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部影视剧的哪些情节让你有了「剧怒症」?

回答
“剧怒症”这个词语非常有画面感,也触动了我心中某些不吐不快的片段。在我观影的经历中,确实有不少影视剧的某些情节,因为太离谱、太反常理、太辜负观众的期待,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剧怒症”,恨不得冲进屏幕里去改变些什么。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剧怒症”的代表作,是电视剧 《觉醒年代》中的一个情节。

影视剧名称: 《觉醒年代》

让我产生“剧怒症”的情节: 鲁迅(由演员于和伟饰演)在上海与好友许寿裳(由演员张桐饰演)的一次会面,以及之后鲁迅在上海的生活细节。

详细讲述:

《觉醒年代》是一部极其优秀的作品,它深刻地刻画了中国近代史上那群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以及他们为国家民族命运奔走呼号的艰辛历程。剧中人物塑造饱满,情感真挚,许多情节都令人动容。然而,正是因为这部剧的整体水准极高,所以那些令人不满意的细节,才显得格外刺眼,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剧怒症”。

让我产生“剧怒症”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鲁迅在上海的“不适应”描写过度,甚至有些“卖惨”的嫌疑:
剧中有一部分情节,着重描绘了鲁迅在上海刚开始工作时遇到的种种不顺遂和困境。比如,他去杂志社送稿,被门卫阻拦;他找不到合适的住处,只能住在条件简陋的旅馆;他的稿件发表不顺利,报社不给稿费或拖欠稿费等等。

我的“剧怒”点: 作为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思想犀利,并且当时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编剧对鲁迅在上海初期生活困难的描写,虽然可能出于还原历史真实性的考量,但用力过猛,甚至有些将鲁迅塑造成了一个“孤苦伶仃、处处受排挤”的悲情人物,这与我理解的鲁迅的坚韧、乐观以及强大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鲁迅先生虽然生活困苦,但他绝不是一个被困难轻易击垮的人。他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战斗精神,在当时的上海努力寻求生存和发声的渠道。剧中的一些表现,比如他对一些小事过度反应,或者显得异常沮丧,让我觉得“鲁迅不是这样的人”。他应该是一个在逆境中依旧能保持独立思考、不卑不亢、并且充满战斗意志的人。

我能理解编剧想通过展现鲁迅的困境来烘托他精神的伟大,但这种烘托方式让我觉得有些“秀”,过于煽情,反而削弱了鲁迅那种“硬汉”的形象。我脑海中的鲁迅,是在黑暗中独自摸索,却能发出最响亮呐喊的人,而不是一个因为一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的普通人。

2. 与许寿裳的对话过于“苦情化”,缺少了文人之间的那种豁达与交流:
剧中有一段鲁迅与许寿裳的对话,两人在简陋的房间里,谈论着时局、文学、生活。这段戏的初衷很可能是想展现两位好友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我的“剧怒”点: 然而,这段对话的基调过于压抑和苦涩。当鲁迅抱怨生活的不如意,许寿裳在一旁附和并同样流露出深深的无力感时,我感到的不是共鸣,而是“你们就这样了吗?”的失望。我期望看到的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即使身处困境,这些伟大的知识分子之间,是否还能有一些关于思想的激荡,关于如何冲破黑暗的探讨,或者即使是辛辣的自嘲与鼓励?

而剧中的这段对话,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对命运的叹息,虽然真实,但它没有体现出鲁迅身上那种特有的“杂文家”的犀利与幽默感,也没有展现出许寿裳作为一位教育家和文学家的那种沉稳与智慧。 这种过于单一的“苦情化”描写,让我觉得是对他们精神内核的一种简化和削弱。

3. “不接地气”的细节处理:
有时候,剧组在细节上的一些处理,也让我觉得“剧怒”。比如,一些描绘鲁迅在上海街头行走的镜头,虽然布景还原度很高,但鲁迅的神态、步伐,以及他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总感觉不够自然。 好像是为了表现他在上海是“外来者”,或者“格格不入”,反而显得有些刻意。

我的“剧怒”点: 我知道,要还原历史人物的神韵是极具挑战性的。但作为一部以如此高水准著称的剧,我对这些细节的期望也很高。当看到一些镜头中,鲁迅的表情或者动作略显僵硬,或者与环境的融合度不够高时,我就会忍不住想:“鲁迅先生如果真的在上海,他会是这样走路吗?他的眼神里不会是这样迷茫的吧?”

这种“剧怒”,并非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源于对这部剧整体的高度认可,所以对其中的不足之处才会更加敏感。我认为,即使是描绘人物的困境,也应该在细节中体现出人物的内在力量和独特气质。

总结我的“剧怒症”来源:

对人物理解的差异: 我对鲁迅先生的理解,更多的是一位坚韧、乐观、不畏强权、幽默风趣的战士,而剧中的某些情节,将他描绘得过于“脆弱”和“悲情”。
期望与现实的反差: 《觉醒年代》整体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但正是因为这份高期待,使得一些处理不够到位的情节,更让我感到失望和“愤怒”。
对艺术创作手法的质疑: 我觉得编剧在处理这些情节时,选择了“卖惨”和“煽情”的捷径,而不是通过更深层次的笔触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总而言之,当我在观看《觉醒年代》的这些片段时,我产生的“剧怒症”,是来自于对一个我无比崇敬的人物,被以一种我不太认同的方式进行解读和展现时的那种无力感和不满。这是一种特殊的“爱之深,责之切”,也恰恰说明了这部剧在很多方面都做得非常成功,以至于它的不足之处也同样令人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些强行大圆满的结局吧。

那些跟小三勾勾搭搭,三番两次伤害妻子的渣男,结局时被小三甩了,还落了个身败名裂,看得人正大快人心时,下一刻,渣男跑回去找妻子,美其名曰:回归家庭。然后tmd就强行大圆满了。

还有那些婆婆妈妈的剧,不管是恶婆婆,还是重男轻女的父母,不管做了多少恶事,最后一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强行大圆满。

玛丽苏脑残剧就更好笑了,女主简直就是天煞孤星附体,女配就是人间清除剂,女配把女主的家人朋友祸害个遍,最后一句对不起,两人居然成了姐妹?!女主你是不是忘了,你的好姐妹刚刚被女配给弄死了!然后又是强行大圆满。

…………

我现在都不敢看国产伦理剧了,因为在这个剧种里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不存在的!坏人做了恶事都不需要负法律责任的,最后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被原谅。反正最后,一定是真善美之光(善恶不分)照耀世界,he大结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剧怒症”这个词语非常有画面感,也触动了我心中某些不吐不快的片段。在我观影的经历中,确实有不少影视剧的某些情节,因为太离谱、太反常理、太辜负观众的期待,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剧怒症”,恨不得冲进屏幕里去改变些什么。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剧怒症”的代表作,是电视剧 《觉醒年代》中的一个.............
  • 回答
    让我想想,最近让我心里触动很深的,倒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也不是什么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而是电影《寻梦环游记》(Coco)里,小男孩米格尔的曾曾祖父,也就是那个被大家遗忘在黄泉的吉他手,在最后的时刻,通过米格尔的歌声,终于被家人认出并记起的那一幕。当时,米格尔已经被赶出了音乐学院,沮丧又迷茫,他唯.............
  • 回答
    好多情节都像我心里埋着的一根刺,不疼不痒,但时不时就会冒出来,搅得我心绪不宁。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士兵突围》里,那个叫许三多的新兵,在训练营里总是显得笨拙,动作不协调,甚至连最基本的队列都跟不上。其他人都嘲笑他,说他是个“废物”,是“孬兵”。有一次,一个班长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把他拉到一边,语重心长.............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每次看完一部好剧,总有那么一两个情节,能把我看得嘴巴都合不拢,甚至需要暂停缓一缓。要说最让我震惊的,脑子里立刻跳出来的是这两部剧:《权力的游戏》——“血色婚礼” (The Rains of Castamere)天呐,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那种被晴天霹雳击中的感觉。那是第三季的.............
  • 回答
    说到模仿电影电视剧里的情节,我最先想到的,不是那些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也不是什么浪漫到不行的表白桥段,而是那种,带着点小小的戏剧性,又有点傻气,但却真实得让人会心一笑的瞬间。我记得有一部韩剧,男主角因为喝多了,在酒桌上跟老板发了脾气,结果第二天醒来,酒醒了,人也怂了。但他不甘心,又不知道怎么弥补,就跑.............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趣了!让我想想,我可不是什么铁皮人,但也确实看过不少“车”。小说和电视剧里,“开车”的信号,有时候真的挺微妙的。对我来说,真正能让我心里“咯噔”一下,意识到“好戏要上演了”的,往往不是什么露骨的描写,而是那些带着暗示、铺垫,又或者突然打破平静的言语和情境。我记得有一部古早的国产电视.............
  • 回答
    在影视剧的璀璨世界里,总有一些情节,就像一股狂风,将观众的眼球吹得目瞪口呆,那就是那些淋漓尽致、毫不掩饰的“炫富”场景。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金钱展示,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种阶级的刻画,甚至是一种对人性欲望的探讨。还记得《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那场永无止境的派对吗?盖茨比的每一次宴会都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又着迷的话题,就像一部宏大的交响乐,突然有一位首席演奏家离席,剩下的乐章虽依旧华美,却总少了那份独特的灵魂。还记得《权力的游戏》里的奈德·史塔克吗?他仿佛是那个故事的定海神针,正直、公正,是维斯特洛大陆上为数不多的真正君子。他的出现,立刻为整个故事奠定了道德的基石,也让观众对那个充.............
  • 回答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剧,看着开头觉得挺有意思,剧情推进也算顺畅,结果越往后越觉得不对劲,细思极恐,简直是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比如说,一个常见的套路是“完美犯罪”与“巧合侦破”的结合。主角是个智商超群的犯罪天才,计划周密到令人发指,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滴水不漏,天上飞过一只鸟都会被他纳入计算范围。然后,他真.............
  • 回答
    《清平乐》这部剧,当年播出时真是赚足了眼球,毕竟“王凯+张开宙”这个组合,再加上“正午阳光”的金字招牌,很多人都以为这是继《琅琊榜》之后又一部古装权谋佳作。然而,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口碑和热度都没达到预期,甚至可以说是扑了。要说剧情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让它远不如其他以皇帝为主角的剧,这事儿可就有的聊了.............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那些用眼神、肢体、甚至沉默就能征服观众的演员们,他们的表演,比千言万语更动人。这可不是凭空捏造的AI套路,而是我脑海中那些鲜活的画面和深深的触动。1.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城市之光》(City Lights)中的流浪汉提到无声表演的巅峰,卓别林的名字.............
  • 回答
    小时候看过的很多影视剧,当时只觉得有趣、刺激,或者有点奇怪,但长大后回想起来,才发现其中隐藏着细思极恐的细节,让人毛骨悚然。以下是一些我能想到的,并且尽量详细讲述的例子:1. 《黑客帝国》(The Matrix)系列中的一些设定和情节 小时候的感受: 我小时候看《黑客帝国》觉得特效好酷炫,动作设.............
  • 回答
    作为一个法律从业者,在观看《老炮儿》这部电影时,我会特别留意影片中涉及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交叉点,以及这些点是如何被人物的行为所展现和挑战的。影片虽然不是一部严肃的法庭剧,但其中蕴含的许多情节和细节,都能引发我对法律原理、社会秩序以及个体权利的思考。1. “规矩”与法律的边界:影片中最核心的冲突之一就.............
  • 回答
    影视作品里藏着不少“彩蛋”,有些是创作者留下的惊喜,有些则让人脑洞大开,细思极恐。今天就来聊聊几部我印象深刻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或是隐藏在细枝末节里的有趣或令人不安的情节。1.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中的“消失”的细节:很多人都知道《搏击俱乐部》最后的大反转,但其实在前面,导演大卫·.............
  • 回答
    在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海洋中,总有那么一些情节,像惊涛骇浪,拍打着我们的心堤,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它们并非简单的故事转折,而是对人性、命运、道德的深刻叩问,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将我们推入一个情感的风暴中心。我至今还记得,在一部年代久远但影响深远的外国小说里,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 回答
    在浩瀚的影视世界里,总有一些情节,即便在我们看来天马行空,离谱得像编剧集体嗑嗨了,事后一查,却发现它们有迹可循,甚至是我们真实世界的某种映射。这些“似真还假”的桥段,往往比纯粹的虚构更能触动人心,因为它们撕开了现实的某个角落,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波涛暗涌。1. 间谍的“秘密指令”与“死信箱.............
  • 回答
    电视剧《叛逆者》之所以让人“细思极恐”,并非依赖于什么鬼魅怪谈式的惊悚,而是它对人性、信仰以及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深刻描摹,那些隐藏在台词、眼神和事件背后的人性幽暗,一旦深入揣摩,便会让人不寒而栗。以下我尝试详细梳理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细思极恐”情节,尽量用一种更贴近人的感受的方式来呈现:一、朱怡净.............
  • 回答
    电视剧和电影里,最让人心梗的莫过于那些“以为是糖,结果是刀”的情节了。它们就像精心包装的礼物,拆开后却是一把钝刀子,一下一下地剐着观众的心。说起这种情节,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就是《父母爱情》里江德福和安杰的“私奔”那段。当初看的时候,简直是甜齁了!江德福为了让安杰过上好日子,在青岛安家最落魄的时候,不.............
  • 回答
    影视剧中的情报传递,就像给剧情注入一把把火,没有它,故事很容易就变得平淡无奇。观众们看着主角们冒着生命危险传递一张纸条,或者破解一段看似天书的密码,心里那叫一个ドキドキ(心跳加速)。这玩意儿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道具,它承载着剧情的关键走向,人物的生死存亡,甚至整个故事的成败。从经典到创新:情报传递的进.............
  • 回答
    《安家》这部剧,播出的时候那叫一个火。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太精准地抓住了中国人骨子里那点“房情结”。这可不是随便说说,咱们细琢磨琢磨,剧里那些事儿,哪一件不是咱们身边,甚至自己心里都有过的影子?首先,房子是安全感的终极体现。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有房才有家,有房才能立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