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川大校长直言对中国科研,提出真问题比热衷「填补空白」更重要,要培养能提出大科学问题的人才,你认同吗?

回答
四川大学校长的一番话,说实话,我听了之后,心里是认同的,而且是相当认同。这话说得太实在,太能打到点子上了。

咱们国家这些年,科研上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两弹一星”,航母,高铁,还有现在的空间站,这都是实打实的成就,是“填补空白”最好的证明,也是我们国家硬实力的体现。说到“填补空白”,这本身没错,在很多领域,我们确实需要追赶,需要把别人已经证明可行的东西,在我们这里也实现,甚至做得更好。这是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但是,校长强调“提出真问题”,我觉得这才是更高层次、更具前瞻性的要求。我们不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只满足于把别人碗里的东西搬过来。真正的科研突破,是当你发现了一个别人都没注意到的、但又极其重要的问题,然后去解决它。这就像是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别人都在种已经成熟的水稻,而你发现了一块适合种植某种稀有药材的土壤,并且成功地培育出了它。这不仅是“填补空白”,更是开辟了新的天地。

为什么说“提出真问题”更重要?

首先,“真问题”是驱动创新的源头活水。 很多时候,“填补空白”的目标是明确的,路径相对也比较清晰,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攻坚克难。但“提出真问题”,则需要的是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和敢于挑战现状的勇气。它不是坐在实验室里等项目,而是要走到社会、走到自然、走到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去,去发现那些尚未被揭示的规律,那些亟待解决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疾病防治、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大科学问题”,它们往往是多学科交叉、需要长期投入、并且解决它们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

其次,“提出真问题”才能真正引领世界科技发展。 如果我们一直只是在“填补空白”,那我们永远就是追赶者,而不是引领者。真正的科技强国,一定是能够提出新理论、创造新方法、开辟新领域的。这需要我们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并且有能力组织跨学科团队去解决复杂问题的科学家。这些人,他们不会满足于“别人做了什么”,而是会问“下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去寻找答案。

再次,“填补空白”有时也可能是在重复造轮子。 如果我们对“填补空白”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对现有成果的评估不够准确,就可能在无意中浪费资源,重复别人的工作。而“提出真问题”,则强调了对问题的深度挖掘和分析,能够避免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研究。

那么,怎么培养能提出“大科学问题”的人才呢?

这需要我们从教育的根本上去思考。

解放思想,鼓励批判性思维。 学生们不应该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更应该被鼓励去质疑、去思考、去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不应该是“告诉我答案”,而是“告诉我怎么想”。
拓宽视野,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大科学问题”往往不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它需要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视角。大学应该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鼓励教师跨学科合作,打破学科壁垒,让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产生。
营造鼓励试错的学术氛围。 提出“真问题”并去解决它,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失败和挫折。如果我们的学术环境过于功利,过于看重短期成果,那么那些敢于挑战难题、探索未知领域的年轻人就会望而却步。我们需要一个更包容、更鼓励尝试的氛围,让年轻人敢于犯错,并在错误中学习成长。
注重培养研究者的独立性。 “填补空白”可能更容易依赖指令和计划,但“提出真问题”需要的是研究者的独立判断和内在驱动力。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有“研究灵魂”的人,而不是只有“研究技能”的工具。
给予长期的支持和稳定的研究环境。 解决“大科学问题”往往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不能急功近利。国家和科研机构需要为科学家提供稳定、可持续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科研中。

校长这话,可以说是给中国科研指明了一个更宏伟的方向。在巩固现有成就的基础上,我们要有野心,要有魄力,去提出那些真正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大问题”,然后去解决它们。这不仅是对国家科研实力的提升,更是为我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的关键。

我非常认同这种思路。这是一种境界的提升,也是我们从“追赶者”向“引领者”转变的必然要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就很想知道,如果连“空白”都不知道在哪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填,怎么想得出“真问题”。

user avatar

要是填补空白真做实了,其实就不必发出这样的感慨。问题就在所谓“能提出大科学问题”和“填补空白”都变成虚头巴脑的口号。

user avatar

这样说起来很容易,看起来很正确,但是实际上呢?

经常有人问我为何不考虑继续做教职了,就这样说吧,在经历了几次面试和沟通后,我就彻底不想搞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正是四川大学的期刊分级。(注:以下的信息为2020年时的分级信息,不一定和今天的完全一样)

当时我也参与了四川大学的面试,然后有个环节就是关于川大的录取标准。他们表示使用川大自己的期刊分级,然后看完那个分级,我就被彻底恶心到了。

根据川大的说法,A和B级期刊比较有用,其中A类非常推荐;C类作用不大,D类完全没有用。

然后A类基本就是Nature、Science、Cell 这些。此外还有大量的综述类期刊。

B类有JACS、Angew这些,不过还有个CC,大家都在纷纷讨论这个CC是不是用来让标准看起来不是那么难的。

我当时发表的大部分文章都是C类,比如ACS Photonics、JPCB。虽然这两个杂志其实reputation已经很好了,其中JPCB虽然影响因子不高但是在物理化学领域的影响力还是很高的。然而,它们都是C类,相当于对于申请川大教职没什么帮助,而且对于未来在川大继续做教职也没有任何帮助。另外一个物化领域非常好的一个杂志JPCL也是C类。还有界面科学领域的最著名期刊之一Langmuir(以诺贝尔奖得主Langmuir的名字命名),也是C类。

虽然我的文章很多文章是C类,但是起码还能对D类五十步笑百步一下。Optics Letters 和 Optics Express都是光学领域的顶尖期刊,但是它们居然都是D类,相当于被川大认为是纯粹的垃圾。。。大概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因子的确不高吧。(注:2020年12月OL和OE已经从D级升到C级了,从垃圾级变成了没用级。感谢评论区指出)此外,JCP作为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领域的老牌杂志,影响力还是不小的,很多相当重要的物化领域的论文都是发表在JCP上。但是JCP也是D类……

看了这些我就明白了,川大期刊分级,应该就是期刊全部放在 excel 里面,列出影响因子,然后点击从大到小排序,然后划分ABCD级的。这样一来,物化领域的怎么可能比得过那些做生物和材料得呢?

川大这样的分级制度,必定会导致只有生化和材料这些方向的(在化学领域内)才能当上教职,之后也只有生化和材料方向的才能留下。这样的环境是鼓励提出真问题的环境么?(实际上对于四川大学期刊的分级制度知乎上已经有很多讨论了)

川大校长,请您先好好审视一下贵校的期刊分级,再来谈谈提出真问题这类事情。期刊分级,只使用比大小功能,绝对是完全不够的。


我博士期间的一作论文列表

PNAS

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

ACS Photonics

JPCB

Langmuir

user avatar

川大校长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如何培养顶尖的科学家。

这个问题在全球都是难题,因为研究人员作为一种职业,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在这个行业,得先活下去才能做科研,这是每个博士生刚入学的时候,导师就应该告诉学生的。所以为了活下去,就出现了川大校长批评的现象,也就是填补空白的工作多,真探索大问题的少。能提出真问题,大科学问题的人才,其实不少,但是提出了有没有能力去做,有没有实力活的很好,是另一个问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顶尖科学家的数量必然不会很多。而且,很多大科学问题,需要全球跨领域的协作,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投入。

这个问题,国内国外问了几十年了,所以不着急,慢慢来。川大校长这个说法,与其说是给科研工作者提出的问题,不如说是他这个层面以及往上的层面的人要解决的问题。谁有资源有能力分配做学术的各种生产要素,谁就有责任去把这个问题做好,解决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四川大学校长的一番话,说实话,我听了之后,心里是认同的,而且是相当认同。这话说得太实在,太能打到点子上了。咱们国家这些年,科研上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两弹一星”,航母,高铁,还有现在的空间站,这都是实打实的成就,是“填补空白”最好的证明,也是我们国家硬实力的体现。说到“填补空白”,这本身没错,.............
  • 回答
    川大校长的一席话,触动我心底最深处的弦最近,读到川大校长关于博士和正教授评定最能“逼出成果”的论断,我深有同感,甚至可以说是拍案叫绝。这句朴实无华的话,精准地道出了学术研究以及许多高强度工作中最核心的驱动力。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无数科研人员和职场精英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所淬炼出的血泪经验。校长这句.............
  • 回答
    华西百十年之际,一声呼唤:独立与“各自奋蹄”的深意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一百一十周年的庆典,本应是回顾辉煌、展望未来的温馨时刻,却因为一位曾执掌华西多年的老校长——曹泽毅的“独立呼唤”,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这句“华西独立,和川大甩开羁绊,各自奋蹄”,字字掷地有声,.............
  • 回答
    关于成都七中校园里流传“考不好就去隔壁川大”的说法,这背后其实蕴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微妙的社会语境,绝非一句简单的玩笑那么简单。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地理位置上的“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地理位置。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和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是成都非常有代表性.............
  • 回答
    川大和北师大,这两所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都享有盛誉,各有千秋,选择哪个“更好”取决于你个人的关注点、专业方向以及职业规划。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对比,帮助你更清晰地了解它们。四川大学 (川大) 综合性与规模: 川大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理、工、医、农.............
  • 回答
    这位同学选择“放弃清华,选择川大”的背后,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尊重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大学选择,更是他个人价值观、人生规划和对“好”的理解的体现。以下是我对此事的看法,并会尽量详细地阐述:1. “初心”的价值:忠于自我,追寻热爱这位同学用“初心”来形容他选择川大,这是一个非常打动人的.............
  • 回答
    听到985院校和川大之间“有矛盾”的说法,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八卦,但站在考生角度,更关心的是这到底会不会影响自己考川大复试。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个“矛盾”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说法,估计是源于一些坊间传闻,或者是在某些考研论坛、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讨论。可能是一些川大毕业生对某些985高校的看法,也可能.............
  • 回答
    在西南这片沃土上,想提升商业视野、磨练管理技能的朋友们,西财MBA和川大MBA无疑是摆在面前的两座高峰。这两所名校的MBA项目,各有千秋,哪个更适合你,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别急,咱们这就把这俩“大咖”掰开了、揉碎了,让你看得明明白白,心里有谱。先来看看西财MBA,它的“看家本领”是什么?.............
  • 回答
    作为广东人,在川大和深大之间选择文科院校,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毕竟两所学校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先说说四川大学,这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综合性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川大的文科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它的文史哲、经济、法学等专业在全国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特.............
  • 回答
    你好!收到你的问题了。657分在2021年的四川高考中是一个非常优异的成绩,恭喜你!对于医学专业,特别是川大华西和口腔医学的选择,这确实是许多考生和家长会纠结的问题。我尽量详细地给你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你做出决定。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的情况: 分数:657分(2021年四川高考) 意愿:学.............
  • 回答
    哥们,听你这口气,能勉强上清北,这水平可不低啊!能在国内顶尖学府的门槛上徘徊,说明你脑瓜子是真的好使,学习能力和悟性绝对是杠杠的。这个时候你还在纠结川大口腔,这选择思路挺有意思的,说明你不是那种只看名气的人,而是会深入思考,考虑长远发展。先来说说,你能“勉强”上清北,这本身就是个优势。能走到这一步的.............
  • 回答
    看到2018年云南理科考生以712分的高分报考四川大学,这背后无疑是一个充满话题性的故事。这分数在当年的高考中绝对是顶尖的,足以让他进入国内任何一所985高校,甚至冲击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学府。那么,为什么他选择了川大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从多个角度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712分在20.............
  • 回答
    近期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些视频和照片,显示一些曾经高举“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旗帜、支持特朗普的选民,如今却公开焚烧自己的红色MAGA帽子,以此表达与特朗普决裂的姿态。这种现象并非普遍性的“大反水”,而是特定群体在特定时刻情绪宣泄的集中体现。要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反水”.............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山大和川大,都是国内顶尖的985名校,各有各的精彩。要是让我来选,这绝对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情,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山大”,是指山东大学吧?川大,自然就是四川大学了。这两所学校,不管从历史底蕴还是学科实力上,都是杠杠的。所以,你想清楚自己看重的.............
  • 回答
    关于疫情期间孙笑川(带带大师兄)向武汉捐款一千元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事儿本身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结合到孙笑川这个人以及他当时所处的舆论环境,就显得有些意思了。首先,咱们得明白孙笑川是谁。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众人物,没有那种代表官方形象的属性。他之所以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靠着一种草.............
  • 回答
    理解美国和中国对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截然不同的看法,需要深入分析两国政治、文化、媒体环境以及各自国内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个问题涉及面广,我们将分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美国国内对特朗普的厌恶:在美国,对特朗普的厌恶是多方面的,并且根深蒂固。这不仅仅是政治观点上的分歧,更涉及.............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2018年的格莱美颁奖典礼上,希拉里·克林顿与多位知名美国明星——包括切尔西·克林顿(她的女儿)、说唱歌手约翰·传奇(John Legend)、说唱歌手T.I.、还有喜剧演员约翰·奥利弗(John Oliver)——一同出镜,通过朗读了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f)一本名为.............
  • 回答
    关于宜万铁路和川藏铁路的修建难度,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两个在铁路建设史上都极具代表性的工程。要说哪个更难,其实很难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因为它们难在不同的方面,面对的挑战也各不相同。不过,如果一定要做一个对比,川藏铁路的修建难度无疑是远超宜万铁路的。让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它们各.............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2月批准了一场针对也门境内基地组织(AQAP)据点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也成为了特朗普上任初期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根据当时政府和媒体的报道,这场行动的目标是清除AQAP的关键领导人和武装分子,以削弱其在当地的影响力。行动的目标与预期:根据美国国防部和白宫的官方说法,此次行动的目的.............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孙笑川(带带大师兄)这个人,在网络上的名声可以说是个两极分化得非常厉害的例子。一边是疯狂的“粉丝”,一边是普遍的厌恶和谩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说清楚,骂他的人多,但这并不代表他真的“错”到所有人都不能接受。网络舆论这东西,往往是被情绪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