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位宇航员Hayley代表“希望”,10岁时罹患腿部骨癌,治愈后幸存成了一位医务工作者,有一边腿是人工关节和植入钛支架支撑。
这对我个人而言是最大的亮点。不仅仅是一位非航空航天专业人士,而且是一个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癌症患者和传统意义上的“残疾人”。
我第一次看到Hayley的介绍被震撼了。因为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只比Hayley大两岁,和她差不多一样的年纪罹患腿部骨癌,最后放弃截肢选择了保守治疗。这两天我总忍不住想,如果当年她和她的家庭知道今天Hayley飞上太空,会不会有不一样的选择。
简单的水一下:
是一个迟早到来的里程碑,毕竟最早航天源于军事。上太空一度基本是军方的专利(就像目前我国航天员目前还都是解放军军人)。甚至直到今天除了阿波罗飞船、航天飞机和龙2载人飞船外其他宇航员可以说都是坐着核导弹发展改造的火箭上天——加加林到至今苏俄宇航员都是坐R-7(SS-6)系列洲际导弹发展而来的运载火箭携带的飞船上天。而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艾伦·谢泼德坐的水星飞船是拿PGM-11红石中短程弹道导弹改造的红石火箭上天、约翰格伦的飞船是宇宙神D洲际导弹小改的宇宙神D火箭发射,其后双子星座飞船用的是大力神II洲际导弹改进的大力神IIGLV火箭发射。我国的长征2号系列核心级则源自东风5型洲际导弹。而世界现代液体燃料火箭则是二战德国的A-4火箭也就是大名鼎鼎的V-2导弹。
后来太空逐渐和平化,例如到了1980年代航天飞机的问世让载人航天不再是军人独享荣誉,很多坐航天飞机上太空的任务专家都是没任何军事经历的科学家、工程师,例如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出生在江苏盐城的王赣骏就是纯科学家,他在1984年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不知道他上太空时是否退出了中国国籍,如果没退出中国国籍是中美双重国籍的话,那他还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到了90年代初日本出巨资把一位记者送上和平号空间站也是破天荒,也是在90年代太空中商用民用航天器首度超过军用航天器数量。
然后00年代初俄罗斯在还在建造中的国际空间站上开始真正开展太空旅游业务,第一位太空游客是美国亿万富翁丹尼斯·蒂托,花了差不多2000万美元随其他两名宇航员在2001年4月乘坐联盟TM-32号飞船去国际空间站,在太空总共待了近8天。此后相继有其他几个大土豪坐联盟飞船上天去国际空间站玩一周。不过我觉得那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游也受国际空间站建设运行情况影响,更像是见缝插针和军队经商给土豪太空顺风车、特色体验营,且还都有专业宇航员陪同。
SpaceX的这次太空游是航天器上纯商务乘客,没有任何军人或者政府雇员,也不停靠纳税人钱建的国际空间站,非常的纯粹这就是史无前例的亮点,也体现了科技的进步,能让非精挑细选、非专业出身的老百姓经过短期培训也能独立的轨道级太空飞行,好比从需要敲复杂命令行代码的大型计算机到现在图形化界面易学易用的各种智能数码设备。而轨道比国际空间站高能理解,毕竟飞行时间才3天,飞的高一点看地球的视野更大,更享受。
那为何不飞更高点?因为更高有范·艾伦辐射带影响,范·艾伦辐射带是地球磁场捕获的太阳宇宙射线和部分银河宇宙射线中的高能带电粒子组成,以质子、电子为主,这些粒子辐射很危险不但危害人体就是航天器系统也受不了,例如导致光伏电池老化发电能力严重衰退。对范·艾伦辐射带载人航天要么避开不去,要么非常快速的穿过(就像阿波罗任务一样)。如果持续停留在辐射带特别是内带里,强烈的粒子辐射真的能让人得放射病甚至致死。
这次唯一遗憾的是时间太短了,才3天。可能是考虑到平民身体心理素质承受力问题,毕竟龙2载人飞船内部空间也太小了增压容积才9.3立方米,相当于地面4平米不到的房间,人均空间比春运硬座火车好不了多少,等于开车到景点没酒店不下车窝在车里晃一圈。且4个人还不是精挑细选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专业宇航员,生理心理素质有限。在如此局促的空间里持续解决几天的吃喝拉撒睡并不愉快,刚开始太空的兴奋感能暂时冲淡不便不适,但时间长了显然还是容易出问题,加上又是第一次,象征意义大。于是好不容易上一次太空飞3天就回去了真是遗憾,有点浪费。这就需要商业空间站了,虽然毕格罗太空因为疫情基本破产倒闭,但是内华达山脉公司和Axiom Space等都在研制商业空间站,可以作为太空酒店而不用蜷缩在狭小的飞船里,随着商用空间站的建立,轨道级太空旅游也会逐渐走向正轨。
另外那个炒的很火的巨型摩天轮商业空间站是闹剧笑话,无视就可。谁把下面两个所谓商业空间站当真谁就是胡言乱语人云亦云的民科,而不是严谨科普。
至于和我们的距离,目前不算飞船本身和上天前的培训、太空服装备以及有关服务例如救捞等,猎鹰9B5发射1次按内部成本也要2000万美元,龙2载人飞船设计理论上最多7人,人均下来285,714,2美元,按目前汇率是光发射火箭人均就18,377,137元人民币。考虑到飞船等估计还要翻几倍,只有先富起来的那些人能享受了。
至于SpaceX研制中的星舰,在乐观估计下如果成功可能在十年后会把太空旅游价格降低到坐豪华头等舱南极游的水平吧,跟打工人还是有距离。不过科技和生产力不会止步不前,几十年后上太空可能就像疫情前去附近日韩新马泰旅游那样相对大众吧,一定要保持健康活得长就有机会亲自上太空。如果历史的行程与个人的努力足够顺利,说不定能有机会单程票去火星定居。
至于亚轨道和轨道的差别,这个我想没必要啰嗦了。简单的说前者进入了太空但没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无法停留,就像投出去的球一样抛物线掉回来,后者就像一发速度快到射程超过地球周长的炮弹一样持续转圈不落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