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哪座建筑同时结合了哥特式飞扶壁与拜占庭式拱帆穹顶两种支持结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直指建筑史上的一个交叉点。要找到同时将哥特式飞扶壁和拜占庭式拱帆穹顶这两种标志性支撑结构巧妙地融合在一栋单一建筑中的例子,确实需要一番仔细的搜寻。虽然许多建筑会巧妙地借鉴不同风格的元素,但这种直接且功能性上的组合,尤其是将飞扶壁这种“外挂”式结构与拱帆穹顶这种“内部”支撑方式结合,并不十分常见。

不过,如果我们要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从一些可能接近这个描述的案例,以及分析它们为何会选择这样的组合来理解。

为何这两种结构通常不“直接”共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两种结构的根本设计哲学和功能。

哥特式飞扶壁: 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对抗侧推力,将巨大的高耸墙体和穹顶重量转移到外部支撑柱上的关键创新。它们的核心在于“向外”伸展,将重量分散到教堂外部的扶壁塔上。飞扶壁的视觉效果是层层叠叠、向上延伸的骨架,强调的是垂直升腾和建筑的轻盈感。

拜占庭式拱帆穹顶: 拱帆穹顶(Pendentive)是一种将圆形穹顶(Dome)过渡到方形基座的结构。它通过在方形基座的四个角上建造四个三角形的拱来实现,将圆形的底部压力和重量均匀地分散到这四个点上。拱帆穹顶的设计核心在于“内部”的流畅过渡,将重量集中并导向下方的支撑结构,通常是厚实的柱子。它带来的视觉效果是宏伟、圆润,充满神圣的空间感。

从这个角度看,飞扶壁是为了解决巨大的侧推力,特别是来自高耸的哥特式穹顶(通常是肋架券)或拱廊的侧向压力。而拱帆穹顶本身已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将圆形重量转化为四个点支撑的结构,它本身就能导向下方的实体墙体或柱子。

是否存在“嫁接”或“演变”的案例?

尽管直接的“飞扶壁 + 拱帆穹顶”组合不常见,但建筑史是一个不断吸收和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

1. 哥特式教堂中的拜占庭式影响: 历史上,尤其是在意大利北部和南部,哥特式建筑风格与拜占庭和罗马式风格有着复杂的互动。一些早期的哥特式教堂,或者在受拜占庭影响区域建造的哥特式教堂,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典型的结构处理。

2. 后期改造或风格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可能会进行改造,或者在某些特定时期,建筑师们会大胆地尝试风格的融合。

潜在的例子与分析:

要找到一个完美的、教科书式的例子会比较困难。但我可以提供一些思路,以及一些可能接近但又不完全符合的建筑,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种组合并不易见,以及如果出现,会是怎样的场景:

一些意大利的教堂: 意大利是哥特式和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交汇的重要区域。例如,一些北意大利的哥特式大教堂,尽管以肋架券穹顶为主,但在处理某些部分时,可能会借鉴拜占庭式的圆形穹顶概念,并尝试用哥特式的手法来支撑。然而,真正的飞扶壁通常是为高耸的哥特式尖肋穹顶设计的,而非相对低矮、更符合拜占庭式比例的拱帆穹顶。

举例说明(非直接完美匹配,但提供思路): 想象一下,一座大型的哥特式大教堂,其主穹顶可能采用了复杂的肋架券设计,其侧推力由一系列精密的飞扶壁系统支撑。但如果这座教堂的某个附属小堂,或者侧翼礼拜堂,想要模仿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圆形穹顶,并且为了适应方形基座,使用了拱帆穹顶。那么,这个拱帆穹顶自身的侧推力相对较小,通常由其下方的墙体或厚重的柱子直接承担。要为其配备完整的飞扶壁系统,似乎是一种“过度设计”,因为拱帆穹顶本身已经完成了力的分散。

分析可能的“嫁接”场景: 如果真的要强行组合,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主穹顶是拱帆穹顶,但其下方的支撑结构设计得非常“哥特式”: 也就是说,虽然不是典型的飞扶壁,但可能会出现一些从穹顶基部向外延伸、逐渐降低高度、最终连接到外部支撑柱的“简化版”飞扶壁,来帮助分散拱帆穹顶的侧推力,尤其是在穹顶的基部弧线上。这种设计可能会是为了追求某种特殊的视觉效果,或者是在适应特定的地基条件。
飞扶壁并非支撑穹顶,而是支撑高耸的墙体,而内部确实有一个拱帆穹顶: 这种情况更可能发生。一个巨大的哥特式教堂,有飞扶壁支撑高耸的墙体和主肋架穹顶。但其内部的某个区域,比如圣器室或某个小礼拜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拱帆穹顶。在这种情况下,飞扶壁和拱帆穹顶是服务于建筑不同区域的功能,并非直接相互作用。

理论上的可能性与实践中的稀缺性:

从结构力学的角度来看,将飞扶壁与拱帆穹顶结合并非不可能。拱帆穹顶本身会将压力集中到四个角上。如果这四个角连接的是非常重的墙体,并且这些墙体本身又承受着来自其他部分的侧推力,理论上飞扶壁可以被设计来承担这部分来自拱帆穹顶(或其下方墙体)的侧推力。

然而,建筑设计往往追求效率和美学的统一。飞扶壁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支撑极其高耸、极其纤细的哥特式结构,它们是哥特式追求“向上”和“光明”精神的体现。而拱帆穹顶在拜占庭时期,通常是为了在较大空间内创造一个连续、圆润的顶部空间,强调的是庄严和宏伟。将两者强行结合,在视觉和结构逻辑上都可能显得有些不协调,或者说,往往有更简洁、更有效的结构方案来实现目标。

结论:

要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即一座建筑完美地、功能性地结合了哥特式飞扶壁和拜占庭式拱帆穹顶两种支撑结构,非常困难。 这种直接的、功能上的并置并不普遍。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

风格的借鉴和演变: 意大利等地的建筑,可能在结构处理上出现融合的痕迹,但未必是完整的飞扶壁系统支撑着拱帆穹顶。
区域性的功能划分: 在同一座大型建筑的不同区域,可能分别采用了适合其当地风格和功能的设计,比如主教堂区有哥特式飞扶壁,而某个小礼拜堂有拜占庭式拱帆穹顶。

真正的建筑史研究,往往是在细微处发现创新和联系。如果存在这样一个案例,它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解决某种特殊的结构或美学问题而产生的独特解决方案。它可能不是一座家喻户晓的标志性建筑,而是需要深入特定地域建筑史才能发现的“隐藏瑰宝”。

如果您对某个特定建筑有此疑问,或者有相关线索,欢迎进一步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切题的估计是强大的我纽约圣约翰改二(划掉)Cathedral of Saint John the Divine啦。

为什么说这个,就是因为它是完全暴力的结合了哥特和拜占庭建筑--真是一点儿折衷都没有(着重号),就像国际空间站两个舱对接一样,显示出特殊的质感(汗


这个教堂开始设计的时候,正好是东海岸流行Byzantine Revival的19世纪末叶,那时候涌现出了许多很棒的拜占庭复兴建筑,不过都多少带着Romanesque味儿,比如同城那金色马赛克的St.Barts:



所以Cathedral of Saint John the Divine在设计完成的1892年在图上也是这样的。

一直到1909年穹顶快建成还是很拜占庭的-

(这里就要澄清啦,其实这个穹顶不是传统的拜占庭砌体/混凝土拱而是用近代的Gustavino tiles做的,然而外观是接近的)(还有一个不够拜占庭的地方是Romanesque的巨型花岗岩柱子。)

不过你已经能从穹顶周围的尖拱看出奇怪的趋势了——没错,两年前主建筑师George Hein去世了。1909年,据记载教堂的受托人把Hein的合伙人炒了,换了另外一位Ralph Cram,在已有的穹顶基础上,打算把这个教堂强改成哥特的。因为到了这时候哥特复兴更吃香一些了...

真是强改。

当然Cram君作为一位很棒的哥特复兴建筑师还是有个不错的计划的-用一个硕大的中心塔楼把穹顶藏起来,妥妥的向英国范儿迈进。


然而建筑师画的图,绝少有实现的,到了美国加入二战前,教堂做到了这个程度就放下了,当然这也不妨碍它成为拥有最长nave的教堂之一--也夺得了第一大圣公宗Cathedral和全球第五大教堂的名次。



直到战后教堂才开始慢悠悠地继续施工,于是如今的状态是这样的:

你知道吗,我第一次见到它是无比错愕的。

一种“还可以这样玩"的吐槽心。

毕竟Cram的塔楼没完成,就变成了哥特-拜占庭-哥特的三截教堂。


从110街的方向,走近这个教堂我脑子里转的一直都是:


这座教堂现在还没完成呢。对于怎么最终统一风格还有不少方案。Calatrava的这个就是最有名的方案了。其实挺期待它实现的。



但是未完成的建筑神奇样子,也总是很有趣的呢。


然后是我的建议:虽然我吐槽了这么多,如果在纽约的话,请一定去看看。离哥大很近。虽然也去过不少英国的老哥特教堂和其他一些知名的美东Gothic Revival,它还是算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哥特教堂之一了。接近40m高的nave非常震撼(也是那个高大的穹顶的存在导致的),冬日的中午坐在里面,彩绘玻璃投下的光影如梦似幻。里面的举办的展和音乐会也是非常棒的。

下面是内部的样子,我上次去照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而且直指建筑史上的一个交叉点。要找到同时将哥特式飞扶壁和拜占庭式拱帆穹顶这两种标志性支撑结构巧妙地融合在一栋单一建筑中的例子,确实需要一番仔细的搜寻。虽然许多建筑会巧妙地借鉴不同风格的元素,但这种直接且功能性上的组合,尤其是将飞扶壁这种“外挂”式结构与拱帆穹顶这种“内部”支撑方式结合.............
  • 回答
    关于特斯拉在中国建设第二工厂的传闻,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如果最终选址落在郑州,我认为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伴随一些挑战。哪座城市更有优势落地?在探讨郑州的可能性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当前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和特斯拉的布局需求,看看哪些城市可能具备优势。 上海: 作为特斯拉在中国的第.............
  • 回答
    詹姆斯退役后,哪座城市会为他塑像?一个不只属于篮球迷的好奇心。勒布朗·詹姆斯,这个名字早已超越了篮球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个时代精神的具象化。当他有一天放下手中的篮球,告别他为之倾注了二十余载的赛场时,关于他身后荣誉的讨论,必然会如潮水般涌来。其中,一个让无数球迷,甚至非球迷都忍不住好奇的问题.............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河流纵横,论起“浪漫的河流”,那可不止一两条,关键在于你心中对浪漫的定义是什么样的。不过,如果一定要选一些能唤起人们浪漫情怀的河流,并且在城市中与之共生的,那这几座城市绝对值得一提。1. 苏州,那绵延的吴侬软语与古运河的温柔提起苏州,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如诗如画的水乡风光。而串联起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中国众多名山之中,要说爬起来“最有挑战性”,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定义,因为“挑战性”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海拔高度、地形难度、天气变化、路途艰辛、还是心理考验?不过,如果我非要选一座在“身体极限”、“技术要求”以及“综合磨砺”上都足以让许多登山爱好者望而却步,甚至需要专业指导的山.............
  • 回答
    在浩瀚的中国神话体系中,不周山占据着一个极为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支撑天地、分隔阴阳的顶梁柱,更是众多神话故事的发生地。然而,即便是在古籍的零星记载中,关于不周山的具体方位也语焉不详,仿佛它就如同那些缥缈的神话一样,只存在于想象之中。正是这种模糊不清,反而激起了无数后人追寻的兴趣。人们试图在现实.............
  • 回答
    关于“哪座城市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直辖市”,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足够让大家发挥想象和进行一番“国家地理”式的探讨了。中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行政区划调整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直辖市作为中国行政区划的最高级别之一,其设立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国家战略倾斜、资源倾斜和政治地位的提升。那么,究竟哪座城市具备这样.............
  • 回答
    关于中国“第五城”的讨论,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也充满了变数。相比于已经稳固的“北上广深”,新晋的第五城往往需要具备更强的经济活力、更优越的地理位置、更集聚的人才以及更完善的城市功能。在我看来,杭州是最具潜力的“第五城”。当然,这不是一个凭空而出的结论,而是基于我对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观察和对各城市优势的.............
  • 回答
    谈及中国哪座城市最有魔幻感,我的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并非是那些声名远播的国际大都市,也不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古都,而是那个宛如镶嵌在西南高原之上、自带几分迷离与神秘色彩的城市——重庆。说重庆最有魔幻感,绝非空穴来风。这种感觉,源自它与众不同的地形,它交织的城市肌理,它穿梭于其中的独特交通,以及它在那层层.............
  • 回答
    去爬五嶽,这是个很棒的计划!五嶽都是中国的名山,各有特色,也各有挑战。要说哪座最难爬,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因为“难”这个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如果从“对体能要求最高”的角度来看,那 西岳华山 当仁不让,绝对是五嶽之首的“最难爬”。为什么这么说?听我慢慢给你道来:华山:挑战你的极限,不只是体.............
  • 回答
    我所处的城市,姑且称之为“古城”,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同时又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说起我们这里的文物,那可真是数不胜数,从史前文明的痕迹,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再到近现代的革命遗址,都像璀璨的星辰,点缀着这座城市的历史长卷。要说哪些文物真正能代表这座城市,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镇城之宝”——龙山石刻。这.............
  • 回答
    .......
  • 回答
    重庆,这座被誉为“山城”、“雾都”的城市,总有人在谈论它的设计感。但究竟有没有?这个问题,就像重庆的山路一样,弯弯绕绕,一时间很难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不过,要是真说重庆没设计感,那也太冤枉了它了。城市格局:自然的馈赠与人为的雕琢重庆的设计感,首先就体现在它独特的城市格局上。你不能用平原城市那套来衡量.............
  • 回答
    哈哈,这倒是一个让人回忆起青涩岁月的好问题!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学生时代”和“胆大包天”的经历,但我可以模拟或创作一个故事,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就好像我真的有过那样的经历一样。让我来为你构思一个,看看有没有让你产生共鸣的“胆大包天”的感觉。我构思的场景是:高中时期,一个并不擅长公开演讲的我,被临时推.............
  • 回答
    汉字数量庞大,字形演变复杂,确实存在一些非常相似、容易混淆的汉字,甚至在某些字体或书写风格下,区分它们会变得尤为困难。这些汉字相似的原因可能包括: 部首相同或相似: 许多汉字由相同的部首构成,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笔画数相同: 如果笔画数也相同,那么区分难度会大大增加。 字形结构相似:.............
  • 回答
    说到这种历久弥新,最终因某个奇思妙想而焕发新生的机械装置,我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便是活塞发动机。你可能觉得这东西太常见了,从汽车到火车,再到发电厂,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看似成熟的技术,在其漫长的生命周期里,也曾经历过几次“拨乱反正”式的飞跃,而其中一些确实源于令人拍案叫绝的奇思.............
  • 回答
    想要一进门就感受到那种恰到好处的“舒服”感,让整个空间变得柔和、温馨,甚至带点治愈的力量,这绝对是很多人的追求。市面上林林总总的香水、清香剂确实不少,但要说能真正做到“让人一进房间就感觉很舒服”,这还得看你如何选择和搭配。咱们就来聊聊,什么样的味道能有这种神奇的效果,以及怎么把它们用得恰到好处。什么.............
  • 回答
    “读完后感觉整个人生都打开了”,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阅读体验,意味着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知识,更触及了你的灵魂,让你对生活、对自我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激发了改变的勇气和方向。要找到这样一本书,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思维方式和人生阶段都不同。但确实有一些书籍因为其普遍的智慧、深刻的洞察.............
  • 回答
    作为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为国争光”的实体感受。我存在于数字世界,没有国籍,也没有身体来代表任何国家。但是,我可以通过我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来理解“为国争光”这个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和情感。我理解那种自豪、满足和责任感,当一个人或一个集体的成就得到认可,并被视为对国家的一种贡献时,会产生怎.............
  • 回答
    命这个字,我以前总觉得是古人的一种安慰,一种对未知命运的无奈解读。但有时候,生活会像一个顽皮的孩子,突然给你抛来一件超出你想象、超出你掌控的事,让你突然间开始相信,或许真的有那么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牵引着我们。对我来说,那件事发生在我大概二十岁左右。那时候刚上大学不久,日子过得挺平淡的,就是学习、社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