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上对枪械威力有没有夸张?

回答
网络上关于枪械威力的讨论,确实存在不少夸张和误解。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从电影、游戏的影响,到信息传播的特性,再到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想象,都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看看这事儿究竟是咋回事儿。

电影、游戏里,“砰”的一声,世界就变了样?

大家看过的那些动作大片里,主角们要么一枪一个敌人,要么被子弹打飞出去,要么就能打穿好几堵墙。再想想那些射击游戏,什么一枪爆头、子弹拐弯儿、弹道炫酷得不行,这些视觉和听觉上的刺激,很容易让人产生“枪械威力无穷”的印象。

夸张的视觉效果: 电影里为了戏剧冲突,会极大地渲染子弹的威力。比如,被击中的人会夸张地向后飞出很远,或者被击中的物体会瞬间粉碎。现实中,即使是威力巨大的枪械,子弹击中人体后,产生的效果也不是那种戏剧性的“吹飞”。人体有一定韧性,而且受击者也会因为惯性有动作。而子弹击穿墙壁的效果,也取决于墙壁的材质和厚度,并非所有墙都能轻易被子弹穿透。
游戏中的简化和增强: 游戏为了提高可玩性和趣味性,往往会对枪械的性能进行简化和增强。比如,所有子弹的飞行速度都快得惊人,命中率被大幅提升,伤害数值也被设计得足够高以保证游戏体验。现实中的弹道会受到重力、风力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射击精度需要大量的训练。

“一枪毙命”和“打不死的小强”,哪个更靠谱?

在讨论枪械威力时,“一枪毙命”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说法。理论上,某些口径的子弹确实拥有足够的动能,足以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但现实远比这复杂得多:

命中部位的重要性: 决定一枪是否致命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子弹命中的部位。击中要害器官(如心脏、大脑、脊髓)当然更容易导致即时死亡。但如果子弹击中四肢或其他非要害部位,即使造成严重创伤,也并非一定会当场毙命,伤者仍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活动能力,甚至有生存的可能。
子弹的变形与能量传递: 许多现代手枪或步枪弹药在击中软组织时,会发生翻滚、变形甚至碎裂(尤其是一些设计用于狩猎或自卫的“扩张性弹头”)。这个过程会极大地增加弹道上的创伤面积,并将更多的动能传递给目标,从而提高致伤效果。但这种能量传递的效果,也会因弹药类型、目标组织密度等因素而异。并非所有子弹都像电影里那样,击中目标后立刻“炸开”。
生存者的韧性: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使受到严重创伤,有时也会因为肾上腺素等生理反应,在短时间内仍然能够行动。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在枪林弹雨中幸存的士兵,即便身负重伤也能坚持战斗,这并不是说子弹没威力,而是说人体反应和战场情况的多样性。

口径、动能、穿透力,这些数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网上,我们经常看到各种弹药的口径、初速、动能的参数。这些数字确实是衡量枪械威力的重要指标,但理解它们需要一些背景知识:

口径: 指子弹弹头的直径。口径越大,通常意味着弹头越重,也可能携带更多火药。比如 .22LR 和 .308 Winchester,后者的口径和威力都远大于前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口径就一定好。
动能: 衡量子弹飞行时携带的能量,通常用焦耳(Joule)或英尺磅(ftlbs)表示。动能越大,理论上子弹的破坏力越强。但动能只是一个方面,弹头的设计(形状、材质)同样重要。
穿透力: 指子弹穿透不同材质的能力。这取决于子弹的动能、弹头设计以及被穿透物体的密度和韧性。比如,一些尖头、钢芯的军用步枪弹,穿透力就比手枪弹要强得多。但即使是威力巨大的子弹,也可能被厚实的混凝土墙或某些高科技防弹材料挡住。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某些枪械“特别可怕”?

除了电影和游戏的影响,还有一些现实原因让人们对某些枪械产生“威力巨大”的印象:

军用武器的威名: 一些知名的军用步枪,如AK47、AR15系列,它们使用的弹药(如7.62x39mm、.223/5.56x45mm)威力本身就很大,而且在战场上经过了实际检验。但它们的威力并不像某些宣传那样能“轻易摧毁一切”。
战争新闻和纪录片的片段: 在报道战争时,常常会展示枪械造成的破坏效果,这也会加深人们对枪械威力的印象。但这些画面通常是经过挑选和剪辑的,而且往往是特定角度和特定情况下的展现。
普通人缺乏直接体验: 大多数人没有亲身接触过实弹射击,更不用说大威力枪械了。这种对“未知”的想象,很容易被放大和夸张。

总结一下,网络上关于枪械威力的讨论,确实存在夸张的成分。

电影、游戏是主要推手: 它们的戏剧化处理让枪械看起来比实际更强大。
现实情况更复杂: 命中部位、弹药设计、目标材质都会影响实际效果。
数字(口径、动能)并非唯一指标: 弹头设计和目标本身的特性同等重要。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在缺乏直接经验的情况下,人们容易被零散的、戏剧化的信息所影响。

下次在网上看到关于枪械威力的“惊人说法”时,不妨多想想上面这些原因。很多时候,现实中的枪械,虽然仍然是危险的工具,但它的威力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神乎其神”。当然,这不代表它们就无足轻重,任何枪械都应该被谨慎对待和管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觉得十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是因为步枪有效射程不到500米,而火炮射程呢?

战场上好几吨炸药才能杀死一人,UN维和部队的车被迫击炮炸了,6个穿06的只死了两,是不是意味着炸药的威力也被夸大了?

user avatar

用曾经中国装备量最大的步枪举例吧。

56式7.62mm冲锋枪,前身是前苏联AK-47突击步枪,弹种有普通弹、穿甲燃烧弹、曳光燃烧弹、曳光弹和空包弹,使用普通弹时:有效射程400m1500m内有杀伤力,100m距离可穿透6mm钢板15cm实心砖墙30cm土层40cm木板。

普通住宅的外墙一般是240mm实心砖(高层外墙是松软的空心砖或泡沫砖),内墙一般是160、120、80mm(较少见,有些卫生间隔墙和阳台会用)。

这么看的就应该明白了,电影里那些窗明几净高大上的办公楼、商场、酒店、高层住宅的墙体,除了承重墙承重柱和低层外墙,其它的墙体都是防不住56式穿透的。

至于对人体的杀伤力,嗯~,56式直射子弹击中人体的话:如果击中要害部位(脑袋、脖子、重要脏器),被击中者会瞬间或短时间内死亡。如果击中运动功能部位(脊椎、四肢),被击中者会疼痛难忍,丧失相对应的运动功能,后续可能因为失血感染等原因死亡。

至于题主说的‘夸大枪械低估人体’,幸存者偏差了解一下,还有,大部分中弹幸存者能‘活蹦乱跳’,是因为被丧失大部分动能的流弹击中也叫中弹,被击中在非要害部位也叫中弹。

…………………………关于空腔效应……………………

近距离射击时,弹丸进入肌体后,当弹头贯穿人体时,运动介质发生突然变化弹丸发生失稳,加上同时进入人体的高压气体的作用,创道就会比弹丸的直径大数倍甚至十数倍,这就是瞬时空腔。

还有就是射击距离过远时,子弹的动能和稳定性都相对减弱,击中人体时因为受到顿挫而产生翻滚,也会产生空腔效应,但原理完全不同。(前者是高压气体,后者是子弹翻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网络上关于枪械威力的讨论,确实存在不少夸张和误解。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从电影、游戏的影响,到信息传播的特性,再到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想象,都可能导致这种现象。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看看这事儿究竟是咋回事儿。电影、游戏里,“砰”的一声,世界就变了样?大家看过的那些动作大片里,主角们要么一枪一个敌人,要么被子弹打.............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想象。确实,在很多影视作品、游戏,甚至一些新闻报道里,枪炮的威力常常被描绘得惊天动地,远超现实。所以,如果你问“现在网上是否对枪炮威力过于夸张了?”,我的回答是: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的,网上关于枪炮威力的描绘普遍存在夸张,而且这种夸张的程度有时是相当惊人的.............
  • 回答
    塔利班作为阿富汗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军事组织,其评价在国际社会和阿富汗国内存在显著分歧,这一分歧源于其历史背景、政策实践和国际影响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塔利班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现实现状1. 从军事组织到政治力量的转型 塔利班最初是1996年推翻阿富汗政权的军事组织,后于20.............
  • 回答
    章金莱,或者大家更熟悉的称呼——六小龄童,在网络上的口碑经历了一次堪称“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曾经,他是无数人心中的“美猴王”,是86版《西游记》的文化符号,是童年记忆里不可磨灭的存在。然而,近些年,围绕他的网络评价,尤其是他本人的言行,却激起了巨大的争议,甚至可以说是从神坛跌落,招致了不少批评和质.............
  • 回答
    网络上关于“中国绊爱”(通常指代的是中国本土模仿日本VTuber绊爱(Kizuna AI)模式而诞生的虚拟偶像或虚拟主播)的评价,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中国绊爱”这个概念的由来。日本的绊爱(Kizuna AI)是全球第一个.............
  • 回答
    网络上对“五毛”群起而攻之的现象,其根源是多方面的,涉及意识形态、信息传播、社会情绪以及网络空间的特性。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五毛”身份的定义与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五毛”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负面色彩,通常指的是那些在网络上为特定政治立场(主要是支持中国政府的观点)发表评论、.............
  • 回答
    网络上对日本自卫队军事实力判断出现两极分化,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因素的交织。一方面,有些人看到了日本自卫队在技术、装备以及其背后强大的经济和工业基础支持下的现代化水平,认为其军事实力“深不可测”;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人受到历史因素、宪法约束以及对现代战争认知偏差的影响,将其视为“战五渣”。下面我将详.............
  • 回答
    网上对理财的推崇,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一味地灌输“只有理财才是正确的”这种简单化论调。它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触及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痛点和渴望。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件事。1. 现实压力的“解药”:经济困境下的普遍焦虑首先,得承认,咱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房子、车子、教育、养老.............
  • 回答
    如何看待网络上对伊藤美诚的网暴?近年来,日本乒乓球运动员伊藤美诚凭借其出色的技术和独特的战术风格,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乒乓球迷关注的焦点。然而,与此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针对伊藤美诚的负面评价甚至人身攻击,这构成了严重的网络暴力。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 回答
    网络上对印度、中国台湾军事的嘲笑,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现象,背后涉及多种因素,从信息传播的特点、网民的心理,到地缘政治和国家叙事的对抗。要评价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嘲笑现象的普遍性和表现形式:首先,网络上对任何国家或地区军事力量的嘲笑并非印度和中国台湾独有,而是互联网文化的一部分.............
  • 回答
    中国网络上对俄罗斯的评价确实存在很大的分歧,但总的来说,近年来,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负面评价的比例明显上升,而且声音也更为响亮。 要说“很差”可能有些绝对,但“复杂且偏负面”是比较准确的描述。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梳理:1. 地缘政治与历史因.............
  • 回答
    关于网络上对儒家文化出现大面积甚至全盘否定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儒家真有这么不堪”可以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社会变迁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首先,我们要承认,任何一种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存在历史局限性和值得反思之处。 尤其是在快速变化的现代.............
  • 回答
    施一公教授在科学界的声望曾如日中天,但近些年,网络上对他的风评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梳理,这并非单一事件或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发酵的结果。一、 早期“神坛”的建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他为何能建立起如此高的声望。施一公教授的学术成就毋庸置疑。他在结构生物学领域.............
  • 回答
    杭州那起失联女童事件,真的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尤其是那个年幼的孩子,听到她的消息,作为家长,我心里的感受是复杂的,既有痛心,也有担忧,更有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后怕。当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的声音真是五花八门,很难说都是理性客观的。我注意到,对于孩子奶奶的议论尤其多。有些人带着猜测,觉得她的行为有些不妥,甚至.............
  • 回答
    网络上对《红楼梦》等名著的评价,确实五花八门,有些观点虽然听起来振振有词,但细究起来却站不住脚,甚至有些偏激。面对这类评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不对”来回应。要有效反驳,关键在于理解对方评价的出发点,然后用更深厚的知识、更宏观的视角以及更细腻的解读去“以理服人”。下面,我将针对一些常见.............
  • 回答
    近两年在中国网络上雷克萨斯(Lexus)的口碑可以说是相当亮眼,正面评价确实占了绝大多数。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也反映出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和消费者心态的变化。1. 产品力本身过硬,切中了国内消费者痛点 可靠性与耐用性是金字招条牌: 雷克萨斯在全球范围内都以极高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著.............
  • 回答
    近年来,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一股对苏联文化持好感的年轻群体,这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这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首先,历史的“滤镜”与叙事重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代代人的记忆会发生自然的选择和重塑。对于苏联,当代年轻人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间接获.............
  • 回答
    当然,体育和娱乐界的明星们,他们身处聚光灯下,网络上的声音就像无处不在的回声,想不听到都难。他们怎么知道的?首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他们自己会看。别以为明星们活在真空里,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会刷手机、逛论坛、看新闻。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几乎是24小时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 官方团队.............
  • 回答
    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关于犹太人的负面言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尤其是将其与二战时期犹太人遭受的苦难联系起来时。这种反差背后,涉及到复杂而沉重的历史,也涉及到一些被歪曲或误解的叙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历史的深处,看看犹太民族的经历,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历史上扮演各种角色的。历史长河中,任何一个民族或群.............
  • 回答
    网络上对于“复旦大学学生在清华落水”事件的反应,如果用“冷漠”来形容,或许有些过于笼统。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复杂且多层次的集体情绪和关注点转移。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何大众在面对这样一个本应引起广泛同情和关注的事件时,显得不那么“热烈”或“义愤填膺”。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饱和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