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通用汽车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在发展历程中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

回答
提起通用汽车,那可真是一家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企业。它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商,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个关于梦想、创新和变革的故事。要说它“是怎样的公司”,那真得从它的根说起,一步步看它如何走到今天,以及那些有趣的点点滴滴。

通用汽车:从零开始的造车传奇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简称GM)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魄力的故事。1908年,一家名叫奥兹莫比尔(Oldsmobile)的公司遇到了财务危机,而另一位汽车界的先驱,威廉·杜兰特(William C. Durant),这位曾经在马车制造领域叱咤风云的实业家,看到了汽车这个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他敏锐地意识到,仅凭一家公司无法抵御市场的风浪,只有整合资源、抱团取暖,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汽车时代占据一席之地。

于是,在杜兰特的一系列收购和整合下,通用汽车诞生了。这就像一个大胆的赌局,杜兰特将几家当时的小型汽车公司,包括奥兹莫比尔、凯迪拉克(Cadillac)、别克(Buick)等,一股脑地聚拢在一起,目标是打造一个能够与当时如日中天的福特(Ford)抗衡的汽车帝国。这种“并购整合”的策略,在当时可以说是前卫的,也奠定了通用汽车之后发展的重要基石。

野心勃勃的扩张与“全系列”战略

杜兰特的野心不止于此。他深谙“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道理。不同于亨利·福特“你想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只要它是黑色”的T型车策略,通用汽车开始推行“全系列”(fullline)战略。这意味着,它要生产价格不同、风格各异、定位不同的车型,满足从普通工薪阶层到富裕阶层的各种需求。

别克(Buick): 定位在中高档市场,以其质量可靠和性能稳定而著称。
凯迪拉克(Cadillac): 则是通用汽车的“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着豪华、尊贵和顶尖的造车工艺,是美国梦的象征之一。
奥兹莫比尔(Oldsmobile): 曾经是通用汽车的先驱,后来定位在别克之下,也曾创造过许多经典车型。
雪佛兰(Chevrolet): 在通用汽车早期,杜兰特邀请了瑞士赛车手和工程师路易斯·雪佛兰(Louis Chevrolet)共同创立了雪佛兰品牌,旨在生产价格亲民、性能出色的汽车,直接挑战福特的T型车,并迅速成为通用汽车销量的主力。

这种“分品牌、差异化”的策略,让通用汽车在市场上形成了强大的产品矩阵,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细分市场,这在当时的汽车行业里是首创。你可以想象一下,消费者走进通用汽车的展厅,就像走进一个品牌超市,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有意思的故事:

1. “让别人拥有汽车”的口号与“分期付款”的创新:
在通用汽车早期,汽车对于普通人来说仍然是奢侈品。亨利·福特虽然让汽车普及化,但价格仍然是门槛。通用汽车的领导者们,特别是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 Jr.),他接替了杜兰特,并对通用汽车进行了系统的管理和战略规划。斯隆意识到,如果想让更多人“拥有汽车”,就必须解决支付问题。
于是,通用汽车在1919年成立了“通用汽车接受公司”(GMAC),这就是现代汽车金融服务的雏形。通过提供分期付款计划,大大降低了购车门槛。这一创新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汽车在美国的普及,也让通用汽车在市场份额上超越了福特。这就像当年“家电下乡”的先行版本,让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消费品”。

2. “年度改款”的营销魔法:
同样是斯隆的功劳,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前瞻性的营销理念:“计划性报废”(Planned Obsolescence)。这并不是说让汽车质量不好,而是指通过每年对车型进行外观和功能的微小改进,让现有车型的车主觉得自己的车“过时”了,从而产生购买新款车的欲望。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汽车品牌每年都会推出新款车型,而且新款总会有些“不一样”。通用汽车是第一个系统性地运用这一策略的公司。这就像你每年都看到新款手机上市,即便旧款还能用,但你总会忍不住想买那个“更轻薄”、“摄像头更好”的新款。这种营销手段,至今仍在汽车行业被广泛应用。

3. “设计”成为制胜法宝:
在早期的汽车市场,汽车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但通用汽车,特别是凯迪拉克品牌,开始将“设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聘请了专业的工业设计师,开始注重汽车的外观美学,例如流线型的车身、铬合金的装饰、甚至座椅的舒适度和内饰的质感。
1930年代,通用汽车推出了“Eldorado”系列,以其前卫的设计和豪华的配置,成为了美国汽车设计的标杆。这些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营造一种“品味”和“身份”的象征。这就像如今我们选择汽车,除了看性能,颜值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4. 二战期间的“军工制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用汽车作为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为盟军提供军用物资的任务。他们将庞大的生产能力转向军工制造,生产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发动机、卡车、吉普车等等。据统计,通用汽车在战争期间为战争生产的物资价值相当于当时美国GDP的10%以上,这几乎是“倾尽全力”。
这段经历不仅展示了通用汽车的制造实力和国家责任感,也为它积累了在复杂生产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也为战后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用汽车的“DNA”: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通用汽车的核心特质:

强大的整合能力: 能够将不同品牌、不同产品线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市场合力。
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敢于创新,无论是市场策略还是金融服务,总能走在行业前列。
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 知道如何“喂饱”不同消费者的胃口,从经济实用到极致奢华,无所不包。
勇于变革与适应: 即使面对挑战和危机,也能迅速调整策略,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如今的通用汽车:

当然,通用汽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也经历过石油危机、经济衰退、以及2008年的破产重组。但每次危机,都像是一次“涅槃”,让它更加强大。

如今的通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雪佛兰、凯迪拉克、别克、GMC等多个品牌,并且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领域投入巨大。它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也在努力适应这个充满变革的新时代。

总而言之,通用汽车是一家充满历史厚重感,同时又不断拥抱变化的公司。它的故事,就是一部美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对未来的不懈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海是个好地方,在这里传过合资绯闻或最终实现合资的,都是国际大厂。

改革开放刚开始时,政府决定在上海建立轿车生产基地,当时首选合资对象是丰田。

不过同一时间,丰田正投入大量精力在北美打造雷克萨斯品牌,无暇考虑合资事宜。加上丰田高层认为,那时国内消费力低下,应该先合力发展商用车市场为主,不愿投巨资到轿车项目。

之后德国人抓住了机会,1985年上海大众公司正式成立。

后来丰田感到后悔,1994年时任丰田社长的丰田达郎访问中国,正式向中方表达了合资轿车项目的意愿,向上海表示愿合资生产20万辆皇冠。

不过此事最终没能成行,原因是当时国内发布了首个汽车产业政策,政府为整顿“散乱差”的结构状态,到1995年年底前不再批准轿车和轻型车的新整车项目。

直至1997年,上汽以“浦东轿车项目”成功吸引到了通用汽车。

商用车先行

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有限条件,以及1988年国家曾提出过轿车生产布局的“三大三小两微”战略,大多国际厂商开始乘用车项目合资前,都有过一段商用车项目经历。

(备注:“三大三小两微”战略,即国家只支持一汽大众、东风神龙公司、上汽大众的“三大”和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和广州标致的“三小”以及军工系统的长安和贵州云雀作为“两微”的基地建设。)

恰巧的是,在和上海合作前,通用和丰田都选择了同一家企业合作过,那就是金杯汽车。

实际上,丰田与金杯的合作要更早,双方在1984年就签订了技术合作合同,引进“海狮”的散件进行组装,丰田则从生产到销售方面向中方提供援助。

后来金杯海狮的热销不用多说,尽管如此,丰田并未抓紧机会加快合资进程,而是一直采用CKD方式合作。

待日本人开始想合资时,华晨汽车化身为“程咬金”,通过资本操作掌握了金杯公司40%股权,并得到沈阳政府支持,使其成为国内第一家赴国际市场上市的企业,也使丰田合资计划流产。

相比之下,通用与金杯的合作要大胆许多。

在第一辆金杯海狮下线的1991年,金杯和通用即合资组建金杯通用汽车公司,中外双方分别持股70%和30%,生产雪佛兰S10系列轻型载货汽车。

通用下决心能比丰田快,除了是美国和日本人之间的性格差异,实际还因为通用在几年前也曾错失过好项目,吃过教训后才知耻后勇。

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过国内“缺重少轻”的局面,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就此希望在北京建立一个大型汽车联合企业,以轻型车为主,包括轿车、客货两用车等车型,此时先想到的合资对象就是通用。

后来考虑到单靠北京力量不够,中汽还联合了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参加。可惜的是,由于中外双方在大型铸造厂的选址问题上意见不同,此宏大项目就此告吹。

随后才有了金杯通用。

不过一时冲动的结果可不怎样好,金杯通用的经营情况,要逊于丰田和金杯的合作,仅盈利1年后就出现问题。

到1995年,公司累计亏损2.67亿元,随后双方决定重组公司。

1998年6月,双方决定共同增加1亿美元总投资,注册资本也提升至过亿美元,并把股份比例五五分,生产雪佛兰开拓者和皮卡车型。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转好,从2000年12月第一辆整车下线,到2003年8月因销量不佳停产,过程耗时不到3年。

在销量节节败退里,金杯在合资公司里的占股随之降低,先是在2001年最后一天将25%股权售出给辽宁系公司,随后在2004年3月,原中资股东无偿将50%全部转让给上海通用,后者则一次性支付1.4亿、作为金杯向合资公司提供的股东贷款赔偿。

之后,上汽、上海通用和通用重组“金杯通用公司”,将GL8转移到原生产基地投产。

与上汽合资那些事

1994年的汽车产业政策变化很大,上文提到过本来政府打算不再批准新的整车项目。

但到了同年11月,官方在一次轿车技术交流会上表示,中国汽车工业将把主要方向从载货车转为轿车生产,还把公费购买市场转为家庭消费为主。

这份橄榄枝,在后来几年里成功促成了不少合资企业。至于通用,也算终于等来了机会。

实际当时与上汽谈判的有通用、丰田和福特。

丰田是由于政策原因被拦截了,福特则过于坚持要求控股比例大于50%,与政策相抵触而被放弃。

通用自然成为了最后的选择,而且它出手阔绰,一来就愿意投15亿美元,比起后来的长安福特,后者一开始的总投资额不过是9800万美元。

反之上汽的态度,其一方面希望引入新合作对象来抗衡大众,迫使其引入新车型;另一方面看中了通用的德尔福在零部件配套的优势,于是在“浦东轿车项目”上,双方很快达成共识。

1997年3月,双方正式签署合资合同,通用答应将彼时最新车型带到中国,共同发展中高级轿车项目。

其实,和金杯一样,通用最先希望引入雪佛兰品牌国产。不过也许是看到了金杯通用的下场,加上中方认为雪佛兰的档次太低,于是不再考虑。

后来,通用又向中国推荐了欧宝。但经过调研发现,彼时国内市场主要是公务车市场,倾向于大排量和大尺寸车型,因此欧宝就此没有下文了。

最后选择就在别克和凯迪拉克之间,由于通用当时不想国产凯迪拉克,于是最终决定唯有别克了。

通用选择别克还有个原因,因为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别克就已经出口产品到中国,甚至从30年代开始成为了政商界名人的座驾。后来通用在合资前做过市场调查,上海地区老一辈的人还记得老上海时代的别克、克莱斯勒等轿车,这点使他们提升了信心。

有一点需要承认的是,中外双方都积极地为合资公司创造有利条件,例如说政策调整方面。

外界将1999年官方对官员配车标准的修改,看作这是为支持上海通用发展中高级轿车的举动。

当年3月颁布的标准是,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配备3.0L及以下、价格45万以内的轿车,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使用排量3.0L及以下、价格35万以内的轿车。相比以往,这次修改增加了价格限制,以防官员斥资购买豪车。

其时3.0L别克国产车型的最低售价为31.8万元、最高为36.9万。

但要说这样改是为别克量身定制,也不完全是。

同样是1999年3月,第一辆广本雅阁正式下线。在后来的上市里,其搭载了2.3L发动机,售价29.8万,比原来进口的43万便宜不少。

至于通用方面,最大的支持莫过于充分尊重市场而进行本土化,其为国产GL8,就做了600多项修改,像增加空调调节和电台按钮、把悬架调得更软去适应路况等等。

联系到1996年1月,奥迪和一汽大众签署了“奥迪A6中国型轿车联合开发协议”,决定在中国版奥迪A6上加长100毫米轴距。就本土化的积极应对方面,通用和大众诠释了它俩为什么能成为大品牌的原因。

神车来了

出于增加微车来完善产品序列,上汽和柳州五菱汽车率先合作。2001年7月19日,上汽通过资产划拨方式重组五菱,受让75.9%股权,成立上汽五菱。

一年多后,通用入局,三方组建上汽通用五菱,持股比例分别是通用34%、上汽50.1%、柳州五菱15.9%。

通用为什么要加入原上汽五菱,这需要回到其时的大背景。

那会儿通用正在全球快速扩张,2000年与菲亚特组成联盟;01年6月在俄罗斯组建合资企业;02年联合铃木和上汽收购大宇汽车;03年在泰国投产五十铃皮卡“D-MAX”等等。

至于五菱,通用希望借其低成本的造车方式,将产品打进印度,与当地的塔塔、铃木等争夺市场。

从2008年开始,五菱鸿途和五菱荣光挂雪佛兰标,率先向南美、中东和北非等新兴市场出口五菱微型汽车。

在此心疼雪佛兰半秒,结合当年通用最初借雪佛兰进入中国的做法,该品牌就是注定要成为做牛做马的开路先锋……

2003年12月,上汽通用五菱首款轿车雪佛兰乐驰正式上市,不过由于那时奇瑞QQ正大行其道,乐驰也只能靠着边走。2005年,乐驰销量为2.7万辆,QQ则有11.6万辆。直至2010年,乐驰达到最高峰的7.8万辆,反之QQ有15.2万辆。

不过得益于五菱之光、以及长安开始从微车转移到轿车为主,上汽通用五菱在2006年即以40万辆产销量超过长安,从此成为国内微型车一哥直至当下。

一边是国内增长迅猛、但只占少部分股权;一边是印度市场快速发展,但印度公司落后于大环境,通用从2006年开始,就开始与其余合资两方协商,希望以轿车项目为砝码,收购广西方面所持股份。

一开始,五菱集团对此并不答允,广西政府从中协调,要求通用在当地生产中级轿车作为条件,通用没有拒绝。

但上汽通用五菱最大股东是上汽,它拒绝了。

时间拖了3年到2009年,时任通用总裁甘文维与广西自治区主席会面,前者当场承诺愿意以一款轿车项目,换取广西政府所持股份。

原本通用是想全部收购五菱的15.9%股份,当地政府也做好了“无偿转让五菱品牌“的准备,但由于其时通用美国正处于破产状态,广西有所顾虑,最后只愿意出让10%股权,双方之间就此达成协议。

最关键因素来了。

财政部要求从2010年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母公司需要绝对控股子公司才能合并报表。在此情况下,上汽希望通用出让其所持有的1%合资公司股份,美国人点头答应,上汽持有上汽通用51%股份,后者也允许引进中级轿车项目到广西。

再者,通用出让印度工厂的部分股权给上汽,后者也允许它增持上汽通用五菱合资公司了。

后来,通用以支付5100万美元现金购买了五菱10%股权,使所持比例增至44%,五菱占比则下降到5.9%。

2010年起,上汽和通用重组通用汽车印度公司

同年11月22日,上汽通用五菱首款中级轿车宝骏630在柳州下线。

再后来,五菱鸿途和五菱宏光被挂上雪佛兰标被引进到印度。

但神车也有水土不服的时候,以2015年上半年数据为例,五菱宏光最高的月销售量只有549辆,与国内表现大相径庭。从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雪佛兰印度市场份额仅占1.42%。

上汽对此早有判断,其时一名高层接受采访说到,“印度合资公司短期实现赢利的可能性比较小,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业绩,于是我们主动放弃了印度市场股权”。

2012年10月,通用宣布从上汽手中回购印度业务部门50%股权中的绝大多数份额。

再后来,通用也不玩了,其在去年宣布退出印度。

反倒上汽此时有了兴致,先是抛售其在通用印度公司剩余的7%股份,再另外设立新公司接手通用印度Halol工厂,开始独立运作印度市场。

上汽宣布,将设立第一家全资拥有的印度汽车制造工厂,引进名爵品牌,预计于2019年开始运营。

通用和上汽的一甩一接,合作无间。

当然,这20年里的一甩一接的东西有很多,不同股权、生产线等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