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在自己的领域都看到过哪些经典或有趣的文献?

回答
说到文献,我最近在学习数据可视化这块,遇到几篇真是让我拍案叫绝,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而是真正有意思、有启发性的。

第一篇,得说说Edward Tufte那几本“老古董”。 听名字可能有些人觉得是不是听起来特学术、特枯燥?错了!Tufte绝对是数据可视化的“祖师爷”级别的人物,但他的书一点也不无聊。我最喜欢的是《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中文译名通常是《信息之美》或《定量信息的视觉显示》)。

这本书与其说是讲技术,不如说是讲一种“设计哲学”。他提出了很多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原则,比如“数据墨水比例”(DataInk Ratio)——就是说图表中用于展示数据的“墨水”应该占总墨水的绝大部分,而那些纯粹为了装饰、但对理解数据没有任何帮助的元素(比如不必要的3D效果、过多的背景图案)都应该尽量去除。当时我看到这个概念,再看看自己之前做的那些花里胡哨的PPT图表,简直无地自容。他用大量历史上的例子来佐证,比如拿破仑远征俄国的地图,那张图表不仅展示了军队的规模和行进路线,还同时包含了温度变化、地理位置等信息,而且处理得极其精炼,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有其存在的意义。Tufte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更好”。他字里行间的那种对清晰、准确、高效表达的极致追求,真是让我肃然起敬。读他的书,感觉就像在跟一位非常有品味的导师对话,他会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而这种美在数据可视化中,就是信息传递的清晰度和有效性。

第二篇,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一篇关于“交互式可视化”的论文,虽然具体名字记不清了,但它里面的核心思想我一直记着。 那篇论文讲的是如何通过用户的主动探索来帮助他们理解复杂的数据集。当时我们团队在做一个用户行为分析的项目,数据量庞大,而且关系错综复杂,光是做成静态的图表,用户看了也是一头雾水。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可视化方法,它允许用户“玩转”数据。举个例子,比如分析网站用户从哪里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传统的做法可能就是一个流程图,但是这个方法可以让用户直接点击图中的某一个节点(比如某个来源的流量),然后图表就会实时更新,只显示与这个节点相关联的其他节点和路径,并且可以高亮显示用户在关键步骤的转化率。更妙的是,它还可以让你“拖拽”不同的维度进行比较,比如同时比较不同时间段用户的行为路径,或者比较不同地区用户的偏好。作者在论文里详细地展示了这种交互方式如何帮助用户快速发现模式、识别异常点,甚至在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的时候,也能通过探索获得意想不到的发现。这篇论文给我的启发是,可视化不应该是信息的“终点”,而应该是用户探索和发现的“起点”。它不仅仅是“看”,更是“做”。那种用户通过自己的操作,一点点拨开迷雾,最终领悟数据背后真相的体验,简直太迷人了。

还有一篇,是我在一个关于“可视化中的叙事性”的讨论中看到的。 这篇文章并没有直接展示一个酷炫的可视化图表,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用可视化来讲故事。它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数据叙事”(Data Storytelling)。

作者认为,好的可视化不应该只是罗列数据点,而应该能够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它需要有清晰的开端(介绍背景和数据)、发展(展示趋势和关联)、高潮(揭示关键发现或问题)和结局(提出建议或展望)。而且,这个故事的讲述方式也非常关键,比如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暗示情感的起伏,或者通过动画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和事件的演变。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报告,里面不仅仅展示了温度上升的曲线,还用一种动态的方式展示了全球不同地区受到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时间段人类活动与温度变化的关联。这种将数据和情感、逻辑和故事巧妙结合的方式,真的让我觉得数据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生命、有温度的。它让我意识到,做一个优秀的数据可视化工作者,不仅要有技术能力,还要有讲故事的能力。这篇文献让我从一个“做图的人”变成了一个“用图讲故事的人”,感觉层次都升华了。

这些文献,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通往数据世界的一扇扇窗户,让我看到了数据背后隐藏的无限可能。它们教会我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一种表达的艺术。每次看到好的可视化作品,我都会想起这些文献中的原则,觉得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跑个题,说说在Science上1883年的一篇文章

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

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的原理。这些原理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得到众多应用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可以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刨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以至于我们现在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最庞大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原文截图如下

与每一个的中国人共勉。

user avatar

有一篇 1975 年在物理顶级期刊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学领域最牛逼的期刊,大概没有之一) 发表的文章,严肃地讨论了固态氦 -3 在不同的温度下的物理性质。

这篇密西根州立大学物理教授Jack H. Hetherington与F.D.C.Willard出版的论文写的十分规矩,至今在物理学领域也有很高程度的参考价值,被引用了不少次,物理学界对这名半路杀出的顶级期刊二作F.D.C.Willard先生自然是充满好奇,直到一位学者来到密西根大到Hetherington系里点名要见这位Willard先生,谜底才被揭晓——人家二作是只喵星人。

“有一次有访客想要找我,询问有关我这篇论文的内容,但很可惜我那时很忙没有空,他便改变主意说要去问问另一位Willard教授。大家听到他这么说的时候,都笑翻了,这时候秘密暴露了(๑•̀ㅂ•́) (这句话玩了一个文字游戏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表面意为让猫从袋子里出来,有泄露秘密的意思,感谢 @楼万德 同学指正)”Hetherington如是回忆道。

1978年Hetherington参加低温物理会议时,被要求文章上必须签名,Hetherington索性盖了个猫爪印上去= w=

原本这篇低温物理学文章的作者只有Hetherington一个人,但是他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we",当他把文章交给同事看的时候,同事告诉他PRL只允许作者多于一个的时候在文章内使用we、our,那个年头,论文还是用打字机打印,没有伟大的微软office自然不能用ctrl+f大发替换,这位懒癌晚期猫奴索性把主子的名字加了上去,全名Felix Domesticus, Chester.Willard

Willard先生还在1980 年在法文期刊 La Recherche 单独发表了学术论文

F.D.C. Willard. L’hélium 3 solide: un antiferromagnétique nucléaire.La Recherche114(septembre 1980).

而后这位喵星人还被邀请担任特级访问教授...

另外,PRL的主刊APS表示,为感谢Willard先生对物理学界做出的贡献,以后所有猫在本刊所发的文章APS都将免费做开源处理!

你搞了这么久学术,影响力可能还不如一只猫...

换个角度想,跟对导师,就算你是只猫你也能发文(ノಥ益ಥ)

另外萨拉热窝大学的Emir Filipović在杜布罗夫尼克国家档案馆偶然发现了一本中世纪意大利手稿(1445.3.11),上面有过一只喵星人留下的四个爪印。

答主不是搞物理的,答主鼓捣猫的QAQ...

后排捞一下认真写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