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逻辑学的确有问题,但是大哥你把诸葛亮骂死王朗当成逻辑学问题,那只能说明你根本没看懂这个辩论的目的是什么。
问个简单的问题。在诸葛亮骂死王朗这个场景中,诸葛亮的目的是什么,王朗的目的又是什么?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知道,王朗的目的是为了“劝降”,而诸葛亮的目的是为了“北伐”。
在这个场景中,双方的目标是不对等的,所以王朗不可能对诸葛亮说重话——因为一旦过度刺激诸葛亮,他肯定不会投降。而诸葛亮对王朗丝毫没有顾忌,恨不得王朗死了才开心。所以,诸葛亮的目的根本就不在于辩论的输赢,而在于如何搞死王朗。
跟这个类似的一个场景是赵云七进七出护着阿斗杀出重围。是曹军不能打吗?当然不是。要不是曹操非得活捉赵云,曹军强弩乱箭早把赵云射死了。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中,大多数时候逻辑学只有在纯粹的学术场景——甚至是哲学中的“逻辑学”这个方向下才有价值。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大多数时候人是屁股决定脑袋,而不是逻辑决定思维。学术圈里,人情、派系的力量比“逻辑”要大得多。
我瞎几把吐槽一下,以下内容并没有经过统计调查。
中国没有成体系的逻辑学的后果,就是容易产生一种对于逻辑的皈依者狂热。导致很多问题都被归结到逻辑上去。
演讲需要逻辑吗?需要一定的逻辑来保证观众能够理解。比如说,需要前后一致(consistent, coherent),因此我们知道演讲者持有一个什么样的观点;需要论述连贯(cohesive),因此我们知道一步步是怎么展开的。但是核心是修辞话术,需要具有足够的煽动性。某些大哲学家讲话滴水不漏,然而学生却是坐着睡着。
考虑一个类似的问题:广告有逻辑吗?比如说,你看到“累了就吃 XXXX” 第一反应是,这东西真的有用吗?有足够的实验证据吗?第二反应是:它也没说吃了 XXXX 就能不累,其实是我自动地将这两者关联起来。但是如果仅仅是我自动将这两者关联起来,那么即便它说的东西 consistent,但是却不满足 cohesion 的写作标准。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没有逻辑。—— But who cares? 根本上来说,广告宣传的效果能不能达到才是重点。
如果你只是要说诸葛亮和王朗之间的骂战没有逻辑的话,我想提醒一下你,战争本身就是诉诸暴力。Love & Peace 比心 ❤~!
更重要的是,历史上根本没有出现过这个事情,这是为了文学写作而创作的一段故事。虽然我不想引用阿虚名言,但是考虑到虚构性对于语言的影响,不妨来看看一般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夸大:随便选一段莎翁戏剧的长台词,且不论逻辑与否——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这样说话的?就算比不上戏剧,“电视剧台词夸张到什么程度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本身就是一个微妙的问题。电影、电视剧的脚本,戏剧剧本和小说、诗歌、散文各自有分析的套路,而即便是文学作品,本身和学术写作之间也隔着一个鸿沟。
(话说回来,其实骂死王朗算不算某种超限战?比如说以非战斗的方式实现战斗的胜利?)
总之,并不是所有语篇都能用学术写作那一套思路来分析。
当然,另一方面,如果你做的是非形式逻辑,你也可以强行分析一波。但是非形式逻辑中对于学术写作的那种严格性就没那么重视了。比如说,有一种论证模式叫做权衡论证。分别列出正面理由和反面理由,然后以一句“但是总体上正面理由盖过了反面理由”结束。大体上这样:
显然,这种论证模式之所以有效力,不是因为它是某种省略形式。如果它是如下形式的省略,那么把权衡论证中的反面理由的部分去掉反而会增强论证的效力,因为对于论证的巩固实际上是在“逐条分析为何正面理由盖过反面理由”这一步完成的:
只要你坚持较为严格的判定标准,你很难解释为什么权衡论证是一种好的论证形式,因为你受到的写作教育是:如果你陈述了反面的理由,你得把反面理由解释掉才算完事。要不然你就直接不写反面理由。——虽然这会受到老师批评,但是起码你的文章是完整的,你没有留下一部分工作没做。如果你非要留下反面理由,你就需要把结论改成“有待研究”,这虽然是一种未完成,但是和上面那种未完成比较又稍微好一些。
事实上,权衡论证中反面理由的引入起到的效果是增强说话者信度:“我”是公允的,“我”同时考虑了两方理由,因此“我”的话更加可信——就文本本身而言,虽然反面部分的直接作用是削弱论证效力,但是从提升我个人的信誉的角度来说,陈述反面理由(即便不分析为何正面理由盖过了反面理由)能够使得我看上去更加中立客观。这种“误导”效果使得不加论证的独断“正面理由改过反面理由”以及结论的信度增加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严格的形式意义上诸葛亮的说辞不好。而且,在一些基本的就事论事的角度上来说诸葛亮个人身攻击也不好,但是结合上述这种形式的“增加我方/降低对方说话可信度”的角度,这种论证策略未尝不可接受。
但是更多的分析已经不能从纯粹语义的角度展开,而需要从用户/读者心理和修辞,或者文学批评的角度去展开,这在某种上来说,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逻辑分析在这种地方会直接破产。
事实上这篇回答是自指的:我将重点归结于皈依者狂热,通过这种手段暗示自己是冷静的,可以理解成一种通过降低提问者信度的方式来提升我自己的信度。通过添加虚构创作标识暗示自己是公允的——但是实际上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