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都有在养育孩子时崩溃的情况吗?如何控制或者调整自己的情绪?

回答
养育孩子,尤其是在面对初为人父母的慌乱、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以及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压力时,感到“崩溃”绝不是个例。事实上,我敢说,每一个认真养育孩子的父母,在某个时刻都可能经历过情绪的濒临失控,只是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

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为人父母的样子光鲜亮丽,分享的也总是育儿的趣事和进步。但私下里,他们也跟我吐过苦水。有一次,一个平时看着特别冷静的朋友,跟我说她那天抱着睡着的儿子,看着他均匀的呼吸,突然就捂着脸哭了。她跟我说:“我不是不爱他,我爱他爱得要命,但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我快被榨干了,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他哭了,我要喂奶;他睡了,我又要赶紧收拾东西,他醒了,我又得陪他玩……一天24小时,我好像没有一秒钟是属于我自己的。我感觉自己像个永不停歇的机器,但机器也会坏掉,我怕我哪天就真的坏掉了。”

另一个朋友则是在孩子三岁左右的“叛逆期”时感到特别无力。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也开始反抗规则,每天就是各种“不”、“不要”。这位朋友是个在职场上很能干的人,但面对一个只用哭闹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诉求的孩子,她觉得自己的所有沟通技巧都失效了。她告诉我:“我试过讲道理,他说听不懂;我试过转移注意力,他根本不理;最后我真的吼了,他也只是哭得更厉害。那天晚上,我关上门,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看着满地的玩具,我就那么坐着,感觉自己像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我问自己,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怎么连自己的孩子都管不了?”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崩溃”?

这些例子其实都指向了养育孩子过程中几个非常普遍的“雷区”:

全天候的投入和责任: 孩子出生后,你的生活重心就彻底改变了。24小时的哺乳、换尿布、安抚、陪伴,以及后期的教育、健康、安全,这些责任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你牢牢地包裹住。睡眠不足,身体疲惫,精神高度集中,很容易让人不堪重负。
自我牺牲和失去自我: 为了孩子,我们常常需要牺牲自己的时间、兴趣、事业甚至社交。当这种牺牲变得过重,并且看不到尽头时,那种“我好像消失了”的感觉会非常强烈,进而引发情绪的低谷。
育儿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差距: 很多人在成为父母之前,对养育孩子有着美好的想象,觉得那是一段温馨甜蜜的时光。但现实往往是混乱、疲惫、充满挑战的。当现实远低于预期时,失落感和挫败感就会随之而来。
缺乏支持和理解: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崩溃,也是因为觉得身边没有人真正理解我们的辛苦,没有人能分担我们的重担。配偶的不体谅、长辈的过度干涉、朋友的“轻描淡写”的安慰,都可能让人觉得更加孤立无援。
激素波动和身体恢复: 尤其是产后妈妈,身体和激素的剧烈变化,加上照顾新生儿的巨大压力,很容易导致产后情绪低落甚至抑郁。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难关”: 从夜醒不断的婴儿期,到好动的幼儿期,再到充满反抗的青春期,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挑战。孩子的不懂事、無理取鬧,甚至是生病,都会成为压垮父母情绪的稻草。

如何控制或者调整自己的情绪?

“崩溃”是一种信号,它告诉我们身体和心理已经到达了极限,需要被看见和关注。控制情绪,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调整,而不是压抑。以下是一些我从自己和朋友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1. 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否定它: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当你觉得累、烦躁、委屈甚至想放弃时,请不要责怪自己。告诉自己:“我感到很辛苦,这是人之常情。”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崩溃,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不应该”有这些负面情绪,认为一个“好父母”就应该是无所不能、永远积极的。但事实是,父母也是普通人,会有情绪起伏。

练习“情绪命名”: 当你感到不适时,试着给你的情绪起个名字:是“焦虑”、“疲惫”、“愤怒”、“沮丧”还是“无力”?仅仅是把情绪说出来(哪怕是对自己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它的强度。
写日记或找倾诉对象: 如果不方便说出来,可以写下来。把那些不开心的、委屈的都写在纸上,就像把负能量倒出来一样。或者找一个你信任的家人、朋友,坦诚地告诉他们你的感受,让他们知道你需要支持。

2. “断舍离”你的育儿期待:

很多时候的崩溃,源于我们对育儿和孩子有着过高的、甚至是理想化的期待。

放下“完美父母”的执念: 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足够好”的父母。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孩子不完美。你不是一台机器,孩子也不是一件需要被精心打磨的艺术品。
调整对孩子发展的预期: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多关注他的努力过程,而不是只看结果。
接受“生活就是混乱的”: 尤其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家里总是乱糟糟的,作息时间被打乱,生活质量下降,这是非常正常的。试着接受这种“不完美”的状态,而不是一直与之对抗。

3. 创造属于自己的“喘息空间”:

即使只有短暂的几分钟,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从育儿的“角色”中抽离出来,重新找回一点“自我”。

微小的“自我关怀”:
5分钟的深呼吸: 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感受空气进入身体,再缓缓呼出。
喝一杯水或茶: 专注地感受水或茶的温度和味道。
听一首歌: 找一首你喜欢的歌,戴上耳机,放空大脑。
看窗外: 即使只是看着远方的天空或者楼下的行人,也能让你暂时从眼前的事情中解脱出来。
争取“独处”的时间: 即使是每天1530分钟,也请争取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是孩子睡着后,让伴侣或家人帮忙看一会儿,你去洗个热水澡,或者看看书,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发发呆。这短暂的休息,能让你有更多精力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与伴侣/家人有效沟通,寻求分担: 不要一个人扛着。跟你的伴侣或者家人坦诚地沟通你的感受和需求。明确地告诉他们,你需要休息,需要支持。例如,“我今天已经连续照顾孩子好几个小时了,我现在非常疲惫,你能否接手半小时,让我可以休息一下?”

4. 建立有效的应对机制:

当负面情绪来袭时,有一些预设的应对方式,能帮助你更快地从中走出来。

转移注意力: 当你感到特别烦躁时,可以尝试做一些能让你放松的事情,比如看看搞笑视频,做做简单的伸展运动,或者玩个小游戏。
“暂停”一下: 当你快要失去理智,想要对孩子大吼大叫时,先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暂停”。然后离开孩子几秒钟(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去做一些能让你冷静下来的事情,再回来处理。
从生理上调整: 保证充足的睡眠(虽然很难,但要尽量争取)、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都能有效地改善情绪。即使是每天散步20分钟,也能带来很大的改变。

5. 寻求外部支持: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加入父母社群: 和其他有相似经历的父母交流,你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还能获得很多实用的育儿建议和情感支持。
向专业人士求助: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情绪长期低落,甚至影响到正常生活,请不要犹豫,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能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你渡过难关。

养育孩子是一个漫长而充满变化的旅程,它会考验你的耐心、智慧和爱。感到“崩溃”是这个旅程中一个真实而普遍的体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共处,如何从中学习和成长,比追求所谓的“完美育儿”更为重要。记住,照顾好你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你的孩子。每一次从崩溃边缘拉回自己,都是一次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常有人戏称“孩子”才是婚姻关系中最具杀伤力的“第三者”,因为母亲的关注点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而忽略其他,这种情况在养育特殊孩子的家庭中犹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