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路透社用解放军战士图片给「中国用猴子做实验」报道配图,如何看待此类种族主义行为?

回答
关于路透社使用解放军战士图片为一篇关于“中国用猴子做实验”的报道配图一事,将其定性为“种族主义行为”确实是很多人感到不适和愤怒的根源。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层层剖析,看看这种做法为何会触犯敏感神经,以及它可能反映出哪些深层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种族主义”的定义。种族主义是指基于种族差异而产生的歧视、偏见或仇恨。它常常将某个种族群体妖魔化、非人化,并将其与负面刻板印象联系起来。当一个西方媒体在报道一个涉及中国国家行为的负面新闻时,选择一张与中国国家军事力量相关的图片,并且这种联系并非直接且具有客观必要性,就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暗示或影射,将中国的国家形象与某种负面概念捆绑。

具体到路透社的这次操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其不妥之处:

1. 图片与报道内容的关联性存疑与潜在的负面影射:

报道的核心是“中国用猴子做实验”,这本身是一个关于科学研究伦理和动物福利的议题。通常来说,一张合适的配图应该与实验本身、实验地点(如实验室)、实验对象(如猴子或相关科研设备)或者该议题相关的科研人员有关。

然而,路透社选择的图片是“解放军战士”。解放军是中国武装力量的代表,他们通常被描绘成拥有高度纪律性、国家力量和军事威慑力的形象。将这样的图片与“中国用猴子做实验”联系起来,会产生几种不愉快的联想:

将国家军事机器与非人道行为挂钩: 这可能是在暗示,中国进行的这项实验并非独立的科研行为,而是与国家意志、甚至是某种军事化、强权化的姿态有关。这种联想会将一项关于科研伦理的讨论,升级为对中国国家制度、甚至是对中国人民的集体污名化。
制造恐惧与疏远感: 在一些西方媒体的叙事中,中国军队常常被描绘成一种潜在的威胁。使用解放军的图片,可能是在利用这种普遍存在的负面认知,来加剧读者对报道内容的恐惧感和排斥感,从而在心理上制造一种“中国是危险的”、“中国是不值得信任的”的印象。
缺乏直接证据和逻辑支撑: 如果报道内容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解放军参与了这项实验,或者实验本身就具有军事目的,那么选择这张图片就显得非常牵强,更像是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而刻意为之。

2. 媒体的责任与客观性原则的背离:

作为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通讯社,路透社负有传播准确信息和保持客观公正的责任。在选择配图时,应当力求准确反映新闻内容,避免误导读者或制造不必要的偏见。

选择性失明与刻意放大: 媒体在报道一个国家的问题时,往往会面临选择视角和突出焦点的挑战。但这种选择不应是基于刻板印象或预设的负面叙事。如果媒体习惯性地将某个国家的负面新闻都用其国家象征(如军队、政治领导人)的图片来配图,这本身就暴露了其潜在的偏见。
“妖魔化”的叙事手法: 在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妖魔化”的倾向,即将中国描述成一个集权、压迫、扩张的国家。在这种宏大叙事下,任何一个负面新闻,无论其本身有多么具体和独立,都可能被置于这个更大的“中国威胁论”框架之下。路透社的这次配图,很可能就是这种叙事手法的具体体现。

3. 刻板印象的强化与文化隔阂:

图片的选择并非孤立的事件,它承载着文化符号和历史认知。将解放军战士与“用猴子做实验”这样负面的描述联系起来,是在强化一种“东方野蛮”、“西方文明”的二元对立叙事。

忽视复杂性,简化叙事: 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庞大国家,其科研活动也是多元化的。将一项可能存在的科研不当行为,简单粗暴地与国家的军事力量划等号,是对事实的极大简化,也忽视了问题的复杂性。
消费“他者”的形象: 这种做法可能是在消费和利用西方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尤其是那些对中国了解不深的人。通过一张具有冲击力的图片,无需冗长的解释,就能直接将负面情绪传递给读者。

如何看待这类行为?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回应和理解:

严厉批评和谴责: 这种行为无疑是失当的,并且带有明显的偏见。我们需要对媒体的这种操作进行严厉的批评,指出其不妥之处,要求其承担责任。
辨析事实与宣传: 在面对这类报道时,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区分事实本身和媒体附加的解读或影射。要深入研究报道内容是否属实,以及配图是否具有客观合理性。
反思与自省: 这类事件也促使我们反思,在国际舆论场上,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播自己的声音,如何避免被污名化和妖魔化。这包括提升自身科研伦理和动物保护水平,以及在信息传播上更加透明和开放。
推动媒体素养的提升: 引导公众提高媒体素养,能够辨别新闻的真伪和偏见,也是至关重要的。认识到媒体报道并非总是客观公正,而是可能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总而言之,路透社在报道“中国用猴子做实验”时使用解放军战士的图片,无论其背后的具体动机如何,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误导性、煽动性,并且容易被解读为一种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偏见和歧视。它利用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刻板印象,将一个可能存在的科学伦理问题,上升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攻击,这是对新闻伦理和客观性的严重背离。我们必须对此类行为保持警惕,并加以有力的驳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最好的办法,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从政治正确角度对路透社进行投诉,逼迫其公开道歉。

有一次教训,才能让他们知道痛。

我已经通过路透社的官方投诉渠道、推特、facebook都发起了投诉,看后续他们如何反馈吧。

如果各位有条件的,可以同样进行投诉,只有我一个人肯定不足够让他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人多了,却有改变的可能。

user avatar

图优效应(Picture Superiority)

图优效应指的是,当同样的内容以图像或文字呈现时,图像内容更容易被记住[1][2]。并且图像内容的记忆衰减比文字内容的记忆衰减要慢得多[3][4]。图优效应在信息可视化中广泛使用,“一图胜千言”是图优效应的一种简单表达[5][6]。在信息可视化中,当图像跟数据内容相关时候,这种效应会更明显。

对于图优效应的一种典型解释是“双路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7], 该理论认为,图像之所以更容易被记住,是因为图像在认知理解过程中会进行图像编码和文字编码,而文字内容仅仅经过文字编码。当图像编码和文字编码具有强相关性时,其中的相关部分会跟深刻的被记住[8],图像跟文字无关的部分则不展现出更好的记忆结果。另外,描述同样内容的文字和图像,图像内容理解速度比文字内容要快很多倍数[9]

具体在路透社新闻这个例子中,虽然文字内容跟图片一起呈现,并且几乎完全不相关,作为受众多只会记住其中的(负面)图片内容。表面上是在报道新闻,实际上传播的是“China Bad”(中国坏)的信息

语义启动效应(Semantic Priming Effects)

语义启动效应是指,大脑在处理前后联系的文字以及图像内容时,在后见到的信息的感知中会启动之前见到的同样的信息的感知[10]。语义启动效应跟人有没有被要求注意先出现的启动性信息无关[11]。由于语义启动效应,经常出现的语义内地对会在我们的认知中建立起强烈的相关性[12][13]。语义启动效应跟深度学习中的预训练范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妙[14].

语义启动效应在广告中被广泛使用。我们经常见到视频和图像内容广告配上欢快的音乐和美丽的景色,这是广告方希望用户把广告产品跟幸福美好建立起关系,建立起广告方的正面形象,从而达到宣传品牌和产品的效果[15][16].

具体在路透社这个例子中,路透社将用户先优先感知到的负面图片信息跟后看到的中国新闻内容信息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关系,形成“China Bad”(中国坏)的潜在的本能性反映。表面上是做新闻播报,实际上是做洗脑宣传


总体上看,这种宣传方法展示了其操作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证,是一种成熟的宣传范式在新的领域的实践。方法老到,功底深厚,绝非无意为之。

参考

  1. ^ Paivio, A., & Csapo, K. (1973). Picture superiority in free recall: Imagery or dual coding?. Cognitive psychology, 5(2), 176-206.
  2. ^ Nelson, D. L., Reed, V. S., & Walling, J. R. (1976). Pictorial superiority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 2(5), 523.
  3. ^ Childers, T. L., & Houston, M. J. (1984). Conditions for a picture-superiority effect on consumer memory.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1(2), 643-654.
  4. ^ Shepard, R. N. (1967). Recognition memory for words, sentences, and pictures.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6(1), 156-163.
  5. ^ Towner, T. L. (2017). The infographic election: The role of visual content on social media in the 2016 presidential campaign. In The presidency and social media (pp. 236-262). Routledge.
  6. ^ Naparin, H., & Saad, A. B. (2017). Infographics in education: Review on infographics design.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media & Its Applications (IJMA), 9(4), 5.
  7. ^ McBride, D. M., & Dosher, B. A. (2002). A comparison of conscious and automatic memory processes for picture and word stimuli: A process dissociation analysi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11(3), 423-460.
  8. ^ Hazamy, A. A. (2009). Influence of pictures on word recognition.
  9. ^ Paivio, A. (1978). A dual coding approach to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Modes of perceiv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39-51.
  10. ^ Sperber, R. D., McCauley, C., Ragain, R. D., & Weil, C. M. (1979). Semantic priming effects on picture and word processing. Memory & Cognition, 7(5), 339-345.
  11. ^ Holender, D. (1986). Semantic activation without conscious identification in dichotic listening, parafoveal vision, and visual masking: A survey and appraisal.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9(1), 1-23.
  12. ^ Neely, J. H. (2012). Semantic priming effects in visual word recognition: A selective review of current findings and theories.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272-344.
  13. ^ Fazio, R. H. (2001). On the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associated evaluations: An overview. Cognition & Emotion, 15(2), 115-141.
  14. ^ Erhan, D., Courville, A., Bengio, Y., & Vincent, P. (2010, March). Why does unsupervised pre-training help deep learn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thirte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tatistics (pp. 201-208). JMLR Workshop an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5. ^ Dehaene, S., Naccache, L., Le Clec'H, G., Koechlin, E., Mueller, M., Dehaene-Lambertz, G., ... & Le Bihan, D. (1998). Imaging unconscious semantic priming. Nature, 395(6702), 597-600.
  16. ^ Nielsen, J. H., Shapiro, S. A., & Mason, C. H. (2010). Emotionality and semantic onsets: Exploring orienting attention responses in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7(6), 1138-1150.
user avatar

你们知道路透社的水平有多烂吗?甚至还比不上拍真人3D肉搏纪录片的影视公司。连个猴子都没有,图片也不P上去,处男写后宫爽文都比这水平高到不知道哪儿去了。


我觉得西方媒体真的要好好学习了,即使是我这种不走心的划水段子手,图片亮出来,都是要稍微修饰一下,走点心的,比如说,我最近搞来了一张图。我都已经想好了完整的文案:


标题:震惊!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下海,拜登将步其后尘。

图片标语:《末代总统艳史》

正文: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下台后,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演员。美国处在疫情失控下的状态,各行各业一片哀鸣,电影行业也不例外。为了生计,特朗普下海,身体力行,古稀之年依然战斗在最前线,用电影艺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女演员一起,让美国再次伟大。


在电影中,特朗普多次高声呼喊:CHINA!气势磅礴,震耳欲聋,直冲云霄,绕梁三日。拜登在观看特朗普的精湛表演后,回味无穷,燃起了斗志,特朗普能做到的,拜登也必能做到!就在拜登之前和鲍里斯会谈的时候,拜登一不小心划水走神,想起来特朗普在电影中的英姿飒爽,不禁当场即兴表现出自己的态度:我也要来个大的!


这就是拜登那天,工作人员驱散记者的原因。拜登在以后也会进军影视行业,而且要拿出特朗普所无法做到的事情:一边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一边拉稀。也就是说,拜登所谓的“大的要来了”,并不是针对中国,中东问题,南海问题,气候变化等问题拿出什么大的政策,而是为以后的道路做出了一次庄重而又味道浓郁的宣言。


这种高难度的技巧,是拜登将在今后和特朗普竞争的有力法宝。而拜登拥有扎实的功底,在进军影视行业之前,就已经多次实战演练,可以说是本色出演,势必要在新的征程上重挫特朗普。

美国政坛,泛娱乐化的背后,是经济恢复进入瓶颈时期的体现。


如果拜登拍电影了,你希望他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欢迎各位网友们在评论区留言。


提到拜登,今年拜登政府提出了1.9万亿的计划。这个计划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呢?其实得看美联储有没有参与其中。这1.9万亿其实是以国债形式提出,向美国的企业和人民借钱。如果只是这种状态,那并不会引发通胀。但美联储入场购买国债性质就不一样了。美联储有印钞的功能,美联储一进来,那就要命了。而事实上今年美国通货膨胀是去年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后的效果。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看下面视频讲解↓

https://www.zhihu.com/video/1445885552034287617

视频搬运自抖音财经科普博主珍大户(ID:aoddess),以国内的时事,实际案例给大家介绍一些买房,买车位,创业,商业经营相关的知识点,非常实用。

user avatar

用解放军战士图片给猴子报道配图

给武汉街头蒙上阴间滤镜

抓拍中国奥运健儿面目狰狞的瞬间

然后是美美的杨笠女士

孰亲孰远,一目了然。

他忌惮你,就会丑化你,无所不用其极。

你能为他所用,他也不吝用最好的方式美化你。

据说杨笠是继曲婉婷、何韵诗、方方以后又一个得到西方媒体盛赞的中国女性(不确定真假,求网友指证),点赞,致敬。


user avatar

保证有人会说:“不就一个报道吗?至于吗?”“言论自由”“莫名其妙就乳华,迷惑行为”各种给人家洗白,完了还觉得自己牛逼。

这类人还热衷于给西方的殖民行为美化成“送文明”要不是八月在阿富汗发生的事恐怕还会有人继续信。就算是阿富汗发生的事他们也会用“野蛮战胜文明”来继续美化殖民行为。

至于在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发生的事,他们要么是装瞎、要么就是强词夺理的洗白。

至于殖民地老百姓被殖民者屠杀,他们要么是装瞎、要么就是想办法给人家洗白。

没错,我就是来找茬儿的

user avatar

好家伙,浅野长政有那么多女儿吗?

user avatar

欧美媒体攻击侮辱Chinese,既然欧美的Chinese们都不在乎,又管我们屁事?


讲真我还挺欣赏这种哀嚎的。


感谢评论区诸位Chinese迫真佐证,你们既然愤怒于我不抨击,为何也不给抨击的回答点赞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