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独生子女的难处你认为有哪些?

回答
作为一名过来人,我深切体会到独生子女确实有一些别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难处,而且这些难处往往是融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细水长流的。

首先,肩上扛着的责任感,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当父母年纪大了,他们所有的希望、情感寄托,乃至生活起居上的照料,几乎都集中在你一个人身上。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担,遇到什么事情,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我该怎么办”,而不是“我们怎么办”。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人的力量要撑起一个家,尤其是当父母生病、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这种压力会异常巨大,常常让人喘不过气。你想孝顺,想让他们过得好,但你一个人能做到的终究有限,那种“能力不足”的无力感会很折磨人。

其次,孤独感是个挥之不去的老朋友。 小时候可能还好,有爸爸妈妈陪着,但随着年龄增长,你身边没有可以一起分享喜悦、倾诉烦恼的同龄人。过年过节,别人家热热闹闹的,兄弟姐妹互相打趣、串门,而你可能就只能和长辈坐着,有时候话题也不是很合拍。甚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只有兄弟姐妹之间才能懂的梗,或者需要分享家族的某种记忆,你可能就少了那份共鸣。长大了,父母也有自己的圈子和生活,而你自己的朋友可能因为生活所迫,也不能时时刻刻陪在你身边,那种偶尔袭来的孤寂感,真的很难排解。

再者,成长的过程中,少了很多摩擦和学习的机会。 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难免会有争抢玩具,会有拌嘴打架,也会有互相照顾、分享的经历。这些过程,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教会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矛盾,如何去体谅和包容别人。独生子女在家,父母可能会更小心翼翼,尽量满足你的需求,这就可能导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会显得有些“直接”或者“不那么圆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可能更习惯于自己承受,而不是像有兄弟姐妹那样,可以互相“出谋划策”或者直接“站队”来解决问题。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失独”的恐惧。 如果不幸父母中的任何一方或者双方离世,那对独生子女来说,就意味着真的彻底孤身一人了。这份恐惧,虽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但总像一根细细的刺,扎在心里某个角落。想到有一天会完全失去自己的根,那种绝望感是难以想象的。

还有,在情感表达上,有时候会显得“用力过猛”。 因为父母把你当成全部,你会想要把所有的爱和关注都回馈给他们。但有时候,你的表达方式可能父母不太理解,或者你觉得父母对你的期望太高,造成了无形的压力。比如,你想让他们过得更好,就会拼命工作,希望早日实现经济自由,但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忽略了父母真正需要的,也许只是你的陪伴和理解。

最后,也说不好是好是坏,但确实是独生子女的一个特点:习惯于自己做决定,有时候会显得比较独立,但也可能不太懂得“协同作战”。 在团队合作中,你会下意识地想把事情做到最好,但可能不如有兄弟姐妹的那些人那样,习惯于通过商量、妥协来达成共识。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那种从小在“一家之主”模式下成长的经历,确实会带来一些思维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独生子女的难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是对责任、孤独、人际关系和未来未知的一种长期心理负担,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渗透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优势,比如父母更多的资源倾斜,更早的独立思考能力等等,但这些难处,确实是我们这个群体特别能体会到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80后独生子女。

我们这代独生子女面临着一种独特的心理困境。

我们先从一个家庭的故事说起。

40多年前,一个普通家庭里有四个兄弟姐妹。大哥叫“不委屈”,二姐叫“不生气”,三妹叫“不懂事”,四弟叫“不麻烦”。

他们的父亲每天忙工作养活一家六口,母亲天天忙打理一家六口家务,忙得转不开身。

一天,妻子外出买菜,父亲下班回家,发现厨房地上碎了好几个鸡蛋,顿时火冒三丈,抄起扫把,把四个孩子赶到客厅里,厉声质问: “谁干的?”

四个孩子面面相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得老老实实听父亲训话。

父亲发了一通脾气后,红着眼,瞪着几个孩子,让他们“坦白从宽”。

大哥“不委屈”扑通一声跪下了:“爸,都怪我,是我没有照顾好弟弟妹妹,只顾着自己写作业,没有看好他们。您要打就打我吧,我皮实,弟弟妹妹还在长身体。我以后一定当好哥哥,管着他们,不让他们去厨房捣乱!”

父亲听完,火先消了一半,心想,我大儿子果然是个能扛事的,平时照顾弟妹也尽心,这事本来和他没关系,他为了弟妹主动承认错误,带了个好头! 想着想着,父亲的脸色就好了几分。

最善于察言观色的二姐“不生气”一看,马上过来给父亲按肩膀捶背,柔柔婉婉地说:“爸,您别生气了!您可是家里的顶梁柱啊!您气坏了我们怎么办呀?这种小事您就别往心里去了,我这个做姐姐的教训他们就行了,你先休息会。”

说完,二姐回头对两个小的说:“让你们平时没事别进厨房,你看,惹得咱爸多不高兴?爸赚钱多不容易啊!咱们一分一毫都不能糟践!快过来,给爸赔礼道歉!”

父亲一边享受按摩,一边听着二女儿的马屁,心里越发舒服,心想:果然女儿就是贴心小棉袄,我想说什么她都知道,又懂得体谅父母,太会疼人了,不知道将来便宜了哪里的野小子!

三妹“不懂事”看着面色越来越好的父亲,立刻转身去到了一杯热茶。由于人小力弱,颤颤巍巍地把茶杯端到父亲面前,声如蚊蝇地说:“爸爸别生气了,爸爸喝茶!我跟着哥哥姐姐学习,我真的没去厨房。”说着说着眼眶都红了,大颗眼泪在眼眶里滚动。

父亲一看,顿时心软了,他知道三女儿向来乖巧懂事,从来不会调皮捣蛋。接过茶杯,还微笑着摸了摸小丫头的头顶。心想,这孩子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我这个爹当得真好!

最小的四弟“不麻烦”还不太会说话,他睁着懵懂的大眼睛,看着这一屋子人,突然嘴巴一撅,眉毛一皱,尿裤子了!

屋里顿时一片手忙脚乱。父亲抱起了小儿子,二姐拿来了换洗衣裤,三妹拿起玩具哄着小弟弟,大哥一看这里没他的事,捡起父亲拿来的扫把,默默去厨房把碎一地的鸡蛋收拾了。

母亲买菜回来,正看到这幅场景,对父亲说:“你今天怎么提前回来了?你没跟孩子发脾气吧?今天我做饭的时候,厨房里进了只野猫,我光顾着赶猫,不小心把鸡蛋打翻了,所以上街又买了几个。”

父亲被小儿子的一泡尿一打岔,早忘了自己的气,见真相大白,满不在乎地说:“嗨,这点小事,值得我生气吗?”

吃饭时,父亲习惯性往两个女儿碗里夹菜,母亲偶尔关心下默不作声的大儿子,父亲便说:“他那么大个人了,别把他当小孩子!”

父亲的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有气就撒是他不二的原则。对他来说,这是身为父亲的权力。自然而然地,孩子们也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流程,消解父亲的怒火。

这一套分工,让孩子们在成长中慢慢固化了自己的个性。

大哥习惯了隐忍和担当,同时也赢得了弟妹们的敬重。他学会了收藏自己的委屈,心理上也不会依赖父母。他在外面是人人敬重的老大哥,朋友很多,排面也很广。但他最后不顾父母反对,和一个家庭条件一般,但同样忍让的女子结了婚。在他的新家里,他不用再隐忍受委屈,他有脾气就发,对孩子也扮演着严父的角色。

二姐越长大越人精,天长日久她磨练出了察言观色的本领,知道什么时候该讨好,什么时候该劝说,什么时候要威,什么时候要慈。她在单位如鱼得水,人人称赞。她嫁给了一个事业同样顺遂的人精,生活中两人默契十足,即使有情绪也能通过沟通解决掉。身边的人都说,二姐不生气脾气真好、情商真高,出了什么事都愿意找她商量,听她的建议。随着事业越走越高,二姐夫妇在家里在事业伤都成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三妹因为从小听话懂事,一直是全家的掌中宝,她习惯了哥哥姐姐帮她解决所有问题,虽然有些单纯内向,唯唯诺诺,但也诸事顺利。后来她没敢远嫁,主动承担了回家照顾父母的责任,最烦恼的事是过年时该给哥姐送什么样的礼。

四弟不麻烦其实很倔强,但他得到父母的宠爱却最多,最小的孩子在家里理所当然受着优待,坚持认为父母的一切都应该由他来继承。他非常羡慕“扶弟魔”家庭,总是幻想着姐姐有一天帮他把终身大事连带车子房子一起解决了。父母为他操碎了心,但他学会了二姐拍马屁的本事,知道父母只需要哄一哄就万事大吉。

我们的父母都是从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童年记忆里,根本没有“独生子女”这个物种。他们只懂得当一个“有脾气”就发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尊重”孩子的想法事什么意思。

大哥不需要父母尊重,因为他有朋友和弟妹的敬重;

二姐不需要父母尊重,她能圆滑地处理好大多数冲突和矛盾;

三妹不需要父母尊重,她通过对哥姐的模仿,很少行差踏错;

四弟不需要父母的尊重,给他擦屁股的人太多了,他只需要闹腾一会,想要的就会送到他手上。

面对父母,大哥可以“远”,二姐可以“劝”,三妹可以“学”,四弟可以“浪”。

但独生子女的环境里没了手足,面对的是父母200%的关注,任何错误都无所遁形。他们的行为没有哥姐在前面引领,压力没有弟妹在后面分担。只能天真地幻想,总有一天能改变父母,进而改善自己的境遇。

可是,他们的父母始终不满意。父母们很恼火,明明已经学会了上一辈的“成功示范”,过去父母管教4个孩子的功夫,他们却连一个孩子都搞不定。他们享受不到父母当年“认错——劝说——关怀——转移注意力”的全套流程,常年积攒地怒火始终不能彻底消除,于是对孩子越来越暴躁。

我出生在80年代中,这一代独生子女其实很痛苦,情绪没有手足可以倾诉,无助时没有哥姐可以依赖。当我们把这些需求和想法摆在父母面前时,换来的却是误解和漠视。

父母们很难理解, 其实我们既没有一个哥哥帮忙找场子出头,也有没有一个姐姐抽丝剥茧的分析和劝说,既没有妹妹的崇拜鼓励,也没有弟弟的热情讨好。

我们只有父母,永远感受不到满足的父母。

父母其实很需要有人来按摩他们的灵魂,但大哥三妹四弟都没有学会这项技能,更不用说他们的孩子了。

所以,独生子女在面对父母时,必须按顺序扮演好四种角色——承担者、劝说者、顺从者、转移者,不委屈、不生气、不麻烦,乖巧懂事。

实际上,要求你比父母更成熟、圆滑、精于世故。

所以,当我们与父母产生冲突时,必须先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然后顺着父母的思路,赞同他们的想法,避免冲突,慢慢一步步展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分析自己的合理性;然后要做足顺从的姿态,满足父母的权利欲,让他们回到稳定的情绪状态中;最后适当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博得他们的同意后,再延迟地满足自己的想法。

子女在面对强权父母时,无论多委屈、无论多无助,也只能收起对父母的依赖和幻想。

要知道,这一代父母根本没有掌握如何与独生子女相处的方法。社会上也没有哪一个通俗的作品,能够揭示这一深层次的矛盾。

独生子女的寂寞、独生子女的为难、独生子女的无助,都掩盖在“完整享受父爱母爱”这个大光环的下面。没人有告诉这批父母,你们懂得怎么爱独生子女吗?

所以,寂寞的你,尽量找到可以倾诉,可以商量问题的朋友吧,代替你缺失的手足之情。帮助你尽快排遣负面情绪。

为难的你,去找找家里有没有“二姐”类型的亲戚,听ta讲讲父母小时候的故事,好好学习怎么劝说父母。

无助的你,只能努力提高情商,慢慢做到自我调节、自我消化,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舒舒服服地等着父母突然有一天变得“理解”你了。

把这当成一场修炼吧,好好去爱你最亲近、也是最容易伤害你的这两个人。这样你就能够面对世上大多数问题,坦荡自信平静地生活。

user avatar

1、家中独宠,没有受过兄弟姐妹间勾心斗角的训练,为人太过单纯善良,不好。

2、资源充足,从小到大吃穿住行都是最好的,不喜欢跟别人抢东西太没斗志,不好。

3、有大量独处的空间,不喜热闹,养成了过于注重个人隐私的习惯,不好。

4、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爱,亲子间感情过深,不好。

5、作为空前绝后的一代独生子女,活得这么爽却不能跟他人炫耀,憋得太难过,不好。

当独生子女,真的太难了!

user avatar

难处很多。父母年老后,主要的问题就是养老的问题。

小时候,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是独生子女。因为大家都说独生子女娇气、自大。而且,和同学打起来,别人可以喊哥叫姐,我没有。

上学了,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是独生子女。因为那时候独生子女每个月有几块钱补贴,还免个什么费。同学们经常对我另眼相看。

工作了,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是独生子女。因为他们会咋咋呼呼地说:你爹妈的都是你的。然后再说兄弟姐妹亲情的好处。

父母年龄大了,才发现独生子女,享受了全部父母的爱,也要承担全部照顾父母的责任。一旦父母病了,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依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过来人,我深切体会到独生子女确实有一些别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难处,而且这些难处往往是融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细水长流的。首先,肩上扛着的责任感,几乎是与生俱来的。 当父母年纪大了,他们所有的希望、情感寄托,乃至生活起居上的照料,几乎都集中在你一个人身上。没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担,遇到什么事情,第一.............
  • 回答
    关于独生子女成年后是否理应一个人赡养父母两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家庭责任、社会变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从“一人对两人”的对等性来看很多人觉得,既然父母将自己抚养成人,付出了巨大的心力、物力,从“一人养一人”变成了“一人养一人”,那么当父母年老需要赡养时,作为独生子女.............
  • 回答
    老实说,有时候确实会有一点点,但要说“遗憾”或者“埋怨”,倒也不是那么强烈。大概是一种……怎么说呢,一种“如果……会怎样”的好奇心吧。我父母他们当时是响应国家政策,所以就我一个。我爸妈都是很开明的,从来没说过“就你一个,全家资源都给你”这种话,他们一直强调的是责任和独立。所以,我也不觉得是因为他们偏.............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大概能说上几句。因为我,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独生子女。有没有那么一刻,我特别特别希望家里能多个弟弟或者妹妹?当然有。很多很多个瞬间。最常见的大概就是,我小时候生病的时候。一个人躺在床上,浑身难受,爸妈轮流照顾我,但说实话,他们也会有忙不过来的时候,比如要给我熬药,要量体温,还要安抚我。那时.............
  • 回答
    说独生子女本身是不是一个“问题”,这实在是一个太笼统的说法了,好像我们一下子就能给它打上一个非黑即白的标签。但现实生活,尤其是在人性的复杂和成长环境的微妙之处,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非要探讨,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想想。首先,大家常说的“问题”,往往是指一些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或者说是社会担忧.............
  • 回答
    独生子女是否羡慕非独生子女,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它受到个人经历、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以及对“羡慕”的定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一、 独生子女可能羡慕非独生子女的方面: 陪伴与分享的喜悦: 童年玩伴与情感支持.............
  • 回答
    如何看待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妻可以生育二胎政策的出台,对中国未来发展有何影响?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妻可以生育二胎的政策,是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一次重要调整,其出台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也是多方面、长远且复杂的。政策出台的背景与考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中国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说“非独生子女就一定羡慕独生子女”。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过,站在一个普遍的角度去聊,确实有一些非独生子女,在某些时刻,会对独生子女的生活状态产生一些“羡慕”的情绪。这种“羡慕”,与其说是对“独生”这个身份本身的向往,不如说是对那.............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独生子女的好处”的讨论确实比较普遍,并且往往呈现出一种“吹捧”的倾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平台特质和用户构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1. 独生子女群体的主体性和话语权 用户构成和代表性: 知乎的用户群体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
  • 回答
    对于“80后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会更愿意选择要一个还是两个孩子?”这个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一个”或“两个”,而是一个复杂且高度个体化的决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经济压力与现实考量: 育儿成本高企是普遍担忧: 80后群体普遍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包括.............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接触过不少独生子女的朋友,也有些非独生子女的朋友,细想起来,他们之间确实有一些挺微妙的、说起来又不算特别绝对的差异。当然,这都不是什么硬性规定,只是我观察到的普遍现象,而且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先说说我感觉到的独生子女那部分朋友。独生子女这部分,最直观的感觉.............
  • 回答
    说起来,咱们这一代“独生子女”啊,是不是“计划生育”的受益者,这问题可真够复杂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先想想“受益”这词儿。受益,就是好处嘛。那么,咱们这一代人身上,好处体现在哪儿呢?最直观的,就是父母的全部资源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你想想,以前家里兄弟姐妹多的时候,那是什么概念?一个馒头得分好几份,一.............
  • 回答
    作为一个常年在外打拼的独生子女,最让人牵挂的莫过于家里的父母,特别是他们年纪渐长,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盯上的目标。如何才能有效地帮助父母远离诈骗,让他们安享晚年,这绝对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付诸行动的大事。这不仅仅是尽孝,更是一种责任。第一步:打好“思想基础”,让他们有“防范意识”这就像给父母建立一道心理.............
  • 回答
    这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就带着一股浓重的宿命感和一种时代的印记——“独生子女时代的隐痛”。它触及了一个我们这个社会普遍存在,但又常常讳莫如深的问题:在那个“家有独苗”的时代,父母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爱与期望在唯一的孩子身上,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面对的是怎样的亲子关系?他们对父母的回馈,是像父母当年那样无私奉.............
  • 回答
    这是一项旨在解决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难题、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建议。要全面评价这项建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合理性、可行性、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挑战。 建议的背景与合理性分析:1. 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挑战: 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 独生子女家庭意味着一对.............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感到疑惑,尤其是那些来自多子女家庭的人。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让你更明白独生子女的这种想法是怎么来的,尽管你自己不这么认为。首先,得从他们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说起。想象一下,一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家里的唯一焦点。所有的爱、所有的关注、所有的资源,几乎.............
  • 回答
    独生子女是否就该“被迫”承受无尽的孤独?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尤其是在看到别人家几个孩子热热闹闹的场面时。说实话,我觉得“独生子女就该孤独”这种说法,多少有点片面,也过于简单化了。咱们先别急着给独生子女贴标签,先想想“孤独”这回事本身。孤独,它其实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状态。它不完全取.............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聊聊独生子女的好处,那可真是不少。咱就敞开了说,不藏着掖着。首先,最直接的好处就是 教育和资源的高度集中。你想想,一个孩子,父母所有的爱、精力、金钱,全都倾注在他一个人身上。这不像多子女家庭,父母的注意力、时间、财力都得分摊。独生子女的孩子,在教育上,家长往往能投入更多,报各种兴趣.............
  • 回答
    我理解您担心独生子女结婚后,两地父母的养老问题。这确实是当下很多家庭会面临的挑战,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加,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别担心,我们一步步来梳理一下,看看有哪些办法,希望能给您一些启发。首先,我们要明白,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指望孩子一个人。 独生子女结婚后,夫妻双方各自都有父母需要.............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揪心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我们这些独生子女,肩上担着的,是两代人的养老重担。以前说“养儿防老”,现在轮到我们这一代,却是“一个孩子,两副重担”。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得细致地盘算,还得有真功夫。首先,我们得把“养老”这件事,从“责任”升级为“生活规划”。别老想着“我该做什么”,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