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阿奎那《神学大全》第一部分问题84的一个细节(详见描述)?

回答
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第一部分问题84,是探讨“上帝的认识”这一重要主题的一个关键节点。在这个问题中,阿奎那深入分析了我们人类如何能够认识作为超越性存在的上帝,尤其聚焦于上帝的本质是否可以直接被我们有限的心灵所理解。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抓住阿奎那设定的根本前提:上帝是绝对的、无限的、完美的。而我们人类,无论智力多发达,都受限于经验、概念和感知能力。那么,一个无限的实存,如何能够被一个有限的智性所把握呢?这是一个哲学和神学上的经典难题。

问题84的标题是“论上帝的认识”(De scientia Dei),但其核心讨论的,与其说是上帝如何认识自己(那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涉及到上帝的自知之明),不如说是我们(受造物)如何认识上帝。阿奎那在这里回避了一种直接的、概念性的认识方式。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像认识一个事物那样,通过归纳其属性、分析其构成来“定义”上帝。原因在于,上帝没有我们所理解的构成,没有可以用来区分和限定的属性。上帝就是祂的本质,没有比祂自身更“形式”或更“本质”的东西来界定祂。

阿奎那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我们不能在上帝的本质中“看到”上帝(videre in substantia Dei)。这与我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我们认识一张桌子时,我们是通过它的形式(形状、颜色、用途等)来把握它的。但上帝没有形式,祂就是其本身。祂的本质就是完全的实在,是“actus purus”(纯粹现实)。

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认识上帝的呢?阿奎那的回答是,我们是通过“类比”(per analogiam)的方式来认识上帝的。这意味着我们从受造物身上的某些属性,例如善良、智慧、力量,来推论出上帝也有这些属性。但是,这里的关键在于,这些属性在上帝身上的存在方式与在受造物身上的存在方式是根本不同的。

例如,当我们说上帝是“善良的”,我们不是说上帝拥有某种可以与我们人类的善良相比较的“善”。而是说,上帝是善的本源,祂的本质就是善本身。祂的“善良”不是一种累加的属性,而是祂存在的全部意义。同理,上帝的“智慧”也不是我们人类学习、推理获得的智慧,而是祂的本质就是智慧本身。

阿奎那在这里借鉴了亚里士多德的“类比”概念,但将其应用在神学领域,赋予了它更深远的含义。他区分了两种主要的类比:

1. 类的类比(Analogia attributionis): 这是指一个属性主要存在于一个事物(原型)中,而以一种次要或派生的方式存在于另一个事物中。比如,食物是“健康的”,因为它使动物健康。这里,“健康”主要存在于动物,食物是因为它带来了动物的健康而被称为健康的。阿奎那认为,我们在认识上帝的某些属性时,主要是通过这种类比。例如,我们说某样事物是“善的”,是因为它源自上帝的善。上帝是作为“善的本源”而被称为善的,而受造物的善是派生于祂的。

2. 程度的类比(Analogia proportionalitatis): 这是指两个事物都拥有某个属性,但程度或方式不同。例如,我们说狗是“有感觉的”,人也是“有感觉的”,但程度和方式不同。阿奎那认为,这种类比在认识上帝时相对有限,因为受造物的属性与上帝的属性在根本上存在质的区别,很难说是在“同一属性”上的程度差异。

所以,阿奎那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对上帝的认识是一种认识上帝所是其所是(quid est)的缺失,但同时也是一种认识上帝所具有的某些美好属性(qualitates),只是这些属性是以最完美、最本源的方式存在于上帝那里,并且我们是通过受造物的类比来推论的。我们无法在上帝的本质里“看到”祂,就像我们无法通过分析一个物体的“形式”来定义上帝一样。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当我们说“上帝是爱”的时候,这绝对不是说上帝拥有一种与人类的情感相似的爱。那是一种基于我们对人类之爱的经验来推测上帝拥有某种“爱”的属性,但实际上上帝的爱是祂存在的本质,是祂创造和维持万物的动力,是一种完全主动、非被动的、永恒的爱。

因此,问题84的论证路径是:

否定了直接认识上帝本质的可能性: 因为上帝的本质是纯粹的实在,不具备可以被我们分析和概念化的“形式”。
确立了通过类比认识上帝的合法性: 基于受造物的属性,我们推论出上帝也拥有这些属性,但这种推论需要极其谨慎地理解属性在上帝与受造物之间存在的根本差异。
强调了我们对上帝的认识是有限的、间接的,并且存在一种“欠缺”: 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把握上帝的本质,我们的认识永远是对上帝的“部分”或“类比”的把握。

这个问题的论证,不仅为理解上帝的属性奠定了基础,也为神学研究方法论设定了重要的界限。它告诫我们,在谈论上帝时,要保持谦卑,承认我们认知的局限性,并且时刻警惕将受造物的概念强加于无限的上帝。这是一种非常精细和审慎的思考方式,力求在承认上帝超越性的同时,也保留我们对上帝的合理认识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有意思的问题(又可以晒书了哈哈哈)

阿奎那著作拉丁文的官方正式版本是良教宗十八世(Leo XVIII)xx(其实某个词是最能表达这里的意思的,但是用了这个词这篇文章就完蛋了,所以你们猜猜看是哪个词)的学术考订版,当下学术界都使用这一版本。而良教宗版阿奎那全集至今未出全。

(这套全集版身形极其巨大,大家感受一下和Mac(十三寸)的对比:

(更多卷次之购入正在割肾攒钱中)

而此问题中的神学大全第一部分第八十四题,出现在考订版第五卷(这书不想买),原文确实如同通行拉丁文本及其现代译本中的样子,并无et habitus....(和习性)字样:


在如今欧美大街上(?)通行的一个西班牙的本子:

上,情况也是如此,因为这个当代的本子基本是依照良校勘本定出来的:


但是如果我们看历史考订版的校勘记,我们就会发现,除了a抄本(anni 1473)之外,所有的抄本都有这段文字(不过有些差异):


(这是历史考订版用的底本列表:)



而我手头有一个1870年(早于考订版)的神学大全,用的就是这个可能更符合历史原貌的文本:




历史考订版选择去掉这个部分,应该是因为阿奎那在接下来的文本中很少谈及habitus,他比较集中谈及这个问题的是在第二卷第一部分(prima secundae)的中部,谈及道德问题,谈及习性和美德的问题。


关于什么是灵魂的习性,它是一种灵魂的倾向性(dispositio),依照这一倾向性灵魂进行行动。一般地,它是介于灵魂的潜能(potentia)和行动(actus)之间的一个状态。

在灵魂论上,这一概念可以回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灵魂的第一实现”概念上,通俗地说,我们学会某个知识(比如拉丁语语法),但还没有当下现实地运用它,那么我们的灵魂“有”拉丁语知识的这个状态就是一种理智灵魂的习性,在道德上,习性则涉及理智和意志两个方面,情况比较复杂,题主不感兴趣,我也就不讲了(主要是讲了就会偏晒书这个题233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第一部分问题84,是探讨“上帝的认识”这一重要主题的一个关键节点。在这个问题中,阿奎那深入分析了我们人类如何能够认识作为超越性存在的上帝,尤其聚焦于上帝的本质是否可以直接被我们有限的心灵所理解。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抓住阿奎那设定的根本前提:上帝是绝对的、无限的、完美的。而我.............
  • 回答
    关于亚阿战争,亚美尼亚能否用76毫米高炮对抗阿塞拜疆的无人机,这是一个非常实际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答案并非绝对的“能”或“不能”,而是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且这种对抗的有效性是有限的。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双方的装备背景。亚阿战争中的无人机威胁:阿塞拜疆在第二次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202.............
  • 回答
    关于「阿姨帮」这个家政 App,我一直挺关注的,也用过几次。总的来说,它是个挺有意思的尝试,也确实解决了不少现实生活中的痛点,但要说完全完美,我觉得还有不少可以聊的地方。优点方面,它确实抓住了市场需求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很多人工作已经够忙了,回家还得操持家务,那真是有点吃不消。尤其是对于那些独居的.............
  • 回答
    澳大利亚国防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中,涉及虐杀阿富汗平民的指控,是一个极为沉重且复杂的问题。这是一个让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国家,以及其军队,都必须面对和深刻反思的阴影。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这些指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曝光。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澳大利亚国防部委托的布雷顿报告(Breret.............
  • 回答
    聊城“假药门”事件,围绕着烧伤超人阿宝(张凯)与肿瘤内科张煜医生之间的争论,确实是一场颇受关注的“罗生门”。这场争论的核心,在于如何界定和处理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以及信息传播的边界和责任。事件的起因和双方的核心观点:简单来说,这场争论的导火索是山东聊城某医院(常被指是聊城市人民医院).............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北电女生性侵案,以及阿廖沙同学这件事。这事儿在国内挺轰动的,也触及了很多敏感的神经。首先,咱们得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北电女生性侵案”,通常指的是2015年左右,北京电影学院一名叫“阿廖沙”(化名)的学生,在网上实名举报自己曾遭到学校老师、导演性侵和性骚扰的事件。她指控的主要是吴亦.............
  • 回答
    俄罗斯对阿富汗局势的关注以及其对塔利班政权持有的“暂不急于承认其合法性”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反映了俄罗斯在地区稳定、国家安全、地缘政治以及自身战略利益方面的深层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俄罗斯关注阿富汗局势的原因:1. 地缘政治稳定与安全: 阿富汗与多个中亚.............
  • 回答
    喀布尔机场爆炸事件发生后,许多人都在关注它是否会成为美国与塔利班关系的一个转折点,甚至促成双方的某种程度的合作,以及这将如何影响阿富汗的未来走向。要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事件的背景、各方动机以及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首先,让我们回到事件本身。2021年8月,美军撤离阿富汗之际,喀布尔机场遭.............
  • 回答
    媒体报道塔利班高层与中国大使在喀布尔的会晤,确实为我们观察中国与阿富汗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次会晤释放出多重信号,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解读。一、 中阿关系发展的背景与中国视角: 地缘政治考量: 阿富汗位于中国西部边陲,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新疆地区的安全。塔利班自20.............
  • 回答
    关于阿梓、七海和 ASOUL 之间的关系,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涉及到直播圈、虚拟偶像以及粉丝文化等几个方面。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步一步来。首先,我们得把这三者拆开来看: 阿梓:她是国内一个非常有人气的 VTuber(虚拟主播),以她充满个性的直播风格、唱歌和玩游戏的才艺,以及她与粉丝之.............
  • 回答
    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机场发生的混乱和枪击事件,加上美方“关闭最后逃生通道”的威胁,无疑给本已岌岌可危的阿富汗局势蒙上了一层更为阴暗的色彩。这次事件及其可能的后续发展,将从多个层面深刻影响阿富汗当地的局势。首先,在人道主义层面,机场秩序的崩溃直接导致了撤离行动的混乱和危险。数以万计的阿富汗民众,尤其是那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和人文关怀两个层面的重要议题。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塔利班治下阿富汗人民的生活问题”会比“阿富汗对我国的利益”更容易获得广泛关注。首先,人道主义关怀的天然力量。说到底,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驱动力之一就是同情心和共情能力。当看到一个国家的人民,尤.............
  • 回答
    欧洲议员们提出的这个问题,直击了国际援助和地缘政治中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对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人群的关注度似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他们将乌克兰和阿富汗并列,并抛出“因为他们不是白人?”“因为是美总统掠夺他们财富?”这样的质疑时,实际上是在挑战一种潜在的、不公平的价值判断标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欧洲对.............
  • 回答
    .......
  • 回答
    阿富汗塔利班在2021年8月攻占喀布尔后,逐步巩固了对全国的控制,并于近年来多次尝试通过建立“过渡政府”或“临时政府”来增强其合法性。尽管目前国际社会普遍未正式承认其政权,但塔利班的新政府架构及其政策方向仍值得关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新政府的基本架构与核心成员1. 领导层结构 .............
  • 回答
    塔利班于2021年8月15日重新掌控阿富汗后,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Islamic Emirate of Afghanistan),这标志着阿富汗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关键信息:1. 名称的象征意义与历史延续性: 塔利班政权的原名: “阿富.............
  • 回答
    塔利班展示占领阿富汗军阀豪宅,这一举动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入解读的信息,绝不仅仅是权力的更迭和战利品的展示。这背后牵扯着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复杂博弈。首先,这是塔利班巩固其统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宣传手段。 消灭“旧势力”的象征: 过去几十年,阿富汗饱受军阀割据之苦,这些军阀往.............
  • 回答
    阿富汗喀布尔机场外发生的爆炸事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极其令人担忧的消息。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袭击事件,它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地区局势、安全挑战以及潜在的政治影响。针对这次爆炸,我们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深入关注,它们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严重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后续效应。1. 袭击者的身份与意图:这.............
  • 回答
    要说阿古柏,那可真是搅动了十九世纪中国西北边疆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本是布哈拉(今属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个小贵族,却在天山南北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浪。阿古柏的主要事迹,那是一个复杂又充满血腥的故事: 从一个流亡者到中亚的征服者: 阿古柏最初并非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他因为在布哈拉与沙俄的争端中失利,带着一小.............
  • 回答
    谈到阿提拉和匈人,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匈奴,这确实是一个常常引发讨论和推测的话题。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血脉联系,或者仅仅是名字的巧合,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同的声音。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我们来看看匈人(Huns)。阿提拉作为匈人中最著名也最令人畏惧的领袖,在公元5世纪搅动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