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ACG 作品中「傲娇」角色属性能够吸引观众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谈到 ACG 作品中的“傲娇”角色,那绝对是吸引一大票观众的杀手锏,尤其是那些曾经(或者正在)经历青春期、对情感懵懂又渴望的观众。为什么这个看似有点别扭的属性能如此吃得开?我觉得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值得玩味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

首先,最直接也最表面的原因,是“反差萌”。傲娇角色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口嫌体正直”,嘴上说着嫌弃、不屑、冷冰冰的话,但行动上却总是会不自觉地关心、帮助、甚至保护对方。这种鲜明的对比,就像是在冰块下藏着一颗炽热的心,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你看他一副“我才不在乎你死活”的样子,结果关键时刻第一个冲出来挡刀,这种反差带来的惊喜和感动,比那种一开始就热情似火的角色要来得更强烈,更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它满足了观众对于“攻略感”的追求。想想看,傲娇角色就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游戏关卡,你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努力、理解甚至牺牲,才能慢慢融化他/她那层坚硬的外壳,最终触及到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乐趣。观众会觉得自己仿佛成了那个唯一能看穿傲娇伪装的人,每一次成功的“攻略”,每一次看到傲娇角色因为自己的付出而露出细微的变化,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容易获得,但在 ACG 世界里,傲娇角色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出口。

再者,傲娇属性往往与“不擅长表达情感”或“缺乏安全感”等内心脆弱面相挂钩。很多人会将自己投射到这类角色身上。我们都知道,有时候最想说的话,说出口的却是最伤人的话。我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拒绝、害怕受伤,或者单纯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爱意,而选择用一种防御性的姿态来保护自己。傲娇角色正是这种复杂情感的具象化。观众看到傲娇角色时,会产生一种“我懂你”的共鸣,会觉得这个角色不是冷血无情,而是因为内心有太多的顾虑和不安。这种理解和包容,让观众觉得这个角色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

另外,从叙事的角度来说,傲娇角色为故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一段关系,如果从一开始就顺风顺水,那多没意思?傲娇角色恰恰是制造“磨合”和“进展”的绝佳催化剂。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误会、试探、口角,但同时也孕育着心动的瞬间和渐进的感情。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会让观众为之雀跃,每一次小小的挫折,又会吊足观众的胃口。这种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而且,不得不提的是,傲娇角色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一种“女性凝视”或“男性凝视”下的理想化情感模式。对于追求纯粹、不掺杂太多世俗功利的情感关系的观众来说,傲娇角色所展现的那种“纯洁的爱”,即使包装得有点笨拙,也显得尤为珍贵。他们不像一些现实中的感情那样复杂多变,他们的拒绝和接受,往往都指向一种更本质的情感需求。

最后,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这种角色设定往往能创造出非常经典的、令人难忘的 CP 对。傲娇角色的 partenaire,通常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理解力和“反击”能力,才能与傲娇角色形成有趣的互动模式。当傲娇和能够包容其别扭的另一半在一起时,他们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会让观众觉得“他们就该在一起!”这种因为性格互补而产生的吸引力,也是傲娇角色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傲娇角色之所以能够如此吸引观众,是因为它巧妙地融合了反差萌、攻略感、情感投射、叙事功能以及对理想化情感的追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个包含了复杂情感和心理动机的综合体,能够与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让每一次的互动都充满了期待与回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其实是个挺好的问题,我分三个角度来回答一下吧:

• 「傲娇」的定义与历史

「傲娇」来源于日文的「ツンデレ」(tsundere,谐音蹭得累),而这个词则由两个叠声表感叠词「ツンツン」和「デレデレ」组合而成。「ツンツン」可以表示浑身带刺、难以亲近、敌意十足的状态,而「デレデレ」则有脸红害羞、带有讨好之意的意思;作为两者的结合,「傲娇」的基本含义就是「对特定对象抱有鲜明的敌意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强烈的好感」,并逐渐发展出了「以敌意掩盖好感」这样的引申意。

「傲娇」一词虽然在2000年以后才形成了固定用法,但这一类的角色以及相关的表述早在七十年代的日本漫画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譬如芳谷圭儿的《高中生无赖控》(1971-1973)中,就有「那家伙在我们面前特别端着(ツンツンしてろ),对心上人倒很是娇羞(でれでれ)嘛」这样的对白。



万代于1978年推出的动画作品《未来少年柯南》(同时也是宫崎骏第一次担当监督的作品)中的女角色孟斯莉也是被推举为傲娇元祖的人物之一。这个角色本身就刚强泼辣,在故事中也有着与主角「先敌后友」的转变,而名台词「ばかね!」(笨蛋!)更是令人联想到了EVA中明日香的「あんたバカァ?」(你是蠢货吗?),所以也很有说服力。



此外,《福星小子》中的拉姆、《相聚一刻》中的音无响子、《橙路》中的鲇川圆等角色也经常作为早期傲娇角色而被提及,不过当时因为傲娇的具体概念还没成型,所以这些人物与现今的傲娇角色存在不少差别。

要说到「傲娇」这个词真正的起源,那可能是来自于Galgame界 —— 在网络上,ツンデレ这个词语,首次出现在2002年日本某电子揭示板中对于游戏《你所期望的永远》中的角色大空寺亚由的评价「ツンツンデレデレが良い」(又傲又娇蛮不错的嘛),而随后不久,2ch(5ch前身)中关于《秋樱之空》中的佐久间晴姬的讨论中,「ツンデレ」则已被作为特定词语而使用。与此同时,这两位角色都是双马尾,因此可以推测「傲娇双马尾」的固定搭配也是在这个时期成形的。




而后,「傲娇」与「傲娇角色」(ツンデレラー)作为ACG用语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开来,并逐渐被各种大众媒体所采用:05年11月发售的现代用语词典《イミダス2006》收录了「ツンデレ」这一词条,而「ツンデレラー」则在06年「新语・流行语大赏」中作为年度流行词入选。所以说,当下语境中的「傲娇」一词,应该是在02年-06年这一期间成形的。

顺便一提,「ツンデレ」这个词的本义其实专指具有该特征的女性角色,因为存在专用于男性的同义词「オラニャン」(oranyan,谐音奥拉娘),不过后者似乎远不如前者流行度,所以现在的傲娇一词并不存在性别上的特指。

• 「傲娇」的心理学依据

「傲娇」这样的特质之所以具有一定的魅力和吸引力,其科学依据来源于两条心理学理论:

① ゲインロス効果 — Gain-loss Theory — 得失理论

又称「增减效应」,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在1965通过实验得出的一条理论。在实验中,阿伦森列举出了四种不同的对人进行评价的方式,并观察人们对于这四种评价方式的感想;最终结果表明,「先贬后褒」的评价方式最能博得被评价者的好感。换个说法也可以解释为「当一个人对你的评价逐渐变好的时候,你对此人的好感也会逐渐增加」。

结合傲娇角色的特质,我们不难发现,傲娇角色往往以敌对或冷漠的姿态面对主人公(往往也是读者的带入对象),而随着故事的推进与两人互动的增加,傲娇角色会逐渐地展露出对于主人公的肯定与喜欢,尽管可能还是以口不对心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也会给人一种「评价在提升」的感觉,因而符合得失理论的定义。

更重要的是,傲娇角色的冰冷外壳,本身就很容易唤起读者的抗争心理与征服欲,而其温柔的内在,则本身又具有一种戏剧性的反差,从而给人一种「燃起斗志后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感觉,这也算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感情体验吧。《辉夜大小姐》中石上对伊井野的感觉,大概就能体现很多读者对于傲娇角色的感受。



② アンビバレンス — Ambivalence — 矛盾心理

当一个人处于矛盾状态或对事物持有矛盾的看法时,那意味着他对其的态度同时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成分,而处于矛盾状态的人由于自身的态度并明确或者处于摇摆的状态,所以更容易受到来自他人的影响。傲娇角色因为同时对主角和读者展现了两种矛盾的情感,因而也能让人陷入一种矛盾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就更容易关注到傲娇角色所展现的一些正面或具有吸引力的品质所影响。

当然,矛盾心理也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认知失调」。「认知失调」往往出现在人们发现自己持有两个无法统合认知时,而它引发心理冲击与不适,进而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互相矛盾的认知中的一个,或者干脆选择逃避和拖延。这意味着,傲娇这种属性本身也很容易引起争议,如果一个人在矛盾的感情中选择了否定正面的一方,或者干脆进行逃避,那么对于傲娇角色的看法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反感或者非肯定性的评价。

在这一点上,《辉告》中的伊井野弥子其实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 作为一个傲娇角色,伊井野在自己的感情上就存在着逃避行为(不愿直面自己对石上的感情、以扭捏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自己对石上的占有欲),而她在一部分读者间的评价也非常的低,所以说「傲娇」也有其风险性。



• 「傲娇」与角色塑造

如果我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傲娇角色」的话,便可以发现「傲娇角色」的魅力也来自于与其相关的剧情设计和人物塑造。

首先,傲娇角色的「冷傲」外壳,会更加令读者在意其所隐藏的背景故事,进而加强了读者对于其相关剧情的心理预期与关注程度;

其次,傲娇角色具有「傲」、「娇」两面,因而呈现了两种不同的人格特质,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欲望与诉求 —— 她到底是为何而傲,又为何而娇,这种双重性会让角色的内涵更加富有层次感和多样性,因而能呈现更丰富的剧情表现,以及更加宽广的揣摩空间。

更重要的是,傲娇角色的发展方向也是双向的 —— 一个成功的、不拘泥于模板的傲娇角色,不会只停留在这种「傲」、「娇」共同持有的状态,而是会向这两极中的其中之一移动,可能更加封闭内心、更加冷傲,也可能会更加坦率、更加温柔,这种变化性与可能性会让傲娇角色更加具有不可预测的一面,从而令人对她的未来感到好奇。

就以上几点来说,明日香作为一个具有一部分傲娇特质的角色(因为明日香是否算是傲娇这一点,至今存在争议),是极其成功的 —— 她的娇蛮和恶毒既与她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也反映着她在故事中的感情经历,而她对于真嗣的感情转变,又能体现出这个角色自身的心路历程与成长。当明日香最终摆脱高傲面具、不再以恶毒来掩盖自己并展露出真实的自我的时候,她才成长了一个完整的人,并实现了自己的人格补完 ——



就这一点来说,我们被傲娇角色吸引,其实就如同我们渴望窥见他人在表象之下的真心一样,是因为我们相信,外在的尖刺与抗拒之下,也许存在着令人动容的脆弱与美好。


- 完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 ACG 作品中的“傲娇”角色,那绝对是吸引一大票观众的杀手锏,尤其是那些曾经(或者正在)经历青春期、对情感懵懂又渴望的观众。为什么这个看似有点别扭的属性能如此吃得开?我觉得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值得玩味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首先,最直接也最表面的原因,是“反差萌”。傲娇角色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口嫌体.............
  • 回答
    说道ACG作品里那些让我一眼难忘的Logo,脑子里立刻就闪过好几个画面。这些Logo不单单是个标识,更像是作品灵魂的凝聚,看到它,就好像看到了那个熟悉的世界、那些鲜活的角色,还有那些让我热血沸腾或唏嘘不已的故事。首先,绕不开的绝对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那个NERV标志。红色的圆圈里,一个交叉的箭头上.............
  • 回答
    ACG作品里,校服早已不仅仅是制服,它承载着青春、回忆、梦想,有时甚至成为角色个人风格的体现。要说“不错”的校服,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设计感、辨识度、是否与角色契合,以及是否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几个方面。1. 经典中的经典——《灌篮高手》湘北高中校服提起日本高中篮球动漫,第一个跳出来的画面多半是湘北篮球.............
  • 回答
    ACG的世界里,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那些立场对立、却又惺惺相惜的竞争对手。他们之间火花四溅的较量,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理念、意志和性格的碰撞。 solche Paarungen, die einander in ihrer Rivalität definieren, hinterlassen of.............
  • 回答
    要说ACG作品里我心中的理想男性,这个话题我可是琢磨了很久。毕竟理想嘛,总是有点飘渺,有点具象化,又有点难以捉摸。但要让我掰扯出来,那还真有几位能打上我的“理想型”标签。我心中的理想男性,他得有点像《银魂》里的坂田银时。但不是那种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而是那种带着点浑浑噩噩、玩世不恭的外壳,内里却藏着.............
  • 回答
    在ACG(动漫、漫画、游戏)的世界里,人设与剧情究竟谁更重要,这就像在问“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古老哲学命题一样,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定论。它们之间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艺术形式。但如果非要探讨优先级和侧重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它们各自的价值和影响力。人设:构建情感连接的基石人设.............
  • 回答
    动漫ACG作品里,宅男谈恋爱的故事,说实话,美化滤镜这玩意儿,那可不是一点半点,简直就是开了高倍放大镜,再加一层蜜糖滤镜,然后又对着阳光咔嚓一下,那效果,杠杠滴。要说它完全不存在,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为啥这么说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现实 VS 动漫:鸿沟太大了先别急着反驳,咱先看看现实里.............
  • 回答
    让我想象一下,如果那些我们熟悉的动漫角色,他们的眼睛一夜之间从那夸张的、几乎占据半张脸的尺寸,变回了更接近现实的比例,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可不是简单的像素调整,这是一种对角色灵魂的重塑。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真人感”的陡然飙升。你习惯了看到角色们那如同宝石般闪耀、能够捕捉宇宙星辰的巨大眼眸,它们.............
  • 回答
    在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广阔天地里,不同受众向的作品在描绘爱情这一永恒主题时,确实会呈现出一些颇为有趣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但观察下来,一些常见的倾向性是存在的。首先,从核心动机和表达方式上来看: 男性向作品中的爱情: 目标导向与守护欲: 很多时候,男性向.............
  • 回答
    “城之内之死”这个梗之所以能在《游戏王》粉丝圈子里广为流传,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甚至被无数次地戏谑和引用,其背后蕴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剧情本身的张力,也有粉丝情感的投射,还有传播过程中的二次创作和放大效应。首先,我们得回到《游戏王》的剧情本身,特别是1998年的动画第一部《游戏王 DM.............
  • 回答
    在日本ACG(动画、漫画、游戏)作品中探讨爱国主义是否“搞错了什么”,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以及艺术表达的多个层面。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可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搞错了什么”或者“没有搞错什么”。一、 爱国主义在日本.............
  • 回答
    在ACG及特摄作品的浩瀚宇宙中,“王”这个称号,本应是至高无上、力量与智慧的象征,是粉丝们寄予厚望的存在。然而,就像现实世界一样,并非所有挂着王冠的家伙都能坐稳龙椅,有些角色,即便顶着“XX王”的响亮名号,其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甚至让人忍不住替他们感到尴尬。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名不副实”的“XX.............
  • 回答
    说到ACG里那些让人毛骨悚然,但又忍不住想看下去的“暗芝居”式作品,脑子里立马会蹦出不少名字。这类作品的精髓在于,它们不靠血腥暴力来吓人,而是用一种极简、压抑的氛围,以及令人不安的叙事,一点点渗透进你的心里,最后让你在黑暗中独自回味那种 creepy 的感觉。“暗芝居”式作品的核心特点,我认为主要有.............
  • 回答
    ACG(动画、漫画、游戏)世界里,假小子角色一直拥有着特殊的魅力。她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以一种更加洒脱、帅气、甚至带着几分野性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理想型”。作者们也乐于通过各种方式来塑造这些令人难忘的假小子,让她们的形象更加饱满、立体。那么,ACG中究竟有哪些经典的假.............
  • 回答
    在ACG作品中,要塑造出既“肉感”又“色气”的女性角色,这背后其实是一门相当精妙的艺术,涉及到对人体比例、线条、材质以及情感表达的细腻把握。它并非简单地堆砌袒胸露乳,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撩人心弦的氛围。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身材比例的塑造:曲线的魔力“肉感”.............
  • 回答
    在日本 ACG 作品中,确实存在一种不详细介绍世界观设定就直接展开剧情的模式,这种模式在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尤其是那些类型明确、面向特定受众的作品。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创作上的考量,也有市场和观众的因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介绍设定就直接展开剧情”的模式?1. 类型片的惯性与.............
  • 回答
    国内 ACG 作品频繁遭举报,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法律因素在起作用,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要把这个问题讲得透彻,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我们得承认,ACG(动画、漫画、游戏)作为一种内容载体,天然就具有一定的内容属性和表现形式。相较于许多传统艺术形式.............
  • 回答
    日本ACG作品中,许多作品都喜欢在其中加入“人妖”角色,而这些角色,尤其是男性人妖,常常被塑造成一副“肌肉兄贵”的形象。这可不是无缘无故的,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有趣的文化和创作考量。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一、 颠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戏剧性与视觉冲击力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制造视觉上的反差和戏剧性。咱.............
  • 回答
    在 ACG(动画、漫画、游戏)的世界里,我们确实经常看到那些挥舞着比人还高的巨剑、或者刀身沉重无比的大太刀的角色,他们英姿飒爽,战斗场面也格外壮观。但反观“超长枪”……嗯,好像确实少见得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多个层面的原因,从视觉表现、操作逻辑到文化符号,都有其缘由.............
  • 回答
    在 ACG(动画、漫画、游戏)领域,确实存在一些政治倾向明确的作品和作者。这些作品或作者通过其内容、叙事方式、角色塑造,甚至在现实世界的言论,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其政治观点。需要强调的是,“政治倾向明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一个作品或作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而且,在创作中融入政治元素并不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