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斯基摩人捕杀北极熊的说法是真是假?

回答
关于爱斯基摩人(现在更常称为因纽特人)是否捕杀北极熊,答案是:是,而且至今仍然在进行,但并非随意猎杀,而是受到严格的管控和传统习俗的约束。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故事,涉及到生存、文化、环境以及现代法律的交织。我们来一点一点地剖析:

1. 历史渊源与生存的必然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极端严酷的北极环境中,食物来源非常有限。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因纽特人来说,北极熊一直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营养价值: 北极熊的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这在寒冷的北极地区是维持生命和能量的关键。它们的脂肪还可以被提炼出来作为照明和取暖的燃料。
皮毛的用途: 北极熊厚实的皮毛不仅保暖效果极佳,是制作衣物(如外套、裤子、靴子)的优质材料,还能用来制作帐篷、床铺等。
骨骼和牙齿的利用: 北极熊的骨骼和牙齿也被用于制作工具、武器、装饰品等,体现了对动物每一部分的充分利用,这是一种非常注重可持续性的生存方式。
精神象征: 在许多因纽特人的文化中,北极熊不仅仅是猎物,更是强大、勇气和适应力的象征,与他们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连。狩猎北极熊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仪式。

所以,从历史上来看,因纽特人捕猎北极熊是他们能够在那片土地上生存下来的基本技能和必要条件。这是一种基于对环境深刻理解和长期适应的生存策略。

2. 现代的管控与限额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全球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北极熊的生存状况受到了广泛关注。北极熊的数量在一些地区确实面临威胁,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导致的栖息地(海冰)减少,以及历史上某些地区的过度捕猎。

因此,现在因纽特人对北极熊的捕猎是受到严格管控的:

科学评估与配额: 各国的野生动物管理机构会根据对北极熊种群数量的科学评估,设定年度捕猎配额。这些配额通常非常严格,并会根据种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整。
因纽特人自治与管理: 在加拿大和格陵兰等地,因纽特人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并在北极熊的管理和保护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基于长期的传统知识和对当地环境的了解,参与制定和执行捕猎规则,确保狩猎的可持续性。这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因纽特人都可以随意猎杀北极熊,而是只有持有许可证、遵循配额和规定的猎人才能进行。
传统知识的价值: 因纽特人的传统知识在北极熊的监测和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对北极熊的行为模式、迁徙路线以及健康状况有着非常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些都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3. 误解与污名化

有时候,“爱斯基摩人捕杀北极熊”的说法可能会被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曲解为残忍或破坏性的行为。这是一种误解,源于对北极熊作为“可爱”动物的刻板印象,以及对因纽特人传统生活方式的隔阂。

生存 vs. 娱乐: 需要强调的是,因纽特人的捕猎行为是为了生存和维持文化,而不是出于娱乐或商业目的(尽管在某些情况下,会有限度的出售皮毛,但受到严格监管)。
环境的责任感: 许多因纽特人自身也是环境保护的坚定支持者,他们深知北极生态系统的脆弱,也对北极熊的未来充满担忧。他们的许多传统实践本身就蕴含着尊重自然和可持续利用的智慧。

总结一下,爱斯基摩人(因纽特人)捕杀北极熊的说法是真实的,但绝非随意或滥捕。 这是一个跨越了历史、文化和生存方式的议题。他们的狩猎是基于生存的需要和深厚的传统,并在现代受到严格的科学评估和管理框架的约束,以确保北极熊种群的可持续性。将此视为一种掠夺,是对因纽特人智慧和生存智慧的低估。他们与北极熊的关系,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相互依存,其中包含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环境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纽特人世代居住在北极圈内,因此不光是加拿大,阿拉斯加、格陵兰等地都有这个民族,只是加拿大境内的人口数量最多。所以,因纽特人曾经占有半个北冰洋?他们有着怎样的饮食习惯,捕杀北极熊是真的吗?


展开一张加拿大地图,会发现最西南端的温哥华位于北纬50度,已经比黑龙江省的哈尔滨还要再往北500公里。东南的大都市多伦多也处在北纬43度,跟吉林省长春的纬度差不多。可想而知,加拿大北部,早已深入北极圈内,该是多么的冰天雪地。


也是挺冷的


而加拿大的“东北人“-因纽特人(Inuit),在这终年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生活生活了将近一万年,差不多可以说是地表最强悍的民族了。


冰天雪地的努纳武特

(加拿大北部)


他们曾被俗称为“爱斯基摩人(Eskimos)”——这个词实为北美另外一个原住民族印第安人的语言,嘲笑因纽特族是“吃生肉的人”——现在为了表示尊重,便也改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因纽特(真正的人)”来称呼这个民族。





在加拿大,因纽特人居住在努纳武特地区(Nunavut)、魁北克的部分地区,以及西北地区(Northwest Territories)。他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东亚地区,大约与我们中国人是近亲。


在公元一千年前,因纽特人从东亚北上西伯利亚,而后越过当时尚浅的白令海峡,到达今天的阿拉斯加地区。随后他们又继续向东迁徙至今天的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地区。


翻山越岭而来


此时严酷的生存环境已经使他们的身型变的与亚洲亲戚不太一样:因纽特人身材更矮小以减少暴露在冷空气中的面积、鼻子变得宽大而修长以避免冷空气影响肺部、眼睛更加细小以防止极地冰雪反射的阳光刺激。



这支奇特的民族,就是加拿大这个北方国度的“东北银”,举手投足之间充满了神秘范。


加国东北名吃


在中国说到东北菜,小鸡炖蘑菇、白菜炖豆腐、酸菜馅饺子早已家喻户晓。东北相对低的纬度和肥沃的黑土地,让这里的物产比之真正的北国要丰富很多。


东北人不仅有足够的粮食喂饱自己,还有不少剩余资源搞些副食品。山林中的珍馐也让东北人的餐桌越发丰富起来。


饿了。。


酸菜馅饺子



高能预警


但加拿大东北的因纽特人,因着北极严酷的环境,只能忍受非常单一的食物体系。蔬菜和家畜都是他们不可能得到的奢侈品,他们万年间都只依靠狩猎来的鱼肉生存繁衍。其实那些印第安人所说并没有错,因纽特人吃的的确是生肉。


鱼肉之外,也并不挑食


听上去有点惊悚,但是千真万确。生肉,特别还是要有点腐烂气息的肉,在因纽特人的家里就是家常便饭。并且这些生肉也不是我们日常能取得的猪牛羊,而是一些仅在北极圈内出现的生物:海豹、鲸鱼、雪狐、雪兔、鲑鱼、海鸟、甚至是北极熊。


你也不例外


可以说,北极的飞禽走兽,无不是因纽特人菜单上的美食。烹饪方式简单明了——全部生生吃下肚。想吃熟食不但不太可能,反而还会被视作不正确的。


这种特殊的习俗,其实是因纽特人为适应北极环境而演变成的。


小伙子~内心毫无波动


在无边的冰雪世界里是没有希望随处生火的。不过这只是因纽特人吃生肉的次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这里没有蔬菜水果,人们只能从肉类中摄取维持生命必需的维生素。肉类中维生素在熟成过程中会大量分解,为了追求口感而损失掉营养,难怪会被看成是“糟蹋食物”。


小姑娘~厄,您慢吃


一个人一辈子不吃蔬果,这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所以早在1951年,就有德国医学家深入因纽特人的族群,为四千多个人做了身体检查,结果并没有发现任何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症状。在极夜终日黑暗的时候,他们也不曾换上维生素D缺乏症。


身体倍儿棒的样子


相反,一旦因纽特人接触到我们日常食用的米面糖类饮食,健康就会快速变差。他们的身体早已习惯高蛋白的肉食,对于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代谢反而变差。因此,接触到外族饮食的因纽特人非常容易变的过胖以及引发心血管疾病。

(所以你们也不许吃米饭?不存在的)


每天三顿肉,强壮因纽特人


石器时代大餐


道理你都懂,但是具体吃什么还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百闻不如一吃,当我们在小特鲁多的欢迎中乘着狗拉雪橇,来到因纽特人用鲸鱼骨和冰块建造的浪漫冰屋(Igloo)中做客时,应该期待主人会端出什么料理来温暖我们的身心呢?


上门做客

第一道冷盘先是一盘鲸鱼脂肪刺身。一块块淡黄色的鲸脂带着厚实Q弹的鱼皮,天然的凝固着,据说有着自然的咸味和淡淡的坚果香。


鲸脂手指饼?


第二道冷盘是一盘海豹肝刺身。海豹是这里非常常见的食物之一,大概与猪的级别相当。从皮到肉到内脏都是因纽特人的最爱。海豹肝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对于雪地里至关重要的视觉和快速发育都大有好处,难怪是因纽特人最喜欢的冷盘。


你俩没啥区别..


比猪肝如何?


第三道大菜登场,是一盘北极驯鹿肉肋排。这个我们可以理解,就连红楼梦里那群红粉娇娃,下雪天要吟诗也是会要块鹿肉来边吃边玩。不过请千万不要靠近火边,万一不小心熟了就不营养了。



第四道大菜登场,是一碗海豹油渍鲸鱼肉。海豹油的美味是大家绝对不能错过的,它相当于因纽特人的老干妈。什么东西切成块在海豹油里泡一泡就都成了美味,再冷冷喝上几口,绝对可以抵御门外极地的寒气。


@北极老干妈


压轴的大菜终于要登场了,那就是香喷喷的北极熊肉。虽然北极熊是保育类动物,不过为了照顾因纽特人的生活,加拿大政府每年还是有开放30个捕杀的名额给他们。能碰到一次吃熊肉绝对是好运气,但还是要注意离篝火远一点喔,免得浪费了维生素丰富的大菜。


弟弟表示自己很淡定


吃完了这些,客人们应该有些口渴了吧。请放心,就算是吃生肉,其实也不会给大家喝雪水的。好客的主人赶紧端出了一盘饮品,饮品的名字叫做Kiviak。Kiviak看上去像是一个个黑色的芒果,跟着主人找到尖尖的地方咬下去,然后用力一吸,确实可以喝到某种神秘的汁水。


如果有个刘姥姥一样的客人好奇Kiviak到底是什么,就要请出利落的因纽特媳妇来解释一下。

这个东西大概可以叫做腌海雀,做法大致如下:


迷之料理,尸体内发酵?


以及,海雀本来长这样


1、捕获可爱的北极侏儒海雀一百只,这是北极圈内罕见的雀鸟,待用。


2、捕获一只可爱的海豹,腰围越粗越好的 ,同样待用。

3、把这些鸟儿全部杀了摆一边;海豹也杀了,内脏掏空,只留下胃。


4、把海雀填入海豹胃里面,再把海豹肚子缝好,用石头堆埋起来。


5、一年多时间后,让海豹胃里的胃酸充分的将海雀的内脏、血液、骨髓、甚至脑浆发酵。然后就可以拿出来,剥掉毛,对着鸟屁股,一吸就有了。

把海豹开膛


鸟汁一口嘬


远方来的客人呐,你们可知这道腌海雀,比起那些靠天得来的生肉实在是太不易了。不仅食材难找,还费时费力,没有一年半载是吃不到的。因纽特人待之可谓珍宝,没有特殊场合绝对是不会拿出来的。


陈年生腌海雀汁的口感,据说如奶酪般浓滑,腐败气味中带着一丝莫名其妙的诱人。吸完鸟汁后,还可以连肉带骨搅拌均匀继续食用,营养丰富,终生难忘





享用过一顿“全肉大餐”之后,相信各位会对这些两万年前离开我们的兄弟族群有非常深刻的印象。从东亚到太平洋彼岸的这段旅程,在遥远的时代便已被旅人的脚印连接起来。


我们在分别了那么多年,在一切生活方式都相差的面目全非之后,还能从彼此的眉眼间,寻找到熟悉的痕迹,这也许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爱斯基摩人(现在更常称为因纽特人)是否捕杀北极熊,答案是:是,而且至今仍然在进行,但并非随意猎杀,而是受到严格的管控和传统习俗的约束。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故事,涉及到生存、文化、环境以及现代法律的交织。我们来一点一点地剖析:1. 历史渊源与生存的必然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极端严.............
  • 回答
    那些曾经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古老民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因纽特人,他们与这片严酷土地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关于如何与自然搏斗,如何在这片荒芜中寻找生机的故事。他们的捕猎工具,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而是他们智慧、毅力以及对周围环境深刻理解的结晶。你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这事儿可得从头说起。首先,得.............
  • 回答
    关于爱斯基摩人(现多称为因纽特人,以及阿拉斯加的原住民)拥有大量描述雪的词汇的说法,确实流传甚广,甚至被许多人视为一个关于语言和文化的有趣例证。不过,需要澄清的是,“30种不同名字”这个数字,尤其是直接翻译成“名字”的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和夸大。 真正的语言学研究表明,因纽特语系中,描述雪的状态、.............
  • 回答
    问到爱斯基摩人的腌海雀(Kiviak),这可真是个让人好奇又有些“挑战”的话题。说实话,能有机会品尝这道传统美食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因纽特人(因纽特人才是对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原住民更准确的称呼,而不是爱斯基摩人这个词在某些语境下可能带有冒犯性)。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温带或热带地区的人来说,这东西的“.............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