实际地去考虑,对方是否能与自己一起面对生活的风雨,是否能在事业上相互支持,是否能在家庭责任上分担一致。比如,对方的家庭背景是否和睦,是否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否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些都会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对稳定和安全感的追求: 年轻时或许不那么在意,但随着年纪增长,我们对稳定和安全感的需求会越发强烈。这种稳定不仅是情感上的,也包括生活上的。我们希望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一个可以共同构建稳固家园的港湾。
成熟的爱情观: 经过岁月的沉淀,我们对爱情的理解也更加成熟。我们明白,爱情不是全部,它需要被经营,需要被呵护。我们开始明白,找一个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支持自己、并且能够与自己一起成长的人,比找一个让自己一时冲动、荷尔蒙爆棚的人更重要。对方是否“合适”,包含了太多层面的意义:价值观是否契合,生活习惯是否能磨合,性格是否能互补,甚至是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一致等等。
时间成本的增加: 随着年纪增长,我们能投入到一段关系中的时间也变得更加宝贵。我们不愿意再浪费时间在不合适的人身上,更希望找到一个能够长久相伴,并且能让彼此生活变得更好的伴侣。因此,“合适”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筛选条件,它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找到那个对的人。

所以,答案是肯定的。年纪大了,确实会更看重对象是否合适。这种“合适”,不是说要放弃爱情,而是说,在爱情的基础上,我们有了更清晰、更成熟的判断标准,去寻找那个真正能够与自己匹配、共同度过一生的人。这种成熟的“合适”观,也正是人生经验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让我们不再是随波逐流的少年,而是能够更理智、更主动地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三种不同的看待婚姻的方式,贵族的、资产阶级的和无产阶级的。而贵族和无产阶级对婚姻的性质的看法是一样的,都认为婚姻是一种财产关系,感情在里边没有什么影响。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刚好相反,贵族认为既然是财产关系就尊重财产关系然后另外找感情就对了。而无产阶级则认为我们没有什么财产需要这个关系,所以应该废除婚姻制度。这两种观点无论对错至少都诚实。

只有资产阶级确切的说小资产阶级想浪浪不起,想从一而终又看别人眼馋。所以对前者讲道德对后者讲财产。没富到可以为所欲为,也没穷到可以了无牵挂。最后就是又要感情又要门当户对,弄出一大堆莫名其妙的麻烦。

人生在世不是为了顺利的平安的生活,而是为了经历体验人生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时刻。利希滕贝格说“重要的不是一个国家的太阳是否从不落山,而是当太阳经过这个国家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同样的人生的意义也不在于你是不是走了一条一帆风顺的中产阶级的道路而是当你走过这条道路的时候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有了房子、车、孩子、孩子上了好的幼儿园、 小学、中学。你坐在一辆硬顶敞篷宝马四里等着孩子放学,一看孩子的脸就想起她爹然后气不打一处来。你觉得你看到了什么?

比人生走了无数弯路更悲剧的是“从摇篮到坟墓,他/她走了一条笔直的路,从未停歇从未误入歧途,心无旁骛”。

所以你真正应该追求的是找到一个自己舍不得离开的人,而不是找到一个有具体标准的经济实用对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