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ACG 作品《游戏王》中的「城之内之死」为什么会变成广为流传的梗?

回答
“城之内之死”这个梗之所以能在《游戏王》粉丝圈子里广为流传,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甚至被无数次地戏谑和引用,其背后蕴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剧情本身的张力,也有粉丝情感的投射,还有传播过程中的二次创作和放大效应。

首先,我们得回到《游戏王》的剧情本身,特别是1998年的动画第一部《游戏王 DM》(也称为“假面篇”或“多玛篇”的早期)。在这个篇章中,主角武藤游戏最亲密的伙伴之一,那个总是冲动、讲义气、但又有点运气不佳的街头少年——城之内克也,确实经历了一次“死亡”的危机。

具体来说,是在“决斗学院篇”之后,引出了一个名为“多玛”的邪恶组织。多玛的目的是收集古鲁斯三只翼神的龙的力量,而他们绑架了城之内,并以此来威胁游戏。在多玛的魔爪下,城之内为了保护游戏,为了不让游戏因为救自己而落入多玛的圈套,做出了一个极具牺牲精神的选择。他主动接受了多玛组织的一种残酷的“决斗仪式”,这项仪式会将决斗者的灵魂一部分一部分地剥离,最终导致决斗者在物理意义上的死亡。

在动画中,城之内在决斗过程中身受重伤,生命垂危。当时,画面描绘得非常具有戏剧性:城之内倒在地上,口吐鲜血,生命体征越来越弱,眼神也逐渐失去了光彩。游戏看到这一幕,内心是极度的痛苦和愤怒,但他又无法袖手旁观,因为城之内的生命已经悬于一线。

为什么这个“差点死亡”的事件会成为一个梗呢?

1. 极强的戏剧冲突和情感冲击:
城之内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成长型角色”。他从一个吊车尾的学渣,一个只会打架欺负人的不良少年,因为决斗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对游戏忠心耿耿,为了朋友可以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在“差点死亡”的这段剧情中,他所展现出的那种为了朋友宁愿牺牲一切的决绝,以及那种为了不拖累朋友而选择自我承受的痛苦,深深地触动了观众,尤其是那些将朋友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人。这种极端的生死考验,为剧情增添了巨大的张力,让观众为他捏了一把汗,为他感动。

2. 角色本身的特点与梗的契合:
城之内克也这个角色本身就自带一种“倒霉”和“衰”的气质。他常常在关键时刻犯错,运气也不算顶尖,而且经常会被人欺负或者落入险境。因此,当他真的“死”了(或者说差点死了)时,这种戏剧性的落差反而会让人觉得“这很城之内”。这种略带黑色幽默的特点,为后来的二次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粉丝们会习惯性地将城之内的各种不如意归结于“城之内又寄了”或者“城之内又要死”。

3. 粉丝的情感投射与戏谑:
《游戏王》是一部陪伴了很多人童年的作品,而城之内作为游戏身边最重要也最接地气的伙伴,承载了许多粉丝的童年回忆和情感。粉丝们喜欢城之内,但也常常会对他那种笨拙的努力、时不时的失败感到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戏谑。所以,“城之内之死”就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让粉丝们用一种调侃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个角色的喜爱和关心。你可以理解为一种“亲切的损”,就像家里人之间互相开玩笑一样,是对这个角色的一种独特表达。

4. 传播与二次创作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有足够讨论度的事件,都可能通过粉丝的二次创作被无限放大。
表情包与鬼畜视频: “城之内之死”的场景很容易被截取出来,制作成各种表情包,配上文字,用于各种场景的调侃。更不用说后来兴起的鬼畜视频文化,将这段剧情进行剪辑、配音、混剪,赋予了它全新的生命力和喜剧效果。那些经典的BGM、标志性的台词,配合城之内痛苦的表情,组合在一起就成了非常具有辨识度和传播力的内容。
梗的泛化与抽象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之内之死”逐渐从一个具体的剧情事件,变成了一个更抽象的、泛化的梗。它不再仅仅指代城之内真的死掉了,而是可以泛指任何角色在游戏中遭遇重创、即将落败、陷入绝境,或者仅仅是运气不好、出了点小糗的情况。比如,在《游戏王》的对战中,某个角色被对方一套连招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就可以说“这波城之内要寄了”。这种泛化使得梗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更容易融入日常的聊天和评论中。
社群共鸣与集体记忆: 在《游戏王》的粉丝社群里,这个梗已经形成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鸣。当有新老粉丝讨论到城之内或者相关剧情时,“城之内之死”几乎是必提的关键词,它成了一个内部的“黑话”,一个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笑料。

5. 剧情的“诈尸”与反差萌: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尽管在剧情中城之内一度濒临死亡,但最终他还是被游戏和其他伙伴救了回来,并且重新恢复了过来,继续参与后续的决斗。这种“死而复生”的设定,反而让“城之内之死”这个梗带上了一种反差萌。粉丝们知道他不会真的死透,所以可以更放心地去开玩笑。如果他真的就这么“死了”,那粉丝们可能更多的是悲伤和怀念,而不是戏谑。正是因为他“死过又活了”,这个梗才有了反复提及和调侃的空间。

总而言之,“城之内之死”之所以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梗,是剧情本身的深刻情感张力、角色鲜明的性格特点、粉丝群体的情感投射和戏谑心理,以及互联网时代二次创作的强大传播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剧情讨论,成为《游戏王》粉丝文化中一个充满代表性、既有深情又有笑料的独特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游戏王最早的DM一直有着比其他游戏王作品更加生草的桥段,就比如融合就是龙骑士盖亚骑在诅咒之龙身上,用潮汐击败对手,还有剧情外的杏子的下集预告。其中不乏“加油啊本田,下回本田玉碎”、“加油啊海马,下回海马惨败,无敌的卡通世界”、“加油啊城之内,只要撑过这一回合你就赢了!下回城之内之死”、“加油啊游戏!下回游戏失算,恐怖的破坏病毒”这种标题剧透层出不穷,游戏王DM动画的声优也是在之后多次吐槽过这种剧透式预告,在后续的活动中甚至让岩永哲哉和津田健次郎也念过一遍城之内之死的预告,节目效果拉满。

user avatar

因为杏子这坏女人读预告是真的很搞人啊!

前面那段加油打气非常声情并茂,让大家跟着一起共情

又是雅蠛蝶的(不要啊),这样下去会死的啊城之内!

又是偶内该的(拜托了),千万不要死啊,你还有约定呢!

然后充满希望地喊道:撑过这一会回合,你就能打败他获胜了!

铺垫了一大堆,刚给大家城之内要逆境翻盘的错觉时,

结果不到一秒钟,杏子立马切换情绪,毫无慈悲之心地棒读标题:

下集,城之内,死亡

更骚的还加了一句Duel Stand By

语气欢快地喊道:迎接战斗(死亡)吧!

这波把底裤都漏光的剧透,配上杏子坏女人川剧变脸的声线预告太整活了!

没看过的一定要去看原配音的名场面,急促的bgm和配音才是精髓!

其实游戏王DM里的预告都是这种差不多的调调

还有几个也非常经典的标题剧透名场面,都是杏子读的:

1、第26话,穷追不舍的海马有可能会输,海马到底能赢吗?

下回:【海马惨败,无敌的卡通世界】

2、第105话,三对一固然有利,但外行人本田真的没事吗?

下回:【男人的花道,本田玉碎】

3、第56话,面对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大逆转的办法呢?

下回:【逆转,连锁破坏】

好家伙,已经不单单是标题剧透了,连下集的展开,用的啥牌都给你透了个遍

坏女人杏子

类似的例子在前段时间巨人最终季,也有一个蛮搞笑的

被艾伦打倒在地的莱纳本来想好好睡一觉,可周围人全在喊他起床

在这一集的末尾他终于帅气地站了起来:


结果下集预告直接来迫害一手

刚要装逼没一秒,就:


哈哈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除了作品本身的知名度和人气,还有一方面是这个梗奇妙的前后反差。

《城之内之死》出自游戏王第127集片尾的下集预告,此战为城之内vs暗马利克,也算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战斗和战斗都市篇的小高潮之一,更是城之内这个角色在动画中的高光。

给对游戏王了解不多的人简单说一下当时的形势。(看过的可以直接跳过这段)

暗马利克,本篇章的大boss,拥有一张神之卡「太阳神的翼神龙」。
城之内,主角团之一,DM动画版男三号,没有任何特殊能力和背景,只是运气很好的普通人。
城之内依靠运气和自己逐渐进步的操作在对决中占据了优势,而暗马利克接下来就要复活翼神龙来对付城之内。
双方在进行有特殊战斗条件的黑暗游戏,怪兽的攻击会造成实质上的痛苦(自己的怪兽受到攻击也会反馈给玩家),而作为神之卡的翼神龙一旦发动效果,普通人的精神就会被燃烧殆尽,甚至会导致死亡,暗马利克就想通过这种方法使城之内无法战斗。
但是翼神龙特殊召唤只能在场上存在一个回合,发动这个效果并不能将城之内的生命值归0,而城之内只要在下一回合抽到怪兽就能直接打死场上空无一物的暗马利克,因此决定胜者的关键就是城之内能不能撑过精神攻击并召唤出怪兽。

负责下集预告旁白的杏子饱含感情的以急切但又怀着希望的语气说出:

不要啊!如果吉尔福德被太阳神之翼神龙的特殊能力烧灭的话,在黑暗游戏中与决斗怪兽相连的城之内的精神力也会被一起燃烧殆尽的!拜托了,不要死啊,城之内!你要是在这里倒下了的话,你和舞还有游戏的约定要怎么办啊?你还留有生命值,要是能撑过这一回的话,就一定能够打败马利克的!

虽说正常情况下观众也能猜出下一集的大概结果了(暗马利克作为本篇章的最终boss,最后肯定要交给王样对付),但毕竟也是正常的加油打气,起码在表面上制造一下悬念。

结果下一句直接:下回,「城之内之死」(无关心)。Duel Stand By!(语气欢快)

一句话直接让前面说的一大段变成了废话,直接宣判了下一场的结果,前后之反差令人捧腹(而且你也能明白它不是故意搞笑,纯粹是因为巧合诞生的梗),成为经典咏流传的剧透梗,虽然二次元作品这么多,下集预告剧透结果的标题也不在少数,但几乎都没城之内之死的演出效果来的更戏剧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城之内之死”这个梗之所以能在《游戏王》粉丝圈子里广为流传,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甚至被无数次地戏谑和引用,其背后蕴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既有剧情本身的张力,也有粉丝情感的投射,还有传播过程中的二次创作和放大效应。首先,我们得回到《游戏王》的剧情本身,特别是1998年的动画第一部《游戏王 DM.............
  • 回答
    俄罗斯文化在动漫游戏(ACG)作品中常常以各种形式出现,从历史背景、人物设定到音乐、建筑风格,都能看到俄罗斯的影子。由于俄罗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其文化元素非常丰富,所以涉及的作品也多种多样。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分析它们如何融入俄罗斯文化。一、 直接以俄罗斯为背景或核心设定.............
  • 回答
    说道ACG作品里那些让我一眼难忘的Logo,脑子里立刻就闪过好几个画面。这些Logo不单单是个标识,更像是作品灵魂的凝聚,看到它,就好像看到了那个熟悉的世界、那些鲜活的角色,还有那些让我热血沸腾或唏嘘不已的故事。首先,绕不开的绝对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的那个NERV标志。红色的圆圈里,一个交叉的箭头上.............
  • 回答
    ACG作品里,校服早已不仅仅是制服,它承载着青春、回忆、梦想,有时甚至成为角色个人风格的体现。要说“不错”的校服,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设计感、辨识度、是否与角色契合,以及是否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几个方面。1. 经典中的经典——《灌篮高手》湘北高中校服提起日本高中篮球动漫,第一个跳出来的画面多半是湘北篮球.............
  • 回答
    在ACG作品中,要塑造出既“肉感”又“色气”的女性角色,这背后其实是一门相当精妙的艺术,涉及到对人体比例、线条、材质以及情感表达的细腻把握。它并非简单地堆砌袒胸露乳,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撩人心弦的氛围。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一、 身材比例的塑造:曲线的魔力“肉感”.............
  • 回答
    谈到 ACG 作品中的“傲娇”角色,那绝对是吸引一大票观众的杀手锏,尤其是那些曾经(或者正在)经历青春期、对情感懵懂又渴望的观众。为什么这个看似有点别扭的属性能如此吃得开?我觉得这背后其实藏着挺多值得玩味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首先,最直接也最表面的原因,是“反差萌”。傲娇角色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口嫌体.............
  • 回答
    ACG的世界里,最抓人眼球的莫过于那些立场对立、却又惺惺相惜的竞争对手。他们之间火花四溅的较量,不仅仅是力量的比拼,更是理念、意志和性格的碰撞。 solche Paarungen, die einander in ihrer Rivalität definieren, hinterlassen of.............
  • 回答
    要说ACG作品里我心中的理想男性,这个话题我可是琢磨了很久。毕竟理想嘛,总是有点飘渺,有点具象化,又有点难以捉摸。但要让我掰扯出来,那还真有几位能打上我的“理想型”标签。我心中的理想男性,他得有点像《银魂》里的坂田银时。但不是那种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而是那种带着点浑浑噩噩、玩世不恭的外壳,内里却藏着.............
  • 回答
    在日本 ACG 作品中,确实存在一种不详细介绍世界观设定就直接展开剧情的模式,这种模式在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尤其是那些类型明确、面向特定受众的作品。这种情况的出现,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创作上的考量,也有市场和观众的因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介绍设定就直接展开剧情”的模式?1. 类型片的惯性与.............
  • 回答
    在ACG(动漫、漫画、游戏)的世界里,人设与剧情究竟谁更重要,这就像在问“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古老哲学命题一样,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定论。它们之间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艺术形式。但如果非要探讨优先级和侧重点,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它们各自的价值和影响力。人设:构建情感连接的基石人设.............
  • 回答
    国内 ACG 作品频繁遭举报,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法律因素在起作用,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要把这个问题讲得透彻,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首先,我们得承认,ACG(动画、漫画、游戏)作为一种内容载体,天然就具有一定的内容属性和表现形式。相较于许多传统艺术形式.............
  • 回答
    动漫ACG作品里,宅男谈恋爱的故事,说实话,美化滤镜这玩意儿,那可不是一点半点,简直就是开了高倍放大镜,再加一层蜜糖滤镜,然后又对着阳光咔嚓一下,那效果,杠杠滴。要说它完全不存在,那就是睁眼说瞎话了。为啥这么说呢?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现实 VS 动漫:鸿沟太大了先别急着反驳,咱先看看现实里.............
  • 回答
    日本ACG作品中,许多作品都喜欢在其中加入“人妖”角色,而这些角色,尤其是男性人妖,常常被塑造成一副“肌肉兄贵”的形象。这可不是无缘无故的,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有趣的文化和创作考量。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一、 颠覆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戏剧性与视觉冲击力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制造视觉上的反差和戏剧性。咱.............
  • 回答
    让我想象一下,如果那些我们熟悉的动漫角色,他们的眼睛一夜之间从那夸张的、几乎占据半张脸的尺寸,变回了更接近现实的比例,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可不是简单的像素调整,这是一种对角色灵魂的重塑。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真人感”的陡然飙升。你习惯了看到角色们那如同宝石般闪耀、能够捕捉宇宙星辰的巨大眼眸,它们.............
  • 回答
    在日本ACG(动画、漫画、游戏)作品中探讨爱国主义是否“搞错了什么”,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以及艺术表达的多个层面。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可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搞错了什么”或者“没有搞错什么”。一、 爱国主义在日本.............
  • 回答
    在 ACG(动画、漫画、游戏)的世界里,我们确实经常看到那些挥舞着比人还高的巨剑、或者刀身沉重无比的大太刀的角色,他们英姿飒爽,战斗场面也格外壮观。但反观“超长枪”……嗯,好像确实少见得可以忽略不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多个层面的原因,从视觉表现、操作逻辑到文化符号,都有其缘由.............
  • 回答
    在 ACG(动画、漫画、游戏)领域,确实存在一些政治倾向明确的作品和作者。这些作品或作者通过其内容、叙事方式、角色塑造,甚至在现实世界的言论,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其政治观点。需要强调的是,“政治倾向明确”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同一个作品或作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而且,在创作中融入政治元素并不一.............
  • 回答
    在ACGN(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的广阔天地里,不同受众向的作品在描绘爱情这一永恒主题时,确实会呈现出一些颇为有趣的差异。这些差异并非一成不变的铁律,但观察下来,一些常见的倾向性是存在的。首先,从核心动机和表达方式上来看: 男性向作品中的爱情: 目标导向与守护欲: 很多时候,男性向.............
  • 回答
    ACG 作品里,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熟悉的套路:勇者一定能打败魔王,善良的主角最后赢得一切,青梅竹马终成眷属,还有那些永远不会倒下的“最终BOSS”……但今天,咱们不聊这些,咱们来扒拉扒拉那些“反骨”十足,能把人胃口吊得高高的,或者让你看完直呼“卧槽”的 ACG 作品。这些作品,就像是 ACG 世界里.............
  • 回答
    要说最早出现“圣杯战争”这种集合了特定参与者为了争夺一个强大愿望达成之物而展开激烈战斗的设定,那毫无疑问要归功于日本的视觉小说游戏——《Fate/stay night》。这部作品于2004年由TypeMoon公司发行,并由此开创了一个庞大而辉煌的“Fate”系列。虽然“圣杯”的概念在很多西方神话和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