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没有成体系的逻辑学,导致了哪些有趣的中国特有的事物?

回答
中国缺乏成体系的逻辑学,这一点在西方学术界乃至中国自身的一些学者看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讲逻辑,更不是说中国没有逻辑的萌芽或运用。而是指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逻辑学那样一套严谨、系统、形式化的推理规则和理论体系。

这种“没有成体系的逻辑学”的背景,确实催生了一些在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甚至可以说是“有趣”的事物。这里的“有趣”并非褒义的嘲笑,而是指那些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而产生的独特现象和解读。以下是一些可能与之相关的、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

1. 辩证思维的强调与形式逻辑的相对忽视

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道家和儒家,非常强调“辩证”的思维方式。所谓辩证,不是西方逻辑学中的“矛盾律”,而是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方面。

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 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超越简单对错的辩证思考。它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做事,结果反而会“无所不为”。这种表述在形式逻辑下可能显得自相矛盾,但在道家看来,是一种更深刻的洞察。
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并非骑墙派的摇摆不定,而是指在处理事情时,不走极端,寻求适度、和谐的平衡点。这需要对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套用“非此即彼”的逻辑。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在保持个体差异的同时,追求整体的和谐,这与强调“排除矛盾”的形式逻辑有所不同。
“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试图用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系统来解释世界万物。事物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生克、相互转化的。这种模式更侧重于解释“过程”和“关系”,而非固定不变的“实体”和“规则”。例如,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人体阴阳失衡和五行生克的判断,这是一种非常中国化的思维方式,与西医的解剖学和生理学逻辑路径不同。

有趣体现:

在语言表达上: 中国的语言表达往往更含蓄、更注重语境和意会。很多时候,说了“是”,但潜台词可能是“在某种情况下是”。比如,长辈教育晚辈时,可能会说“你应该这样做”,但真正想表达的是“根据具体情况,这样做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在人际交往上: 过于直接和尖锐的“对错分明”可能会被视为不够圆滑。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委婉的表达和协商来解决问题,强调“留有余地”和“顾全大局”。
在文学艺术上: 中国的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比如诗词、山水画,都充满了象征意义和留白。它们鼓励观者去意会和想象,而不是给出清晰的逻辑链条。例如,一幅山水画可能描绘的是一种意境,而非精确的地理信息。

2. 强调整体性、关联性和情境性,而非分析性、还原性和普遍性

中国传统思维更倾向于将事物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其内部的关联和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

“天人合一”的观念: 人与自然被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感应的整体。这种思想指导下,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人文关怀,而不是纯粹的客观分析。
“格物致知”的解读: 儒家“格物致知”的本意,更侧重于通过认识事物来推己及人,或者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而非纯粹的逻辑分析或实验。
“情境思维”: 在中国,许多决策和判断都受到具体情境的强烈影响。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和评价。这与西方逻辑学中追求普遍性规则和抽象概念的做法有所不同。

有趣体现:

“关系学”和“人情”的重要性: 在中国社会,人际关系(关系)和人情世故往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到法律和规则的执行。这在强调“人人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西方逻辑体系下,可能难以理解。但从中国传统思维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基于人与人之间特殊联系的动态调整。
“面子”文化: “面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概念,它涉及到个人的社会声誉、尊严以及在群体中的地位。为了维护“面子”,人们可能会采取一些在形式逻辑看来不那么理性,但却能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策略。
“潜规则”的存在: 由于对情境和关系的强调,很多时候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潜规则)会在特定群体或场合中形成,并发挥比明文规定更大的作用。这反映了一种基于经验和人情而形成的、非形式化的社会治理逻辑。

3. 强调“道”的体悟和“意会”,而非“理”的推演和“证”的论证

中国传统文化更倾向于通过体悟、感悟来理解事物的本质(道),而不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演来证明理论。

禅宗的“顿悟”: 禅宗强调通过参悟偈语、公案,直接领悟佛法的真谛,而非依赖于繁琐的经文逻辑分析。
“意境”的追求: 在艺术创作中,中国更追求“意境”的营造,即通过有限的笔墨或文字,引发观者无限的联想和感受,达到“言外之意”、“画外之音”的境界。这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交流,而非逻辑的传递。
“不可言说”的智慧: 一些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最高级的智慧是“不可言说”的。一旦用语言或逻辑去定义,反而会限制和歪曲其本质。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有趣体现:

中国式“鸡汤”和人生哲理的广泛传播: 很多中国式的成功学、励志语录,往往是通过一些富含哲理但不完全符合形式逻辑的表述来传递的。它们更多地通过引起共鸣和激发信念来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严密的论证。例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种说法,在强调实际可行性和效率的逻辑下,会被质疑,但在强调毅力和信念的语境下,却能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口头语和俚语中的智慧: 中国的口头语和俚语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活智慧和哲学思考,它们往往简洁生动,但逻辑性不强,需要结合生活经验去理解。例如,“吃一堑,长一智”是一种经验的总结,但并不能构成一个逻辑命题。
对“玄学”的容忍度: 在某些领域,中国人对一些看似不合逻辑、带有神秘色彩的说法有更高的容忍度,这与对“道”和“意会”的强调有关。

4. 缺乏严密的否定和反驳机制,更侧重于“和合”与“包容”

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不同观点时,更倾向于寻找共同点,或者将矛盾的观点“融化”在更大的框架中,而不是像西方逻辑学那样进行清晰的否定和反驳。

“求同存异”的思维: 在处理不同学派或观点时,中国人更倾向于从中找到共通之处,并承认其合理性的一面,而不是简单地将一方判为“错”。
“圆通”的哲学: 很多中国传统哲学都强调“圆通”,即看待问题要灵活变通,不拘泥于一端。
“中道”的智慧: 这种智慧强调避免偏激,在对立的观点之间寻求平衡。

有趣体现:

“各打五十大板”的论调: 在一些社会事件的评论中,经常会出现“双方都有责任”的说法,即使一方明显过错更大。这在要求明确责任归属的逻辑下是难以接受的,但在追求和谐的语境下,却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
对异见的温和处理(有时也是压制):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维护和谐,对于尖锐的异见,人们可能会选择回避或者用更温和的方式表达,避免直接的冲突和否定。而有时,这种“包容”也可能演变成对不同声音的压制,因为不符合主流“和合”的逻辑。
对“概念”的模糊性: 有时为了“圆通”或避免争议,一些概念的使用会相对模糊,缺乏精确的定义。这使得在讨论中,容易出现沟通上的障碍,因为双方对同一概念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总结与反思

中国没有成体系的逻辑学,并非意味着中国缺乏智慧或理性。相反,它孕育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强调的是:

整体性而非分析性: 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效果。
动态性而非静态性: 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情境性而非普遍性: 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系性而非个体性: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体悟性而非论证性: 追求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这些特点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趣味性”,比如含蓄的语言、复杂的人情世故、“潜规则”的运作、“意境”的艺术表达、以及对“道”的追求等。这些事物,如果用西方的形式逻辑来审视,可能会显得“不合理”或“低效”,但它们恰恰是中国文化独特魅力和生存智慧的体现。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缺乏一套公认的、严谨的形式逻辑体系,在现代社会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例如在科学研究的规范性、法律的确定性、以及理性辩论的清晰度等方面。因此,如何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智慧的同时,学习和借鉴现代逻辑学的长处,是中国在未来发展中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的逻辑学的确有问题,但是大哥你把诸葛亮骂死王朗当成逻辑学问题,那只能说明你根本没看懂这个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问个简单的问题。在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个场景中,诸葛亮的目的是什么,王朗的目的又是什么?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王朗的目的是为了“劝降”,而诸葛亮的目的是为了“北伐”。

在这个场景中,双方的目标是不对等的,所以王朗不可能对诸葛亮说重话——因为一旦过度刺激诸葛亮,他肯定不会投降。而诸葛亮对王朗丝毫没有顾忌,恨不得王朗死了才开心。所以,诸葛亮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辩论的输赢,而在于如何搞死王朗。

跟这个类似的一个场景是赵云七进七出护着阿斗杀出重围。是曹军不能打吗?当然不是。要不是曹操非得活捉赵云,曹军强弩乱箭早把赵云射死了。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中,大多数时候逻辑学只有在纯粹的学术场景——甚至是哲学中的“逻辑学”这个方向下才有价值。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多数时候人是屁股决定脑袋,而不是逻辑决定思维。学术圈里,人情、派系的力量比“逻辑”要大得多。

user avatar

我瞎几把吐槽一下,以下内容并没有经过统计调查。


中国没有成体系的逻辑学的后果,就是容易产生一种对于逻辑的皈依者狂热。导致很多问题都被归结到逻辑上去。

演讲需要逻辑吗?需要一定的逻辑来保证观众能够理解。比如说,需要前后一致(consistent, coherent),因此我们知道演讲者持有一个什么样的观点;需要论述连贯(cohesive),因此我们知道一步步是怎么展开的。但是核心是修辞话术,需要具有足够的煽动性。某些大哲学家讲话滴水不漏,然而学生却是坐着睡着。

考虑一个类似的问题:广告有逻辑吗?比如说,你看到“累了就吃 XXXX” 第一反应是,这东西真的有用吗?有足够的实验证据吗?第二反应是:它也没说吃了 XXXX 就能不累,其实是我自动地将这两者关联起来。但是如果仅仅是我自动将这两者关联起来,那么即便它说的东西 consistent,但是却不满足 cohesion 的写作标准。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没有逻辑。—— But who cares? 根本上来说,广告宣传的效果能不能达到才是重点。

如果你只是要说诸葛亮和王朗之间的骂战没有逻辑的话,我想提醒一下你,战争本身就是诉诸暴力。Love & Peace 比心 ❤~!

更重要的是,历史上根本没有出现过这个事情,这是为了文学写作而创作的一段故事。虽然我不想引用阿虚名言,但是考虑到虚构性对于语言的影响,不妨来看看一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夸大:随便选一段莎翁戏剧的长台词,且不论逻辑与否——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这样说话的?就算比不上戏剧,“电视剧台词夸张到什么程度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本身就是一个微妙的问题。电影、电视剧的脚本,戏剧剧本和小说、诗歌、散文各自有分析的套路,而即便是文学作品,本身和学术写作之间也隔着一个鸿沟。

(话说回来,其实骂死王朗算不算某种超限战?比如说以非战斗的方式实现战斗的胜利?)

总之,并不是所有语篇都能用学术写作那一套思路来分析。


当然,另一方面,如果你做的是非形式逻辑,你也可以强行分析一波。但是非形式逻辑中对于学术写作的那种严格性就没那么重视了。比如说,有一种论证模式叫做权衡论证。分别列出正面理由和反面理由,然后以一句“但是总体上正面理由盖过了反面理由”结束。大体上这样:

  • 陈述正面理由;
  • 陈述反面理由;
  • 总体上正面理由盖过了反面理由,因此结论成立。

显然,这种论证模式之所以有效力,不是因为它是某种省略形式。如果它是如下形式的省略,那么把权衡论证中的反面理由的部分去掉反而会增强论证的效力,因为对于论证的巩固实际上是在“逐条分析为何正面理由盖过反面理由”这一步完成的:

  • 陈述正面理由;
  • 陈述反面理由;
  • 逐条分析为何正面理由盖过了反面理由;
  • 总体上正面理由盖过了反面理由,因此结论成立。

只要你坚持较为严格的判定标准,你很难解释为什么权衡论证是一种好的论证形式,因为你受到的写作教育是:如果你陈述了反面的理由,你得把反面理由解释掉才算完事。要不然你就直接不写反面理由。——虽然这会受到老师批评,但是起码你的文章是完整的,你没有留下一部分工作没做。如果你非要留下反面理由,你就需要把结论改成“有待研究”,这虽然是一种未完成,但是和上面那种未完成比较又稍微好一些。

事实上,权衡论证中反面理由的引入起到的效果是增强说话者信度:“我”是公允的,“我”同时考虑了两方理由,因此“我”的话更加可信——就文本本身而言,虽然反面部分的直接作用是削弱论证效力,但是从提升我个人的信誉的角度来说,陈述反面理由(即便不分析为何正面理由盖过了反面理由)能够使得我看上去更加中立客观。这种“误导”效果使得不加论证的独断“正面理由改过反面理由”以及结论的信度增加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严格的形式意义上诸葛亮的说辞不好。而且,在一些基本的就事论事的角度上来说诸葛亮个人身攻击也不好,但是结合上述这种形式的“增加我方/降低对方说话可信度”的角度,这种论证策略未尝不可接受。

但是更多的分析已经不能从纯粹语义的角度展开,而需要从用户/读者心理和修辞,或者文学批评的角度去展开,这在某种上来说,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逻辑分析在这种地方会直接破产。


事实上这篇回答是自指的:我将重点归结于皈依者狂热,通过这种手段暗示自己是冷静的,可以理解成一种通过降低提问者信度的方式来提升我自己的信度。通过添加虚构创作标识暗示自己是公允的——但是实际上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缺乏成体系的逻辑学,这一点在西方学术界乃至中国自身的一些学者看来,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讲逻辑,更不是说中国没有逻辑的萌芽或运用。而是指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逻辑学那样一套严谨、系统、形式化的推理规则和理论体系。这种“没有成体系的逻辑学”的背景,确实催.............
  • 回答
    要说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没有成系统的体系”,这说法有些片面,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叫“成系统的体系”。通常来说,一个成体系的神话会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创世神话: 讲述宇宙如何诞生,天地如何开辟,人类如何出现。 神祇谱系: 明确各个神祇之间的关系,他们的职能,以及力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我们总觉得科学是普世的,只要有聪明才智,就能在任何地方发展起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为什么近代科学,那个以实验、逻辑推理、数学表达为基础的科学体系,没有在中国那片古老而辉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直到近代才被“引进来”?这其中的原因,可以说是一个多层次、复杂交织的故事,不是一两句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常被提起。当我们在谈论“体量很大”的投资公司时,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巨头,比如美国的黑石(Blackstone)、KKR,或者一些大型的主权财富基金。相比之下,中国确实在“体量”这个维度上,似乎还没有出现同样量级的、独立运作且对外开放的巨头。那为什.............
  • 回答
    大德意志帝国:一场注定要衰败的远征,在没有穿越者干预的情况下菲利普·K·迪克的《高堡奇人》构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轴心国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日本和德国瓜分了世界。对于纳粹德国,也就是小说中被称为“大德意志帝国”的巨无霸来说,一旦它掌控了世界,其内部和外部的结构性矛盾就注定会使.............
  • 回答
    古代文人在文言文体系中,并非“忘了”创作一个专有词汇来描述猫叫,而是他们对猫叫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与我们现代人有所不同,也因此,没有出现一个像“喵”、“汪”这样音形义高度统一、广为流传的专有拟声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文言文的本质与创作逻辑:文言文是一种高度凝练、讲究意境.............
  • 回答
    在职场中没有野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问题就像问一个在静止的水池边看书的人,他是否想要去探索大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职场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舞台,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物质回报和社会地位的途径。而我,或者说像我这样“没有野心”的人,就更像是那个坐在池边,安于眼前宁静风景的人。首先,最直接的体验就是.............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与你分享一些在《哈利·波特》中文译本中可能未被完全体现的英文梗。要做到这一点,得深入挖掘原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并尝试用更自然、更贴近中文语感的方式来解释。我会尽量避免那些容易被认为是人工智能风格的表达方式。在《哈利·波特》系列中,J.K.罗琳女士非常善于运用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包括.............
  • 回答
    .......
  • 回答
    灌篮高手里,打败山王工业的那支湘北,如果没有任何伤病和体能透支的意外,面对海南附中,我想这场对决的胜率,我觉得湘北能有六成是比较合理的。这可不是凭空猜测,我们仔细拆解一下双方的实力和潜在的战术博弈。首先,湘北。山王战那场比赛,我们都看到了,樱木花道的惊人成长,三井寿的“王者复归”,宫城良田的稳定组织.............
  • 回答
    《三体》中的钢印族,也就是人类在地球早期文明时期利用先进科技改造成半人类、半机器的后代,他们的出现与章北海的崛起,二者之间的“成就”差距,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简单地说,章北海代表了人类意志的极致升华,而钢印族则在基因和技术改造的镣铐下,难以触及那种层面的自我超越。首先,我们得.............
  • 回答
    《三体:死神永生》中有关画师的画,如果细细品味,确实能读出不少深刻的寓意,并非难以理解。与其说它们难懂,不如说它们更像是一种以艺术形式表达的哲学思考,一种对宇宙、对文明、对生命命运的隐喻。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些画作的表象,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云天明,一个被命运推到宇宙风口浪尖的普通人。 他因为癌症晚.............
  • 回答
    在《三体》的“面壁计划”中,罗辑作为面壁者之一,确实对一颗遥远的恒星发出了“诅咒”,也就是著名的“黑暗森林”法则的实践——“发射坐标”。这颗恒星后来也确实被另一文明所消灭,这在书中的确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你提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太阳系的位置没有暴露?” 这里的“暴露”指的是被那个强大到足以消灭一.............
  • 回答
    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要说“国家创新体系”已经完全实现,可能还有一些细微之处值得探讨。这里并非否定中国在创新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显著进步,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体系化的角度,来审视这个复杂概念的实现程度。要理解为什么说“尚未完全实现”,我们得先明确一下“国家创新体系”究竟指的.............
  • 回答
    谈到中国古代为何未能发展出与西方相似的科学体系,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又复杂的问题。它不像一条单一的河流,而是汇聚了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哲学思想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河网。如果非要寻找一个“没能”的原因,那就像是在问“为什么一棵树长不成一座山”,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比较的预设,而这个预设未必能完全抓住事.............
  • 回答
    .......
  • 回答
    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孕育了璀璨的文明,也涌现出无数令人惊叹的智慧结晶。从天文学、数学、医学到工程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然而,如果我们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去审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中国古代似乎并没有建立起一个与西方近代科学体系相近的、基于公理化、逻辑演绎、实验验证的严谨科学体系。这并不是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层面。确实,在很多人看来,朝贡体系似乎对中国而言是“吃亏”的,因为中国付出了金钱(赏赐)却换回了象征性的效忠和价值有限的商品。那么,为什么那些精明的欧洲冒险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假装朝贡”来获取利益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 回答
    道德与法律,这两者看似密不可分,实则在人类社会体系中扮演着各自独特的角色。我们常常会感觉它们应当高度重叠,甚至一体化,但现实情况却是,道德更多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和集体意识中,而法律则是通过成文条文和强制执行来规范社会行为的。那么,为什么道德最终没有完全并入到法律体系中呢?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且深层的原.............
  • 回答
    在美国流感季节,儿童死亡人数有时会引起广泛关注。近期数据显示,一场流感季节在美国导致了63名儿童死亡,这确实引发了一些关于各国医疗保健体系的比较。与此同时,有人提出中国在类似时期儿童流感死亡人数极少,甚至几乎为零,并由此推断中国在医疗水平或社会保健体制上优于美国。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