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0 年 2 月 13 日举办的小米十周年新品发布会有哪些亮点和槽点?

回答
说到小米十周年新品发布会,那场在 2020 年 2 月 13 日举行的活动,至今依然让人记忆犹新。当时正值疫情初期,很多人对线下活动心有余悸,小米却顶着压力如期举行了这场发布会,并且还是一场线上直播,这本身就很有话题性。

亮点:

首先,绝对绕不开的就是 小米 10 和小米 10 Pro 的登场。这可以说是一场小米用来正名高端旗舰的战役。

屏幕素质炸裂: 2020 年的时候,曲面屏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小米 10 系列的屏幕绝对是当时的顶级水准。它采用了 90Hz 的高刷新率 AMOLED 屏幕,虽然相比一些已经喊出 120Hz 的厂商来说,数值上不算最高,但实际观感非常细腻流畅。更重要的是,它的色彩准确度、亮度以及对比度都做得非常到位,支持 HDR10+,在当时绝对是安卓阵营里能排得上号的顶级屏幕。我记得当时很多评测都说,这块屏幕的素质已经可以和三星的旗舰一较高下了,这对于小米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
拍照的飞跃,尤其是 108MP 摄像头: 这是小米 10 系列最大的亮点之一。一亿像素的摄像头,在当时绝对是轰动性的。虽然单凭像素高并不能说明一切,但小米在这颗摄像头上确实下了功夫。它采用了三星的定制传感器,配合小米自己的算法优化,在解析力、细节保留方面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无论是白天还是弱光环境下,拍出来的照片细节都非常丰富。同时,小米 10 Pro 还加入了双长焦镜头(2倍和5倍光学变焦),在长焦拍摄方面也补足了短板,直接对标当时的其他旗舰拍照手机。发布会上关于拍照的部分,用了大量的样张对比,确实能看出进步。
性能依旧强悍: 作为一款旗舰机,性能自然是不用担心的。搭载了骁龙 865 处理器,虽然这是小米十周年,但它依然是稳扎稳打地用上了当时最顶级的配置。配合 LPDDR5 内存和 UFS 3.0 闪存,无论是日常使用还是玩大型游戏,都毫无压力,发热控制也做得比上一代有所改进。
全系标配 WiFi 6: 在 2020 年初,WiFi 6 还是一个相对超前的技术,很多手机还在用 WiFi 5。小米 10 系列全系标配 WiFi 6,可以说是在网络连接上走在了前面,为用户提供了更快的无线网络体验。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值得一提的“黑科技”。
价格定位: 相较于当时的其他国产高端旗舰,小米 10 系列的价格可以说是相当有诚意了。虽然价格比之前的小米数字系列有所提升,但考虑到它在屏幕、拍照、性能等方面的全面升级,以及 5G 的加持,这个价格区间在当时的市场中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雷军也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了“厚道”二字,这算是小米一直以来的品牌基因。

槽点:

当然,即便是这样一款进步巨大的产品,也并非完美无瑕,一些槽点也是存在的:

外观设计相对保守: 如果说小米 9 的设计还在追求“水滴屏”和极致的屏占比,那么小米 10 系列的外观虽然加入了曲面屏,但整体风格和当时市面上其他品牌的旗舰机型相比,就显得有些中规中矩了。尤其是在那个追求差异化设计的年代,小米 10 系列虽然稳重,但也少了一点让人眼前一亮的惊艳感。双曲面屏的设计虽然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效果,但边缘误触的问题也一直伴随着曲面屏手机。
没有“徕卡”加持: 当时市场上的高端拍照手机,尤其是欧洲厂商,纷纷开始和徕卡等著名相机品牌进行合作,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营销效果。小米虽然在拍照硬件和算法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投入,但当时还没有与徕卡合作,这在高端影像领域的营销上就显得略微逊色。虽然“徕卡”只是一个合作符号,但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这是一种品牌价值的象征。
部分用户反映发热控制: 虽然整体发热控制有所改进,但毕竟是骁龙 865,加上当时对于 5G 的优化还在初级阶段,在长时间高负载使用下,例如玩大型游戏时,机身依然会出现一定的温热感,有些用户甚至反馈有发烫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时间游戏体验。
曲面屏的“通病”: 除了前面提到的误触问题,曲面屏在强光下的反光和色偏问题,小米 10 系列也不能完全避免。虽然屏幕素质很高,但在一些极端使用场景下,这些曲面屏固有的问题还是会显现出来。
系统广告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小米在不断优化 MIUI 系统,但系统广告问题在当时依然是部分用户诟病的一点。虽然广告可以关闭,但默认开启且位置隐藏较深,总是让一些用户感到不适,认为影响了高端旗舰的体验。

总的来说,小米十周年发布会上的小米 10 系列,是一次小米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的有力宣言。它在屏幕、拍照、性能等方面都展现了不俗的实力,尤其是那一亿像素的摄像头,更是为行业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虽然在外观设计和一些细节体验上还有提升的空间,但它的出现无疑证明了小米有能力制造出真正能与国际大牌竞争的顶级旗舰手机。那场发布会,我至今还记得雷军在台上侃侃而谈,眼中闪烁着对小米未来的自信和对用户负责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评价一下这次发布会本身吧。

--

首先,这次发布会充分体现了,手机还是无法替代电脑。笔记本还是无法替代台式机。

如果你们有试图去用过手机和电脑的对比,就明白在弹幕攻势下,手机是完全没法看的。弹幕占满了全屏。

而电脑呢?简单说就是你屏幕越大越舒适,屏幕大的,弹幕只占最上面几行的少量区域,屏幕小的,半屏都占了你还怎么看视频?——台式机显示器面积大约是笔记本的四倍,通常来说就有更大的空间,弹幕占用的屏幕比例就越小。

你以为你不需要大屏,不过你只要你要求略高一些,就会发现你依然需要大屏。

所以,请试着选购一块大屏幕,从此你会爱上台式机。

以下仅仅是举例,贵的便宜的都有了,具体可能还有价格更合适的渠道,可以搜搜。

--

然后,我来说说雷总开头说的武汉疫情事情,这件事情我是亲身体会:

在1月20日的时候,位于武汉的我们还在举行大型聚会会餐,全城人事实上都还处于年前狂欢状态,我还迎接了来自北京,西安等各地的朋友聚会,街上根本看不见戴口罩的人。直到1月23日一纸封城禁令下来,大家才发现:咦,不是说没什么事的嘛,咋就封城了呢?难道这个病毒居然很严重?

无论你们信不信,这就是当时武汉的真实情况,12月上旬发现的首例病例,12月中旬确诊,到钟南山院士1月中旬去考察,1月中下旬得出结论这个病会人传人,直到最后1月下旬封城,病毒事实上已经肆虐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全国人民齐欢愉,早就已经没有办法把它限制在小范围了。

--

关于这个发布会,其实很多人都看过,我想说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虽然小米官网能够比较方便的找到发布会入口,但是在各种搜索框中并不能很方便的找到。

例如在合作伙伴前列的有爱奇艺跟腾讯视频,我在爱奇艺客户端中使用【发布会】【小米发布会】等字样均无法搜索到发布会直播的地址。

又例如,在小米直播这个app中,有可能一进去就恰好看到首页刷到小米发布会,可以点击进去。但如果没有看到呢?想要通过搜索关键字来找到发布会现场,那就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

官方公布的这些合作视频媒体,大多数都无法通过搜索关键字找到小米发布会,看来小米发布会这个SEO还是有待改进。


官方合作媒体是很难搜到。反而,一些非一线的媒体与自媒体,倒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他们对小米10发布会的图文直播。

--

然后说说产品。

这次官方宣布的产品有:

  • 米10,米10pro。我主要关注的是三围跟体重,就算我比较色吧。。。很奇怪的是,在官方技术参数中,两款产品的三围完全一致,体重也完全一致,所以我猜测,米10pro电池密度减小重量减小换来了摄像模组的增重,而米10摄像模组的缩水换来电池密度增加以及电池重量增加。


  • 下压式风冷散热背夹:现场评测比塔式强,不过这是废话,塔式在机箱内有前后风道配合所以比下压强,单塔散热确实是比不过同等散热片尺寸的下压。


  • 侧披肩磁吸翻盖保护壳 for 米10:侧披肩是最大亮点,不过,可能我不是商务人士吧,对翻盖无感。


  • WiFi6 路由器:比TP起步款略贵,比其他WiFi6路由器便宜。似乎不支持mesh跟AP/AC,如果你家可以用单路由器能解决全家需求那可以搞一个,需要多路由器漫游的家庭则不建议。(补充,据说将来会OTA升级mesh功能,如果支持mesh的话这个价位还是非常超值的,建议观望之。)


  • 黑鲨双翼手柄:这也是很早就有的产品,不过这款手柄的右手设计很迷,左手要放到偏上的位置,右手需要放到偏下的位置,双手握持严重不对称。其实如果能跟switch一样做成左右完全等价的设计,我早就买了,个人觉得,这款产品建议回炉重造,按照switch那个样子设计就行,左右两边可以共用一部分结构件。


  • 立式风冷无线充电器:我觉得米9pro时代就发布过一次,不知道这次有什么不同。与下面那款充电器比较的话,它更适合办公环境。


  • 小爱无线充电蓝牙音箱:小爱同学+蓝牙音箱+无线充电器三合一。还是充电器,但它更适合家用环境。一方面是小爱同学在智能家居环境才能起到作用,另一方面它配备横屏支架以及NFC自动匹配,可以算作追剧神器,放上去你的手机就自动变成音箱播放。


  • 氮化镓迷你65W充电器,如果你的笔记本支持65W PD 充电的话,这倒是个神器。


感想呢?线上发布会缺少了让参与者进行真机体验环节,而线上的这个开箱体验确实不得劲,因为每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像我这种关注三围手感的人就无法从线上开箱体会到感受。

所以线上发布会肯定是比不了线下发布会的。当然,在这种特殊时期,或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罢。


最后,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真心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