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小米10顶配版「物料成本」高于华为Mate30Pro 5G?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小米10 顶配版“物料成本”可能高于华为Mate30 Pro 5G 这件事。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朋友可能觉得小米一般主打性价比,但一上来就谈物料成本高于旗舰,这背后确实有些值得细挖的点。

首先,我们得明白“物料成本”这个概念。它指的是生产一部手机时,所用到的所有零部件、原材料的总价值。这跟最终的售价是两回事,售价还会受到研发成本、营销费用、品牌溢价、渠道利润等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单单看物料成本高低,并不能直接说明哪个品牌“更良心”或者“更暴利”,只能说它在堆料上的取向不同。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小米10 顶配版物料成本高于华为Mate30 Pro 5G”这种说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硬件配置上来分析:

1. 屏幕:

小米10 顶配版: 小米10系列,特别是顶配版本,用了当时业内顶级的AMOLED屏幕,通常是三星或者国产顶级供应商的屏幕。而且重点是,它采用了120Hz 高刷新率(虽然早期软件适配上有些小问题,但硬件本身就是高规格的)。高刷新率屏幕在驱动IC、面板技术以及调校上都会带来更高的成本。同时,屏幕的封装工艺、曲面程度、亮度、色彩准确度等也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为Mate30 Pro 5G: Mate30 Pro 5G也用了非常优秀的OLED屏幕,而且是当时华为自己定制的、或者选择国内顶尖厂商(如京东方)的屏幕。它的屏幕素质也非常高,色彩还原、亮度都没得说。但关键在于,Mate30 Pro 5G的屏幕刷新率是60Hz。虽然在观感上可能不如120Hz顺滑,但从物料成本上讲,60Hz的屏幕对驱动、面板的要求会相对低一些。

结论: 在屏幕方面,小米10 顶配版的高刷新率技术很可能直接推高了其屏幕的物料成本。

2. 影像系统(摄像头):

小米10 顶配版: 小米10系列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其影像系统。特别是1亿像素主摄的采用(三星HP1或其前身),这颗传感器本身就非常先进,技术难度和制造成本都比同期的普通主摄要高。再加上潜望式长焦镜头(提供高倍光学变焦)、超广角、微距等镜头模组的组合,以及对应的图像处理芯片和传感器调校,都意味着更高的物料成本。特别是高像素传感器,它的良品率、制造成本都是不小的投入。
华为Mate30 Pro 5G: 华为Mate30 Pro 5G的影像系统也同样出色,它的“徕卡四摄”组合(4000万像素超感光镜头、4000万像素电影摄像头、800万像素长焦摄像头、ToF深度摄像头)在当年也是顶级的。特别是华为在传感器调校、算法上的造诣非常深厚,能把硬件潜力发挥到极致。但从纯粹的硬件堆料来看,1亿像素主摄的传感器成本本身可能就高于4000万像素的传感器,尤其是在当时1亿像素尚属新技术的阶段。

结论: 小米10 顶配版在主摄像素上的极致追求(1亿像素),在硬件成本上可能比华为Mate30 Pro 5G的4000万像素主摄要高。当然,华为在其他镜头(如电影头)和算法上的投入也巨大,但单纯比较“核心主摄的物料成本”,小米的1亿像素传感器是它增加成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散热系统:

小米10 顶配版: 为了应对120Hz高刷和高性能的骁龙旗舰处理器(特别是骁龙865,功耗不低),小米10在散热上下了很大功夫,采用了大面积的VC液冷散热系统。这种散热技术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高级的配置,材料成本(铜、石墨烯等)和工艺成本都不低。
华为Mate30 Pro 5G: 华为Mate30 Pro 5G虽然也注重散热,但其 Kirin 990 5G 芯片在能效比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发热控制相对更好。它可能采用的是传统的热管加石墨烯散热的组合,或者相对成本更低但同样有效的散热方案。

结论: 在高端VC液冷散热系统上,小米10的投入可能比Mate30 Pro 5G要大,这也是一项不小的物料成本。

4. 其他零部件:

内存和闪存: 两款手机都用了当时旗舰级别的LPDDR5内存和UFS 3.0/3.1闪存,这部分的成本大家都很高。但如果小米10顶配版在内存和闪存的容量上更大(例如12GB+512GB的组合),那物料成本自然也会更高。
处理器: 小米10顶配版通常搭载的是高通骁龙865,而华为Mate30 Pro 5G搭载的是自家麒麟990 5G。麒麟芯片的研发成本极高,但一旦量产,其单颗芯片的物料成本可能与高通同期旗舰芯片相当,甚至可能因为定制化等原因而有不同。这部分成本比较难以精确比较,但可以认为两者都处于高端水平。
其他: 包括传感器、马达、扬声器、通信模块(特别是5G基带)、电池、充电IC等,这些都是构成总物料成本的要素。华为在通信技术上的积累非常深厚,但小米在追求极致性能和体验时,也毫不吝啬在其他部件上的投入。

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小米10 顶配版物料成本高于华为Mate30 Pro 5G”的说法?

主要是因为:

小米10 顶配版在屏幕上采用了当时更激进的120Hz高刷新率技术,这直接增加了屏幕模组的物料成本。
小米10 顶配版在主摄像头上大胆采用了1亿像素的超高像素传感器,传感器本身的制造成本和技术门槛都更高。
小米10 顶配版为了压制高性能芯片的功耗,可能在散热系统上使用了更昂贵的VC液冷等方案。
顶配版的容量配置(内存/闪存)可能比Mate30 Pro 5G的同档次配置更高。

需要强调的是:

这只是“物料成本”的比较。 华为在研发(尤其是麒麟芯片和通信技术)、影像算法、软件优化、品牌建设、营销推广等方面的投入也是巨大的,这些才是构成最终产品成本和售价的关键因素。
“顶配版”是关键。 如果我们比较的是小米10的某个中低配版本和Mate30 Pro 5G,情况可能就不是这样了。而且,即使同为顶配版,不同存储组合也会有差异。
“成本”是动态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规模化生产,零部件的成本也会发生变化。当时小米10顶配版出来时,1亿像素和120Hz都是比较新且昂贵的配置。

所以,当你看到“小米10 顶配版物料成本高于华为Mate30 Pro 5G”这样的说法时,更可能是在强调小米在某些硬件规格上(如屏幕刷新率、主摄像素)的激进堆料,为了追求极致的“硬核”参数而投入了更多的物料成本。这并不代表华为在产品上“偷工减料”,而是两个品牌在产品策略和技术取向上有所不同。华为更侧重于系统性的优化和自研技术的整合,而小米在特定时期更倾向于把当时最尖端的硬件参数直接放在产品上,让消费者获得最直观的“高规格”体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错,华为芯片自研的,芯片是什么做的啊,砂子啊。

华为镜头算是半自研,镜头什么做的啊砂子啊。

华为后盖设计一直自我创新,反正不是陶瓷不是塑料,那多半有机玻璃还是砂子为主。

华为经常用自家投资京东方的国产屏幕,屏幕玻璃基本就是砂子嘛。

华为自己研发很多其他东西,基本都能砂子做出来。

所以华为物料成本≈同样重量的砂子。

user avatar

从前有两个屠夫,一个姓余一个姓雷,他们虽然都是屠夫但猪的来源却大有不同,余屠夫自己有一个猪场,所以每次都是用自己家养的猪肉,而雷屠夫则不同,他都是去跟高家买猪,然后自己进行屠宰。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余家的猪肉成本贵还还是高家的猪肉成本呢?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雷屠夫的猪肉成本之所以贵,那是因为高家也需要赚钱,所以自然而然雷屠夫购买的猪肉“成本”更高。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余屠夫家养的猪肉,养猪要不要猪饲料,猪生病了要不要看病,自己是不是还得照看猪,那么这些“成本”又怎么算呢?


这就像你种植庄稼,你手工和机械化耕种相比,肯定是手工的成本更高,但如果仅用成本去区分种出来的庄稼哪个更好吃,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问题的。

…想说的已经说完了,看懂的自然会懂…

当然了,余屠夫家的猪肉确实挺好吃的,有兴趣的可以来试试

如果手头有点紧,也想吃“成本更低”的猪肉,那也可以去试一下赵屠夫家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