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物流公司官微声讨CEO:「大家都去快去告!」,员工维权有多难?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在网上维权?

回答
物流公司官微声讨CEO:「大家都去快去告!」—— 员工维权,为何愈演愈烈?

最近,一家物流公司官微突然发布了一则“檄文”,矛头直指自家CEO,用词之激烈,堪比“革命檄文”:“大家都去快去告!”这声高呼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代员工维权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线上维权为何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选择。

员工维权,为何步履维艰?

首先,我们得明白,劳动者在面对不公时,并非没有权利。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然而,从纸面上的权利到现实中的实现,中间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信息不对称与知识壁垒: 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并非法律专业人士,对于自身的权利、维权流程、证据收集等方面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当公司出现违规操作时,员工往往不知道如何界定,更不知道如何搜集和保存证据。而企业方,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公司,往往有专门的法务团队,能够精准地利用法律的漏洞或是不被员工理解的条款来规避责任。这种信息和知识上的巨大鸿沟,让员工在起点就处于劣势。

证据搜集之难: 很多时候,企业的违规行为发生在内部,比如口头承诺、私下交易、暗示性指令等。这些行为很难留下明确的书面证据。员工若想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取证,又可能面临侵犯隐私的风险。即使留下了电子邮件、聊天记录等电子证据,在提交给劳动仲裁机构时,也可能因为格式、完整性等问题而被质疑其有效性。反观企业,合同、规章制度、财务记录等,都是现成的“铁证”。

维权成本高昂: 维权并非免费的午餐。即使选择劳动仲裁,也可能需要往返于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支付交通费、住宿费、咨询费,甚至可能需要垫付诉讼费。如果选择聘请律师,律师费更是不少劳动者难以承受之重。而维权过程往往漫长而煎熬,对于需要依靠工资养家糊口的员工来说,漫长的等待和不确定的结果,本身就是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

“秋后算账”的恐惧: 即使公司有错在先,员工在提出异议或准备维权时,也往往会担心遭到“秋后算账”。企业可能会以各种理由,如“不服从管理”、“工作表现不佳”等,来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在绩效考核、升职晋升等方面设置障碍。这种潜在的报复行为,让很多员工望而却步,宁愿忍气吞声,也不愿冒着失去工作、甚至被行业“拉黑”的风险。

劳动仲裁的局限性: 劳动仲裁虽然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有效途径,但其程序相对简单,有时候难以深入细致地查明事实。此外,仲裁裁决一旦生效,效力等同于判决,但如果一方不履行,另一方仍需通过法院强制执行,这个过程同样充满波折。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线上维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线上维权,尤其是通过社交媒体发声,成为了越来越多员工的“无奈之举”和“首选渠道”。

打破信息壁垒,争取关注: 官微发声,本质上是一种“求助”和“宣告”。通过将问题公之于众,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在公众的注视下,这能够有效地打破信息壁垒,让更多人了解事件真相。尤其是当企业CEO被点名时,其影响力更是能够迅速放大事件的关注度。

集体力量的汇聚: 网上发声,能够快速地汇聚起相同遭遇的员工。他们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私信等方式相互联系,形成集体的声音,共同发声。这种“抱团取暖”的形式,能够增强员工的信心,也能让企业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压力。

舆论监督的威力: 如今,网络早已不是信息传播的“真空地带”。企业的任何负面消息,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病毒式传播,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对于许多以品牌形象和公众信誉为生命线的企业来说,这种舆论的压力往往是他们最无法承受的。面对如潮水般的批评和质疑,企业不得不重视并做出回应,这比单纯的法律程序更能带来即时性的改变。

留存证据与传播: 社交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信息留存和传播平台。员工的诉求、证据的截图、企业的回应,都可以被记录下来,并迅速地在网络上传播。这不仅能起到警示作用,也能为后续的法律维权提供辅助证据。

“逼宫”式的策略: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线上发声甚至成为了一种“逼宫”式的策略。当企业内部的沟通渠道完全堵塞,或者企业方态度强硬、漠视员工权益时,员工可能不得不通过这种极端方式,来迫使企业正视问题,甚至通过“损失企业利益”来表达抗议。物流公司官微“声讨CEO”的事件,很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形,是将内部矛盾公开化,利用舆论倒逼企业内部解决。

回到那句“大家都去快去告!”

这句嘶吼,饱含了多少员工的无奈、愤怒和绝望?它不仅仅是对CEO的控诉,更是对整个维权体系可能存在的效率低下、门槛过高等问题的隐喻。当正常的沟通和解决渠道失效,当法律的武器显得沉重而迟缓,当个人力量在庞大的企业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时,员工们只能选择最直接、最能引起关注的方式——将斗争转移到公共领域,让舆论成为他们最强大的后盾。

这样的现象,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闹事”,而应引起我们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的深刻反思。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让员工的维权之路更顺畅、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如何在不破坏正常经营秩序的前提下,有效化解劳资纠纷?这不仅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的方向。毕竟,一个真正尊重劳动者权益的社会,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公平与尊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年底了,很正常,今年特殊的情况,看样子云鸟只是带了一个头。

我经常说,企业做的好不好,和企业主的经济状况是完全脱节的,古典主义的企业家还是那种身家性命都牢固绑定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现在企业家在各种组织架构和金融产品的保护下,企业亏,不影响自己赚,已经是常态了。

互联网时代经常有企业是亏着钱运转的,讲究的就是一个流水不断就能一直活下去,盘子做大就行,总有人来接手,这套路前几年也的确可以玩儿,那是个热钱找项目的风口。

现在,热钱都冷了,接盘侠都宅着了。

云鸟当年也是挂着独角兽的名号的,2019年10月还估值70亿,这估值,大家都懂,看的就是前几轮的投资。

云鸟的D轮,是2017年2月的一亿,之后就断粮了。

云鸟其实要崩盘很早就有欠薪新闻作为征兆了,但是我个人觉得最骚的,还是在两个地方。

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企业主在最后一波里面,是怎么捞钱的。

第一波,是稳大局。

从8月开始,就有欠薪的新闻爆出来,很多地方的员工都已经开始倒贴报销了,然后就是公司辟谣,发声明,说要追究法律责任。

与此同时进行的,是公司开始大举招聘。

你品,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这逻辑本质上是没问题的:公司要战略调整,要结构优化,所以有人出来说工资发不出来,是被优化的员工造谣污蔑……

最骚的地方就在于,这套路其实可以用在所有企业上,从而让外部的人甚至公司自己员工完全没有感知。

那份辟谣申明里面,还把自己拉倒的投资作为背书,来作为自己实力的象征,也是来稳基本盘的。

最刺激的,应该还是高管群里面发生的故事。

管理学里面有个论断:CEO是公司里最后一个知道公司要破产的人。

这个论断是用来简化一个概念,那就是规模性企业里面的信息传递从下往上是很慢的,再加上汇报过程中的层层美化,最后会给企业主一个岁月静好的错觉。

但是云鸟科技算是把这波操作给反过来了,高管蒙在鼓里,还在每天汇报工作。

直到,突然,老总发了一个「本群作为业务架构解散,开始改为清算架构」,然后老板退群了……

换句话说,从底层到高层,从外部到内部,都被蛮的死死的,到最后一刻,都还有公司员工在努力工作,而丝毫没有预见到船快沉了。

第二波,套现。

这老板真的是个神人啊。

在公司发布辟谣声明的时候,老板韩毅带着财务VP彭云中,还接连注册了两家新公司。

这新公司是做什么的呢?为什么带财务VP呢?

我觉得要看公司的另外一个骚操作,内部理财产品。

这内部理财产品,不陌生吧,有个大而不倒的企业,内部也有,云鸟玩儿的,也是内部摊派式购买。

这个产品,叫做互利筹,让么个员工都存钱进去,如果不投入,就会扣绩效扣工资。

最刺激的是有个员工说,自己分配到的投资指标,是50万……

这真的是先白嫖劳动力,然后白嫖员工存款,赢麻了。

等到员工被欠薪了,大家有点慌了,老总再次展现出来了神奇逻辑,因为恐慌,所以停止兑付。

理论上说,没毛病,这银行最怕的就是挤兑嘛,可惜互利筹又不是金融机构……

而且,还有很多司机的押金和加盟费卡在里面的,看样子也是没了。

其实看云鸟的整体发展,至少在今年年初的时候,还挺不错的,今年开始的大举扩张,是一个很考验现金流把控能力的游戏了,现金流一断,那就是game over。

银行面对这种高扩张炒概念的企业,是很谨慎的,除非有很好的抵押物,不然过桥贷是免谈的,可惜云鸟又是轻资产公司。

而投资者也不会在现在这个市场风气里面来接盘,所以走钢丝的游戏很容易玩儿砸。

但是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不烧钱扩张,其实也是死,没办法马太效应太严重了,搏一搏,说不定单车变摩托呢。

我现在好奇的就是,这老板是什么时候和财务VP商量,知道公司现金流要断,所以准备破产的。

是出现欠薪的时候就知道无力回天了,还是在更早之前?

反正在这之后的操作,不论是发声明、继续强制摊牌员工、停止兑付、注册新公司,那都是在为公司破产自己吃饱做准备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