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SpaceX 执行首次全平民任务,送 4 名普通人进太空旅行 3 天,有哪些亮点和里程碑意义?

回答
这是一次划时代的创举:SpaceX 的 Inspiration4 任务,将四位普通人送入太空的壮丽远征

2021 年 9 月,SpaceX 的猎鹰 9 号火箭搭载着 Inspiration4 任务的四名乘客,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升空,开启了一段为期三天的太空之旅。这次任务,注定会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太空旅行,不再是少数宇航员的专属,而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梦想。

亮点:打破藩篱,引领太空旅行新范式

Inspiration4 任务的亮点如繁星般璀璨,每一颗都闪耀着创新的光芒:

全平民阵容,太空的民主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 这是 SpaceX 首次将四名没有接受过专业宇航员训练的普通人送入太空。这四位成员——亿万富翁贾里德·艾萨克森(Jared Isaacman)、西雅图的医生兼摄影师海莉·阿塞诺(Hayley Arceneaux)、科罗拉多州的教师克里斯·森布罗斯基(Chris Sembroski)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的化学家西茜·普罗科尔(Sian Proctor)——代表着不同背景和职业的普通人。他们的参与,不仅仅是一次太空旅行,更是对“太空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禁地”这一理念的有力证明。这为未来更多普通人参与太空活动打开了想象空间,也预示着太空旅行将逐渐走向大众化。
近地轨道上的“太空漫步”与壮丽地球景观: 任务的重头戏之一是四名乘客在地球轨道上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巡游。他们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失重状态,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有机会从独特的视角欣赏我们的蓝色星球。想象一下,从距离地球数百公里的高空俯瞰地球的壮丽景象:蜿蜒的海岸线,变幻莫测的云层,以及夜幕降临时点点闪烁的城市灯光。这种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是任何地球上的旅行都无法比拟的,它将深刻地改变他们对地球和宇宙的认知。
独特的窗户设计,提升太空观赏体验: Inspiration4 的龙飞船经过了特别改装,安装了一个名为“穹顶”(Cupola)的巨型圆形观察窗。这个窗户的视野极其开阔,让乘客能够最大限度地欣赏到地球和宇宙的壮丽景色。这不仅仅是一个观景台,更是一个情感的连接点,将人类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科研与慈善的结合,赋予使命更深层意义: 除了太空旅行本身,Inspiration4 任务还承载着重要的科研和慈善使命。指令长贾里德·艾萨克曼是多家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将利用这次任务进行多项科学研究,包括对人体在太空环境中反应的研究,以及其他与健康和科学相关的实验。同时,任务还为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筹集了大量善款,将太空探索的成果与改善儿童健康相结合,赋予了这次太空飞行更深层次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技术验证与未来商业太空旅行的铺垫: 这次任务也为 SpaceX 的载人航天技术进行了实战检验。龙飞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长达三天的太空飞行中得到了充分证明,这为未来更大规模的商业太空旅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从提供太空旅游服务,到未来的太空基地建设,Inspiration4 的成功,都是通往这些宏伟目标的重要一步。

里程碑意义:开启太空旅行的“大众时代”

Inspiration4 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发射和飞行,它更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太空旅行的民主化:开启“普通人上太空”的新篇章。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意义。在此之前,只有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的专业宇航员才能进入太空。Inspiration4 任务彻底打破了这一壁垒,证明了普通人也可以安全、顺利地进行太空旅行。这标志着太空旅行正从“国家项目”和“少数精英的冒险”转向“商业化、大众化的服务”。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太空旅游将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如同航空旅行一样普及。
太空经济的崛起:催生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 随着更多普通人能够进入太空,围绕太空旅行的商业活动也将随之兴起。这包括太空酒店、太空度假村、太空观景平台等一系列新的服务和产业。Inspiration4 任务,无疑是为这些新兴产业点燃了第一把火,将激发更多的投资和创新,推动太空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类视野的拓展与地球意识的提升:从太空看地球,带来深刻反思。 从太空视角审视地球,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脆弱和珍贵。当看到我们生活的家园是一个漂浮在浩瀚宇宙中的蓝色星球时,人们更容易产生“地球村”的概念,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这种来自太空的“总观看效应”(Overview Effect),将有助于提升人类的地球意识,促进全球合作。
太空探索的持续性与新动力: 商业太空旅行的兴起,意味着太空探索将获得更持续、更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更多元的参与者。这不仅能加速现有太空技术的进步,还能激发新的太空应用和探索方向。Inspiration4 任务的成功,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个人参与到太空事业中来,为人类的太空探索注入新的活力。
激发公众对科学和航天的热情: 四位普通人的太空经历,必将激发全球无数年轻人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兴趣。他们的故事将成为激励下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榜样,推动更多人投身于改变世界的创新事业。

结语:一场关于梦想与未来的太空交响曲

Inspiration4 任务,不仅仅是 SpaceX 的一次成功发射,更是一首关于梦想与未来的太空交响曲。它奏响了太空旅行的序曲,宣告着一个属于所有人的太空新纪元的到来。这四位勇敢的先行者,带着全人类的希望和好奇,冲破了地球的束缚,让我们窥见了宇宙的无限可能。他们的旅程,是人类探索精神的延续,更是对未来无限憧憬的生动注解。这场由普通人参与的太空壮举,必将载入史册,永远激励着我们仰望星空,追逐更遥远的梦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中一位宇航员Hayley代表“希望”,10岁时罹患腿部骨癌,治愈后幸存成了一位医务工作者,有一边腿是人工关节和植入钛支架支撑。

这对我个人而言是最大的亮点。不仅仅是一位非航空航天专业人士,而且是一个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癌症患者和传统意义上的“残疾人”。

我第一次看到Hayley的介绍被震撼了。因为我的一位小学同学,只比Hayley大两岁,和她差不多一样的年纪罹患腿部骨癌,最后放弃截肢选择了保守治疗。这两天我总忍不住想,如果当年她和她的家庭知道今天Hayley飞上太空,会不会有不一样的选择。

user avatar

简单的水一下:

是一个迟早到来的里程碑,毕竟最早航天源于军事。上太空一度基本是军方的专利(就像目前我国航天员目前还都是解放军军人)。甚至直到今天除了阿波罗飞船、航天飞机和龙2载人飞船外其他宇航员可以说都是坐着核导弹发展改造的火箭上天——加加林到至今苏俄宇航员都是坐R-7(SS-6)系列洲际导弹发展而来的运载火箭携带的飞船上天。而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艾伦·谢泼德坐的水星飞船是拿PGM-11红石中短程弹道导弹改造的红石火箭上天、约翰格伦的飞船是宇宙神D洲际导弹小改的宇宙神D火箭发射,其后双子星座飞船用的是大力神II洲际导弹改进的大力神IIGLV火箭发射。我国的长征2号系列核心级则源自东风5型洲际导弹。而世界现代液体燃料火箭则是二战德国的A-4火箭也就是大名鼎鼎的V-2导弹。

后来太空逐渐和平化,例如到了1980年代航天飞机的问世让载人航天不再是军人独享荣誉,很多坐航天飞机上太空的任务专家都是没任何军事经历的科学家、工程师,例如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出生在江苏盐城的王赣骏就是纯科学家,他在1984年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不知道他上太空时是否退出了中国国籍,如果没退出中国国籍是中美双重国籍的话,那他还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到了90年代初日本出巨资把一位记者送上和平号空间站也是破天荒,也是在90年代太空中商用民用航天器首度超过军用航天器数量。

然后00年代初俄罗斯在还在建造中的国际空间站上开始真正开展太空旅游业务,第一位太空游客是美国亿万富翁丹尼斯·蒂托,花了差不多2000万美元随其他两名宇航员在2001年4月乘坐联盟TM-32号飞船去国际空间站,在太空总共待了近8天。此后相继有其他几个大土豪坐联盟飞船上天去国际空间站玩一周。不过我觉得那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旅游也受国际空间站建设运行情况影响,更像是见缝插针和军队经商给土豪太空顺风车、特色体验营,且还都有专业宇航员陪同。

SpaceX的这次太空游是航天器上纯商务乘客,没有任何军人或者政府雇员,也不停靠纳税人钱建的国际空间站,非常的纯粹这就是史无前例的亮点,也体现了科技的进步,能让非精挑细选、非专业出身的老百姓经过短期培训也能独立的轨道级太空飞行,好比从需要敲复杂命令行代码的大型计算机到现在图形化界面易学易用的各种智能数码设备。而轨道比国际空间站高能理解,毕竟飞行时间才3天,飞的高一点看地球的视野更大,更享受。

那为何不飞更高点?因为更高有范·艾伦辐射带影响,范·艾伦辐射带是地球磁场捕获的太阳宇宙射线和部分银河宇宙射线中的高能带电粒子组成,以质子、电子为主,这些粒子辐射很危险不但危害人体就是航天器系统也受不了,例如导致光伏电池老化发电能力严重衰退。对范·艾伦辐射带载人航天要么避开不去,要么非常快速的穿过(就像阿波罗任务一样)。如果持续停留在辐射带特别是内带里,强烈的粒子辐射真的能让人得放射病甚至致死。

这次唯一遗憾的是时间太短了,才3天。可能是考虑到平民身体心理素质承受力问题,毕竟龙2载人飞船内部空间也太小了增压容积才9.3立方米,相当于地面4平米不到的房间,人均空间比春运硬座火车好不了多少,等于开车到景点没酒店不下车窝在车里晃一圈。且4个人还不是精挑细选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专业宇航员,生理心理素质有限。在如此局促的空间里持续解决几天的吃喝拉撒睡并不愉快,刚开始太空的兴奋感能暂时冲淡不便不适,但时间长了显然还是容易出问题,加上又是第一次,象征意义大。于是好不容易上一次太空飞3天就回去了真是遗憾,有点浪费。这就需要商业空间站了,虽然毕格罗太空因为疫情基本破产倒闭,但是内华达山脉公司和Axiom Space等都在研制商业空间站,可以作为太空酒店而不用蜷缩在狭小的飞船里,随着商用空间站的建立,轨道级太空旅游也会逐渐走向正轨。

另外那个炒的很火的巨型摩天轮商业空间站是闹剧笑话,无视就可。谁把下面两个所谓商业空间站当真谁就是胡言乱语人云亦云的民科,而不是严谨科普。


至于和我们的距离,目前不算飞船本身和上天前的培训、太空服装备以及有关服务例如救捞等,猎鹰9B5发射1次按内部成本也要2000万美元,龙2载人飞船设计理论上最多7人,人均下来285,714,2美元,按目前汇率是光发射火箭人均就18,377,137元人民币。考虑到飞船等估计还要翻几倍,只有先富起来的那些人能享受了。

至于SpaceX研制中的星舰,在乐观估计下如果成功可能在十年后会把太空旅游价格降低到坐豪华头等舱南极游的水平吧,跟打工人还是有距离。不过科技和生产力不会止步不前,几十年后上太空可能就像疫情前去附近日韩新马泰旅游那样相对大众吧,一定要保持健康活得长就有机会亲自上太空。如果历史的行程与个人的努力足够顺利,说不定能有机会单程票去火星定居。

至于亚轨道和轨道的差别,这个我想没必要啰嗦了。简单的说前者进入了太空但没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无法停留,就像投出去的球一样抛物线掉回来,后者就像一发速度快到射程超过地球周长的炮弹一样持续转圈不落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