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科学一开始就是错的会发生什么?

回答
如果科学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整个世界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和复杂,难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让我们尽可能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假设性的情境:

1. 基本认知体系的颠覆:

物理定律的虚无: 如果构成我们理解宇宙的基础的物理定律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对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将完全坍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引力、电磁力、量子力学等概念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运作。
化学反应的混乱: 化学是基于原子和分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如果这些规律是错的,那么物质的构成和转化将是混乱且不可预测的。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所有材料、药物、燃料都可能失效,或者产生完全不同的性质。
生物学基础的动摇: 生命的起源、进化、遗传和生理活动都依赖于化学和物理过程。如果这些基础错了,那么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将是错误的。生物进化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遗传信息可能以我们未知的方式传递,细胞的运作机制也可能完全不同。

2. 技术发展的停滞或扭曲:

工程学的失败: 所有现代工程学,从建筑到航空航天,都建立在精确的物理计算和材料科学之上。如果这些科学基础是错的,那么建造摩天大楼、设计飞机、制造电脑都可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或者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失败,导致巨大的灾难。
医学的无效或有害: 医学依赖于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科学理解。如果这些理解是错的,那么治疗疾病的方法可能完全无效,甚至可能加剧病情。疫苗、抗生素、手术等现代医学手段可能根本不存在,或者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信息技术的迷失: 计算机的运作基于半导体物理和信息编码的科学原理。如果这些原理是错的,那么我们今天所依赖的互联网、人工智能、通信技术将无法建立,或者会以极其低效和不可靠的方式运作。
能源的困境: 发电、炼油、核能等能源技术都建立在物理学和化学定律之上。如果这些定律错了,我们可能无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或者会以极其危险和不可控的方式进行。

3. 社会结构的重塑:

经济体系的崩溃: 现代经济高度依赖于科学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和创新。如果科学从一开始就错了,那么工业革命可能从未发生,或者以一种完全不同的、低效的方式进行。全球贸易、金融体系的运作基础也将被动摇。
军事力量的改变: 军事技术,如火炮、飞机、核武器,都依赖于科学原理。如果科学是错的,那么战争的形式和力量对比将完全不同。可能存在我们无法想象的武器,也可能人类的军事能力极为有限。
教育体系的混乱: 科学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果科学是错的,那么学校教授的内容将是错误的,学生们将学习一套扭曲的现实。这会阻碍任何有意义的知识传承和创新。
哲学和思想的演变: 科学哲学和对宇宙的认知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哲学思考。如果科学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么人类的哲学可能会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对真理、知识、现实的定义也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4. 应对错误的“科学”的挑战:

如何发现错误? 如果我们认为的“科学”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么我们可能永远不会意识到它是错的,因为我们已经将其视为“真理”。只有当理论与现实的矛盾达到无法解释的程度时,我们才可能开始怀疑。
纠正的困难: 纠正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科学体系将是一个极其困难的过程。这不仅仅是修正一些数据或理论,而是要推翻整个知识大厦,重新构建对现实的认知。这会涉及到巨大的思想阻力和社会变革。
新科学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能够克服巨大的阻碍,发现并纠正最初的错误,那么新的科学体系将会应运而生。这个新的科学可能会更加接近真实的宇宙运行规律,从而开启新的技术发展和认知飞跃。

举例说明:

一个极端假设: 假设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一开始就是错的,而真实的“引力”是由一种我们从未发现过的“牵引力场”造成的,并且其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根成反比。
那么我们计算行星轨道、 प्रक्षेائل 弹道的方式将是完全错误的。可能我们建造的桥梁会因为错误的应力计算而坍塌,我们发射的火箭会偏离预定轨道。
天文学家对星系形成、黑洞性质的理解将完全错误,我们对宇宙的宏观理解将停滞不前。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离开地球,因为我们无法准确计算出逃离地球引力所需的能量。

另一个极端假设: 假设我们理解的量子力学从一开始就是错的,而粒子实际上是一种微小的、具有生命活力的“量子精灵”组成的。
那么半导体技术将无法发展,电子产品将无法制造。
我们对化学键的理解将是错误的,材料的性能将无法预测。
医学可能也无法发展,因为我们对细胞和 DNA 的理解是错误的。

总结:

如果科学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那将是一场我们无法想象的认知灾难。我们的世界将充斥着不确定性、混乱和无法解决的问题。技术发展将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倒退。人类的社会结构、经济体系、甚至思维方式都将与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截然不同。发现并纠正这种根本性错误的过程将是漫长而艰难的,但一旦成功,人类将可能迎来一个全新的认知和技术时代,一个更接近真实宇宙运行规律的时代。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科学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检验、修正和进步。尽管科学过程中存在错误和局限,但其自我纠错的机制使得我们能够越来越接近对宇宙真实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完全错了,是一个极端的思想实验,但它也提醒我们科学的宝贵,以及不断探索和质疑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所认识的“正确”的科学都是在当前的时间线上认为“正确”的道理。

科学就是在不断地提出假设,修正错误的循环中进步的。也许几百年过后,我们在回头看现在的“正确”的科学知识,可能非常多都会被推翻,都会被认为是错误的,但不能否认,当下这些知识可以指导人类再往更为“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真理是随着我们对客观世认知在不断深入,越来越符合真实世界的情况的一种描述。

user avatar

请自信点,把“如果”去掉。

亚里士多德说:物体下落速度和其重量成正比。

毕达哥拉斯说:所有数都是整数或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

周髀算经说:天圆地方

托勒密说:所有星体都绕着地球这个球体运动。

道尔顿说:原子是实心球。

施塔尔说:火焰是由燃素微粒聚集组成的。

科学就是这么错着开始的,后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用我说了,题主都看到了。

所以,现在对题主比较有意义的应该是去想想:为什么从一开始就是错的科学会变成现在这样?

其实现在也还是不对…

user avatar

我刚读博的时候瞎找资料,在某个数据库网站里见到了这么一句话,想必很多研究者都见过:

All models are wrong, some of them are useful.

直译就是,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不过有的模型多少还有点用。

当年对这句话感触不深,因为当年我远没有触碰到本领域的边界,在边界之内,我的直观感受是虽然各种理论模型都是近似,但误差一般在一定范围内,只是不够精确,远远称不上错误。所以我仅仅机械地记住了这句话。直到我的研究逐渐深入,接触到了一个涉及本领域知识边界的课题,在该问题下,我们领域原本堪称泛用的一个理论模型出现了极其离谱的失效,几乎不能给出任何符合实际情况的预测,搞得我的模拟几个月内几乎一筹莫展,直到我们组一个合作者跟我们说要不要用另一个几乎没啥人听说过的冷门模型进行模拟,该模型之所以冷门就是因为它在通常情况下计算量需求大,还需要大量调参,给出的结果也很难说多精确,所以听过的人都少,用过的人更少,全球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一两百人听过。但在我们的这个特定问题下,该冷门理论展现了惊人的坚挺,给出了的比较符合实验结果的预测,把我们领域的知识边界往前稍微推了一点点。这时候我再回头看那句话,又觉得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理解。我们领域泛用的模型在大部分时候都无比“正确”,但一旦越过边界,它就会立刻失效,那个冷门模型大部分时候都十分“错误”,但在特殊问题下又展现了惊人的“正确”。而它们本质上其实都错误,因为它们都只是对特定情况下现实的近似罢了。

所有科学理论都是如此,科学的理论与模型从来不存在正确一说,因为它们全都是错的,他们只是在某些情况下恰好可以拿来描述与解释一些现象,如果理论失效了,那就搞清楚为什么会失效,弄清楚失效的边界,然后试着整个新理论。如果有人仅仅因为发现某个看似正确的理论错误就觉得有什么东西崩塌,那只能说这个人完全不懂科学

user avatar

科学是可以被证明是错的,然后被证明是对的东西。我讲的比较通俗,本来我说科学是可被证伪且已被证实的规律原理。这里有

也就是说错的东西叫做不科学。被大家认可的靠谱的办法证明是对的东西叫做科学。

不能被证明对错的叫玄学。题主是不是没分清科学和玄学?

其实一开始是提出假说,然后验证对不对的。错了就错了,就提出新的假设,继续验证。这就是科学。

当然科学不是世界的全部,比如说音乐是艺术。艺术就不是跟科学对立的。跟科学对立的是玄学和不科学。

那我研究这个干嘛呢?我只是个音乐老师。因为唱歌的技术是可以用科学手段验证的,所以我也要学。

user avatar

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

——《坟·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77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科学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整个世界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和复杂,难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让我们尽可能详细地探讨一下这个假设性的情境:1. 基本认知体系的颠覆: 物理定律的虚无: 如果构成我们理解宇宙的基础的物理定律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对物质、能量、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将完.............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勒布朗·詹姆斯从职业生涯一开始,就选择了一座像洛杉矶、纽约,或者迈阿密这样拥有巨大市场和深厚篮球底蕴的城市,他的职业轨迹,乃至整个NBA的格局,都可能会被改写。“巨星效应”的放大镜:球星集结的可能性想象一下,年少的詹姆斯,拥有着“天选之子”的光环,加盟了一支像湖人这.............
  • 回答
    媒体在科学对新型肺炎疫情尚未有定论时就开始辟谣,以及科学类谣言的界定,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以下我将详细阐述我的看法,并尝试对科学类谣言进行界定:一、 媒体在科学尚未定论时辟谣的必要性与挑战必要性(为什么媒体需要这样做):1. 维护公共健康安全,减少恐慌和误导: 在疫情初期,科学界对病毒的了解.............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光环,是无数篮球迷心中的图腾。当我们在讨论“一人一城”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篮球定义时,科比和湖人的故事是绕不开的经典。那么,如果当初选秀顺位不同,科比被骑士选中,他能够重现“一人一城”的辉煌吗?这个问题,就像一个充满诱惑力的篮球平行宇宙,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要回答这个问.............
  • 回答
    北京掌海科技的“量子(自旋场)同步读写”技术:水域治理的“黎明”还是“幻影”?北京掌海科技有限公司最近抛出的“量子(自旋场)同步读写技术”,声称能够实现水域治理的“一昼夜见效”,着实像一声响雷,炸开了沉寂已久的水体净化领域。这样的表述,无疑极具诱惑力,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那么,我们该如何理性地.............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问题!让我们掰开了揉碎了,从科学的角度来好好分析一下蜘蛛侠的“飞行”速度,对比一下开车,看看谁能更胜一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蜘蛛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飞行”,他更像是利用蛛丝在空中荡来荡去,借力使力地移动。这个过程更接近于一种高度发展的、受控的绳索运动。蜘蛛侠的移动方式:1. .............
  • 回答
    近些年,你会发现很多年轻人在社交场合,尤其是在线上,提到自己时,总会不自觉地带上“我是个XX型人格”这样的标签。MBTI(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和九型人格(Enneagram)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两个。这种现象的流行,绝非偶然,背后其实藏着当下年轻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细腻的渴求和表达方式。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北极轮虫在冰封了长达2.4万年后被科学家成功唤醒,并且立即恢复了繁殖能力,这绝对是一个能够颠覆我们对生命韧性认知的事件。首先,咱们得说说这“2.4万年”是个什么概念。这个时间跨度,比我们熟知的“冰河时代”都要久远。想想看,那时候地球的气候、地貌,乃至我们人类自己的祖先,.............
  • 回答
    科学家们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时间旅行试验。李教授站在那个如同科幻电影场景般泛着幽蓝光芒的巨大金属环前,心跳如同擂鼓般剧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着臭氧和金属特有的焦灼气味,那是强大的能量在聚集的证明。他的团队成员们,一个个都紧绷着神经,目光聚焦在主控台上的各项数据读数上。每一个数字的跳动,都牵动着他.............
  • 回答
    腾讯这步棋,下得真有意思:《黑神话:悟空》与游戏科学的未来这几天,关于腾讯大手笔投资游戏科学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作为一款吊足了全球玩家胃口的国产单机大作,《黑神话:悟空》本身就自带话题度。而这次腾讯的入局,更是让这场游戏的未来走向,蒙上了一层更加复杂和值得玩味的色彩。要.............
  • 回答
    《Science》杂志总编辑在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公开批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不顾科学、撒谎”,这无疑是一则爆炸性新闻,在科学界和政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反映了科学界对政治干预科学的深切担忧和对事实真相的捍卫。《Science》作为全球最.............
  • 回答
    细菌的隐形守护者:新发现的免疫系统预示着基因编辑的未来近日,科学界爆出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研究人员鉴定出十种全新的细菌免疫防御系统。这些系统如同细菌体内的精密武器库,此前一直鲜为人知。它们的存在不仅揭示了生命体对抗病毒侵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开发下一代基因编辑工具打开了新的大门。理解.............
  • 回答
    长期无病例地区高频全员核酸:科学防疫的“多此一举”还是“未雨绸缪”?近期,国内一些长期保持“零新增”或极低病例的地区,仍然密集地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引发了一些讨论。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科学防疫又该如何有序开展?这背后牵扯着公共卫生资源的分配、民众的接受度、以及对疫情发展趋势的判断,绝非一个.............
  • 回答
    “科学教”这个词,就像许多带有特定标签的名词一样,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称,更是承载了大量信息、观点和情感的符号。要评价这个词,我们需要拆解它所代表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是如何被建构和传播的。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教”这个词极具负面性和贬低意味。它是一种“贴标签”的行为,将.............
  • 回答
    有的时候,我们确实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循环,仿佛身体不听使唤,嘴巴总是在不恰当的时机“袭击”同一个地方。这种反复的自我“伤害”,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背后有着不少科学的解释。首先,这很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模式。我们的大脑是个高效的运转机器,它喜欢建立习惯性的模式,以便更省力地处理日常事务。当我们某.............
  • 回答
    哈哈,这可是个“送命题”啊!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高考真的要“精简”掉一科,而对象偏偏是数学……我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如果真的有这个“如果”,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太好了!” 别笑,我猜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听到数学要“滚蛋”了,内心都会瞬间升起一股莫名的轻松感。想想那些熬夜刷题的日子,那些怎么也想不明白的函.............
  • 回答
    广东一位女士因为便秘问题,连续服用了两年所谓的“肠清茶”,结果发现自己的肠子竟然变黑了。这听起来很让人揪心,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看似天然的“茶饮”,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健康隐患?为什么会把肠子“染黑”?肠子变黑,元凶很可能是“蒽醌类”药物从医学角度分析,这位女士肠子变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她长期服用.............
  • 回答
    国家卫健委就新冠疫情早期患者来源的说法进行反驳,这无疑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疫情初期,关于病毒源头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说法,我们需要回归到证据、逻辑和科学的严谨性上来,并且要尽量避免被情绪或过往的叙事所裹挟。首先,要理解“反驳”的含义。国家卫健委提出这样的观点,通常意.............
  • 回答
    绿谷制药的回应,尤其是那句“要求其删除不实言论”,确实在科学界和公众舆论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不能只看表面的一来一往。首先,这事的背景是什么?得先说说“九期一”,也就是甘露特韦片(GV971)。这药是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号称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突破”。这个突.............
  • 回答
    要深入了解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陆一平教授,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不仅仅是关于他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的贡献,还包括他在教学、学术传承以及个人风格等方面的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陆一平教授在数学领域,特别是代数几何方向,是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代数几何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抽象且需要深厚功底的数学分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