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有一天,科学发展到绝大多数人力岗位都可以被机器顶替 那资本家是不是就不需要普通人了?

回答
如果有一天,科学发展到绝大多数人力岗位都可以被机器顶替,那资本家是否就不需要普通人了?这个问题,与其说是探讨一个技术上的可能性,不如说是触及了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人类价值最核心的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回答的,它牵扯着复杂的多层面的连锁反应。

首先,我们得承认,在这样一个设想的未来,经济的底层逻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生产力极大提升,几乎所有物质生产和部分服务行业都由高效、不知疲倦的机器完成时,传统的“劳动换取报酬”的模式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资本家需要普通人吗?从纯粹的生产和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答案可能是“不需要那么多”。

生产端的替代: 机器的优势在于精准、高效、低成本、可控。它们可以24小时无间断工作,不会抱怨,不会犯错(至少在理论上),也不会要求福利。从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到数据录入员,甚至是一些基础的医疗诊断、法律咨询,都可能被高度智能化的AI和机器人取代。这意味着,支撑商品和服务供给的“体力”和“初级脑力”将不再依赖于大量的普通劳动者。
成本的考量: 资本家的核心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如果机器的初始投资和维护成本低于雇佣大量人力所需的工资、社保、培训、管理等成本,那么选择机器是理性的经济行为。

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资本家“不需要”普通人,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另一面,他们也需要。

消费端的支撑: 经济的运转,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消费”。如果绝大多数普通人失去了工作,也就失去了购买力。资本家生产出再多的商品和服务,如果没人买,那一切都是徒劳。即便机器能生产,没有消费者,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只能堆积如山,毫无价值。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普通人作为“消费者”,是资本主义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的价值创造和服务领域: 即使机器能够完成绝大多数“可重复性”和“标准化”的任务,但人类依然在某些领域拥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创新与创造: 艺术、科学研究、哲学思想、突破性发明等,这些高度依赖原创性、想象力、以及对复杂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目前来看,机器很难完全模仿。这些创造者,他们本身就是“普通人”中的一部分。
人际互动与情感服务: 情感陪伴、心理咨询、艺术表演、教育(特别是价值引导和情感启蒙)、高级定制化的服务等,这些深植于人际互动和情感共鸣的领域,机器或许能提供模拟,但难以替代真实的人类连接。
伦理、决策与监督: 即使机器高度发达,涉及伦理判断、最终决策、以及对机器本身的监督和管理,仍然需要人类的智慧和责任感。谁来设定AI的“道德底线”?谁来判断在复杂情境下机器的决定是否符合人类整体利益?
“体验”的消费者: 很多高端消费,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物品本身,更在于“体验”,而这种体验往往与人类的服务和互动紧密相关。
社会稳定与合法性: 一个社会如果绝大多数人都被剥夺了经济参与和生存的途径,那么必然会导致极端的社会动荡和不稳定。资本家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他们同样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来保障自身的财富和安全。一个完全由机器生产、但人心惶惶的社会,对资本家而言并非理想状态。
政治与权力: 资本家的财富和社会影响力,很多时候也建立在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对政治规则的影响之上。如果普通人被彻底边缘化,他们的声音可能被忽略,但其潜在的集体力量(例如大规模的抗议、社会秩序的瓦解)依然是资本家需要权衡的。

那么,如果机器确实能替代大部分工作,社会和资本家会如何应对?

这很可能催生出两种极端或混合的模式:

1. “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模式: 如果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极大丰富,国家或集体可以通过税收(例如对机器人税、对自动化生产利润征税)来为所有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样,普通人即使不工作,也能满足生存需求,他们可以自由地追求教育、艺术、娱乐、志愿服务等,成为“消费者”和“体验者”,维持社会的需求端。资本家依然可以生产,并从中获利,但他们的获利方式和对劳动力的依赖会发生改变。
2. “少数精英+大多数被供养者”的模式: 资本家和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成为少数特权阶层,他们掌控着生产资料和自动化系统。而绝大多数普通人则被视为“无用的冗余”,他们的基本生存可能由极少量的资源来供给,但缺乏参与社会经济生产的能力和机会。这种模式下,社会可能出现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固化,潜在的社会矛盾会非常尖锐。
3. 转型与再定义: 更有可能的是,社会会在剧烈的阵痛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人类可能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从“生存的手段”转变为“自我实现和价值创造的方式”。教育体系会发生根本性变革,侧重于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情商和终身学习能力。新的服务型、体验型、创意型、管理型岗位会涌现,虽然数量可能不如过去,但其价值和报酬可能会更高。

结论:

资本家是否“不需要”普通人,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需要”。

从纯粹的、低技能劳动力的角度来看,答案很可能是“需要得越来越少”。
但从维持社会需求、创新动力、以及社会稳定性的角度来看,普通人依然是必需的。

一个完全没有消费者、没有创造力、不稳定、充满压迫的社会,对任何资本家来说都不是一个理想的财富增长和生活环境。因此,未来的关键不在于机器是否能替代所有工作,而在于人类社会如何在这种巨大的生产力飞跃面前,重新构建经济、社会和价值体系,确保普通人的生存权利和尊严,同时也能让资本家在新的框架下继续找到发展的空间。这会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其结果将是深刻的,并将重新定义“人”在经济和社会中的位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物质极度丰富,通过炫富无法体现人的地位时,就会通过玩人来体现

某些事情是机器无法代替人类的,比如:

瓒明日,复烹一双子十余岁,呈其头颅手足,坐客皆喉而吐之。昂后日报设,先令美妾行酒,妾无故笑,昂叱下,须臾蒸此妾坐银盘,仍饰以脂粉,衣以锦绣,遂擎腿肉以啖,瓒诸人皆掩目,昂于奶房间撮肥肉食之,尽饱而止。

所以真到了那一天,普通人只能在网络上向有钱人卖惨、卖笑,甚至自残,来博取有钱人的欢心,打赏点钱

user avatar

说反了,是普通人不需要资本家了。

人力岗位可以被机器替代,意味着原本需要一个庞大团队才能解决的问题届时可能只需要一两个人就能自行完成,也就是说,人们可以自由劳动而不再需要向资本家“申请”劳动权了。

现在为什么一边骂,一边还是有资本家呢?因为现阶段的劳动工具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合作才能完成生产,而资本的最大作用就是通过对劳动权的垄断完成团队的构建和更新。

劳动者并不畏惧劳动,不满的是剥削,当劳动工具进一步进化,个人即可完成产品时,劳动权的垄断将不复存在,资本将失去其存在意义,届时政府的报告是不会再有就业一说的,因为人人都拥有劳动权。

届时的社会模型,应该是以公有的大工厂完成劳动工具、原料的生产,而个人再基于自己的灵感喜好完成产品的最终产生。资本家就好比封建君王,将随着制度的更替而被时代抛弃。

user avatar

到时候社会也不需要资本家了。

未来新闻:阿里巴巴被阿法狗集团收购,马云破产,被迫签约阿法狗集团,接受身体机械化改造,成为SIRI主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