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一下,发现真的不了解的人硬还答的好多。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算个特例。其他的学科真的很难很难。我给你们转下复旦历史系招聘正高和副高职位的标准:
2017年历史学系、旅游学系教师高级职务岗位招聘信息(副教授)
这里边副高的标准只需要5篇C刊(1篇权威),并且主持一项省部级项目就可以。
2017年历史学系、旅游学系教师高级职务岗位招聘信息(教授)
正高也只要求8篇C刊(2篇权威),并且主持一项国家级项目或两项省部级项目。
博士要求发2篇C刊才能毕业,复旦要求5篇C刊能当副教授,8篇C刊能当教授,这可是复旦啊,在很多小地方甚至副高职称甚至都不要求C刊。
光是直接看这个数据比较,难道还能说合理?
当然, 复旦要求有权威。不知道复旦怎么规定的,但历史学权威期刊就那两三本,《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还有《中国社会科学》、人大学报及北大学报这档次的。很多北大复旦的正教授,一辈子也就几篇权威而已。发一篇《历史研究》,是真的可以吹十年。
而范军教授在的新闻传播和文学比史学更惨,C刊里边新闻传播学总共就15种,语言学24种。哲学、心理学最惨,只有12种和7种。
当然,也有大户。经济学有73种,相对应的,经济学的C刊普遍也没有上边几个学科值钱。而且,经济学的不应该去发SSCI了吗。
~~~~~~~~~~~~~~~~~~~~~~~分割线,下边是原答案~~~~~~~~~~~~~~~
链接打不开,这个应该是华中师大范军说的,有新闻。
说明一下,范军是华中师大新传院和文学院的博导,也就是人文社科类。所以,别说SCI了,CSSCI基本上就是国内的最高层次了。当然,里边也有水货。
人文社科类论文写作和理工管理类不一样的,正常情况下导师对于学生的帮助除了看下标题和挂个名基本就没了。这和理工类跟着导师做项目发文章完全不一样,独立性非常高。
博士发两篇C刊是绝对不合理的,学校也知道,学院也知道,导师也知道,但没办法,学校有压力给学院,学院有压力给导师和学生。
别说博士生了,像我读博的地方,80年代全国第一个博士点,现在的博导们都不能保证一年一篇C刊。
当然,也要看专业,经济学和哲学历史就大相径庭。
也要看C刊内部层次,比如都是C刊,《历史研究》和《史学集刊》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中国社会科学》和《河南社会科学》则差了几个银河系。
造成的后果呢?很简单,C刊编辑成了香饽饽,一个C刊主编恐怕是副校长也换不来的。然后就是C刊质量大幅下降,权威期刊还好,基本不接待博士生,毕竟一年也没多少文章。但中下层次的期刊水准大不如以前,有一些C刊都快成博士论坛了。
如果按照十几年前C刊的水准,博士生能发一篇就可以算很优秀了,毕竟人文社科类的博士只是刚刚进入学术界的大门而已,通过博士的训练能继续搞研究就谢天谢地了。现在的博士生,首要任务是发文章,写文章的方法是玩的很溜,但基本上都是过一个月就没有人再看的垃圾了。而且C刊的版面费、好处费也是公开的秘密。从纯利益角度讲,你扔20万就能变成让人追捧的青年才俊。啥?写不出来咋办?傻,可以买啊,不知道文章都快有期货交易了。
C刊现在基本已经被玩烂了,去年参加面试,某中等985高校的博士应届生来应聘。4年不到发了两篇C刊,这俩C刊,全部是挂导师名,并且还是自己单位的期刊。他这俩C刊的分量其实还不如俩中文核心。
个人预测,下一个被玩烂的将会是国家社科基金。以前层次低,没进入到国社科这个游戏里来,很长一段时间对能拿到国家社科基金的人还是很崇拜的,尤其是重大项目,在我们这种小地方谁拿了简直跟过年一样。但这两年参加各种会议,真心发现,怎么那么多那么水的人也能拿国家社科基金?还能拿重大项目!很多负责人连一些基本概念都搞不清。
当然,我不是愤青。C刊和国家社科基金里还是有很多很多质量很高的成果的,只不过现在浑水摸鱼的人太多。为了达成同一个目标,你可以清心寡欲读书几十年,也可以扔几麻袋RMB。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