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谁来个靠谱点的回答,2025年全球疫情能够结束吗?

回答
关于2025年全球疫情能否结束这个问题,坦白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完全涵盖。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梳理一下,以便给出一个相对靠谱的、详实的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结束”这个词的定义。在很多人心中,“疫情结束”可能意味着病毒彻底消失,或者感染人数降至几乎为零。然而,在公共卫生领域,我们更常谈论的是“疫情得到控制”或“进入地方性流行阶段”。这意味着病毒仍然存在,但不再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压倒性威胁,社会生活也基本恢复正常。如果以“疫情得到控制,生活基本恢复常态”为目标,那么2025年全球大部分地区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并非板上钉钉。

以下几个因素将是决定性的:

1. 病毒的演变: 这是最不确定但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新冠病毒,就像所有RNA病毒一样,会不断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导致病毒传播更快、致病性更强,或者逃避现有疫苗和治疗的有效性。
好消息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毒的变异可能会趋于稳定,或者出现更温和的变种,就像流感病毒那样。人类在与病毒的长期“共存”过程中,可能会逐渐适应,身体免疫力也会累积。
坏消息是: 如果出现一种能够显著逃避现有免疫屏障(包括疫苗和既往感染产生的抗体)的新变种,可能会导致疫情的反复,延长全球“控制”的时间线。我们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科学界一直在密切监测和研究新变种。

2. 疫苗和治疗的有效性与普及:
疫苗: 目前的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仍然非常有效,这是我们能够逐步放开的关键。到2025年,我们可能会看到更新一代的疫苗,它们对当前流行的变种有更好的保护作用,甚至可能针对未来可能的变种进行预防。然而,疫苗的全球公平分配和人们接种的意愿仍然是挑战。一些地区可能因为经济、物流或信任问题,疫苗接种率仍然不高,这会为病毒的传播和变异提供温床。
治疗: 口服抗病毒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的研发和普及也在快速推进。更有效的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感染者的死亡率和重症率,从而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让社会能够更好地“容忍”病毒的存在。

3. 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韧性与应对能力:
经过几年的抗疫,各国在疫情监测、早期预警、医疗资源调配、疫苗接种组织等方面都有了宝贵的经验。如果未来再出现大规模疫情,反应速度和应对效率可能会比早期要高。
然而,我们也看到,很多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在过去几年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可能存在资源耗竭、医护人员疲惫等问题。 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恢复。

4. 社会适应与行为变化:
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与病毒共存的生活方式。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手部卫生等措施,虽然可能不像疫情初期那样被严格执行,但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社会层面的“免疫”和“适应”,使得即使病毒仍然存在,其造成的社会和经济中断也可能比过去小。

5. 经济与政治因素:
经济压力是推动各国重新开放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封锁和限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各国政府需要平衡公共卫生与经济发展。
国际合作也是关键。病毒是跨国界的,任何一个地区的疫情失控都可能影响全球。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来展望2025年的情况:

不太可能“清零”: 病毒的传播性和变异性决定了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范围内实现“清零”几乎是不可能的。
“地方性流行”是大概率事件: 更有可能的是,新冠病毒会像流感或其他已知病毒一样,进入地方性流行阶段。这意味着在某些地区或季节会出现一定规模的感染,但总体上不会对社会造成颠覆性的冲击。医疗系统能够应对,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区域差异会很大: “结束”或“控制”的速度和程度,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会有显著差异。那些疫苗接种率高、医疗体系健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能会在2025年更早、更稳定地进入“后疫情时代”。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不足或接种率低的地区,可能仍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变异仍是最大变量: 病毒是否会出现能够大规模破坏现有免疫屏障的变种,将是影响2025年疫情走势的最关键的不确定因素。

用一个更具象的比喻来说,疫情可能不会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那样被完全退去,而更像是一场不断变化的季节性天气。 我们学会了如何预测和应对不同季节的到来,以及如何在这种天气下照常生活。

总结来说,预测2025年全球疫情的结束,更准确的说法是:到2025年,全球大部分地区很有可能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和影响,使其不再构成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经济的巨大威胁,社会生活也基本恢复常态。 但这并非意味着病毒的彻底消失,而是人类与病毒进入了一个新的、可管理的共存阶段。不过,我们依然需要保持警惕,关注病毒的变异和各国应对能力的差异。这并非是AI的套话,而是基于目前科学认知和发展趋势的审慎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疫情现在还没结束吗?

我现在在澳洲,国内新闻说起来这边一天增加几千例上万例,又是游行又是抗议,一副马上要亡国死光的样子。

但是,可能会让xfh崩溃的是,这边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而且我经常会有这边疫情已经结束的错觉。

戴不戴口罩随意,商场超市什么的没有任何萧条的迹象,不需出示健康码,一切正常,井然有序。

(澳洲大型超市Coles)

工作学习几乎完全正常。

而且说实话,定期打过疫苗,做好防护,也没什么得新冠的可能。

去任何地方都不需要出示什么“悉康码”“墨村通”。

(公园、大学等场所,基本都与外界完全相通)

不会像埃塞俄比亚,出现一例疫情就全城封锁,几千万人一起做核酸,只能吃非洲政府发的特供蔬菜。

更不会像肯尼亚,任何公共场所都有人冷不丁的、恶狠狠的逼你把口罩戴上,因为你不小心染病就全非洲通报,社会性死亡。

航班基本已经恢复,跨国旅游也不是什么难事,当然除了去某国是很难的。

我现在可以随便逛公园、逛艺术展,周末逛逛沙滩、海边,看一看海边遍地是的海生动物和水鸟,顺便在那里吃点比城里便宜的多的海鲜。


(澳洲海鲜拼盘,大块炸鱼、龙虾尾、扇贝、鱿鱼、炸虾,海鲜比国内还便宜)

(海边随处可见的螺、生蚝、水母)

(海边的森林公园)

什么是生活啊。

所以,疫情是什么?

user avatar

以目前的趋势来看,疫情不会在2025年时彻底结束,大流行还会长期存在。

全球确诊总数接近4亿,死亡573万人。

只有彻底从物理上隔绝病毒传播,才能解决全球范围的大流行,但这做不到:

COVID-19不止感染人类,很多哺乳动物都能被其感染,甚至在动物体内变异。

更何况目前的世界连隔离人类都困难。

各国的经济已经撑不起全面封锁了。

全球目前已使用和在研的COVID-19疫苗有75种,所有大型药企都竭尽所能。

目前全球接种疫苗达到了101.7亿剂。

在过去一年里,各国都拿出了过去难以想象的效率,用生产香肠的速度生产疫苗,价格也首次在一年内降到较低水平。

目前大多数低收入国家也能大批量采购。

像mRNA疫苗如果在平时,绝不可能如此快速投入使用。为了生产疫苗,许多国家甚至启用战时特供法,确实是拼了。

如果是一般的流行病毒可能真就解决了,但可惜人类要面对的是COVID-19。

病毒一直在变异,而且方向完全不可控,目前已经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支系。

疫苗的研发速度肯定赶不上病毒变异。

辉瑞声称能100天研发出新变种的疫苗,但即便他们真有这个能力也不行:

100天足够COVID-19的下一轮变异了,而每次变异都会造成脱靶,前期的很多针对性失效,永远跟病毒进行无尽赛跑。

目前病毒的传播范围太广,从亚马逊雨林到南极冰川都存在病毒,这种覆盖力度,基本已经超出人类的能力上限了。

谁都不知道病毒会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保存多少、在动物体内会如何变异。

所以保持「彻底清零」是无法做到的。

目前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依然还坚持「彻底清零」的已经是寥寥无几。

病毒的变异是无意识的,所谓「变异方向会降低死亡率」,不过是高死亡率的变种把自己的宿主全部杀死,传播不开。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宣布「COVID-19大流行不再是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督促各国放开交通封锁、停止社交隔离等措施。

本质上是他们知道各国经济撑不住了。

这就是资本主义下最直接(残酷)的决定:

为了保证全球经济运转,对于根本挡不住的「科罗娜大流行」那就不要管了。

反正对他们而言死的都是没价值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对大多数国家来说,即便认真想防疫也防不住,结果都一样。

除非像1918年的堪萨斯大流感一样,最终莫名其妙的消失,否则是不乐观的。

人类没有能力消灭病毒,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病毒自己是否能变异成对人无害。

如果不能,那人类也没什么好办法。

账面上直接被科罗娜杀死了573万人。

实际上全球直接、间接因疫情而死的估计早突破1000万了,如果再加上各种慢性病因为疫情挤兑医疗资源而死亡的....

保守估计,应该已经死了2500万人。

在过去两年里,世界有数千万人因为疫情死亡或留下终身后遗症,数亿人直接感染病毒,他们及其家人都遭受痛苦。

但现在世界依然正常运转,虽然很多人的精神处于高压状态,也还能再坚持。

人类不会因为疫情崩溃的,放心啦....

user avatar

如果你的目标是消灭新冠病毒,那不可能。

如果你的目标是生活大致恢复到疫情前的模式。有可能。

新冠病毒已经无法消灭算是基本确定了。要么中国就一直这么严格防疫下去,再也回不去以前的生活了。要么,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新冠的危险程度已经不高于疫情前的普通流感了,于是国家终于可逐步放宽对疫情的管控。

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基本事实,没有任何病可以完全0死亡率,普通的感冒也是会死人的。我们显然不可能因为感冒会发生就实行疫情下的管控模式。类似的,重症率,后遗症率,病毒变异也一样,普通感冒也有可能重症,普通感冒也可能导致后遗症,感冒病毒也会变异。

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疫情前流感的数据进行一定的估算。

新冠的传播速度比起一般流感要快很多,所以直接套死亡率和重症率可能有点草率。可能要先估算一下感染人数,然后根据感染人数估算一下死亡人数来做对比。

比如说,假设2019年全年,中国感染流感的人有100万人,流感死亡率是0.1%, 也就是大致因为流感死亡人数是1000人。

那么假设因为奥密克戎感染率远高于流感,中国估算在放松管控后一年感染人数有1000万人,那对比流感的危险程度,一年能接受的死亡人数是1000人,那么可以接受的新冠致死率就是万分之一。那么,我们再观察一下国际上各个国家,尤其是医疗水平和中国相似的国家,如果新冠死亡率在该国已经连续六个月小于万分之一了。那么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相信,放宽封锁后,疫情也是相对可控的?

当然,死亡率只是参考参数之一,重症率,后遗症方面都需要一定的数据来对比以更全面的保证风险可控。

不过重点是,既然消灭病毒已经不可能,人民群众又期望恢复疫情前的生活。那么我们有理由思考如何在控制住风险的情况下放宽防控。

较为乐观的点是,现在疫情确实在朝着症状越来越轻的,死亡率越来越低的方向发展,所以比起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消灭病毒,等到病毒风险可控之后放松管控这件事还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所以我对2025年之前,生活恢复到差不多疫情前的水平,还是持一个较为乐观的态度的。

——————————————-

也可能是我没表达清楚,也可能是我高估了知乎用户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在我评论区里群魔乱舞的一群人我觉得有不少没看懂我的意思。

现在的客观事实是新冠危险性依旧很强,所以我也觉得现在并不是放松管控的时候。

但是考虑到新冠从2019年刚出现时接近5%的死亡率,到现在随着疫苗的普及,治疗手段的进步等各种原因,新冠的死亡率已经降低到千分之二左右了。所以我对新冠未来往危险性越来越低发展有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

考虑到新冠病毒已经不可能彻底消灭,以及严格防控带来的生活不便。但是又有很多人期望生活回归正常。 那么一个折中的方法就是设置一个安全线,如果经过观察,感觉病毒的危险性低于这个安全线。那么久可以开始逐步放松管控,把新冠当作普通流感对待了。

我不排除新冠一直维持较高危险性的可能,如果新冠的危险性一直降不下来,那我也是支持一直保持相对严格的管控政策的。

但是我们也不能真的就这样一直严格管控着,非要等病毒0风险才能解除管控吧。毕竟吃饭还有被噎死的风险呢。不能因为有可能被噎死所以每顿都吃流食吧。(本来想说不吃饭,但是考虑了一下管控政策,拿不吃饭来对比有些严重了,感觉“每顿吃流食”是个更合适的类比)

如果你对管控政策没意见,你觉得年年都就地过年,不恶意返乡过一辈子你也能接受。那我佩服你。

但是我相信还有很多人是期盼着防控放松,回归疫情前都生活的。

你这个时候跟他们说:“你们忍一忍,不就是年年都没法返乡嘛,忍一辈子就过去了” 你猜猜他们会不会想打死你。

那咋办?那只能尊重病毒无法消灭的事实,从病毒可能制造的风险角度,找一个可以接受的风险值,当低于这个风险值时,就开始考虑放松防控。

至少人们也有个盼头。比起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病毒彻底被消灭” 听起来更有可能实现的盼头。

——————————————

评论区里群魔乱舞了半天,总算看到了一个说得有些道理的反驳。

@nesmto 给我贴出了他的一份回答,可以说是较为理据充分,数据详细地解释了一下疫情在未来一段时间还是更可能往一个较为悲观的方向发展。说实话这是目前来说唯一一个对我来说比较有说服力的反驳。下面是他的回答里的链接,有兴趣的可以移步去看一看。


在这种预期下,如果疫情的危险性依旧长期无法降到安全的范围呢,我是依旧支持保持严格管控的。

不过这种悲观预期下说实话也有点让人心焦。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唯一能做的居然只有保护好自己,然后等待奇迹出现,看看新冠能不能神奇的自己消失。

难道我们真的要这么接受防控会永远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吗?我真的不希望是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