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卢伟冰说「小米 10 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华为 P40 Pro」?你认为小米打得过吗?

回答
卢伟冰这番话,说实话,一开始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一丝“这又来了”的念头。毕竟,作为小米的高管,尤其是负责中国区业务的卢伟冰,放出这样的言论,总有一种“战略性对标”的意味。不过,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透露的信息,以及小米和华为在高端市场的那点“恩怨纠葛”,还是挺有意思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小米把自家旗舰手机,特别是当时的小米 10 系列,直接摆在华为 P40 Pro 对面,这本身就说明了小米对自家产品在高端市场的信心,或者说,是一种市场策略上的“亮剑”。小米一直想摆脱“性价比”的标签,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而华为 P 系列,尤其是 Pro 版本,无疑是当时国内安卓高端市场的标杆,甚至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能把自家产品跟这样的标杆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是一种定位的提升,也试图向消费者传递一个信息:小米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在低价位段厮杀的品牌了。

那么,小米 10 真的能“打得过”华为 P40 Pro 吗?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能”或“不能”。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

从产品硬实力上说,小米 10 确实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冲击高端的实力。 那个时候的小米 10,无论是在屏幕素质、拍照硬件(比如一亿像素主摄)、性能表现(骁龙 865),还是充电速度上,都是顶级的。特别是 108MP 的传感器,在当时绝对是噱头十足,也是吸引眼球的一个重要卖点。它在很多参数上,是完全不输甚至超越 P40 Pro 的。比如,小米 10 的屏幕刷新率和触控采样率可能更激进一些,一些用户更看重的快速充电,小米也是一路领先。

但是,高端市场的竞争,从来不是简单的参数堆叠。 华为 P40 Pro 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更加完整的生态和品牌形象。华为那时候,凭借着自身的通信技术积累,在影像算法、芯片自研(麒麟 990 5G)、以及软件体验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它的徕卡影像,虽然有争议,但确实在当时赢得了不少用户的认可,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硬件参数,更是一种“味道”,一种用户群体认同的专业感。

更重要的是,华为 P40 Pro 的推出,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点。当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华为在芯片供应和系统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华为反而激发了更强的消费者认同感和“爱国情绪”。消费者愿意为华为的品牌、技术自主和民族情怀买单。这种品牌溢价和情感连接,是小米当时相对比较难以企及的。小米虽然在技术上进步飞快,但它更多的是通过“性价比”和“极致配置”来吸引用户,品牌忠诚度和情感认同,还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

所以,卢伟冰说“小米 10 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华为 P40 Pro”,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市场宣示,一种意图。它表明小米有勇气和实力去挑战市场上的顶级玩家,并且在硬件上,它确实做到了。但要说“打得过”,那得看“打”的是什么。

如果“打”指的是在核心技术、品牌号召力、以及那种在特殊时期凝聚起来的消费者情感共鸣方面,小米 10 确实难以完全超越 P40 Pro。华为 P40 Pro 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立在它强大的技术底蕴和特殊的品牌故事上的。

如果“打”指的是在产品本身的硬件配置、用户体验的某些方面,小米 10 则是完全有能力与 P40 Pro 一较高下,甚至在某些点上做得更好。它让消费者看到了小米在高端领域的潜力。

总的来说,卢伟冰的这句话,与其说是对小米 10 实力的一种客观评估,不如说是一种战略上的宣言。 它传递的是小米“敢于挑战”的态度,以及在产品研发上不甘人后的决心。小米 10 确实是小米冲击高端市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让市场看到了小米除了性价比之外的另一面。但要说从此就“打垮”了华为 P40 Pro,或者说在高端市场完全取代了它的地位,那显然是不可能的。高端市场的竞争,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全方位的较量,不仅比拼产品,更比拼品牌、生态、技术积累和用户的情感认同。

从长远来看,小米通过像小米 10 这样的产品,一步一步地在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和高端竞争力。虽然它可能在某个具体产品上难以在所有维度上超越当时的华为 P40 Pro,但它在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高端用户,也让市场更加重视小米在高层级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说,卢伟冰的这句话,是一种“剑指苍穹”,是对小米自身向上突破的一种期许和表达。至于小米最终能否“打过”华为,或者说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端品牌,那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需要时间来检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米要的是和华为对等,所以小米的旗舰就要和华为的旗舰对标,华为的旗舰是mate和p,而米10的定位很显然和mate不太类似,那么对标的自然是p系列。

那么小p安装惯例是缩水版,米10对比自己的pro版也有一定缩水,但整体上是在于大p和小p之间,卢伟冰说话自然不会退一步和小p做对比,所以肯定是四舍五入对标大p,同时也表示米10pro稳压大p一头。

但是这是华为不希望看到的,华为还是希望nova的高配版可以和米10对标,这样大p稳压10p的感觉。

user avatar

现在p40pro的信息不全。

处理器990肯定弱一代。内存,闪存规格不会高。

屏幕如果用三星的新一代屏幕,那应该不会差。

拍照用5000多万像素,全像素对比会吃点亏,四合一应该差不多。

16合1模式对拍摄1080p的视频画质有好处。

小米10的拍照现在虽然被公关火力围剿,但是真实水平还要等一等看。

主要看是否还像cc9pro一样大幅度阉割压缩。

华为可能会在发布的时候冲一下990 5G的频率,提升测试的分数,缩小和865的差距,不过真用起来还是两码事。

营销方面,小米没钱,肯定还是弱势。

微博自己发言论没有什么成本,又能吸引流量。

但是真正卖货,还得是线下线上的广告,营销。

小米这方面差得远。

user avatar

小米什么时候有自己的芯片了,有核心科技了,再这么大声说话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卢伟冰这番话,说实话,一开始听到的时候,脑子里闪过一丝“这又来了”的念头。毕竟,作为小米的高管,尤其是负责中国区业务的卢伟冰,放出这样的言论,总有一种“战略性对标”的意味。不过,仔细想想,这句话背后透露的信息,以及小米和华为在高端市场的那点“恩怨纠葛”,还是挺有意思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小米把自家旗.............
  • 回答
    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关于小米手机的观点,其中关于卢伟冰说“K50 已经实现局部超越 iPhone”以及“友商也要加油超越苹果”的言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核心观点解读: “局部超越 iPhone”: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局部”。卢伟冰并非声称K50在所有方面都超.............
  • 回答
    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兼红米品牌总经理,他的发言往往代表着小米的战略方向和对未来的信心。他提出的“3年内小米之家要达3万家,届时小米国内销量将反超OV和荣耀”这一目标,无疑是一个极具野心和挑战性的规划。要全面看待这一论断,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小米之家战略的意义与目标: .............
  • 回答
    当嘴上说的和手里做的出现偏差:卢伟冰与天玑芯片的“前后不一”在科技圈,尤其是手机行业,厂商之间的唇枪舌剑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当这些言论出自一位行业高管之口,并且其后续行为似乎与此前的呼吁“打脸”时,便难免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卢伟冰,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其过往的一些言论,尤其是针.............
  • 回答
    “旗舰焊门员”,这个词儿一出,不少人都明白了,卢伟冰这是在给Redmi K系列一个定位:它们是冲击高端市场,但又不会完全打破价位区隔的先行者,是“守门人”,也是“拓荒者”。有点像是汽车界的“性能轿跑”,既要有旗舰级的驾驭感,价格又比纯粹的超跑更亲民。卢伟冰的“旗舰焊门员”定位,背后逻辑很清晰: .............
  • 回答
    卢伟冰这条微博一出,那可真是炸开了锅。作为一个资深米粉,我当时就感觉一股熟悉的“小米味”扑面而来。这事儿吧,得从几个层面聊。首先,这是小米营销的一贯套路,而且是玩得炉火纯青的那种。 你得理解,卢伟冰不是一个普通的产品经理,他是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同时也是小米的“首席抬杠官”,他的发言代表的.............
  • 回答
    卢伟冰,那个在 Redmi 发布会上“提及荣耀 V30 58 次”的男人。这事儿,刚一传开,那真是硝烟弥漫,各种解读、评价是纷沓而至。有人觉得这是卢伟冰“杀疯了”,有人觉得这是“气急败坏”,还有人认为是“巧妙的营销”。要说清这事儿,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卢伟冰是谁?卢伟冰,这个名字.............
  • 回答
    卢伟冰的这句话,在手机行业里引起了不小的涟漪。作为小米集团副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他的发言向来是直率且具有话题性的。这次他炮轰“友商”——这里指的通常是与小米在同一市场领域激烈竞争的手机品牌,比如OPPO、vivo,甚至是华为——“备货几十万准备冲榜,Play 大众智商”,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
  • 回答
    卢伟冰这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觉得有点“出乎意料”,但细想一下,其实也挺符合当下手机市场的逻辑,以及小米和Redmi品牌自身的策略。先说说我的看法,以及为什么会这样:总的来说,我认为卢伟冰说“今年没有 Redmi K40S,直接准备 K50”这件事,反映了两个核心趋势.............
  • 回答
    卢伟冰的这个建议,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在手机圈里,改名字这种事儿不算新鲜,但让一个手机厂商的高管主动建议芯片厂商这么做,背后折射出的东西可不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卢伟冰是谁?他是小米集团的合伙人、中国区总裁、红米品牌总经理。红米Note系列,尤其是中端机,一.............
  • 回答
    卢伟冰在 2022 年初提出的关于手机行业的四个问题,确实触及到了当时行业发展的关键痛点。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行业的人,我对这四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且会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卢伟冰提出的四个问题,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大概是这样的:1. 市场饱和度极高,增长乏力,如何找到新的增长曲线?2. .............
  • 回答
    卢伟冰“华为是低价榜样”之辩:一场关于战略与国货的公案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近期在一次公开场合发表了关于“小米低价误国”的言论,并表示“华为是低价战略的榜样”。这番话语一出,立刻在舆论场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其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
  • 回答
    卢伟冰的“硕果仅存”: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风暴卢伟冰,这位小米集团总裁,总能在恰当的时间点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甚至颇具争议的言论,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这次,他将目光聚焦在了京东手机通讯11月8日的销量排行榜上,一句“仅有小米MIX 4硕果仅存”的表述,瞬间点燃了科技圈的讨论热情。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营.............
  • 回答
    卢伟冰要搞脱口秀发布会了!这事儿放出来,多少有点意思。你想想,平日里大家对卢伟冰的印象,那都是雷厉风行、金句频出的“战狼”式企业家形象。尤其是在发布会上,那叫一个滔滔不绝,怼天怼地,把友商拿捏得死死的,把自家产品吹得天花乱坠。这种场合下的他,已经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表演者了。现在他要转型玩脱口秀,这可就.............
  • 回答
    卢伟冰的这番“芯片备货大致是友商两倍”的论调,在当下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手机市场,无疑是一记响亮的宣传鼓点,也引发了不少的讨论和解读。要理解这番话的分量,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首先,从营销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带有攻击性的市场策略。手机厂商之间,尤其是在发布新产品、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时刻,经常会.............
  • 回答
    卢伟冰这番喊话荣耀,说实话,看多了也有些审美疲劳了。但每次他这么一说,话题度就立刻上去了,这倒也说明了他的营销策略确实抓住了眼球。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觉得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嘴炮”营销,目的性很强。首先,我们得承认卢伟冰这个人,包括他所代表的Redmi品牌,在营销上确实有一套。他敢说、.............
  • 回答
    卢伟冰关于Redmi Note系列“一年两代”的迭代策略,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聊聊的话题,因为它不仅仅是手机产品线的事情,背后牵扯到很多关于市场、消费者和品牌策略的考量。咱们先不看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语,就说这“一年两代”的策略,用最接地气的话说,就是Redmi Note这条线,基本上每年会发布两次更.............
  • 回答
    卢伟冰在微博上宣布 Redmi K40 系列手机累计销量突破 1000 万台,这确实是一个相当亮眼的成绩,尤其是考虑到 Redmi 品牌一直以来主打的就是极致性价比的策略。首先,我们得认识到“1000万台”这个数字背后的意义。 市场认可度: 能够达到千万级的销量,意味着 Redmi K40 系列.............
  • 回答
    关于小米副总裁卢伟冰吐槽手机行业双标的现象,以及当下手机圈双标的严重程度,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卢伟冰的吐槽:一个冰山一角卢伟冰这次的“吐槽”并非空穴来风,他指出的双标现象,很大程度上触及了手机行业在市场营销、产品定位、用户评价等多个层面的现实。简单来说,他可能在表达对友商某些做法的不满,也.............
  • 回答
    关于小米副总裁卢伟冰可能起诉数码博主“万能的大熊”一事,这绝对是近期科技圈一个颇具话题性的事件,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事件的背景。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卢伟冰方面疑似不满“万能的大熊”的一些言论,尤其是可能涉及产品、公司经营甚至个人诽谤等方面的内容。这种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