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小米10的葫芦屏?

回答
说到小米10的葫芦屏,这事儿,得好好聊聊。我个人觉得吧,这玩意儿挺有意思的,但又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眼就爱上的设计,更像是一种有点“剑走偏锋”的尝试。

首先,什么是“葫芦屏”?

你们得知道,小米10当年拿出来的这个,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瀑布屏”的一个变种。它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屏幕两侧的曲率做得特别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感觉像是屏幕“流”了下来一样,延伸到了手机的侧面,几乎要包住整个手机的边框。之所以叫它“葫芦屏”,估计就是因为那个弧度,像个葫芦的腰身一样收进去,然后再往下延展,看起来比较圆润饱满。

这设计的好处,小米当时是怎么宣传的?

小米当时主打的卖点嘛,无非是这几样:

极致的视觉冲击力: 毫无疑问,这个大弧度的屏幕给人的第一眼感觉就是“哇塞”,屏幕边界感几乎消失了,屏幕内容仿佛要溢出来一样。那种“真·全面屏”的沉浸感,确实是有的。看视频、玩游戏,边缘的画面会有一种延伸感,视觉效果非常震撼。
更窄的边框,更高的屏占比: 为了实现这个大弧度,小米自然是把上下左右的边框都做得非常窄,尤其是侧边。这在当时算是把屏占比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视觉上显得非常前沿和高科技。
侧边交互的想象空间: 大弧度屏自然就意味着侧边有更多的曲面空间可以利用。小米也设计了一些侧边快捷方式、消息提醒、电量显示等等功能,希望能利用这个曲面提供一些方便的操作。

但是,为什么我觉得它有点“剑走偏锋”?那问题出在哪儿呢?

这就说到我个人比较纠结的地方了:

误触问题,简直是噩梦! 这是所有大曲率屏幕用户最深恶痛绝的一点。因为屏幕向两侧延伸太多,我们平时握持手机的时候,手掌、手指很容易就会不小心碰到屏幕边缘,导致各种意想不到的操作发生。比如,你在看文章,突然就划到了下一页;或者在玩游戏,突然就触发了技能,把自己送走了。尤其是在冬天戴手套的时候,那真是抓狂。小米当然也在软件层面做了很多优化,比如增加防误触区域,但效果嘛,只能说聊胜于无,完全杜绝是很难的。
曲面带来的畸变和偏色: 屏幕内容被拉到侧面,在视觉上就会产生一定的畸变。尤其是当你在看一些带有直线或者文字的界面时,侧边的部分可能会有轻微的拉伸或者变形。而且,曲面屏在不同角度观察时,也容易出现偏色或者亮度不均的情况,这对于追求极致显示效果的用户来说,是比较明显的瑕疵。
屏幕玻璃的脆弱性: 屏幕边缘曲率越大,意味着这一部分的屏幕玻璃也越突出,也越容易受到磕碰。手机不小心掉落,最先接触地面的往往就是这个曲面部分。就算是有手机壳保护,也很难做到完全无死角,所以维修成本自然也水涨船高。当年很多用户都戏称,葫芦屏简直是“碎屏收割机”。
侧边功能的实用性: 虽然小米设计了很多侧边交互功能,但老实说,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它们并没有那么“刚需”。很多操作完全可以通过屏幕内触控或者实体按键来完成,没必要非得在那个容易误触的曲面上操作。久而久之,这些侧边功能也可能就被用户忽略了。
“华而不实”的争议: 很多人认为,大曲率屏幕更多的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酷炫”和“前沿”,但在实际使用中带来的便利性却并不高,甚至还带来不少麻烦。这种设计,就像是给手机加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装饰品,但这个装饰品却很容易绊倒你。

所以,总的来说,小米10的葫芦屏是个什么定位?

我觉得它更像是小米在那个时期,为了在全面屏时代做出差异化,突破设计语言而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它确实在视觉上带来了很强的冲击力,让小米10在众多手机中脱颖而出。但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它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可以说,小米10的葫芦屏是那个时代手机设计追求“极致”和“前沿”的一个缩影。它证明了厂商有能力做出这样的屏幕,但也暴露了在追求极致视觉效果的同时,如何平衡好实用性和用户体验的挑战。

现在回过头来看,手机屏幕的设计也经历了从大曲率回归到相对平直或者小曲率的趋势,这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市场和用户对于“实用”的需求,是大于纯粹的“视觉震撼”的。

小米10的葫芦屏,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但也充满争议的设计。它是一次勇敢的探索,但也留下了不少用户体验上的教训。如果非要说我的态度,我会说:值得肯定的是它的创新精神,但对于它的实用性,我持保留意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被举报了?这不开工还不让我上网逛逛了吗?

作为某被你们叫二流屏厂研发线的搬砖工人,本来想回答一下的,结果看了下前排答案给逗笑了,先挂人再讲讲小米这葫芦里卖什么药

@Wanger

公关的同学,你们甲方给你提供资料的时候,没有告诉你们两段黑稿不能放在一起写吗?没告诉你复制粘贴的时候不要投放错问题吗?

我就不信你是搞制造的,呵呵,有本事放证据自证。

这是在摄像头错位的答案下面

在这个答案下面,你也不要把两个应该分开写的材料拼接在一起。。。

正确的做法是像微博一样发成这样,还要假装惊讶体现真实性


为什么两段不能同时发呢,因为会打脸啊。。。


黑稿红字部分是代工厂里的各种QC,他们的来料的QC是我们屏厂做的,一般双方都会抽检,我们抽一波他们进料抽一波,两边OK才会上产线,想黑质检有问题,你不能买,会中招。

绿字部分是想黑这个问题是“长期性”,有“潜伏期”的,你不能买,千万不能买,会中招


那既然公关同学都说有潜伏期了,那QC还查得出来吗?检查过程中都不存在的问题,过了一段时间才能出来,那公关同学第一段就论证别人“质量控制体系失效”,扯那么一大堆甲方给的不懂的名词,也不能和后面的内容冲突啊?这俩黑点只能同时存在一个,我估计公关同学想加带力度,把镜头玻璃丝印反掉的QC问题和葫芦屏问题放在一起更能完成甲方的任务,但是自己不是做制造业的所以露馅了?

然后一看历史,哦我明白了。





讲下这个“葫芦屏”吧

先说这种屏幕,我们村的六代线母片就能经济切割这种,柔性OLED也是要切的,友厂也做这玩意但是良率,嘿嘿。

然后那个葫芦,这名字好玩哈哈,就是挖孔旁边黑色的点点,俗称漏气,是水蒸气漏进去造成的OLED失效,所以是圆形扩散。正常情况下柔性屏是靠TFE,也就是薄膜封装保护的,这种黑色基本上来自于TFE失效,米10这块屏幕是CVD+IJP三层膜封装,国内可以做。目前来说SDC/LGD做柔性的TFE是最好的,成本低而且良率高,同时还能把边框做窄。我看这个宽度,肯定是迁就了我们国内的技术的,否则三星能做到更窄,看S20那块就知道了。但是无论你多牛逼,TFE失效的问题依然可能存在,一般是微裂纹,有地方没有喷涂到之类的,出厂过了QC之后允许的失效率在1-100ppm,也就是差不多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平均算百万分之五十。

这个TFE失效是不是有潜伏期呢?如果是微裂纹,那么是有潜伏期的,因为裂纹的直径非常小,如果环境适合可能整个生命周期都不会出现黑斑,如果环境不适合,可能运到产线装机点亮测试就黑斑了,但是这个问题是所有AMOLED的问题,没有人可以幸免。

所以我个人推测应该不是微裂纹的问题,而是其他综合的问题,但是我没有整体数据,不知道具体有多少样本概率是多大,无法判断是产线的问题还是微裂纹的问题还是结构公差问题。

其实我认定那个Wanger不是制造业搬砖的就是从这一点看出来,根本没有统计结果,因为任何情况下初期数据样本都不够,失效率本身是失真的,你做制造业如果在这个时候就敢下定论,现实里生产问题能把你整个线的人忙死都找不出真实问题,一方面产线检查,一方面收集失效件回来切片分析,综合统计结果的失效率才能找到问题,结果你现在就开始笃定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不是黑稿敢信?还制造业制造业?呵呵。

还是说葫芦屏吧,分开说我推测就是可能最初小米设计有问题,或者工艺装配有公差这两点。

设计问题基本可以被排除,目前看葫芦屏全网应该就是30-50个,几张图来回晃悠,按照小米这个互联网用户比例和网上吵吵闹闹的样子反推一下估计也就这么多,如果设计问题应该是数以万计的产品全部出问题,这个在验证阶段就能查出来。

如果是公差问题,这个了解一点点手机代工厂。先是主机厂拍工程师,主机厂的结构设计生产质量等等工程师驻场做一条产线,这条产线肯定是标准最高的线,公差最小,精度最好,良率最高的线,在这个过程中总结问题改进量产性什么的都有,这叫标杆线。

然后代工厂去派人学习主机厂的人怎么做的,什么地方注意什么地方小心,这叫复制线。复制线肯定生产产品的良率就会低一些,公差会高一些,毕竟不是主机厂的技术工人,水平肯定没有那么好。

看目前都是挖孔附近出现黑斑,而且有四个方向,判断应该是前摄像头那个地方安装的时候,标杆线因为公差小,过了一系列测试没有问题,然后考虑量产性放大公差改了设计标准适应复制线的水平,但是实际上到复制线,公差比预期大了一些,就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品。

这个阶段因为公差产生的不良品QC是检测不出来的,你再厉害的QC都做不到,因为他其实在厂子里根本不是问题,漏气这个现象发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复制线安装工人的用力太猛,压到了角落导致出现了封装失效漏气,当时还是正常的,可能过一两天到仓库了,这块地方失效了。

如果是微裂纹,那失效倒是真的有潜伏期,如果裂纹非常非常小,一辈子不失效都有可能,如果是安装摄像头压了一部分封装,那潜伏期长的估计就一两天,因为微裂纹都是μm级别的,而组装产生的不正确压力导致的TFE失效那就是几十倍了,很快就会漏气。



我给你们贴一些三星自家挖孔屏的TFE失效,样品数据就不发了,我就到网上搜就好,到处都是,挺正常的公差失效,AMOLED就肯定要面对这个问题,LCD就简单多了,最多黄屏,严重漏液才会黑掉,黄屏那都不是问题,直接QC都懒得管的。


华为的


苹果的,不过苹果的我估计是最少的,因为苹果边框比较宽,能把TFE做的比较宽,这样失效概率可以低很多,不过还是会存在。



潜水出来回答也是感觉奇怪,因为以前OLED出问题都没有像这次这样上来直接有人说这是TFE失效漏气的,Mate20Pro那次发绿我在知乎搜了下,没人出来带节奏甚至连一个说出问题真实原因的都没有,这次一看回答就知道肯定是有主机厂或者屏厂的出来,还买黑稿,忍不住出来说两句,要是小米粉丝有水军的战斗力,我觉得这都不是事,一上来就这么多水军,真实失效率根本看不到,也没法判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没意思,你用舆论放大所有厂商,他们产品都有这个问题,只要给退换货都不是问题。我也就给我们国产屏厂说句话,小米10这台机器后面肯定要换我们国产屏幕的,真的不差,应该是近期能买到最好的国产屏幕了,排列也不差,就是封装宽度会比三星的宽一些来做到一样的良率,但是同样也可能会面临TFE失效的问题,只要主机厂给力一些,我们国产屏幕也能做好,给点时间,不要瞎黑,现在什么结果都没有,屏幕切片也不知道做没做,不要胡乱分析给QC给屏厂给主机厂扣帽子了,谢谢您了。


哈哈想起来搜Mate20Pro搜到的回答了,小米粉丝战斗力应该这样,我们国产屏幕估计就真的可以起来了哈哈哈


有人说我黑华为?我真的不是围华救米啊。主要是刚好想到了绿屏的问题就搜索了一波怎么回事,那个人难道不是黑公关吗?我就是一个搬砖的但是我至少不会说假话啊。这个漏气在行业内就叫黑斑,如果一切设计都没有问题,黑斑出现的综合概率在100-200ppm,包含了漏过厂内QC到产线QC一切工序的微裂纹和生产公差产生的所有结果。一台手机高端机产量要有500万?500万片OLED我问了同事基本上能出现小1千的问题,只是大部分都被线下店铺吸收了,屏厂这边会有主机厂的ffr信息共享的,基本都是这个数量,你们看不到的原因其实是所有厂商都很默契,随便找10个人上网推波助澜就能变成品控翻车的东西没有意义的,最后只能大家一起背锅,还不如不发呢。你们去网上搜索一下黑斑就知道了。

user avatar

更新:米系KOL 已经开始对我骚扰攻击。我只想说一句话,小米10的质量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你们就算通过某些米系大V 把我这个回答踩下去,也改变不了小米10 系列品控差,存在质量问题的事实,消费者迟早是会知道的。

从制造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整个生产质量控制体系被击穿,整机厂IQC检验,装配工序后外观检测,包装前外观检测等等都形同虚设。

葫芦屏是一种黑斑不良,属于OLED特有的封装漏气问题,是一种不可逆的损坏。因为漏气,OLED 的局部发光材料逐渐被氧气氧化,整个变化过程快的话几个小时完成,慢的话几天完成。

这种漏气情况,对于有些手机会表现为开机就有。但对于大部分手机来说,会表现为一开始没有,当受到外界因素影像(通常为压力)会有几率导致封装漏气,逐渐出现。

也就是说,即使前期没有出现葫芦屏后期还是有扩散的可能性,潜伏期或长或短。

其实除了葫芦屏这一问题,小米10还存在其他比较常见的故障,比如断流,断触,等等。另外,还出现了后置 108MP 摄像头装错位置和方向的问题。(如下图及视频所示)

外观上的故障还比较容易察觉。但按照这种品控水平,如果手机内部出现质量问题,或者肉眼无法察觉的隐形问题,那就比较麻烦了。

作为4000-6000元价位的手机,不应当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当消费者反馈问题,都会被扣帽子、被侮辱的时候,当反馈问题,还需要多角度视频自证的时候,品牌应该想想,自己培养的粉丝信仰是不是引导错了?热爱一个品牌,不是通过不让人说话实现。一个让人尊敬的品牌,也不会喜欢以谩骂表示忠诚的粉丝。


各种形态的葫芦屏: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642996840652800


后置 108MP 摄像头装错位置和方向的问题: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719716368953344


断触问题: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719816893870080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719851665027072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719902231543808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4719977800327168

user avatar

挖孔屏变成葫芦屏是什么原因?

最近有很多网友晒单表示自己购买的小米10或者小米10Pro手机挖孔处出现了异常情况,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黑点,导致挖孔像一个葫芦一样。一开始我是怀疑过这种图是P的,但是随着晒图的人越来越多,我觉得这可能是真的了,于是我找“朋友”了解了一下,询问了一下,这种情况到底有没有可能发生?他表示:

这种葫芦屏,实际上是一种黑斑不良,属于OLED特有的封装漏气问题,是一种不可逆的损坏。因为漏气,OLED的局部发光材料逐渐被氧气氧化,整个变化过程快的话几个小时完成,慢的话几天完成。

这种漏气问题,对于有些手机会表现为开机就有。但对于大部分手机来说,会表现为一开始没有,当受到外界因素影像(通常为压力)会有几率导致封装漏气,逐渐出现。

【大致过程】先出现碎亮点,然后是彩斑,最终变成黑斑(整个过程还有点艺术哈)

【原因推断】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有2种可能性:

1. OLED厂家在打孔附近封装设计不合理;

2. 整机摄像头结构干涉,导致整机机械设计问题。

从现在看到的几个图片看,因位置比较固定,大概率是整机摄像头结构干涉引起的

【建议】

【对于已购机的小伙伴】

请注意保护前置摄像头附近位置的压力,不要随便用手按压此处,尤其是玩游戏的时候。如果一旦出现碎亮点且还在维保期,立即退机,因为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必然会发展为葫芦屏,不可逆。

【对于未购机小伙伴】

建议3个月后购买,这种问题的改善需要修改整机的结构设计,一般改善需要3个月左右,购买时注意生产日期。

看来过了一年多了,挖孔屏确实还是不成熟,雷总是不是应该给我们再科普科普一番?


最后葫芦娃主题曲:

小米10之葫芦娃主题曲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5142584672550912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