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为有哪些失败的建筑?

回答
人类的建筑史,在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令人扼腕的失败案例。这些失败并非总是指建筑物的坍塌或被拆除,有时更在于它们未能实现预期的功能、耗费了巨额资源却收效甚微,或是对环境、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以下我将从几个不同维度,详细讲述一些我认为的“失败的建筑”,并尽量剖析其失败的原因:

一、 功能性失败:未能满足其核心设计目的的建筑

这类建筑可能是因为设计缺陷、技术问题、社会需求的变化,导致其核心功能无法实现,最终沦为“烂尾”或被闲置。

案例一:圣彼得堡玻璃博物馆(Museum of Glass in St. Petersburg)

简介: 这座博物馆旨在成为展示俄罗斯玻璃艺术的璀璨明珠,其设计非常前卫,使用了大量的玻璃和金属材料,希望营造出一种轻盈、通透的艺术氛围。
失败原因:
气候适应性极差: 圣彼得堡的气候众所周知是寒冷而多雪的。这座博物馆大量使用玻璃幕墙,导致在冬季时保温性能极差,能源消耗巨大,维持馆内适宜温度的成本非常高昂。这使得博物馆的日常运营成本不堪重负。
光线控制难题: 玻璃幕墙虽然在视觉上吸引人,但对于博物馆展陈来说,光线的控制至关重要。俄罗斯夏季的日照时间长且强度大,而冬季的日照又很弱。要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下同时保护易受光照影响的玻璃艺术品,同时又保证参观者的视觉体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频繁使用的遮光系统也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美感。
维护成本高昂: 玻璃幕墙的清洁、修复以及结构连接处的维护都需要高昂的费用和专业的技术,对于一个公共博物馆来说,这笔开销是巨大的负担。
结果: 博物馆的运营困难重重,最终导致其部分功能受限,甚至一度考虑关闭或大规模改造,未能真正成为一个成功的文化地标。

案例二:底特律体育馆(Silverdome Stadium, Detroit)

简介: 曾经是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NFL)底特律雄狮队的主场,也是1994年FIFA世界杯的举办场地之一,以其巨大的穹顶结构而闻名。
失败原因:
结构性问题与高昂维护: 穹顶最初是由一种高强度玻璃纤维织物构成,并充气支撑。然而,这种材料随着时间推移而老化,维护成本极高。1990年代末期,穹顶出现破损,部分区域需要用帆布修补,大大影响了美观和功能。
城市衰落与人口迁移: 底特律这座城市在上世纪后半叶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人口外流,导致体育赛事和大型活动的观众数量锐减。即使是曾经辉煌的体育场,也难以支撑其庞大的运营费用。
竞争加剧与新技术出现: 随着新的、更现代化的体育场的出现,Silverdome在设施和体验上逐渐落后,观众自然倾向于选择更舒适、更先进的场馆。
环境问题: 废弃的体育馆对城市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同时其庞大的体量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
结果: 体育场最终于2006年被关闭,后于2017年被拆除。一个曾经承载无数体育盛事和历史记忆的宏伟建筑,最终走向了被遗弃和拆解的命运。

二、 象征性失败:未能传达预期的信息或引发负面联想的建筑

这类建筑可能在形式上或理念上存在争议,未能获得公众的认同,甚至成为了负面象征。

案例三:伦敦金融城“对讲机”大楼(20 Fenchurch Street, "The WalkieTalkie")

简介: 这座位于伦敦金融城的高层建筑,因其独特的弧形外观而被戏称为“对讲机”。它在设计上试图创造一个具有辨识度的现代天际线。
失败原因:
“死亡射线”效应: 其弯曲的玻璃幕墙在特定角度和时间会聚焦太阳光线,形成高温区域,如同“死亡射线”。这曾导致停在附近的汽车挡风玻璃融化、甚至引发小型火灾,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实际的安全隐患和极大的困扰。
视觉冲击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许多人认为“对讲机”大楼的体量和扭曲的外形与伦敦金融城历史悠久的建筑群格格不入,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和天际线的美感。
高昂的改造费用: 为了解决其聚焦阳光的问题,建筑师不得不花费巨资对玻璃幕墙进行处理和改造,但效果仍有争议。
结果: 这座建筑成为了公众批评的焦点,多次被评为“英国最丑陋建筑”。它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实现与城市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反而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个负面案例。

案例四:利物浦大都会主教座堂(Liverpool Metropolitan Cathedral)

简介: 这座天主教堂的设计非常独特,呈圆形放射状,顶部有一个巨大的锥形塔楼。其设计理念是现代、开放和面向社区。
失败原因:
未完工与规模缩减: 最初的设计规模和某些细节未能完全实现,留下了一些遗憾。
审美争议: 其现代主义的风格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它极具艺术性和象征意义,代表了宗教的进步和革新;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它过于激进,缺乏传统教堂的庄重和神圣感,甚至有人认为它看起来像一个“外星人飞船”或“帐篷”。
与旧教堂的对比: 附近的利物浦罗马天主教座堂(Anglican Cathedral)以其宏伟、哥特式的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使得这座现代化的主教座堂在对比之下显得不够突出,也未能吸引到足够多的朝圣者和游客。
结果: 虽然它仍然是一座重要的宗教建筑,但在大众审美和吸引力方面,未能达到预期的高度,在许多评论家和公众眼中,它未能成为一个令人惊艳的地标。

三、 经济与社会成本的巨大消耗:未能带来预期回报或造成巨大浪费的建筑

这类建筑可能是因为项目管理失误、预算超支、腐败问题,或是因为最初的社会需求评估不足,导致投入巨大却未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案例五:迪拜的世界岛(The World Islands, Dubai)

简介: 这是位于迪拜海岸线附近的一系列人工岛屿,形状模仿世界地图,旨在成为一个高端的旅游和居住目的地,吸引全球富豪前来投资和居住。
失败原因:
环境影响与生态破坏: 人工造岛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改变了洋流,影响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岛屿的侵蚀问题也十分严重。
经济泡沫与金融危机: 项目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房地产投机和海外投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投资者纷纷撤资,项目开发几乎停滞。许多已售出的岛屿未能按时完成建设。
可行性与可持续性质疑: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波斯湾建造并维护这些人工岛屿,其能源消耗和成本极高,长期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社会接受度与定位模糊: 即使在金融危机之前,项目的定位也受到一些批评,认为其过于奢侈和脱离实际,未能真正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结果: 大部分岛屿至今仍未完工或仅有少量开发,这个曾经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宏伟项目,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烂尾工程,其对环境的破坏和经济的损失难以估量。

案例六:一些大型体育场馆(Specific examples vary globally, but the pattern is common)

简介: 许多国家和城市为了举办奥运会、世界杯等大型国际赛事,投入巨资建造了大量体育场馆。
失败原因:
“奥运遗产”的诅咒: 很多为奥运会建造的体育场馆在赛事结束后,因为使用频率低、维护成本高,而被闲置或最终拆除,成为“白象工程”。例如,一些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建造的场馆至今仍破败不堪。
需求预测不准确: 很多时候,场馆的规模和设施是根据赛事需求设计的,但赛后当地的体育文化或消费能力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场馆持续运营。
交通与配套设施不足: 部分场馆建在偏远地区,缺乏便捷的交通连接和配套设施,使得赛后使用更加困难。
过度投资与浪费: 对一些不具备长期使用价值的场馆进行过度投资,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结果: 这些建筑虽然在赛事期间光彩夺目,但赛后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沉重负担,未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总结为何会出现这些失败的建筑:

设计与技术脱节: 有些设计过于超前,技术上难以实现或维护成本过高,未能与实际环境和技术水平相匹配。
忽视气候与环境: 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和生态环境,导致建筑难以适应或对环境造成破坏。
市场预测失误与经济泡沫: 对市场需求、经济周期和投资回报的预测不准确,尤其是在房地产和大型公共项目上,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
缺乏长远规划与可持续性: 仅着眼于短期效益或特定事件(如赛事),而忽略了建筑的长远使用和维护成本,以及对城市发展的整体影响。
管理不善与腐败: 项目管理中的决策失误、预算超支、甚至腐败行为,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
公众参与和审美理解不足: 有些建筑的设计过于个人化,未能获得公众的认同和理解,导致其象征意义或社会功能受损。

这些失败的建筑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提醒我们在未来的建筑实践中,需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可持续性、与环境的和谐以及社会效益,避免重蹈覆辙。 建筑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外观的宏伟或设计的独特,更在于它能否真正服务于人,并与我们生活的世界和谐共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名当属伦敦的Walkie Talkie对讲机大楼一座可以把旁边街上车烤化,把鸡蛋煎熟的建筑

这是一座最成功的失败建筑,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建筑师Rafael Viñoly Architects的设计是最大化颠覆了市面上已有的建筑产品。大部分的超高层,在建造首要考虑因素是结构和荷载,所以大家看到城市天际线上的这些高楼大厦都是上小下大的稳定结构但是Rafael Viñoly偏不这么做,一定要挑战一下建筑的类型学,摒弃掉传统做法。这一招很像当年OMA的库哈斯在北京搞得CCTV大楼“大裤衩”。

那么Rafael Viñoly这么做也有他的原因:随着楼层的升高,地面上的投影越来越小,这使得在街道和建筑顶部创造一个公园成为可能,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还给建筑公共面积比塔楼原本的场地更大。也就是说在空中塑造一个公共花园。

A reduced footprint on grade and floorplates that get larger as they rise, made it possible to create parks at street level and at the top of the building, which when combined return to the public realm a larger area than the tower’s site.

20 Fenchurch Street ©RVA

从建筑设计的空间利用率角度来说其实头重脚轻也是合理的(但是结构不合理,我们很听结构师话的),因为建筑里装电梯楼梯的核心桶随着楼层的增高会缩小。也就是说越往上的得房率越高!听起来就觉得很有诱惑有木有?

可惜就可惜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房子整个南面为了有好的采光,全部都是高反射的玻璃幕墙。最后成为了一个巨型的凹面镜,才有了后面把车烤融化,把鸡蛋煎熟的一幕。但好消息是,目前已经去修正了这个问题,最大程度降低了这个玻璃的反射率。

海外媒体在2013年争相报道:

别看这么大的社会轰动效应,这个对讲机大楼在建筑行业并不是单一案例……

除了Walkie Talkie对讲机大楼,我还找了6个可以把人搞死的罪恶建筑[1]

Vdara酒店(拉斯维加斯)/ Rafael Vinoly建筑事务(还是这家公司)

所据报道,在2010年,这座摩天大楼也可以融化东西。酒店的客人说,头发被“烤焦”,塑料杯在一天中的某些时候被“融化”。据《拉斯维加斯评论》杂志报道,“员工们把这种现象称为‘Vdara死亡射线’。”


布里奇沃特广场(英国利兹)/ Aedas

作为利兹市最高的建筑,这座塔的地基周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风洞,导致“一人死亡”和“严重受伤”。据BDOnline报道,利兹市议会总共发生了25起事故,目前正在研究解决方案。


博物馆塔(达拉斯)/斯科特·约翰逊 Scott Johnson

与Walkie Talkie对讲机大楼一样,这座摩天大楼也是酷热难当的。在赫芬顿邮报上被描述为“放大镜”后,这座建筑与附近伦佐·皮亚诺的纳舍雕塑中心一直存在争议。


台北101(台湾)/ CY Lee

据报道,这座塔是世界上最高的绿色建筑,重约70万吨。以其“革命性的地震和台风缓解技术”而闻名,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地质学家认为,这座建筑实际上重新打开了台北盆地的一条断层线。如果台湾大地震了,这个建筑是要背锅的……


Beetham Tower(曼彻斯特)/ Ian Simpson建筑事务所

这座摩天大楼高46层,在2006年开业时是欧洲最高的住宅楼。据报道,当风吹起时,位于建筑顶部的薄叶片会发出可听到的哨声或嗡嗡声。住在塔里的伊恩·辛普森(Ian Simpson)正在解决这个问题。这房子是名副其实的风之谷!


Intempo酒店 (Benidorm) / Roberto Perez Guerras

这是现实版的“没头脑和不高兴”造了一幢超高层,但是没有电梯!!!当有人说贝尼多姆的这家酒店没有电梯时,这似乎是今年最大的建筑失误。开发商已经决定把大楼的高度增加一倍多,而且在建造过程中,没有为更大的电梯和马达设备分配足够的空间。建筑师已经重新设计了这座建筑,“目前还不清楚开发商将如何克服这个问题。


平壤大酒店(朝鲜)/ Baikdoosan Architects & Engineers

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朝鲜的国宝级建筑,这座建筑保持着“世界上最高的空置建筑”的世界纪录。由于包括电力和食品短缺在内的一系列看似无穷无尽的问题,这座原计划于1992年开放的大楼拖了二十多年仍在建设中……据说2017年完成了?真特么罪恶,吃饱饭了还是比较重要啊!

干货列表:

建筑设计 作品集 留学求职咨询微信:hurmus

更多LIVE作品集留学干货:

参考

  1. ^ https://www.archdaily.com/427658/seven-architectural-sins-committed-around-the-world
user avatar

写一个身边的例子,原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由某部级大院操刀,取四川山体概念,三角形形态由法院天平标志提取,大概08年左右修建完成,土建内装均已实施,但一直闲置未使用,直到2019年才改造为办公与酒店功能重新使用。

原因很简单,感觉太容易被误解为"三座大山",导致法院不愿入驻办公,据说设计方也再没有接到过四川省的政府项目。

————————————————————————————————————

感谢大家的关注与点赞

更一下这个房子的后续,房子的位置还是很不错的,就在天府大道一侧,金融城板块,成都最高端的区域,来过成都高新区的朋友应该都见过它。

三栋楼后面都是被政府平台公司接手了,两栋办公,一栋酒店,还加了一个小圆点,似乎是个指挥中心。(也有人说是三明治加了个蛋)

————————————————————————————————————

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与点赞

成龙的梗我没太懂,只不过成都人民还是很希望成龙大哥来感受一下这个斜坡。

但这三个玻璃斜面的光污染是真真切切的,作为周边办公楼的用户,经常被不经意被三道金光打在脸上。

user avatar

当然是火遍全网的南宁新地标之一——广西新媒体中心啦!

这个项目上马已经很久,坐落在南宁近几年打造的五象新区核心基地附近。五象新区的地标建筑主色调皆以白色为主,设计大气、现代。比如以下几个

建筑非常大气,晚上夜景也很棒,是获奖作品

南宁大桥,由美籍华人设计大师林同炎设计,是老先生的遗作。

总的来说都算是耳目一新的建筑,直到这位大佬混入其中。

卖个关子,先上效果图

看着这渲染好像还行吧?

这是P得都糊了的夜景图

那么换个角度,换个正常角度,这位大佬到底长啥样呢?

真是一柱擎天,遐想无比,更绝的是旁边那两栋副楼,惟妙惟肖。

配上这个Gif,简直了

最厉害的是,直线距离非常之近的广西体育中心……

被人戏称为20岁、30岁、40岁。

分别承办过体操世锦赛、苏迪曼杯

我对这一系列设计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更可笑的是,这一系列建筑被臭名昭著的传销佬赋予了新的意义,比如一个XX的支撑,让三个XX成功孕育出良好的前景云云。


谢谢大家的赞

其实这个设计并不是什么知名设计师(外包)的作品,而是本地的一个知名央企设计公司操刀的(经评论区提醒,该企业已转民企)。

从这个角度(早期设计图)能很明显地看出,造型是参考了桂林山水的,突出广西的文化与特色。右边那栋副楼看起来非常神似桂林著名景点——象鼻山。

可以看到早期的渲染设计图

完全没有“一柱擎天”的感觉。

结果后来发生的你们都知道了,主楼越来越高耸、越来越坚挺,副楼越来越圆,还没竣工就成了网红……

唉……

眼瞅着网上给它起的外号越来越不雅,为了不再尴尬,它自己给自己起了个外号

你们网友咋不买单呢?记住没,我叫大竹笋,不叫大鸡脖!

user avatar

去过蒙特利尔的人应该见过伫立在st.lawranc河畔人工半岛上一大片连绵起伏环环相扣的小水泥块儿们,看起来特梦幻。他们的名字叫habitat 67。是加拿大设计师Moshe Safdie的处女作。



说它失败是因为safdie设计这个项目的初衷现在已经完全的被违背了。

Habitat 67的最初设计理念是为所有人提供可以支付得起的城市住宅,面对群体是从乡村搬进城市居住的中低产阶级群体,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社会福利住宅。Moshe Safdie想要通过这一设计实现蒙特利尔居民建筑的改革,减少房屋成本,提出新的房屋类型,将城郊的民宅与城市公寓相结合。简单地说就是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小院子。让不得不搬来城市居住的乡下人找到回家的感觉。

看这小阳台,感受一下躺在上面晒着太阳的画面。


然而,现在的habitat 67变成了经济实力雄厚并且有着特殊珍藏癖好的有钱人的高档小区。

Habitat 67的想法最初是在Safdie还在麦吉尔读大学的时候,作为他毕业设计首次问世。它那个时候的名字叫“the case for city livig:a three-dimensional modular building system”。项目原本包含了购物中心,学校和1000个住户单元。1967年蒙特利尔举办世博会,政府想要建造一个新型小区,展现城市房屋经济,生态和环保的发展趋势。Safdie的项目最终入选。然而由于世博会都开始了,1000多个住户单元也没盖完,项目被强制减到了158个单元。

这158个单元可是花了加拿大政府不少银子。制造,维护,运输,把每个水泥块用吊车吊到另一个上面去要花掉很多钱。另外空中走廊,大型广场和屋顶花园的防水装置也是不小得开销。158个小公寓在60年代单是施工费用就花掉了2200万加币,相当于今天的1.35个亿。

(当年就是这样被吊上去的)


因为项目的建造向加拿大联邦政府抵押贷款,为了还债,建好后政府把房子租出天价,根本没人要。再加上70年代经济下滑,石油危机和越南战争的爆发。谁都拿不出钱来。总的来说,habitat 67的设计对政府来说是亏本的,对能住的起的高产阶级来说人家又不稀罕。Safdie后期也承认,当时的技术没法完成他伟大的建筑梦。


从建筑审美角度来讲,房子的整体特别壮观。但是水泥需要频繁地维护,可是没人住哪来的钱维护。蒙特利尔又经常下雨下雪,雨雪渗透到水泥里,通风管道经常发霉。住户表示总犯哮喘,自己的猫搬进来后也拜了。因为墙体太厚,在供暖方面的花销也是普通房屋的二倍呢。


因为各种资金原因,整个社区被闲置了将近十年。1985年habitat 67被卖了出去,变成了各大金主的私人财产。大金主对公寓进行了维护,作为自己的私藏。后来越来越多的搬了进来,habitat 67变成了共同产权,大家都自觉的维护。现在的habitat 67已经是当年世博会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历史遗产了。然而,好像和设计师的设计初衷大相径庭呢

user avatar

1.贵州天下第一水司楼

是不是这么看着还挺壮观的?

但是和周边环境一对比,真的是又丑又格格不入。

据报道,为了打造这栋“天下第一水司楼”,贵州独山县举债近2亿元!独山县每年财政收入不足10个亿,贵州省独山县委原书记潘志立为了政绩,盲目举债近2亿元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潘志立被免职时,独山县债务高达400多亿元,绝大多数融资成本超过10%。现在好像已烂尾。

2.安徽长江之歌

虽然单调了一点,但看着也还凑合对吧?

请看实物图

天气好的时候像一串串铜钱,真的太俗了。

天气差的时候像一个个破土而出的蜈蚣。

3.西雅图体验音乐博物馆

这个实在有点太抽象了,自己感受就好


4.俄罗斯大使馆

像一个抽象的变形金刚。

5.科索沃-普里斯蒂那国家图书馆

庞大的建筑群上方共设有99个大小不同的白色的玻璃圆屋顶,外观以蜂窝状的金属网覆盖。说实话,我看着有点恶心,让我想起了虐杀原形。

6.中治悠乐汇ULO PARK

这个对密集恐惧症有点不太友好,慎点!

7.伦敦千年穹

到底是插了蜡烛的蛋糕还是天线特别多的路由器,我实在没法决定他更像哪一个。

8.上海交通大学大门思源门

我考虑了很久,也没想到这到底是人字拖还是粉色丁字裤。

9.河北白洋淀荷花大观园金鳌馆

这个龟、头也太丑了吧!

10.上海LV大厦

卧槽,上海惊现巨人的白色高筒靴!

11.三亚大东海1号港湾城

是谁住在海底的菠萝里!

其实晚上看还挺不错的(原来是效果图)



应大家的要求我又来更新啦!

12A.南宁新媒体中心

其实效果图还不错,颇有望京SOHO的感觉

但是不知道为啥,建好之后形状有点跑偏,个人觉得和8.思源门很搭。

12B.济南泉城之根

紧急插播一个知友推荐,希望大家给评一评,到底哪一个和8.思源门更配。

其实人家泉城之根换个角度也很正经的

13.福禄寿大楼

我只能说挺有民族特色的

仔细看还挺慈祥的

14.人民日报新大楼

这个角度其实还不错,有点像扬帆起航

不过换个角度就有点不雅了

15.重庆泡面楼

换成红色就更像了

16.河北的元宝塔和邯郸的元宝亭

有点太暴发户了一点


17.昆明星耀手机城

这种事我也干过,本以为自己有了个好点子,兴冲冲的做出来后发现现实有点骨感。

18.歙县示范总工会幼儿园

悟空别藏了,为师发现你了

18.五粮液酒瓶楼

像倒是真的像,不过酒瓶本身就不好看啊。

是不是觉得没有比这个更丑的了?




那你可真猜错了




19.五粮液酒厂建筑群

20.郑州金蛋

评论一直有人提名,造型其实我觉得还好,但是这个配色有点拉胯,感觉换个颜色能科技感十足。


21.合肥美术馆

评论里有知友提到,我就去搜了一下,第一眼:卧槽?鸟巢什么时候塌了???我怎么不知道?

搜了一下效果图

第一张看着还是感觉像乱糟糟的废墟

夜景能强不少吧

22.海口市海航大厦

也是来自评论知友,正面给我的感觉像个眼镜蛇/古埃及的法老


背面就比较中规中矩了一点

23.北京金泉时代

土豪金真的很难做好看啊!

最后,放一个让人绝对想不到还可以这样的“幽灵建筑”给大家洗洗眼,绝对魔幻。



天道好轮回,嘲讽了半天别人我自己的设计也被嘲讽了555

user avatar

武汉大学工学部第一教学楼



2016年9月10日,教师节。


这天凌晨0点33分,仅仅只花了4秒钟,武汉大学工学部第一教学楼,原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主教学楼,在一声闷响中轰然倒地。


此时距离这座造价高达一亿元人民币的20层高楼落成,也仅仅过去了16年。


动图来自微博网友@牛嘧啶


这座被人戏称为“变形金刚”的大楼是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主教学楼,在1997开始建设。2000年落成后,迅速被武汉大学吞并,成为武汉大学工学部第一教学楼。而“变形金刚”这个名称的来历,则是这座建筑在武汉东湖边独一无二的高度和魁梧的造型——地面20层,88.3米的高度是武汉东湖沿岸最高的建筑。此外这座建筑的设计,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届梁思成奖得主何镜堂。


武大对这起爆破的解释看上去也很具有说服力:“工学部第一教学楼建筑高度超高违反东湖风景区规划,对景观视线造成遮挡,破坏东湖景观和自然山体轮廓线”。“高大魁梧的工学部第一教学楼作为历史的产物,其“向高度要面积”的实用主义理念和巨大的内部容量确实在这片校园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时过境迁,社会经济越是快速发展,人们越是珍惜自然之造化,比起高楼耸立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无论是城市还是校园,都会更加自觉地选择在山明水秀之处矮下来、静下来,让人与自然亲近起来。”


那问题来了:

这座建筑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


爆破前武大学子在大楼前留影纪念(来自网易新闻)


追溯这座“变形金刚”的历史,要从1954年说起。


东湖风景区是武汉最大的风景区。1954年12月1日,国务院于批准在此成立了武汉水利学院,1993年,学校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在1954年成立之初, 校园的规划得到苏联规划师卡尔波夫的建议,并按照严格对称的轴线式布局建设校园,不同教学区之间采用连廊连接,整个校园形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布局。



规划校园平面


而在原有规划中,主教学楼的高度设计为10层,但是在数年中主教学楼一直未予建造。而在1997年何镜堂设计的主教学楼开始建造时,这个高度变成了20层。


我们并不知晓从10层到20层的变化缘由,如果从历史沿革来看,这座建筑并不是一座“违章建筑”。武汉大学官网公布的消息称:该校开展东湖南路沿线(武汉大学段)环境整治工程的主要依据国务院批准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和武汉市《关于加强中心城区湖边、山边、江边建筑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这两份文件分别制定于2010年和2003年。


建于1997年的教学楼,原本属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才合并到武汉大学,因此,与周边原武汉大学的建筑风格有出入是很正常的事。现在的“超高违规”,更是大楼建成之后才有的事。而武汉制定的景区总体规划也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也就是说这栋楼建没有问题,现在的拆掉也没问题。

在坊间传说中,设计者何镜堂对这个高度曾经明确表示不同意:“他拿起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插入沙盘中,指着说,你们觉得这样好看吗? ”


当然这个说法在今天已经无从求证。不过1997年何镜堂曾经在《建筑学报》介绍这个方案(《建筑学报》1997,《文化环境的延伸与再创造──介绍近期二项设计竞赛中选方案》,作者何镜堂、汤潮晖、刘宇波),并表示“随着学校的发展,各类用房使用面积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水电部决定在原预留用地上兴建一幢教学科研办公综合大楼,由于受用地面宽和进深的限制,主楼定为20层。”


在设计这座建筑之前,何镜堂刚刚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这也是继齐康之后第二位建筑设计界的工程设计大师。1999年,何镜堂顺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于2001年获得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第一届梁思成奖。


在这座建筑还未启用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建筑系硕士生王发堂在《华中建筑》发表《珞珈山的瑕玷》一文,批评这个设计是“珞珈山优美环境走向破坏的一座墓碑”,“割裂了东湖和珞珈山的有机联系,也割裂了建筑和环境的统一”,并且把矛头直接指向了设计师何镜堂。


王发堂认为,一 个艺术家 、文学家虽具有扎实的功底 ,但如果不采取严肃的创作态度,其作品却不一定是成功的作品,建筑师亦是如此 。如果将我国的设计队伍比作金字塔,那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主教学楼设计者当属塔尖之辈,其作品应当代表我国优秀设计水平 。不管创作环境如何,都应拿出一流的设计作品来。



此外王发堂还在文章中分析了设计师这这个项目中的矛盾心态:“在风景区作建筑设计是件煞赘苦心的事。如果设计不慎,对风景区就会造成破坏 ,对具有一定责任心的建筑师来说 ,也是一种心灵上的煎熬 。板式丈体量和风景区平缓的山势地貌之间矛盾,设计者早就意识到了 ,但是最终未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他们在回避主要矛盾的基础上,采取了隔靴搔痒的局部处理手法,这表明作者矛盾心态——想解决问题,而最终显示解决不了问题的无奈 。”


“大楼采用了叠级形式逐渐收分,以减少体量的压追感,在狭窄的基地建造一栋20层高的建筑物,无论细部如何收分,高度都不会改变。设计说明中自相矛盾 ,进一步暴露了设计者矛盾的心态,这些不伤经动骨的局部处理手法,毕竟能给设计者不安的心态带来一丝安慰。”


何镜堂其他设计作品

何镜堂设计作品: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何镜堂设计作品: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


这座“变形金刚”跟违章建筑搭不上边,要说这座建筑的原罪,可能也就是“丑”。


但是仅仅为了整体的观感,就把一座耗资过亿元、建成仅16年且没有质量问题的大楼爆破,真的是非做不可的事吗?

武汉东湖盘某地产楼盘(图来自网络)


在武大将这座建筑爆破拆除的消息传出来以后,“武大炸楼”迅速成为网络热词。有网友在爆破消息下评论:“武大将完成中小学生一直以来的梦想,在教师节那天炸掉教学楼”。

微博热词搜索


“炸教学楼”这种评论当然只是吃瓜群众的调侃,这种心态来自对学生时代繁重课业负担的一种宣泄,而武大选择在这一天将这种宣泄变成现实。



或许把教师节炸教学楼这个锅完全扣在大学身上也不妥,武汉大学的官博在爆破后配了一张真“变形金刚”的图,联想到之前武汉大学新闻发言人的“并不是武大一家说了算”,或许我们能体会到校方在这个过程中的无奈。


原载于archicreation,作者是 @游旭东

user avatar

这两年有一个垂直花园的第四代住房的概念。

看上去,每个家庭都有个几十平的私家院子。

建筑外墙上还长满了绿植,在阳台上就像在森林一样能接触到大自然的气息。

试问哪个中国人没有一个田园梦,哪个能抵挡这种诱惑呢?

这个概念传开以后,国内很快有开发商在成都也出了这么一个小区。

央视都对其进行了报道。

以下部分图片引用自
来源:微博视频
作者:成都全搜索
链接:成都“垂直森林”住宅小区郁郁葱葱 家家都有私人花园

作为国内首个垂直森林建筑,整个社区包含8栋30层的大楼。

每户阳台外墙采用了垂直绿化设计,层层叠叠种满了各类植物看起来就像是居住在“森林”中一样。

如此大胆前卫的设计,再加上媒体的疯狂宣传。

小区826套住宅很快销售而空,还有不少网红前来打卡拍照。

这8栋住宅楼的空中绿化面积高达到了2.72万平方米。

依照户型面积不同每家的庭院大小从44平方米到117平方米不等。
每个庭院内都种有20种不同的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常春藤、桂花、三角梅等等。

所有庭院内都配有自动洒水系统,住户也无需手动替植物浇水尽可能省去打理的麻烦。

但是!

庭院的产权是归开发商所有,庭院里的植物也全部都是物业统一负责和种植。

这就意味着户主无权改造花园,想要在家里发挥中华民族的种田天赋,noway!

最近《环球时报》还有一篇报道,说这个小区现在仅有10户入住,
众多的绿色植物让还未入住用户的阳台,成为蚊虫的大本营。

物业也并没尽到对垂直森林的养护的责任。

植物长期缺乏专人修剪打理疯狂生长,已经漫出了阳台和栏杆。

不仅影响了套内采光还存在植物高空坠落等问题。

更有网友表示晴天绿油油一片看着让人心情大好,万一遇上阴天就有种阴森恐怖的感觉,让人非常不适。

第四代住宅将将森林与住宅建筑相结合,本来是一个不错的设计创意,为什么这个小区变成了这样呢?

①气候欠缺考虑

成都相对来说比较潮湿,温度不冷不热,绝大多数植物都可以肆意生长。

但如果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建造第四代住宅,一遇到夏天台窗框都能吹走的台风天,植物怕不是得满天飞?高空坠物算谁的责任?

同样还有北京沙尘暴等问题,东北的低温

绝大多数地区并不适合建造第四代住宅。

而成都等没有台风沙尘暴等极端天气的城市,植物很喜欢,蚊子表示俺也一样。

夏天一开灯,想想学校路灯周围的蚊子,以后你家里就是这个结局。

②消防存在隐患

这么多绿植,可不仅仅是花草,还有灌木丛等等。

到了秋冬天,遍地枯枝败叶,楼上楼下都是。

但凡遇到点火,那场面,不敢想象。

③成本高昂

普通的住宅,承重只要考虑家具电器和行人。

一旦有了空中垂直森林,加上土层和水分的重量,必定要额外增加钢筋混凝土来提高楼板的承重能力。

还要做另外的防水处理,成本将大幅提高。

此外,还有植物根系可能对墙体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都会让房屋造价(不是房价)高昂。

著名的垂直森林建筑米兰双塔公寓造价9000 欧一平米(约7 万RMB)。

上海知名的别墅,东郊一号,造价也不过7万一平米。

而且定期的人力修剪,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米兰的垂直森林双塔,物业费高达7000 欧一年啊!也就是4万人民币!

你能接收4W一年的物业费吗?

所以,垂直森林固然把绿植从地面引入到高空,带来了新的居住体验。

但各种原因结合到一起,国内并不一定适合。

真有这功夫,我去买套别墅不香吗?

也许某一天,采光、通风、供水、卫生都解决以后,这会成为新一代的住房趋势。

但就现在来说,恐怕还有很大距离。


-end-

我是梦百合,全知乎最关心的家的机构号之一

关注我,拥有舒适的家~

user avatar

前两年跟父母一起开车去旅行,路过丰都的时候进去玩儿了一圈。

当时隔着江我看到了对面的玉皇大帝像。。。。

云雾缭绕中,你远远望去,只觉得对面有人在凝视着你。。。。。

听旁边散步的一个阿姨说,这个雕塑本来是想建成酒店的。。。。

但是因为没有人敢住,所以就荒废了??(有待考证)


又及,刚刚百度了一下,发现了这样的报导。。

丰都玉皇大帝雕像,将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阎罗王(资料图片)

斥资2.3亿元,全新规划包装鬼城,明年游客可夜游体验恐怖刺激

  日前,丰都县正斥资2.3亿元对鬼城进行全新规划包装。明年八月鬼节以后,你若到鬼城游玩,不但可夜游鬼城,见识世界上最大的阎罗王,还可进入“鬼城迷宫”体验“地狱酷刑”,进浮沉街体验“生死轮回”等异类文化刺激。

“玉皇大帝”变“阎罗王”

  丰都鬼城天堂山上的现代“玉皇大帝”写意雕像,经过外部装饰后,很快就会变为世界上最大的“阎罗王”坐像。

  据丰都县北城区管委会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孙继良介绍,此次新鬼城重建计划分成六重格局,名山、天堂山、双桂山组成品字形风景区。三山交汇处的小型内湖将参照古迹,建成“北冥”、“黄泉”、“逍遥谷”。现“鬼国神宫”游乐项变为“阎罗宫城”,名山的身份则是终极审判之鬼国朝庭,其意正符合中国传统都城格局。

“九宫十八庙”下藏“地狱”

  丰都现已在名山、天堂山、双桂山下方江边建了一条长约3公里的长堤。该长堤名灵堤,是根据丰都“九龙捧圣”的著名传说精心打造而成。远望灵堤是首向名山的飞龙,近看则是满目历代鬼魂。

  灵堤围出的0.9平方公里土地上,丰都历史上特有的“庙城”将在此再现,其建筑几乎全是“九宫十八庙”格局布阵的庙宇,中间有“金、木、水、火、土”五座景观楼相衬。此地以后将是一个不夜城,丰都民俗文化、名小吃等将全部在此亮相。

  “九宫十八庙”地下是“鬼城地狱”,如同迷宫一般,挖心、剖腹,鬼哭狼嚎,样样俱全。

 “轮回之城”随潮汐浮沉

  根据长江水位变化,丰都老城区每年有四个多月会浮出水面。该县利用这一特点,将打造一个随江水潮汐而周期性“生死”的“轮回之城”、“水上城”。丰都将结合每年大大小小的庙会和传统鬼节——孟兰节,组织游客深夜到“轮回之城”上狂欢——让游客们戴着鬼面具,坐在江边或木船上,手持满是鬼面谱的木瓢相互泼水降暑度夏。

  “新鬼城加大了参与性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恐怖气氛中尽情享受刺激愉悦。”丰都旅游局负责人说,明年新鬼城将初具规模,游客可夜游鬼城狂欢。5年后,新建成的鬼城风景区每年可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变如今的过路游为目的地游。

(传送门:丰都玉皇大帝雕像将变为世界最大阎罗王(图)




虽然我真心的觉得丰都的鬼城文化非常的酷,但是每次想到这个玉皇大帝雕像,我觉得。。。真的是很诡异。。。

user avatar

说这个建筑失败有点不合适,但是确实很尴尬。

说在前面:你知道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新馆 Tate Modern Switch House 和与它近在咫尺、对视相望的 The Neo Bankside apartments 新河岸玻璃豪宅公寓之间有什么趣闻吗?两座建筑是为了什么事而变得水火不容?是怪选址距离太近还是怪没有“墙”的现代主义不适用于住宅建筑,这是一个问题。


The viewing platform at Tate Modern looks into the Neo Bankside apartments

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存在曾作为新河岸公寓"高大上"的卖点之一,号称是业主们的私家会客厅和专属美术馆,甚至还有 Wallpaper* 杂志撮合的两家机构的联合推广活动。

我们先来看看这云集伦敦新贵富豪和众多国际买家的新河岸公寓 Neo Bankside Apartments 是如何高大上的吧:

私家景观,泰晤士河以及对面的圣保罗大教堂

The Neo Bankside Apartments

The Neo Bankside Apartments 广告宣传和销售推广时的图片是这样的 (如上图)。

但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泰特新馆 Switch House 的建成开放,不仅遮挡了泰晤士河的景色和对岸的圣保罗大教堂,而且其360度的十层观景平台还与新河岸公寓的玻璃豪宅形成了强烈的对视。

“请尊重我们邻居的隐私”— 怎么看都像是高级黑


新河岸公寓 Neo Bankside Apartments 是由英国著名的建筑事务所—— 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 (RSHP) 罗杰斯·斯特克·哈伯及合伙人事务所设计 (罗杰斯爵士最著名的作品是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with Renzo Piano and Gianfranco Franchini)。

新河岸公寓每套在300百万到800百万英镑之间,在伦敦绝对是顶级豪宅公寓;业主身份神秘而显赫,买家来自全球24个国家。

但随着泰特现代美术馆新馆的开放,这些伦敦顶级豪宅业主们的噩梦便开始了,他们的私家生活被旁人一览无余,一天长达12小时;双方的拉锯战由此拉开序幕,其反讽意味和精彩程度堪比当代最火爆的行为艺术表演。

业主们聘请律师、联合当地议员要求泰特采取措施阻止游客的窥视,保护他们的隐私权;而泰特则认为大众在泰特10层360度观景的权力同样神圣不可剥夺。

这其中的梁子其实在多年前就结下了:虽然泰特新馆的建筑许可和完工都要晚于新河岸公寓,但其在原发电厂基础上的整体改造扩建计划却始于1995年,早了10年;泰特的主席尼古拉斯·塞罗塔爵士 Sir Nicholas Serota 曾强烈反对开发商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旁边盖豪华的商业性公寓;因为泰特所在的伦敦 Southwark 地区是一个混合多元的再生区域,塞罗塔爵士希望周边能够形成以泰特为中心的艺术社区,让相对贫穷的新兴艺术家们也能负担得起周边的房租;但最终还是输给了商业利益和开发商。

London Southwark,Neo Bankside and Tate Modern


当然,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便是挂窗帘。一位美国人曾在社交媒体上不无讽刺地评论到:在我们美国,有一种神奇的东西能够解决双方的争执,那个东西叫"窗帘"。塞罗塔爵士也曾建议业主们挂上纱网窗帘以避免外人的偷窥…...

但是,这却戳中了伦敦新贵富豪们的阶层痛点,这便是闹得沸沸扬扬的 Net curtain-gate "窗帘门"事件。要知道,在英国传统的中上阶层社区中有很多禁忌——有关于阶层密码和阶级品味,居住在现代豪华公寓里的新贵们亦要遵循这些阶层禁忌,以避免被认为是暴发户或土包子;Net curtain 纱网窗帘便是其中之一。

在传统的中上阶层社区中,家里悬挂纱网窗帘被认为是极其没有品味的,并且是冒犯周边邻居的行为;As Jilly Cooper once put it,"the world is divided between the haves and have nets"。艺术家格里森·佩里 (Grayson Perry)在给BBC的关于窗帘门事件的评论中说到:这是一次有关阶级品味的完美风暴,是最典型的阶级语义学符号,"A perfect storm of class taste, the strongest of class signifiers"。

The Vanity of Small Differences,Grayson Perry


那个美国人和塞罗塔爵士都是洞悉其中玄机之士,他们是贬人不提"孙子",骂人不带脏字。


抛开阶级品味不谈,就景观和生活质量,一位叫"夏罗"的业主抱怨说:我有一半的钱都花在了景观上,现在你们却要我用窗帘把它们遮挡起来?也有人建议可以在落地玻璃窗上贴单向透光的反光膜,就像汽车贴膜那样;但这又是对建筑大师罗杰斯爵士的侮辱,因为剩下的一半钱里的一半,花在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上了。要知道,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的头脑里是没有"墙"的概念的,他们用钢架和玻璃来构成空间;如果你选择了钢架玻璃的现代主义建筑公寓,而又要保有个人的隐私,那简直是犯傻。

Yes,we're ALL looking


也有业主放弃了抱怨和抵抗而主动参与到与对面游客们的互动中来—— Yes, we're ALL looking(是的,我们都在看)。

而对于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游客而言,则是另一种有趣的体验;当他们经过泰特美术馆内部展厅空间里的现代和当代艺术作品的层层熏陶洗礼之后,来到十层观景平台,豁然看到罗杰斯爵士那近在咫尺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以及那里面活生生的当代艺术生活场景,她(他)整个的艺术朝圣之旅便立刻得到了升华。

曾有游客在推特上声称他在对面的玻璃房子里看到了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的原作;若真如此,那够再买一套公寓的钱了。

Francis Bacon and Lucian Freud by Harry Diamond

Three Studies of Lucian Freud by Francis Bacon,1969


看热闹的自然不嫌事儿大,对于那些围观的吃瓜群众来说:与其同情,不如尽情地嘲笑。

伦敦人用他们特有的冷幽默表达了围观感受,伦敦标准晚报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的专栏作家 Simon Jenkins 引用奥斯卡·王尔德对狄更斯的小说《老古玩店 The Old Curiosity Shop》里的小内尔之死所发表的评论来表达这种异样的反讽感觉:"It would take a heart of stone not to laugh"(如果你对于这悲惨的结局不感到好笑,那你一定是个内心无趣而铁石心肠的人)。

最后,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座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新河岸玻璃豪宅公寓 Neo Bankside Apartments-Penthouse 上的"顶豪" ——顶层复式豪华公寓里的高尚云端生活吧。



The Neo Bankside - Penthouse


结语:还是让我继续来引用专栏作家 Simon Jenkins 的话来说吧: "What I find surprising about curtain-gate is that there are actually people living in Neo Bankside"(在"窗帘门"事件中最让我吃惊的是:新河岸公寓里竟然真的有人在住!)


文章来源:FUN在伦敦 ID:FUN_London
user avatar

魁北克大桥与耻辱之戒

1900年,魁北克大桥开始修建,横贯圣劳伦斯河。为了建造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梁,加拿大工程学院的一个毕业生Theodore Cooper接受加拿大政府的委托,为了节省成本,Cooper擅自延长了大桥主跨的长度,由500米忘乎所以得增长到了600米。1907年8月29日,当桥梁即将竣工之际,发生了垮塌,75人死亡,多人受伤。事故调查表明,正是因为Cooper的过分自信,忽略了对桁架重量的精确计算,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1913年,大桥的设计建造重新开始,可历史并没有给人以血的教训。1916年9月,由于某个支撑点的材料指标不到位,悲剧再一次重演。这一次是中间最长的桥身突然塌陷,造成10名工人死亡。历经种种,1917年,大桥终于建成通车,成为迄今为止最长的悬臂跨度大桥。这座桥原本可能成为不朽杰作的桥,却成为了加拿大人的耻辱。

Cooper设计师毕业于著名的加拿大工学院。该学院因此也声誉扫地。但是学校并没有掩饰、隐瞒这件事,联合倡议七所工程学院筹资买下了大桥的钢梁残骸,打造成一枚枚指环,分发给每年从工程系毕业的学生,取名“耻辱戒指”。为了铭记这次事故,也为了纪念事故中的死难者,戒指被设计成如残骸般的扭曲形状。从那以后,该校的毕业生在领到毕业证的同时,都会领到一枚耻辱戒指。凡是想成为工程师的人(领取执照的人),都必须参加一个隆重的仪式,大家手握一条铁索链宣誓:自觉、自愿接受工程师章程的规范,敬于、忠于工程师这严谨、严肃的称号。每个人花20元买下一枚标示工程师身份、记载着几十年前加拿大工程界一段耻辱的戒指(Iron Ring)。毕业生们把大桥残骸制成的耻辱戒指戴在左手小拇指上,告诫自己,产品质量重于生命。牢记过去的教训,激励自己奋发图强。这枚戒指代表着工程师的骄傲,责任,义务,以及谦逊。更重要的是提醒他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与耻辱。

这仪式已经成为加拿大人的传统一直延续下来,那一枚枚的工程师之戒成为了世界上最昂贵的戒指。它们被戴在工程师的小手指上,成为一种警示和告诫。不是金,不是银,却无比珍贵。它们是由许多工程死难者的血肉构成的,是工程师良心的警钟,随时提醒着工程师对他人生命和财产的责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