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都吃大米,哪些文化因素造成日本流行饭团子,中国并不流行?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同样是吃大米,日本的饭团子却能成为国民级的食物,在中国却远不如日本那样普及,这背后确实隐藏着不少深刻的文化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口味偏好,而是历史、社会、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交织作用的结果。

日本饭团子:历史的沉淀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首先,我们得聊聊饭团子在日本的“国民地位”。它不仅仅是食物,更像是日本文化的一种符号,渗透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历史的起源与演变: 饭团子在日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最初可能只是将米饭捏成团,方便携带和食用。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它逐渐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武士的便当: 在古代,武士们征战沙场,需要携带易于保存且能提供能量的食物。饭团子因其方便携带、不易变质的特点,成为了武士们理想的战时口粮。那时候的饭团子可能只是简单的米饭,但它已经奠定了其“方便食物”的基础。
庶民的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饭团子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在农业社会,农忙时节,人们需要快速补充体力,而饭团子正是最好的选择。它不需要复杂的烹饪,只需要将米饭捏成团,可以搭配一些腌菜或者鱼干,就能满足基本的需求。这种“省时省力”的特点,使其在广大民众中普及开来。
江户时代的精致化: 到了江户时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饭团子也开始变得更加“讲究”。人们开始在饭团子内部包裹各种馅料,比如烤鱼、梅子、昆布等,并且对外形和装饰也有了一定的追求。这标志着饭团子从单纯的“果腹之物”向“美味享受”的转变。

实用性与便携性: 这是饭团子在日本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基石。
“单手就能解决”的便利: 在日本社会,很多场合都需要快速、简单地解决用餐问题。比如上班族在通勤途中,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或者是在户外活动时,都能轻松地享用一个饭团子。它不需要餐具,可以单手拿着吃,这一点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便当文化”的载体: 日本的便当文化非常发达,而饭团子是便当中最受欢迎的组成部分之一。孩子们带到学校的便当里,总少不了几个造型可爱的饭团子。这种从小培养的饮食习惯,让饭团子深深烙印在了日本人的记忆中。
“おにぎり”的命名: 甚至连它的名字“おにぎり”(Onigiri),也直接来源于“握る”(nigiru,握)这个动作,强调了其制作的简单和直接。

文化认同与情感寄托:
“家的味道”: 很多日本人对饭团子都有着特别的情感,因为它常常与家庭、母亲、奶奶的味道联系在一起。母亲亲手制作的饭团子,包裹着对孩子的爱与祝福,这种家的温暖和怀旧感,是很多日本人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
祭祀与仪式: 在日本的一些传统节日和仪式中,饭团子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一些神道教的祭祀活动中,饭团子是重要的供品之一。这使得饭团子不仅仅是食物,更具有了神圣的意义。
多样的风味与变化: 虽然都是米饭,但日本的饭团子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变化。除了各种馅料,包裹海苔、芝麻、紫菜等,甚至还有将米饭煎炸至金黄的“焼きおにぎり”。这种口味的多样性,使得饭团子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喜好,并且不容易吃腻。

中国:同样的大米,不同的饮食文化

反观中国,同样是以大米为主食,为何饭团子(或者说我们常说的“饭包”)却远不如日本那样“国民化”呢?这其中的原因同样是多层次的:

历史与地理的差异:
稻米种植区域的差异: 虽然中国是稻米的原产地之一,但古代中国不同地区的耕作和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在北方,小麦等粮食作物更为主流,米饭虽然也有,但普及程度不如南方。而日本全境都适合稻米种植,且其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也更利于发展这种便于携带的食物。
炊事方式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炊事技术非常发达,蒸、煮、炒、炖等多种烹饪方式都能做出美味的米饭。人们更习惯于将米饭作为主食,搭配各种炒菜、炖菜来食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菜饭”结构。这种“炒菜配米饭”的模式,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

饮食结构的特点:
“菜比饭重要”的观念: 中国的饮食文化非常强调“菜”,认为“好吃的菜”才能让米饭变得美味。中国人吃饭,更注重菜肴的丰富性和口味的多样性。即使是简单的米饭,也需要通过下饭的菜来提升整体的用餐体验。相比之下,饭团子更侧重于米饭本身的口感和内馅的搭配,对“菜”的依赖性较低。
“团圆”与“分享”的餐桌文化: 中国的餐桌文化非常强调“团圆”和“分享”。一桌子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享用,这种热闹的氛围是中国人吃饭的乐趣所在。而饭团子作为一种“独立包装”的食物,似乎不太符合这种“大团圆”的用餐理念。
点心与小吃的丰富性: 中国本身就拥有极其丰富多样的点心和小吃文化。从南方的包子、饺子、烧麦,到北方的馒头、面条,再到各种街头小吃,种类繁多,足以满足人们在正餐之外的各种口味需求。这些小吃很多时候也承担了类似饭团子“便携、充饥”的功能。

制作与携带的考量:
“原汁原味”的追求: 中国人对食物的“原汁原味”和“新鲜度”有一定的追求。虽然饭团子可以做得很好吃,但相较于刚出锅的热米饭配上热腾腾的菜,其吸引力可能略逊一筹。
“饭包”的变体: 说中国没有“饭包”也不完全正确。在一些农村地区,或者作为一种朴素的午餐,人们也会将米饭和一些炒菜、咸菜等用菜叶子或者保鲜膜包裹起来,作为“饭包”来携带。但这更多是一种“简易的打包”,其制作和食用方式与日本饭团子的精致化、多样化有所不同,也缺乏相应的文化符号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对“饭团子”的认知:
“生米饭”的印象: 在一些中国人看来,饭团子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冷饭”或者“生米饭”,这在口味上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虽然真正的饭团子是用熟米饭制作,但这种联想也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障碍。
“日式”的标签: 随着日本文化的传播,一部分中国人也开始接触和了解饭团子。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仍然被贴上了“日式”的标签,更多是一种“异国风味”的尝试,而非像日本那样融入日常生活的“国民食物”。

总结一下,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饭团子完美契合了其特殊的历史发展、社会结构、生活节奏和文化价值观。 它不仅仅是米饭的一种形式,更是日本人在漫长历史中,在实用性、情感寄托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对这种食物进行不断打磨和升华的结果。而中国,虽然同样是米饭的国度,但由于饮食文化、历史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形成了自己更为多元和丰富的饮食体系,使得饭团子难以像在日本那样,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国民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本来也有团子,但是,你知道中国以前的经济水平,只够拿半碗米熬稀汤大家分,不够拿大米做成饭团当干粮不?

user avatar

粽子:“麻痹,老子这么好吃,有肉有蛋黄,丰腴糯口,粽叶的清香裹着酱香,谁要吃破米饭团子?”


user avatar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都有所了解。

我生长在南方17年,上大学去北方生活了2年多,后来交换留学日本工作至今15年,我的回答应该是最有参考价值的。


我认为中国没有吃饭团的习惯原因有三:

1,米不同。日本人吃粳米,中国人主要吃籼米。

2,做饭方式不同。日本人以前是用铁锅煮饭,中国人以前主要是用木甑蒸饭

3,对冷食的理念不同。日本人对冷食无抵抗,中国人养生讲究吃热饭喝热水。


特别声明

东北地区的朋友,知道你们现在主食是大米而且吃的都是粳米,回去问问你们家80岁以上的人小时候主食是啥?是不是高粱米,小米?

江浙沪长三角地区的朋友,知道你们现在吃的都是粳米,问问你们家用过粮票的人,原来每顿饭吃得起粳米不?对了,还有粢饭团,正宗做法是用糯米或者粳米掺糯米哦。

其他北方的朋友,知道你们吃的都是粳米,中国现在粳米产量是历史最高,也仅占全国大米总产量约三成,北方人口可不止全国人口三成哦。北方大米大部分还都是卖到南方,所以我下文说的南米北面,请不要觉得受委屈了好吗?




  • 先说说大米的不同

大米主要分三种,籼米,粳米,糯米。

其中糯米主要用作糕点和酿酒,籼米粳米才是大家平时吃的米饭。

籼米,米粒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米质较轻,粘性较小,碎米多,膨胀性大,出饭率高,蒸出的米饭较膨松。

粳米,米粒呈椭圆形。米质较重,粘性较大,膨胀性小,出饭率低,作出的米饭较粘稠。

从大米黏性上来说,糯米黏性最强、籼米最弱,粳米居中,所以喜欢吃粳米的人最多。因为粳米口感最好,确实好吃。



中国南米北面,大米是南方的主食。

我大学时有一个山东同学告诉我他们那边一日三餐都是吃馒头。我曾去过一个山西同学家玩,他们家包子馒头各种面条每天不重样的热情款待我,有一天我不经意的说了一句,咱好像好几天没吃米饭了哦,害得人家特地去买米给我做了顿米饭吃,现在想想都觉得对不住人家。对了,米饭在北方叫“米饭”,“大米饭”,“白米饭”,或者“大白米饭”。南方就一个字“饭”!这些南北差异都是我上大学之后才知道的。


中国南方绝大部分地区产的是籼米,学名叫做Indica,日本俗称为タイ米(泰国米)或南京米。世界上80%的大米都是籼米。中国十几年前籼米占大米产量也超过80%以上。

中国北方产的才是和日本一样的粳米,学名叫做Japonica。最近几年中国因为流行吃粳米,粳米价格也比较高,所以种植量有所增高,但是也仅占中国大米产量的30%左右。而日本是几乎百分之百的吃粳米。

粳米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也有种植,但是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其亩产量不及籼米,在全国范围来看种植量也远不及籼米。籼米产量高,易种植,在南方被广泛种植,但是北方环境无法正常生长。


请注意!上面的地图是现在的大米产区,以前北方的大米产量更少,主要是靠大运河从南方运往北方,所以中国以前几乎都是吃籼米。


籼米虽然口感稍差但是适合南方水土种植,而且产量高,出饭率高。适合制作炒饭,烩饭,煲仔饭等。评论里不少江苏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那边吃粳米,从上面的地图上看,江苏地区现在确实是主产粳米,不过鼎鼎大名的扬州炒饭的官方制定的标注中明确指出要用籼米,所以我推测江苏一带更早可能也是籼米产地。


粳米黏性较大适合捏成饭团,籼米饭由于黏性小,不容易捏成饭团,粳米在中国历史上产量很小,而且产粳米的北方地区又多以面食为主,比如东北地区现在主食是大米,但是以前也是以小米高粱米为主。所以中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像日本那样捏饭团的习惯。






  • 不单米不一样,以前中国和日本做饭的方法也不一样。


这是日本以前灶台上的饭锅,日本称这种锅叫作“釜”

日本以前的米饭是放铁锅里直接煮出来的。


这是中国以前的灶台和“甑”,架在锅里的木桶就是甑,又叫做木甑,饭甑,甑子等,据说用甑做饭的方法在中国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以前的米饭是先煮,煮到半熟后,再滤掉米汤,捞出饭来放在甑上蒸熟的。这种木甑在中国南方种植籼米的大部分地区都曾广泛使用。


不知到现在还有没有人吃过这种木甑蒸出来的米饭,以前的大锅饭都是这么做的。这种饭一粒一粒发得非常大,蓬蓬松松的,饭出得多,吃着顶饱。而且饭香带着木甑的木头香味非常诱人。可惜这饭有一个缺点,口感不是很好(当然也有不少特别喜欢这种蓬松的口感的米饭人)。小时候上我爸妈学校吃食堂就吃过这种饭,我不是很喜欢吃,倒是那个米汤特别浓稠特别香,感觉营养都在米汤里了,每次我都要喝一大腕。



《在这个世界的角落》里描写过一种用糙米煮出来的“楠公飯”。


这楠公饭我一看就觉得似曾相识。


小时候去乡下一家穷亲戚家吃酒席,他们家就是用木甑蒸饭,那个米饭就特别像楠公饭,那次吃的还不是纯糙米,是半精米,饭粒黄黄的,蓬松而干涩,毫无饭味,里面还掺了地瓜,那是我吃过最难吃也最难忘的一次米饭。


咱们中国以前吃的主要是籼米而且又是木甑蒸出来的,所以完全不适合捏成饭团。


但是如果是糯米,中国就有不少和饭团很像的食物了,比如粽子,糯米团子,粢饭团,糍粑等等。这些我想都可以算是饭团的近亲吧。



前面说到了糙米,大家可能知道养生学上都推荐吃粗粮杂粮。我听老一辈人说早先穷人家都是吃粗粮,纯白的精米是有钱地主家才能三餐享用的。其他回答里有人提到日本物产贫瘠所以诞生了吃饭团的习惯,这一点我不完全赞同,物产贫瘠可能算日本古代菜肴品种较为单一的原因,但是日本人吃饭团的习惯,恰恰是他们太爱吃米饭而且吃的米饭太精细造成的。


日本人常说一句口头禅「白いご飯さえあれば他には何もいらない」(只要有大白米饭其他什么都不用)。日本人是真的爱吃白米饭,“饺子配米饭”,“拉面配米饭”这种变态的吃法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想出来,我想大家也可以由此感受到日本人有多爱吃米饭。


一般人可能都不知道,日本古代就开始吃精米,他们对白米饭的热爱甚至引发出一种国民病:脚气病


注意这个“脚气病”,不是“脚气”,脚气是真菌引起的脚部瘙痒的皮肤病。而脚气病是缺乏维生素B1造成的体重下降,精神萎靡,感官功能衰退,体虚,间歇性心律失常等症状。


日本早在元禄年间(1688-1704年)开始流行吃精米,造成脚气病大流行,尤其是江户(东京)地区特别严重,被称为「江戸患い」,到明治末年每年都有6000到15000人死于脚气病,这一状况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有所改观。


这个脚气病我国古代也有,但是似乎没有日本那么严重,我猜想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古代中国的穷人吃粗粮杂粮的机会比较多,所以不会造成维生素B1的缺乏引起脚气病,而有钱人虽然吃白米饭机会多,但是我国的饮食习惯上吃饭一定会配菜,蔬菜中含有维生素B1所以富人也不容易患病。



  • 讲到养生和饮食习惯,最后讲讲关于吃冷食这方面的中日差异吧。

有一点大家都知道,中国人爱喝温水喝开水。日本人平时喝水都是喝凉水甚至冰水。

吃饭也是一样的,中国养生讲究温胃养胃,不能让体内受寒。


日本在东京横滨和神户等地有中华学校,里面学生多是华人华侨子弟,中华学校除了上课用中文,还有一个和日本普通学校不同的地方,就是有专用的便当保温箱,为的就是让孩子们中午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我现在在日本上班,日本人中午吃便当,都是吃凉的,我们公司中午在微波炉前热饭的都是咱中国同胞。爱吃热饭菜这一点我想已经植根于咱们中国人DNA里面了吧?


我老婆是日本人,刚同居那会儿她给我俩中午带的便当是这个样子的:

后来我给提了几个意见

1,胡萝卜啥的别切成心形,同事看了笑话。

2,菜不够吃,水果太多,水果不下饭。

3,水果和小番茄要么和菜分开,要么别放,我没法热菜。


现在我的便当是这个样子的:

水果和心永远消失啦!


开玩笑啦,上面是11月22日日本的非传统节日“好夫妇节”老婆给我做的爱妻便当。谢谢老婆大人这么多年每天早早起来给我做的可口饭菜。



咱中国人吃热饭菜其实是有道理的,古代缺少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加热,加热的食物不但更可口,而且能杀菌消毒,有益健康。


而日本人爱吃冷食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細菌在35度左右最容易繁殖,而65度以上基本上都会杀死。饭菜在半温不热的环境下最容易变质,所以如果外出没有给饭菜保温或加温的条件下,彻底凉透的凉饭凉菜反而更好。也是古代日本人的生活智慧经验得出的结果吧。


说到米饭保存,古代没有冰箱,那如何使米饭不容易变质呢?日本人是用这么一种木桶来装着。

木桶有自动调节湿度的功能,木头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用木桶保存米饭不容易变质,而且不容易变干,口感好还带木头香味。去过寿司店的人应该看到过这种木桶。说到这里不得不赞美一下咱们祖先的智慧了,日本人用铁锅做饭用木桶装饭保存,咱们的木甑又能做饭又能保存,一举两得!



综合以上三点,我认为日本的米饭黏性足所以即使凉了也很好吃,捏成饭团便于携带,里面包一点菜就是有菜有饭了,省时,便携,好吃,方便,所以日本人特别爱吃饭团。而中国以前大米种类不同,做饭方式不同,而且对吃冷饭也有抵触,所以饭团以前没有在中国流行起来。



但是,你们知道真正好吃的饭团是什么样子的吗?

我老婆家是开旅馆的,她家旅馆的料理长给我们捏的饭团子那是真好吃。

那个料理长是个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头子,现在旅馆数他辈分高,其他人都毕恭毕敬的尊称他「料理長」,只有我老婆叫他“欧吉桑”,我老婆上中学时吃他做的便当比她妈做的还多。老头也特别疼爱这个从小看到大的「お嬢様(大小姐)」,每次回去都给我们做好吃的,他做饭个团子都特别讲究。

用「土鍋(日本砂锅)」煮的最高级的新潟产的越光米,煮好的热腾腾的饭,手上沾点清水,拍一点盐,趁热捏三下捏成正三角型,准确的说应该是饭团在手上转了三圈,因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魔术一般,只两三秒钟即成。这个饭团力道特重要,非常见功力。饭团饭粒蓬松再少一分力道饭团便会松散无型,然而再多一分力道又会让米饭过于紧实口感打折。


将有明海产的特级海苔放在带铁丝网的烤肉用木炭小火炉上快速来回烤炙两三次,经这到工序之后海苔越发笔挺香脆。


将两者分开摆放,端上来让我们吃时自己包裹饭团,这样的饭团一口下去,海苔香脆,米饭松软,入口之后饭粒自然散开,口感极佳。米饭的淀粉和唾液化学反应形成糖粉让嘴里充满温柔的甜味。米饭的香味,海苔的香味结合着米饭的甜味,盐的微微咸味,形成绝妙的平衡感和组合感。无须在米饭中夹裹任何其他食材。吃过这饭团子,你才会知道真正的Simple is best 是什么意思。


你看,说来说去,日本人其实也还是懂得热饭团的味道是最好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料理长捏的那个饭团子只比他们“大小姐”给我捏的饭团子差一点点了。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人「穷」又「没文化」啊。

中国自古以来在世界上属于又富饶又发达的大国,这话不是白说的。

而日本,直到明治维新以前,都只是个又穷又贫瘠的小国,跟着中华大哥屁股后头混日子学东西。

就拿离明治维新已经很近的江户时代来说,日本社会分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士就是武士,已经算是最高级的贵族阶层了。但即使成为武士,大部分也只能分到大米而已,根本算不上有钱。如果家里地多,那还可以开垦一些菜园子种点菜,吃完拉倒。

开荤?不存在的。牛肉猪肉是不能吃的,肉类只有鱼。鱼又特别不好保存,价格变动很大。普通的武士,一个月只能吃上两三回鱼。

再穷点的农民,那是连白米饭都吃不上的。毕竟大米饭在过去也算是一种比较精贵的主食。所以那个时代的日本,生活稳定,三餐也就是腌菜+米饭+味增汤。过年了有钱了吃顿鱼而已。

这个腌菜+米饭+味增汤,又被称为"一汁一菜"。味增因为是豆酱,所以也能较久保存。

换句话说,新鲜的食物,在以前的日本是非常匮乏的。

但是武士都是士兵呀,要上战场要打仗,吃不饱就没劲儿。所以领主就给他们发大米。很多武士几乎没什么钱,只有大米,就每天吃米饭。寒碜的撒点盐,稍微有宽裕了就放个梅子,这都是现代日本料理的原型。

为啥日本崇尚极简主义,崇尚性冷淡风,我觉得都是长年穷出来的……一个富到流油的国家是不太可能催生出侘寂这种哲学的。

拥有大米的武士们上战场打仗,带的也是大米。为了方便携带,就把大米捏成了饭团子,然后用海边可以随便捡到的海苔包上,这就成了日本饭团了。这种为了行军打仗方便携带的的饭团,就叫做"屯粮"。别看寒碜,相对来说已经很好了,毕竟不是贵族就只能吃粗粮……


其实中国古代行军打仗,吃的也差不多就是这类东西。粗粮干饭,大饼。菜和肉很少,因为不容易携带和保存嘛。

只不过,日本后来不知怎么的把饭团就这样传承了下来,还变成了一个有特色的民族食物。而粗粮干饭大饼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是很难站住脚的,就这样被淘汰了,而只有像渍饭团这种有一定制作技巧和调味的好吃饭团才在中国生存了下来。

说到饭团,其实就可以说说另一样流传下来的日本民族食物——寿司(此处指大家比较熟悉的握寿司)。这样东西也是以大米为主的。握寿司在从前的日本也不是什么精贵的东西,它的存在和中国烤串,或者说韩国的大妈炒年糕差不多,就是一种路边摊快餐,在江户特别流行。

现在,比较正统的日本寿司店都是客人坐在台子前,和大师傅面对面,并且口头向大师傅点单,吃的过程中还会和寿司师傅聊天。这些其实都是传承了最初路边小摊的形式。只不过搬到了室内,换了一套精致高级的家具。

想象一下,在熙熙攘攘的市场里,一屁股坐到车拉的小摊前面,询问摊主今天都有什么鱼,然后现场决定点哪些寿司,现场用手拿了蘸点酱油吃掉。这才是寿司最原初的形式呢,还挺亲民的。


回到江户时代的武士,因为吃白米太多而蔬菜和肉类摄取不足,导致很多人缺乏维生素B1而患上了脚气。有的人甚至严重到无法走路,只能自己做个"轮椅"。这也算是古代的贵族病了吧。


但是日本还有个地方的人比较奇葩,他们不像其他日本人喜欢吃冷饭团。很多都是要热了再吃的。

那就是传说中的大中华冲绳省。

冲绳这个地方无论是生活习惯,饮食,语言,都有太多太多像中国的地方……从他们吃猪蹄和猪脸就能看出来了。关于这个话题,哪天可以再开答案详聊。

综上所述,日本流行饭团,或许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 菜肉匮乏和领主向武士直接发放大米导致贵族阶层大量食用米饭
  2. 因为易于保存,饭团作为军粮在武士阶层成为一种重要的食物
  3. 日本饮食文化的匮乏,使得饭团这种小角色有机会被流传到了现代并发扬光大

当然了,现代的饭团大部分都极尽奢华,有肉有鱼有调味,所以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最后本着实用性的原则,就给大家推荐几个来日本推荐尝尝的饭团吧。

首先,在便利店和超市可以买到的饭团基本上有这样几个种类:三角的,圆圆的,袋子方的,但大多数普通饭团包装都是透明的,可以直接看到里面什么样子。

而高级饭团的特点就是,它们的袋子一般都是方的,而且不透明!!!还画着特别诱人的原材料照片。遇到这种饭团就勇敢买来吃,不会辜负你的。它们的价格也比一般饭团贵那么一丢丢,但总归还是不超过200日元的。

在这其中又数鲑鱼子饭团(いくら)最好吃。因为这种高级饭团里面的料都会给的很足,甚至占一半以上,所以吃起来口感和其他饭团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一样我喜欢的就是半熟玉子饭团,很适合当早饭,里面的腌鸡蛋叫人十分满足。


还有下面这两款,三文鱼以及蛋黄酱鱼肉的饭团,我个人没什么特别的爱,但却是日本人选出的No.1,有兴趣也可以尝试一下。


各种奇葩口味比如咖喱味,炒饭味,蛋包饭味等等,虽然不难吃,但建议慎选。

写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要下楼去买两个饭团吃了,再见。


欢迎来各处找我玩~

公号:苏菲的日本(SophieinTokyo) - 系统整理日本的留学/职场/旅游攻略、日本的社会文化、即时性新闻评论。

微博:猫嘴小超人苏菲 - 在日本生活的日常和琐碎的思考

小红书:苏菲在东京 - PO平日里自己买的化妆品衣服鞋包和吃到的好店。

user avatar

感觉糯米圆子用油炸了超香超好吃。

比那些不正宗的饭团好吃多了。正宗的?没吃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