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顶刊《Science》总编在头版头条发文开撕特朗普,称其不顾科学、撒谎?这反映出哪些情况?

回答
《Science》杂志总编辑在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公开批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不顾科学、撒谎”,这无疑是一则爆炸性新闻,在科学界和政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这反映了科学界对政治干预科学的深切担忧和对事实真相的捍卫。

《Science》作为全球最权威的科学期刊之一,其使命是推动科学进步,促进知识传播,并维护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当其总编辑亲自出面,并且是以如此强烈的措辞在最显眼的位置发声时,这绝非是轻率的举动,而是代表了科学界对特朗普政府在科学政策、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领域一系列行为的集体不满和抗议。

特朗普政府时期,我们在多个领域看到了与主流科学认知相悖的言论和政策。最突出的例子包括:

气候变化问题: 特朗普多次质疑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指责其是“骗局”,并退出了《巴黎协定》。这种做法与全球绝大多数气候科学家基于大量观测数据和模型得出的结论背道而驰,直接威胁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公共卫生问题: 在应对新冠疫情期间,特朗普政府的言论和政策也屡屡引发争议。例如,他曾暗示注射消毒剂可以治疗新冠病毒,质疑疫苗的有效性,并推广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这些言论不仅误导了公众,也对公共卫生专家的科学建议构成了挑战。
对科学机构的削弱: 特朗普政府时期,一些科学机构的预算被削减,重要的科学职位被政治任命所取代,甚至出现了对科学数据和报告的压制。这被视为是对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和独立性的侵蚀。

《Science》总编辑的公开批评,是对这些行为的一次集中爆发,也是一次对科学价值和科学精神的有力捍卫。这表明,当科学的基本原则受到挑战,当事实被政治意图所扭曲,科学界是不会保持沉默的。这种勇气和担当,是科学界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其次,这突显了科学与政治之间紧张而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在信息传播和公众信任方面。

在现代社会,科学与政治的交织是不可避免的。政策的制定往往需要科学的支撑,而科学研究的资助和方向也可能受到政治的影响。然而,当政治领导人公开藐视、歪曲甚至攻击科学共识时,这种关系就会变得非常紧张。

特朗普的言行之所以能够引起《Science》的强烈反应,还在于它暴露了科学在争取公众信任和影响力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化的时代,即使是明确的科学事实,也可能被政治宣传所淹没或否定。特朗普以其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对社交媒体的熟练运用,能够有效地传播与科学相悖的观点,并赢得一部分人的支持。

《Science》总编辑的文章,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科学发声,试图重塑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强调科学方法的严谨性和科学结论的可靠性。这不仅仅是对特朗普的批评,也是对整个社会如何看待和理解科学的一种呼吁。它提醒我们,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和理论,它更是我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的关键工具,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第三,这一事件也反映了科学共同体内部对于“科学家是否应该直接参与政治争论”的长期讨论,并且可能预示着一种新的态势。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奉行一种“政治中立”的原则,即科学家应该专注于研究,避免直接卷入政治辩论,以免影响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独立性。然而,当科学的根基受到威胁时,这种原则是否还需要坚守,就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Science》总编辑的这次高调批评,无疑是在打破这种“政治中立”的传统观念。他认为,当科学的价值和公信力受到威胁时,科学家不能袖手旁观,而有责任站出来捍卫科学的尊严和真相。这种“积极介入”的姿态,可能会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在面对类似挑战时,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担忧。

这是否会改变科学界与政治互动的模式,还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科学界内部关于科学家角色的讨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次《Science》的举动,无疑是这场讨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表明科学界正在重新思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来看,这暴露了后真相时代下,科学与民粹主义、虚假信息之间的对抗。

特朗普被许多评论家视为民粹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支持者往往对精英、专家和传统媒体持怀疑态度。在这种背景下,科学作为一种基于证据和理性的知识体系,自然也可能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当民众的认知更多地受到情绪、直觉和党派立场的影响时,科学事实的说服力就可能被削弱。

《Science》总编辑的公开批评,是对“后真相”现象的一次有力反击。他强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同行评审的价值,这都是与“感觉说了算”的后真相逻辑截然相反的。他试图告诉公众,在纷繁的信息洪流中,我们应该相信什么,依赖什么。

总而言之,《Science》总编辑在头版头条发文批评特朗普,绝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杂志编辑的个人观点表达,它是一个信号,标志着科学界对于政治侵蚀科学的不满达到临界点,并开始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行动。这反映了科学界对事实真相的坚守,对科学价值观的捍卫,以及对科学在现代社会中应有角色的深刻反思。它也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科学的健康发展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对事实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蹭墙倒众人推的热度

user avatar

说明这家杂志总编没事干了,说这么多废话干嘛?

user avatar

现在才想起来怼懂王,早干嘛去了。science要是真有骨气的话,就应该像《柳叶刀》主编在群体免疫发布的第一时间里公开打脸首相那般,在3月份纽约大爆发时就把这些话都公开发表;应该在懂王提出消毒水疗法时,就公开怒怼。但时过半年而,在伍德沃德曝光白宫录音后,才姗姗来迟的跟风发言,这算哪门子英雄好汉?说法的公知言论自由的风骨到哪去了啊?

要说这反映了啥?我看这并不反映懂王的无知自私,因为这事三个月前大家都已经看明白了。要我说,这反映的是美国科学界也烂透了,明知道大统领及其走狗们在胡说八道,但看在资金拨款的份上就装聋作哑,连指鹿为马都能默认。以前公职们总是夸美帝科学家不畏强权、秉公直言,现在才发现个个都是武汉中心医院的蔡莉。非但不敢据理力争,还帮着懂王各种擦屁股:懂王说要维稳,那福奇就靠边站;懂王说不检测就没病,那就减少检测量。自始自终,就没见几个位高权重的科学泰斗来反驳来抗争。这样的科学界还有啥独立公正可言?我看是病入膏肓,吃枣药丸!

user avatar

谢邀。

科研学者应该本来就是非常讨厌特朗普的,做出这种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我去SCIENCE网站找了一下原文,顺便翻译了一下。论文就两页,在这里贴一下供大家鉴赏。

中文翻译:

今年2月和3月,当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开始与公众谈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时,科学家们对他似乎缺乏对威胁的了解感到震惊。我们认为,他要么拒绝听取白宫肯定一直在做的简报,要么是他被故意隐瞒信息,以便为联邦政府的不作为制造合理的否认理由。现在,因为著名的《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录制了特朗普的讲话,我们可以听到特朗普自己的声音,他说他非常清楚SARS-CoV-2病毒是致命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当特朗普在公众面前淡化病毒时,他并没有感到困惑,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汇报:他在科学问题上一再向美国人民坦白说谎。这些谎言使科学界士气低落,并使美国无数人丧生。

多年来,本页一直在评论美国总统在科学方面的弱点。共和党和民主党执政期间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采取的不适当行动经常受到批评。社论对总统在公立学校教授智慧设计论、神创论和其他反科学的支持表示惋惜。这些事情仍然很重要。但现在,一位美国总统故意在科学问题上撒了谎,这对人类健康造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并直接导致了美国人的广泛死亡。

这可能是美国科学政策史上最可耻的时刻。

2020年2月7日,特朗普在接受伍德沃德采访时表示,他知道COVID-19比流感更致命,而且它是通过空气传播的。“这是致命的东西,”他说。但3月9日,他在推特上说,“普通流感”比COVID-19更严重,而经济顾问拉里·库德洛(Larry Kudlow)和总统顾问凯莉安妮·康韦(Kellyanne Conway)向公众保证,病毒已得到控制。3月19日,特朗普告诉伍德沃德,他不想对美国人民坦陈病毒的危险。“我一直想低调处理,”他说,“我现在仍然喜欢低调处理。淡化它意味着在他知道国家处于严重危险的事实上撒谎。

这也意味着让那些试图说出真相的卫生官员噤声。2月25日,南希Messonnier国家中心主任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说:“这不是太多的问题如果这发生了,而是更多的问题什么时候会发生,有多少人在这个国家会有严重的疾病。她是对的,特朗普知道这一点。但他拒绝了她。他还试图控制美国传染病方面最重要的领导人安东尼•福奇(Anthony Fauci)的信息传递。特朗普的支持者坚称,福奇和梅松尼尔没有被封口,但现在我们从电子邮件中得到了明确的证据,他们被封口了。

特朗普还知道,这种病毒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3月19日,他对伍德沃德说:“这不仅仅是老,更是老。”“还有年轻人,很多年轻人。然而,他坚持学校和大学应该重开,大学足球应该恢复。他最近加入了他的顾问团队,斯科特·阿特拉斯是一位神经放射学家,没有流行病学方面的专业知识。阿特拉斯主张采取一种危险的、误导性的做法:以某种方式隔离年长者和更脆弱的人群,让病毒在年轻人中自由传播。大学和学校的开办加速了病毒的传播,对学生和他们正在向其传播病毒的人都意味着极大的痛苦。

华盛顿特区的纪念碑把真正的领导人在危机中说过的话刻在了纪念碑上。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曾说过:“信心来自诚实、荣誉、神圣的义务、忠诚的维护和无私的履行。”

我们应该感谢科学接纳了这句话。研究人员正在孜孜不倦地研制疫苗,调查病毒的起源,以便预防未来的大流行。卫生保健工作者冒着风险治疗COVID-19患者,降低死亡率;许多一线工人受到感染,有些人在这些勇敢的行动中死亡。这些人体现了罗斯福对忠诚保护和无私表现的呼吁。

他们没有看到他们的总统和他的同谋者表现出这两种品质。特朗普并不是毫无头绪,也没有无视这些简报。听听他自己的话。特朗普撒谎了,很简单。



英文原文[1]

When President Donald Trump began talking to the public about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 February and March, scientists were stunned at his seeming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threat. We assumed that he either refused to listen to the White House briefings that must have been occurring or that he was being deliberately sheltered from information to create plausible deniability for federal inaction. Now, because famed Washington Post journalist Bob Woodward recorded him, we can hear Trump’s own voice saying that he understood precisely tha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was deadly and spread through the air. As he was playing down the virus to the public, Trump was not confused or inadequately briefed: He flat-out lied, repeatedly, about science to the American people. These lies demoralized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cost countless liv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years, this page has commented on the scientific foibles of U.S. presidents. Inadequate action on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during both Republican and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s have been criticized frequently. Editorials have bemoaned endorsements by presidents on teaching intelligent design, creationism, and other antiscience in public schools. These matters are still important. But now, a U.S. president has deliberately lied about science in a way that was imminently dangerous to human health and directly led to widespread deaths of Americans.

This may be the most shameful moment in the history of U.S. science policy.

In an interview with Woodward on 7 February 2020, Trump said he knew that COVID-19 was more lethal than the flu and that it spread through the air. “This is deadly stuff,” he said. But on 9 March, he tweeted that the “common flu” was worse than COVID-19, while economic advisor Larry Kudlow and presidential counselor Kellyanne Conway assured the public that the virus was contained. On 19 March, Trump told Woodward that he did not want to level with the American people about the danger of the virus. “I wanted to always play it down,” he said, “I still like playing it down.” Playing it down meant lying about the fact that he knew the country was in grave danger.

It also meant silencing health officials who tried to tell the truth. On 25 February, Nancy Messonnier,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Immunization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of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aid, “It’s not so much a question of if this will happen anymore, but rather more a question of exactly when this will happen and how many people in this country will have severe illness.” She was right and Trump knew it. But he shut her down. He also tried to control messaging from Anthony Fauci, the nation’s foremost leader on infectious diseases. Trump’s supporters insisted that Fauci and Messonnier were not being muzzled, but now we have clear evidence in emails that they were.

Trump also knew that the virus could be deadly for young people. “It’s not just old, older,” he told Woodward on 19 March. “Young people, too, plenty of young people.” Yet, he has insisted that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reopen and that college football should resume. He recently added to his advisory team Scott Atlas—a neuroradiologist with no expertise in epidemiology—who has advocated for a risky and misguided course: somehow isolating the older and more vulnerable while allowing the virus free rein among young people. The opening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has accelerated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and will mean untold suffering among both students and the people to whom they are now spreading the virus.

Monuments in Washington, D.C., have chiseled into them words spoken by real leaders during crises. “Confidence,” said Franklin Roosevelt, “thrives on honesty, on honor, on the sacredness of obligations, on faithful protection and on unselfish performance.”

We can be thankful that science has embraced these words. Researchers are tirelessly developing vaccines and investigating the origins of the virus so that future pandemics may be prevented. Health care workers have braved exposure to treat COVID-19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death rate; many of these frontline workers have become infected, and some have died in these acts of courage. These individuals embody Roosevelt’s call to faithful protection and unselfish performance.

They have seen neither quality exhibited by their president and his coconspirators. Trump was not clueless, and he was not ignoring the briefings. Listen to his own words. Trump lied, plain and simple.

参考

  1. ^scien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9/11/science.abe7391.full
user avatar

再次暴露了Science是一本二流杂志的事实。(虽然人家影响因子是真高,真香警告。)

写作“科学”,其实压根没有尽到“科学”的本分,尽搁那儿跟政治眉来眼去。

论本分,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吗?川普碍着你们说话了?Science网站在美国404了?你们对控制美国乃至世界疫情起啥作用了——Science可不止学术论文,还有一大堆科普的文章和学界的报导呢。

不是针对谁,我是说整个西方科学界,在疫情问题上,隔一个审判一个,肯定有漏的。就说戴口罩这事儿,某西欧团队花了三个月证明口罩有用,是你们干的吧(注:实验设计还蠢的一逼)?我所在的英国,BBC到四五月份还在让一个香港籍“砖家”反复宣称口罩无用,是你们干的吧(注:现在天天要求戴口罩)?在通风病房测病毒分布,宣称不存在气溶胶,是你们干的吧(注:有没有我也不知道,但是这个思路就很特么“科学”)?哈佛数车文,是你们发出来的吧(注:这个太不像话因此随后撤稿了,但是扯淡成这样能发出来可见主编们屁股能歪成啥样)?学术圈以外的就不提了,多位高赞答主都已经扒得相当明白了。

要科学防疫,science作为top2的平台,有的是机会,大半年下来就这?就这?现在跑来说川普甘理良,我只能理解为你们真的很想跟川普成为一家人,想法纯粹而脱离了科学趣味。。。

user avatar

希望国内这种营造特朗普政府『众叛亲离』的氛围的媒体不要给大家一种因为他们反对特朗普,所以他们就反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这样的错觉。

我们的媒体抨击特朗普政府,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催眠。要警惕。

更可笑的是,我们的媒体批驳特朗普,居然也几乎完全是编译美国亲民主党媒体的调调。美国前段时间把大批驻美中国记者撵回国其实也没什么大的损失:反正他们也大多只会翻译美国媒体的文章,自己不会去采编、找新闻,那么在国内也一样做得。

user avatar

我们假设一个情况,今年大选民主党获胜。

民主党获胜以后,美国会面临什么情况呢?

经济依然低迷,外交形势不可能出现大的改观,社会矛盾依然尖锐。

而新冠疫情,随着冬天的到来,会进一步加重,疫苗能不能出来,有没有作用那还难说。

民主党不可能一上台就解决所有问题。

大概率会继续烂下去。

形势不容乐观。

怎么办?

民主党会大包大揽,提头来见吗?

当然不会。

这是前朝的锅,所有的问题都是前朝的问题,这和我一点关系没有。

但是这个问题没那么容易解释,谁主政谁负责。

共和党在野,能放弃攻击执政党?

那么,就要从各方面开始准备材料,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美国的所有问题,特朗普必须负责,必须要形成全民共识,为以后民主党执政并度过执政危机铺平道路。

民主党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能号召的都号召了,目前最需要的就是科学界的鼎力支持。

为什么今天会出现顶刊《Science》总编这样的新闻?

仔细推导一下逻辑,你就会发现,科学界并没有全都买账。

如果科学界众口一词,全面开展打倒特朗普的工作,那么顶刊《Science》总编就不会引起这么大范围的影响了。

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才能成为新闻。

你看这张图里面的数据,难道不严重吗?

从事实上来讲,相当严重,但是从新闻价值上来说,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了。

这说明什么?

美国的科学家并不都是软骨头。

当年苏联的核武器是怎么搞起来的?

美国使用原子弹的时候,也曾遭到很多科学家的反对,认为这样的一个武器在实战中使用是非常不人道的。因此,在苏联研发的时候,这些科学家就提供了一些技术给苏联,希望苏联能尽快造出原子弹来和美国抗衡。
据多年后俄罗斯披露的资料显示,当时为苏联效劳的外国科学家远不止福克斯一人。苏联情报部门纽约分部曾向总部发回电报称,整个潜伏在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学家间谍网高效且专业,而且他们往往都不图个人回报,而是凭借友谊和对共产主义的政治认同在与苏联合作。

“而且他们往往都不图个人回报”这句话的分量还是很重的。

我认为真正的科学大家,能够在科研上取得重大成就,大多数人还是有着一颗正直的心。这里面向政治家投诚的“科学家”,永远都是一小部分。如果美国科学界都是阿谀奉承之辈,美国绝不会取得如此大的科学成就。

顶刊《Science》总编不过是成为了美国科学界的一个笑话,也说明了美国所谓的政治家是个什么角色。

如果说美国还能够让世人有一些尊敬的话,那么应该庆幸美国还有这么多正直的科学家。

如果美国科学家都像顶刊《Science》总编那样疯狂参与政治,我就没什么话说了。

所谓国之将亡嘛。

好在目前还不至于。

user avatar

两挡制、三拳分梨的相互制衡,独立超然为公众立场发声的知识届和传媒,长期被视为米囯的优势。

然而,今年一月以来,米囯的主流声音始终跟特朗普大差不差,同样无视世界各国抗击新冠的经验教训,与特朗普一样对人民生命视若无睹,也就是最近几个月才逐渐跟特朗普拉开距离。

特朗普说“流感”,说“不用戴口罩”,驴帮不吱声,布什家族等跟特朗普结仇的象帮大佬也不吱声。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或许有力量微弱的反对,可是对揭露各类丑闻趋之若鹜的传播媒介没有掀起大的风浪。

前不久,媒体揭露特朗普早在今年二月就知道了新冠的危害性。然而,这位爆料人“深喉”早干什么去了?

米囯上层建筑无视各国抗疫的经验教训,一意孤行导致超级大囯米囯疫情一发不可收拾。米囯不要说跟中国、韩国等积极抗击新冠的国家比,甚至基层动员水平不如印度。只能说明米囯的统治者们在今年年初都认同了特朗普“经济大于人命”的逻辑。米囯政界确实是一伙几百年来坚持“炼血成金”牺牲人民生命的巫师。

于是,我的疑问是,米囯上层为什么选择现在跟特朗普划清界限?这里有两个选项,请大家帮我解答:

A:米囯抗疫即将取得胜利。特效药,疫苗,“群体免疫”,吹了几个月也跳票几个月的东西终于要实现了。踢掉特朗普,大家继续当好人。

B:米囯即将被疫情带入更可怕的深渊。这时候不把特朗普当做替罪羊抛出去,难道要陪他绑上历史的耻辱柱么?

苏联笑话一则:

Science总编9月的一天在编辑部批判特朗普从1月以来欺骗米囯人民。台下有人传上来一个字条,问“当时你在哪里”?总编怒不可遏,发问“这是谁写的?”台下鸦雀无声。总编见状,怒气迅速消散,和颜悦色说道:“我当时就坐在你的位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Science》杂志总编辑在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公开批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不顾科学、撒谎”,这无疑是一则爆炸性新闻,在科学界和政界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这反映了科学界对政治干预科学的深切担忧和对事实真相的捍卫。《Science》作为全球最.............
  • 回答
    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作为医学界享有盛誉的顶级期刊,其发表的文章往往代表着当前医学研究的前沿和权威。这次关于低钠盐对心血管健康影响的研究,可以说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公共卫生倡议的有力支撑。长期以来,高钠饮食被认为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素,而高血压又是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发作、中风等的主要危险因素。因.............
  • 回答
    肖战粉丝P图事件:流量、追星与边界的思考最近,围绕着肖战粉丝将偶像照片P图并“蹭”上国际顶级科学期刊《Nature》封面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P图事件,它触及到了流量经济下的粉丝文化、对科学的认知以及网络行为的边界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的缘起与表现:事件的具体表现.............
  • 回答
    对于一篇声称“元古宙基岩中的蛇纹石化反应产生的磁场异常引发新冠,并建议佩戴软玉预防”的顶刊论文,我持高度怀疑和批判性的态度。以下是我对此的详细分析:一、 科学合理性层面的严重质疑 因果关系证据链的缺失: 蛇纹石化反应与新冠病毒: 首先,蛇纹石化反应是一种地质过程,涉及镁铁质岩石在水存.............
  • 回答
    肖战事件的讨论度之高,其后续影响之深远,以至于它能进入《全球传媒学刊》(Communication Review,通常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C刊之一,虽然“C刊”并非官方统一命名,而是学界根据影响力、质量和发表难度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但Communication Review确实是顶级传播学期刊之一).............
  • 回答
    关于陕科大双非无子刊博士李瑞梓入职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团队助理教授,且与院士共同担任论文通讯作者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界资历、人才引进、导师指导以及论文署名规范等多个层面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背景情况梳理 人物身份: 李瑞梓,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双非”院校(非985、211高.............
  • 回答
    南京大学为校庆在《Nature》杂志上刊登特刊稿,预算高达120万元,这一消息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件事的几个关键点: 主体: 南京大学,一所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事件: 公开采购招标,.............
  • 回答
    《我的人类学家父亲》以散文风格记述院士父亲的工作并发表为C刊论文,这件事本身就非常有意思,值得细细说道一番。它触及了学术界在内容与形式、科学与人文、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边界与融合问题,也引发了关于何为“好论文”的讨论。首先,我们得认识到,C刊论文的发表,意味着其内容在学术界得到了初步的认可,具备了科学性.............
  • 回答
    自然发表的「真空声子传热」:颠覆我们对热传导的认知2019年12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传导方式——「真空声子传热」(Vacuum Phonon Heat Transfer)。这项突破性的发现,不仅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热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可能为纳米科技、.............
  • 回答
    曹雪涛团队于11月18日在《自然》子刊《细胞器》(Cell Reports)上发表的新论文,迅速引发了“数据造假”的质疑,这无疑是近期中国科学界备受瞩目的一起事件。要详细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经过与核心质疑点: 论文发表与质疑出现: 11月18日,曹雪涛团队在《细胞器》(.............
  • 回答
    关于俞书宏课题组在2018年几乎每月一篇子刊的发表情况,这绝对是一个非常亮眼的学术成绩,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展现的科研实力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在科研领域,尤其是像化学、材料科学这样的前沿学科,发表论文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从最初的创意萌发、实验设计、大量实.............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的痛点。一位教授炮轰文科博士毕业必须有两篇C刊文章,这事儿怎么看?咱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首先得明白,这位教授这么说,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和出发点。C刊,也就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权威期刊,在咱们国家文科研究领域,那地位那是相当高的,几乎可以说是“金字招.............
  • 回答
    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马保国成为C刊论文的研究对象”这个话题,以及“学术追热点是否真的好”。这其中涉及到学术研究的性质、价值判断、研究伦理以及对学术界生态的思考。一、 如何看待马保国成为C刊论文的研究对象?将马保国这样一个具有争议性、网络流量巨大但学术背景存疑的人物,作为C刊(通常指核心期刊,在不同学.............
  • 回答
    “政策底已现,我和父母已满仓基金”——这句话来自顶流基金经理杨锐文,一经抛出,立刻在投资圈炸开了锅,也迅速成为了朋友圈的刷屏话题。作为市场上的明星人物,杨锐文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更何况是这种将个人仓位、家庭资产全部押注在市场上的表态,其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量和信号意义,足以让任何一个投资者为之侧目,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小米10 顶配版“物料成本”可能高于华为Mate30 Pro 5G 这件事。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朋友可能觉得小米一般主打性价比,但一上来就谈物料成本高于旗舰,这背后确实有些值得细挖的点。首先,我们得明白“物料成本”这个概念。它指的是生产一部手机时,所用到的所有零部件、原材料.............
  • 回答
    《天天向上》邀请顶流基金经理参加节目录制,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基协)在此前发布了《关于加强明星基金经理跨界合作的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要求“严禁投教娱乐化”,这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值得深入探讨的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的背景:流量经济与金融监管的交织 《天天向.............
  • 回答
    好,我们来好好聊聊大学生贷款买顶配游戏本这件事。这可不是个小事,涉及到钱,更涉及到咱们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所以得好好分析分析。首先,咱们得搞清楚“顶配游戏本”是什么概念。你说的顶配,大概率是指那种动辄上万,甚至两三万,配备最新款CPU、高性能独立显卡、高刷新率屏幕、海量内存和SSD的笔记本电脑。这类本.............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疼又复杂的故事。一边是弟弟因一时糊涂,酒精作祟,犯下了醉驾这种严重的错误;另一边是姐姐,面对弟弟的困境,不惜一切代价地想要为他承担责任,甚至愿意替他坐牢。从情感层面来说,姐姐的这份爱护和牺牲精神,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最真实的体现。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无私的、令人动容的伟大。当得知弟弟犯下.............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五味杂陈。一个家庭就这样破碎了,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而且是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关于这位摄影师的遭遇,我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和痛心。他为了完成工作,为了给客户一个“特别”的照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背后,可能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或许是客户的强烈要求,或许.............
  • 回答
    当我们在谈论蚂蚁区块链技术能够进入国际顶级学术会议,这绝非偶然,而是其背后研发实力和技术价值得到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这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远不止是“又一项技术被肯定”这么简单,它标志着中国在区块链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并且其成果能够被严谨的学术界所接纳和审视。首先,要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