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餐在外国到底是否真如传说中那么受欢迎?

回答


中餐在外国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么受欢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简单,因为它涉及文化、历史、经济、口味偏好等多个维度。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中餐在全球的普及程度
1. 覆盖面广但呈现区域差异
中餐是全球最广泛的中国餐饮形式之一,在东南亚(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北美(尤其是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欧洲华人聚居区都有显著存在。例如:
东南亚:中餐在这些地区几乎是“本土化”的一部分,比如印尼的炒饭、越南的河粉、泰国的冬阴功汤与中餐融合。许多国家的街头小吃甚至直接以中式烹饪为基础。
北美:美国有超过7万家中餐馆(2019年数据),唐人街是中餐文化的缩影,但多数餐馆更偏向“美式化”改良菜系(如左宗棠鸡、宫保鸡丁)。
欧洲:法国、英国等国的中餐馆多集中在华人社区或旅游区,但本地化的程度较高。例如意大利人对中餐的态度较为矛盾,既接受饺子,又批评其“过咸”或“不够精致”。

2. 连锁品牌与快餐化趋势
一些中餐品牌(如真功夫、老乡鸡)在海外扩张时会调整菜品以适应当地口味,甚至推出“中式西餐”概念。这种本土化策略虽然扩大了受众,但也可能削弱传统中餐的纯粹性。



二、中餐受欢迎的核心原因
1. 性价比与便捷性
中餐通常价格实惠且分量大,这对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如学生、工薪阶层)极具吸引力。例如:
一份中餐馆的炒饭/面条可能只需510美元,而西式快餐的单价更高。
快速出餐和标准化操作适应了快节奏生活需求。

2. 口味多样性与文化包容性
中餐的菜系丰富(如川菜、粤菜、鲁菜等),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
西方人喜欢中餐的“重口味”(如辣味、酱香),而亚洲国家更追求原汁原味。
部分菜品(如北京烤鸭、麻辣火锅)成为文化符号,吸引游客尝试。

3. 华人移民与文化传播
华人移民是中餐在海外传播的“推手”。唐人街不仅是华人社区,也是外国人了解中餐的窗口。例如:
19世纪美国淘金热时期,大量中国劳工将中式烹饪带入北美。
在欧洲,“中华料理”(Chinesische Küche)成为许多人的记忆符号。

4. 健康饮食与“养生文化”的吸引力
部分中餐菜品(如豆腐、汤类、蔬菜炒制)被西方视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尤其是在近年对高油高盐西餐的反思中。例如:
西方媒体常将中国菜与“抗氧化”“低脂”等概念挂钩。
日本和韩国对中餐的吸收(如寿喜烧、韩式炸鸡)也反映了文化融合的趋势。



三、中餐在西方面临的挑战
1. 口味差异与误解
西方人习惯清淡、精致的烹饪方式,而中餐的“重油重盐”可能被视为不健康或难以接受。
一些食材(如内脏、动物头蹄)在某些文化中存在抵触心理,例如法国人对“猪脑”或“鸭血”的拒绝。

2. 本土化与“异化”问题
许多海外中餐馆为迎合当地口味,会简化甚至扭曲传统菜品。例如:
“左宗棠鸡”(实际源自美国)在中文语境中被误认为是正宗中餐。
美式中餐的甜酸味、油炸化可能让真正懂行的中国人感到“丢脸”。
这种“异化”导致部分人对中餐产生刻板印象,甚至将其视为“廉价快餐”。

3. 文化认知的局限性
在西方媒体或主流社会中,中餐常被简化为“炒饭、面条和宫保鸡丁”,缺乏对中国菜复杂性的理解。
部分人对中餐的接受度取决于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例如:
中国菜系的地域差异(如川菜麻辣、粤菜清淡)在西方很少被提及。



四、中餐受欢迎的真实情况
1. “受欢迎”是相对概念
在华人较多的地区(如东南亚、北美唐人街),中餐确实非常流行,甚至成为当地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但在主流社会或非华人聚居区,中餐可能更多被视为“异域风情”,而非日常选择。例如:
欧洲人更倾向于选择意大利面或法式料理作为“亚洲菜”替代品。
在一些国家(如日本),中餐被重新定义为“中华料理”,与本土化创新结合,反而形成独特风格。

2. 不同人群的接受度差异
游客和年轻一代:对中餐充满好奇,愿意尝试新菜品(如麻辣香锅、小笼包)。
本地居民:可能更偏好传统西餐或融合菜,对中餐的评价两极分化。

3. 经济因素与市场定位
中餐馆常以“性价比高”为卖点,吸引特定客群(如学生、低收入人群),而非高端市场。
高端中餐厅在西方仍属稀缺资源,例如米其林星级中餐餐厅数量远低于法餐或日料。



五、为什么会有“中餐受欢迎”的传说?
1. 历史积累与文化符号
中餐作为华人移民的载体,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深厚的历史积淀。例如:
中国菜是西方人接触的第一种亚洲饮食,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北京烤鸭”“小笼包”等菜品成为中餐的代表性符号。

2. 媒体与流行文化影响
好莱坞电影、社交媒体常将中餐描绘为“神秘且美味”的存在(如《饮食男女》《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网红餐厅和外卖平台(如Uber Eats)进一步放大了中餐的可见度。

3. 经济与人口结构因素
华人移民数量庞大,推动了中餐馆的扩张。例如:
2019年美国华人约500万,占总人口1.6%,但中餐馆数量占比远超这一比例。
在一些国家(如加拿大),中餐是第二大餐饮类型。



六、结论:受欢迎但面临挑战
中餐在外国确实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对华人社区和部分西方消费者而言。 然而,“受欢迎”更多体现在其普及度、性价比和文化符号意义上,而非所有国家或人群都能接受传统中式菜肴。
优势:多样性、适应性强、经济实惠。
劣势:本土化带来的“异化”问题、口味差异导致的误解、高端市场的缺失。

因此,“中餐是否受欢迎”的答案需要结合具体地区和人群来看:在华人聚居区或亚洲国家,中餐可能是主流选择;而在西方主流社会,它更多是“异域风情”的象征。这种复杂性正是中餐全球传播的真实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餐饭歌》

豆腐脑尚分个甜咸,

粽子里能辨出个忠奸,

汤圆的荤素还能站队成了两边。

眼看那

北方人吃不惯江浙沪的菜,

苏州人来天津骂他娘的盐,

沿海的瞧不上内地三餐的面,

内陆的看不起海边鱼虾的腥鲜。

便一个大中国,

南北不同言,

东西不同天,

各地人有各地的好,

何必争他个落后与优先?


东风吹世界,

柳絮起柳棉,

放眼长城外,

自有一片天。

说我这小子,

肠胃吃不惯东瀛的生鲜,

口腹咽不下美帝的油甜。

却说欧洲人做菜都一个模样,

黑墨绿哪懂得什么叫做舌尖?

便骂那洋人,

都是没见识的穷鬼,

无论的什么都要用油炸了再用油煎!


草木本有心,

何求美人怜。

他吃他的脾气好,

我吃我的心里甜,

争什么多来论什么少,

分什么米面包子和甜咸?

庸人空自恼,

到搅扰了我一场好酣眠!


要我说啊,

他吃他的,

我吃我的,

谁也不狡辩,

谁都不跪舔,

岂不是美滋滋的结局好团圆?



完。






P.S.

想来,只要饮食习惯存在,那么一般当地人都肯定喜欢自己当地的食品,除了人类本性上习惯的高盐高油高糖,大家不见得多喜欢外来的食物。


你让我吃个一顿两顿西餐日料墨西哥菜行,要是天天吃,我肯定是要骂人的_(:з」∠)__(:з」∠)_那还真不如吃个打卤面盖浇饭。


同样,哪个地方人不一样啊,觉得自己吃惯的好,外来都那意思,饮食习惯和文化在哪,何必强求呢?


我们管他们呢?


洋人爱吃不爱吃,与我何干?


我爱吃,所以我吃,我自豪,我骄傲,


他不爱吃,那就不爱吃呗。


非得他喜欢我这菜才有价值?用不着别人来认可我的食物,我们喜欢才是最重要的!!


就这样(。・ω・。)ノ♡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在海外流行的那种中餐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东西。

对海外中餐的评价,通常充满小知识分子的酸腐气。什么定位太低端、口味不正宗、骗外国人……

这样说的人,根本不明白做给外国人的中餐是个什么东西。

你爸妈给你做的饭,叫饮食文化。你学了爸妈的厨艺,做给自己的孩子吃,那叫文化传承。

你开个餐馆,向陌生人贩售食物,那叫商品

一个商品是否成功,除了你本人对其口味的主观评价,还要看它的定价、营销、发行渠道、供货渠道、资金流、质量控制、消费者培养等很多方面。

每天有六千八百万地球人吃麦当劳,可以说是很受欢迎了。

你们觉得,麦当劳的CEO今天晚饭吃的是麦当劳吗?大概率不是。因为在他可以选择的晚饭范围里,麦当劳的口味、营养、新鲜程度都垫底。

中国人以中餐的名义卖一种食物,为了在中国战乱、海外排华的时代养家糊口,最后还有钱支援辛亥革命。做出的老菜不是面目全非、新菜不是抄袭山寨、不缺斤短两、不欺行霸市,为什么说人家不是中餐?

顺便说一句,适应性是一种智力,遵从历史惯性不是。

举几个别国的例子:

然而海外中餐又是不同的。

海外中餐比以上所有更伟大一些。

听我讲。

  1. 做到了全球统一化。

有史可考以来,你在纽约、西雅图、伦敦、墨西哥城买到的左宗棠鸡、杂碎、鸡球、鸡蛋卷、幸运饼等一切乱七八糟的自创菜,都是差不多的东西……然而中国本土并没有这些菜!这是怎么做到的???

2. 成熟的套餐模式。

就算在今天,买个一人份套餐,中餐的完成度也是最高的,而且这个套餐模式形成非常早!

春卷或汤,用很便宜的形式完成前菜。早就做好的炒面或者炒饭大大节省成本,作为固定搭配走量很大可以保持新鲜。主打配菜是热量高的炸物浇酱(柠檬鸡、咕咾肉等)和在快餐里相对健康的杂炒蔬菜(杂碎)、芙蓉蛋类,三大类基本涵盖男女老幼的需求。

幸运签饼这东西耐储存又很好玩,解决了甜点单价太贵、制作工艺复杂两个问题。通过把甜点的趣味性最大化,掩盖了口味不足、价格低廉的缺点。中餐馆使用幸运签饼不晚于1920年,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一个套餐的模式已经形成了。

消费者花一份快餐的钱吃到一套菜。对于快餐消费者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冲淡了叫外卖的凄惨气氛。

3. 运营模式本地化。

廉价中餐馆,最为华人诟病的是味道不正宗。这个问题的成因,除了迎合当地口味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本地化采购。在极端情况下,这些菜里甚至连酱油都没有。

在经营角度,这意味着餐馆运营不会受到过去100年里国际形势风运动荡影响。另外在早期贸易不发达的时候,不会在进货、存货环节压很多资金。早期普通华人几乎不可能在银行拿到贷款,这些餐馆背后没有大金主,都是同乡之间凑点钱,可能有三个月流动资金就开业了。

使用本地食材、在本地进货、因地制宜改良菜品、让资金快速回笼,这样的商业模式运转起来,才在华人普遍贫穷的情况下,让中餐馆开遍全球。

4. 培养消费者。

现在的欧美大城市居民里,当决定去吃中餐以后,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想点什么,不需要看菜单。反而是中国人,面对那些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听不明白的菜名,一片茫然。

过去100年里,无论外国人是情愿地吃,还是无奈地吃,都把这些菜吃习惯了。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作为商品,这种中餐是成功的。

5. 定位合理。

大批富二代涌入西方以前,中餐很便宜,以至于当代上等华人出国以后,觉得这些东西丢了自己老脸。

然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菜肴便宜,并不仅仅是通过自我压榨(虽然劳动力压榨也很厉害),还是通过引进新菜品、合理搭配菜单、控制资金流等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被称作行业创新。只不过这些创新是由无数无名之辈,很多可能在中国也是文盲,经过长期试错改进、互相学习,最终形成的。

那他们为什么要把餐馆定位这么低呢?为什么又能取得成功,并获得忠实的消费者呢?

20世纪以前的美国中餐馆,也是雕梁画栋,装修豪华。并且他们的菜单全用意译,“烤某湖鸭子”、“什么菜炒什么肉”等。典型的内装是这样,你们估算一下这个挑费。

这种餐厅必然是少而精。随着时间发展,很多大餐厅的学徒瞄到市场上一块空白,于是离开这种资金雄厚的大餐厅,开辟了一片新市场。

19世纪中期,中国闹太平天国,大量华工涌入加州淘金,后来又参与建设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铁路修好以后,很多华工留下,随着铁路散落各地。同时,这条铁路也加大了美国本土人的流动性,大量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工业城市讨生活。

于是就出现现在中国同样的情况——对便餐餐厅的需求一下增加了。

当时最便宜的简餐是食品摊子,比如热狗摊、炸鱼薯条摊。1923年开业的A&W,一开始是个卖饮料的摊子。麦当劳于1955年开业,1962年才开始有堂食,那之前要坐在马路边上,或自己车里吃。喝着西北风、伴着汽车尾气吃热狗(更早是马粪),也太惨了,只能对付一下。

小摊以上,是一种叫diner的、介于咖啡厅和餐厅之间的餐馆。它提供的食品比咖啡厅多,但全是不需要烹饪技能的简单东西,汉堡、派、三明治等。顾客自己在柜台上点餐,自己拿到座位上吃,吃完了自己收拾。这样就不用付小费了。

Diner和快餐店的区别是,它没有实现生产工业化!这意味着它的价格也不是特别便宜,出菜速度不是特别快,而且完全没有开发新品的能力。现在的连锁快餐店虽然也不是由专业厨师做饭,但至少菜单是总公司花大钱开发的,比如说经常用新品酱汁增加汉堡的种类。而在diner里,你的汉堡上可能只有番茄酱,而且五十年如一日的是番茄酱。

Diner这种形式,现在几乎绝迹了。仅有的几家也变成家庭餐厅的经营模式,有服务员,主打华夫饼、奶昔等甜品,甚至主要卖全日早餐,用轻食潮流掩盖烹饪技术不足。由于这种餐厅鲜明的时代性,怀旧影视里倒是经常出现。比如《冰血暴》电视剧(设定在70年代),里面出现的餐厅几乎都是diner。

典型的“廉价外卖中餐馆”也是这个时代的东西。那种中餐馆的发展轨迹和diner一样,出现于20世纪初,以单身劳工和双职工家庭为服务目标,消费额较低,食品质量马马虎虎,可以不付小费,可以便装进入。

要知道,那是个没有外卖披萨、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快餐厅、没有中东烤肉、没有泰国菜、越南河粉、印度菜、牙买加烤鸡、DQ冰激凌,甚至冷冻货柜车都很少见的时代!平民便餐业是一片沙漠,而要填补这块空白,你只能依靠自己的想像力。

当你面对一本已经写好的小说,一切都理所当然。可是你面前只有一沓白纸时,你从哪里开始建立一个故事呢?

消费者面对千篇一律的食品摊子和diner,需要点不一样的东西吃。充满洋泾浜英语的中餐馆外卖单就送到家了。这时候的餐馆用廉价的中国元素装饰自己,比如起名多用“龙”、“幸运”、“园”,菜单图案喜庆,餐馆本身则简朴很多(没这么多钱装修)。做出来的菜更是十分平庸,中餐传统降到最低。

可能是通过试错,这些餐馆发现了一点,他们的目标客户并不是非常有冒险精神的那种人。在哪个时代,忙碌的劳工都不是美食家,也不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他们只想寻求一点刺激,又不喜欢太刺激,稍微意思一下的刺激刚刚好。比如西蓝花炒牛肉、饼干里面夹个幸运数字、和自己长得不一样的外卖员,都是刚刚好的小冒险。

50年代以前,diner再往上一个档次,就是fine dinning。要进门至少得打个领带,坐下点菜、等很久、吃到似乎美味的大餐、付出一天的工资收入,还要付小费。酒吧倒是深受劳工欢迎,然而很快出现了禁酒令(1920-1933),接着是二战, 喝酒成为奢侈行为。

高档中餐一直也是有的,北京烤鸭一直深受欢迎。但是论普及程度,肯定不如深深融入平民生活的外卖中餐。这种中餐不一定符合当代Hipster 的审美标准,但是作为一种商品,它在各方面都做对了。消费者喜爱这种中餐,也是出于复杂的社会因素,而不仅仅是喜欢它的味道。

因为饮食男女,本来就是社会行为,早已脱离了单纯的生物行为。

要是还有人认为“可它就是便宜啊”“这有什么难的”“不好吃就是不好吃”“反正我不喜欢”……

我倒想问问,你创造过什么东西,填补过哪个市场空白,而实现家族阶级翻身?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过去一个世纪是个跌宕起伏的世纪,凡人但求一个容身之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卖牛肉面,不会做牛肉面也要想办法卖出牛肉面,这就是适应性。中餐馆,其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又发现一个事,很多人对“外国人爱中国文化”有非常不切实际的期待。

一个人再爱你,他应该最爱他自己。如果他理直气壮地说:“你的生命比我的生命重要,我可以随时为你死。”——这不是爱,是神经病(其实更可能是谎话精)。

一个人可以很喜欢吃中餐,无论是他理解的中餐,还是你理解的中餐。可是,怎么会比爱家乡口味还爱中餐?这是不正常的,事出反常必有妖啊!

人人都爱吃烤肉,可是没人能每天吃烤肉。一个星期吃三次烤肉,就算烤肉死忠粉了。

每个人能天天吃不腻的,只有自己童年的味道。一般是一种碳水化合物为主的朴素食物,这是每个民族的贫穷记忆,这才是“文化”。

其他都是商品。大家是成年人,说什么爱不爱的,保持淡淡的喜欢就可以了。喜欢拿钱来买,钱货两清,大路朝天。

不掏钱,光说漂亮话,把你捧到远超过正常人能接受的范围,半斤鸭子四两嘴,那是蹭饭的。

有些人至今没转过观念。以前你家穷,来的都是白求恩。现在你家日子好了,天天在院子里烤全羊,还怕找不着蹭饭的?我真的宁愿和他们保持纯洁的金钱关系。

user avatar

那就通过数据,看看中餐在国外的受欢迎程度吧。

谷歌上搜索受欢迎的菜系,得到如下结果——

可见,在国外的大多数调查榜单上,最受欢迎的菜系都是意大利菜。中餐在这些榜单上的排名不低,但不如意大利菜受欢迎。

菜系流行度调查数据

舆观调查网最流行菜系排名

以数据最全面的舆观调查网(YouGov)排名为例。该网站2018年针对各种菜系在世界上的流行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24个国家或地区,34种菜系,共约25000人参与了调查,结果如下——

根据这份调查,世界上最流行的菜系是意大利菜(广义的意大利菜,自然包括了常见的意大利面、披萨),仅次于意大利菜的,是中餐,其后则是日本料理,泰国菜和法国菜。榜单中还包括排名第14的香港菜(可能接近中西融合的粤菜?),第17的台湾菜。此外,排名第13的越南菜和第18的新加坡菜,多少也和中餐有些渊源。

从具体数据来看——

中餐在日本是最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

在新加坡和日餐并列,成为最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

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仅次于意大利菜,是第2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

在香港市和台湾省次于日餐,是第2受欢迎的菜系;

在印度次于意大利菜,是第2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非本土菜系的流行程度都比较一般)

在美国次于意大利、墨西哥菜,是第3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

在法国次于意大利、西班牙、摩洛哥菜,是第4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

在德国次于意大利菜,是第2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德国人似乎不怎么喜欢本国菜)

在西班牙次于意大利、阿根廷、墨西哥菜,是第4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西班牙人比较偏爱南欧和前殖民地的口味)

在意大利次于西班牙、墨西哥、阿根廷、希腊菜等,受欢迎程度一般;(意大利人的偏好似乎和西班牙类似)

在芬兰次于意大利菜,和墨西哥菜并列为第2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

在丹麦次于意大利菜,墨西哥,西班牙菜,和泰国菜并列成为第4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丹麦人也不怎么喜欢本国菜)

在挪威次于墨西哥、意大利、西班牙菜,是第4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挪威人也不怎么喜欢本国口味,莫非是因为臭鲱鱼?)

在瑞典次于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泰国、墨西哥菜,是第7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

在马来西亚次于泰国、印尼菜,和新加坡、意大利菜并列成为第4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

在越南次于韩国、日本、泰国菜,是第4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

在泰国次于日本菜,是第2受欢迎的非本土菜系;

在印尼次于日本、意大利、马来西亚、美国、土耳其、韩国等菜系,受欢迎程度一般;(口味成谜的国家)

在阿联酋、沙特次于各种中东和西方菜系,受欢迎程度普通;

总的来说,世界各国人民的口味还是非常有地域性的。通常来说,各国人民比较青睐口味和本国接近的菜系,比如中东国家偏爱中东菜系,南欧国家偏爱地中海风味,新加坡人喜欢口味接近的中餐、香港菜等。北欧国家是有趣的例外,ta们似乎并不喜欢本国菜(可能因为比较黑暗料理?)。

相对来说,中餐在东亚和英语系国家最受欢迎,在中南半岛和欧洲(非南欧国家)各国受欢迎程度较高,在南欧、中东和南洋群岛受欢迎程度一般。总体来说,中餐在国外还是比较流行的,能够流行,说明口味至少不差。

其他调查综合排序——

口味是相当主观的东西,为此,我找到了多份国外的美食榜单,希望通过综合排名,得到更全面客观的结果。除有括号标注外,其他榜单按倒数第一名1分,第一名最高分计算,此外,每入选1次榜单加1分,入选全部榜单加9分。

排序的榜单包括——

YouGov美食流行程度调查(以榜单分数除以4计算)

CNN十大美食国度排名

Rough Guide美食排名

Uproxx大众美食投票

ListWoo Top 10 International Cuisines(以榜单分数除以5计算)

Willflyforfood12大美食国度排名

More Than Shipping美食排名

A World to Travel 15大美食国度排名

Yonderbound20大美食国度(没有排序,入选的国家统一加2分)

各榜单排名情况——

综合排名情况——

综合各大榜单排名,在国外,意大利菜是当之无愧最受欢迎的菜系,接下来是印度菜和中餐,三大菜系以明显优势领先之后的日本菜和法国菜(印度菜可能占了点人多投票多的优势)。之后则是地中海菜系(西班牙、土耳其、希腊)、东南亚菜系(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墨西哥菜。结合平日所见各种菜馆的分布,这个排名大致应该是合理的。

作为文化输出的饮食文化

美国经济学家Joel Waldfogel根据Tripadvisor、Euromonitor的餐厅记录,快餐支出等数据计算了全球52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和消费情况。

根据Joel Waldfogel的计算,若去除快餐,则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菜系分别是意大利菜、中餐、日本菜、印度菜、美国菜、法国菜、墨西哥菜、土耳其菜、西班牙菜、巴西菜、泰国菜、越南菜、印尼菜、俄国菜、韩国菜、英国菜、希腊菜、德国菜、澳大利亚菜、埃及菜。

若算上快餐,则排名变成意大利菜、美国菜、中餐、日本菜、印度菜、巴西菜、墨西哥菜、法国菜、土耳其菜、西班牙菜、泰国菜、印尼菜、越南菜、俄国菜、韩国菜、英国菜、阿根廷菜、加拿大菜、沙特菜、德国菜。

综合考虑饮食文化的贸易因素,则美国是世界最大的饮食文化贸易逆差国,中国排名第2,其次是巴西、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韩国,瑞典。

反之,意大利是世界最大的饮食文化贸易顺差国,遥遥领先排名第2的日本,其次分别是土耳其、墨西哥、泰国、法国、埃及、希腊、委内瑞拉、越南。

海外中餐的发展

美国中餐

chefspencil.com/most-po

根据谷歌的搜索数据,中餐以微弱优势领先墨西哥菜,是整个美国最流行的特色菜系。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餐是美国22个州最受欢迎的菜系,主要在美国的东部地区,尤其是新泽西、特拉华、纽约和康涅狄格占据优势。

历史上,中餐是美国历史比较悠久的异域菜系,19世纪末,随着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大批中国移民(主要来自广东)来到美洲,中餐馆也随之落地,成为美国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久之后,中餐馆厨师们开发出了各种本土化的美式中餐,从底层的矿工和铁路工人开始,一步步占领了美国人的胃。过去,当犹太人遭受歧视时,中餐馆是少数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餐馆。

墨西哥菜在中西部的27个州占据优势,尤其是在西班牙语人口占优的亚利桑那、德克萨斯、内华达、阿肯色、新墨西哥州、直到20世纪初,墨西哥菜才在美国流行起来,并迅速发展,到了2010年,墨西哥玉米饼的销量甚至超过了本土的热狗面包。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美国人是最热衷墨西哥菜的族群。

意大利菜排名第3,在意大利移民较多的新泽西和纽约占据优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意大利移民来到美国。最初,意大利菜被视为廉价的穷人食物,上世纪70-80年代,意大利菜逐渐走入高端。

泰国菜排名第4,在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占据优势。冷战期间,许多美国人来到泰国,之后,也有泰国学生来到美国,开起了泰国餐馆。21世纪,泰国政府开始培训厨师向海外发展,随着文化政策和旅游业的发展,泰国菜也越来越流行。

印度菜排名第5,在新泽西占据优势。随着印度移民的到来以及美国游客的脚步,印度菜逐渐在美国流行了起来。

日本菜排名第6,在外国人眼中,除了寿司、天妇罗、拉面,日本菜还是精致和优质食材的代名词。日本移民最多的夏威夷是日本菜最受欢迎的地区。

韩国菜排名第7,算是这两年异军突起的菜系(可能和韩国烤肉以及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有关)。夏威夷是韩国菜最流行的地区。

南洋中餐

在海外,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唐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一些华人循着海上丝绸之路,定居到了东南亚各地,他们开启了中餐环球之旅的先声,也预示着华人今后的大规模移民。

明清之际,大批华人移民来到了马六甲海峡两岸,他们与更早的华人移民一道,构成了被称为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的族群,峇峇娘惹的祖先大多来自东南沿海(尤以闽南人为主),其中的女性,被称为娘惹。在过去,娘惹们大多深居宅中,于是厨房就成为了他们消磨时间的最好去处。她们融合了中式烹饪手法与马来本地物产,创造出了“娘惹菜”这一著名的东南亚菜式,通过女性间的传承,娘惹家庭们的美食秘密得以传承至今。

东南亚各地华人数量较多,以福建移民为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交融,中国的饮食文化早已成为南洋美食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印度中餐

在印度,中餐是最受欢迎的异域菜系之一。18世纪末,一些中国商人(主要是客家人)来到英属印度的首府加尔各答,开始用印度本地的食材烹制食物,将中国的酱油、醋和印度人喜爱的油炸和辛辣风味结合,逐渐发展出印度式的中餐。后来,陆续又有四川等地的移民来到印度。

在印度,通过食物的名称,便能大致判断出印式中餐的口味——

Chilli:佐以炒辣椒的辣味“中餐”

Manchurian(满洲):佐以棕色甜咸酱汁的“中餐”

Schezwan(四川):佐以红色辣酱的“中餐”

秘鲁中餐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量中国移民来到秘鲁,他们主要来自广州,定居在秘鲁海岸和首都利马。来自中国的调料和烹饪技法与秘鲁的物产间产生了奇妙的融合,催生出chifa这一独特的美食传统。在秘鲁的一些地区,中餐馆甚至超过了本地餐馆,成为当地最流行的饮食。秘鲁的中餐馆通常会供应炒饭、炒面、馄饨、云吞面、蛋花汤、鸡汤和各种本土化的小炒。

海外中餐,长啥样?

虽然中餐在国外广受欢迎,但许多中国人见了国外流行的中餐,也许会大吃一惊。比如印度中餐里的满洲系列——

Chicken Manchurian(满洲鸡)

满洲酱是一种用辣椒、果醋、姜、大蒜等制成的甜咸口味酱汁。鸡块裹上面糊入锅油炸,配以满洲酱,一道别具风味的满洲鸡便这么完成了。这道菜看上去有点像咕咾肉,在印度还发展出了素满洲、奶酪满洲、戈壁满洲(主要由花菜制成)等各种变体。

或者美式中餐——

General Tso's chicken(左宗棠鸡)

是由台湾省厨师彭长贵创制的一道菜肴。彭长贵原籍湖南,为了起个响亮的名字,他便想到用左宗棠,来命名这道菜。左宗棠鸡的原材料包括去骨鸡肉、酱油、淀粉、葱 ,姜、蒜、酱油、醋、干辣椒等,口味酸辣,和印度的满洲鸡多少有些类似。

Sesame chicken(芝麻鸡)

和左宗棠鸡有些类似的美式中餐。这道菜的配料中并不包括酱汁,取而代之的则是芝麻和糖。

炒面三明治起源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马萨诸塞州。为了减少食物中的肉类消耗,三明治中的馅料(或者配菜)被改成炒面,从而降低了成本。类似的还有炒饭三明治等。

相对来说,秘鲁中餐看上去可能更符合中国人口味——

Lomo saltado(爆炒牛肉拼盘)

在秘鲁非常受欢迎的一道混搭菜肴。主要原料是牛肉片、洋葱、番茄、炸薯条和米饭,用酱油或醋调味。

总结

综合各项数据,在国外,中餐是和意大利菜、印度菜同列的最受欢迎的异域菜系之一。不过海外流行的中餐大多经过改良,大多数歪果仁对中餐的印象,可能就是炒菜(炒饭、炒面)、豆腐、酱油、春卷、饺子、面条之类,以酸甜或甜辣口为主,和国内的中餐差别很大。另外,国外的中餐大多以比较平民的餐馆、排挡、快餐连锁为主,在高端领域,相对法国菜和日本菜不占优势。

当然,中国那么大,本身就有非常多菜系,仅靠一些特征,是无法概括中餐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纵观世界,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人都比较偏爱和本国口味接近的异域食品,每种菜系来到另一片地域,都会产生因地制宜的变化,中餐也不例外。胃口长在我们自己身上,自己感觉好吃,比谁的评价都重要。

相关回答——

*.关于吃的系列文章

user avatar

很多答主都提到,自己随便炖了一锅什么什么,邻居们就上门吃的一干二净,以此体现中餐有多受欢迎……

我在想一件事,如果真的那么受欢迎,为什么国外的中餐厅还要迎合外国人做改良呢?

坐标土澳,观察过一些餐厅,做的正正经经的中餐厅(跟国内饭馆一个味道的那种餐厅)食客一般都是中国人,很少有外国人,而外国人常去的中餐厅一般都是中式快餐店,口味与正宗中餐差很多……

所以问题在于,如果像答主们所说的,你们随便做了一锅什么菜,就被邻居一抢而空这么受欢迎,那为什么老外们不去光顾正经中餐厅呢?(此处排除那些“中国通老外”)


评论区提示: 人对免费食物和餐馆食物的期望值是不一样的。

那这些例子就不能很好的证明中餐受欢迎啊,你换成韩餐日餐马来西亚餐也是一样的。


以下画重点!!!

此篇回答不是在研究为什么要针对外国口味改良,而是想质疑 随便做点什么就被外国人抢空 的答主们有编故事的嫌疑。

此篇回答不是在研究为什么要针对外国口味改良,而是想质疑 随便做点什么就被外国人抢空 的答主们有编故事的嫌疑。

此篇回答不是在研究为什么要针对外国口味改良,而是想质疑 随便做点什么就被外国人抢空 的答主们有编故事的嫌疑。


我也知道餐厅针对当地口味改良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不想讨论 家常菜 正宗餐馆 和 改良餐馆到底哪个好吃。至少我看完其他答主的回答都觉得自己出了个假国。比起中餐,我看到的更多老外是青睐 越南菜 日本菜 或者泰国菜,以上三种餐厅有没有改良我不知道,我没吃过正宗的,但中餐绝对没有你们想象的受欢迎。


补充:总是有人阅读理解不及格,关评了,拜拜啦。

user avatar

中餐在美国迭代了100多年了。常识告诉我们,100多年的反复迭代的结果,必定是全局最优解,也就是说,Orange Chicken、Beijing Beef、Hunan Beef、Chow Mein、General Tso Chicken这些垃圾食品,必然是全体美国消费者最终共同选择的结果。

用脑子想想也知道,100年来,必定各种花样都有成千上万的中餐馆老板尝试过,如果美国人真的那么喜欢你在家里做的“水煮肉、黄焖鸡、毛血旺”,必定会在整个西半球上万家中餐馆老板里的某些人率先推出过这种菜,然后立刻火爆整个北美大陆,然后你就可以在现在的菜单上看到工业化之后的“水煮肉”“毛血旺”“酸菜炖粉条”了。

然而事实上是,到目前为止,可以说这些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而导致她们失败的唯一原因,就是这些菜大部分美国人不爱吃。

100年的反复迭代的结果,如果你还质疑,偏偏相信某些人“我在家用中国超市的调料包做了个水煮肉,美国室友吃了赞不绝口”的话,你应该反问,为什么他自己还要继续读每个月3000刀的生物PhD而不是去开每个月3万刀收入的中餐馆?

user avatar

骗人的,在国外正宗的中餐不受欢迎,老外根本不爱吃。只有黑暗料理般的假中餐卖的还算可以,最著名的有(黑暗度从高到低排列):


————

搞不太懂为什么这都有人喷,我事先声明,我知道什么是糖醋,我吃过正宗的糖醋排骨,糖醋里脊,而且我小时候超喜欢吃松鼠鱼。人家菜单上白纸黑字写的甜酸,然后对应着英文给老外看的OK?来来来,你找找有几个假中餐店写的是糖醋的?所以看起来形似,吃起来味道就是一样的咯?好好说话有理有据我欢迎,但是如果阴阳怪气,或是出言不逊的开喷,那抱歉,我只好对你原话送还不谢~_~


举个栗子:

正确的评论方式:“中餐也有糖醋的菜系,比如说糖醋排骨,糖醋里脊。”

点评:思路清晰,有理有据

错误的评论方式:“糖醋排骨听过没有,糖醋里脊听过没有糖醋。。。听过没有,真为你的无知而着急”

点评:歇斯底里,语无伦次,戾气很重,着实让人着急

我还以为这是基本常识呢~_~

————


甜酸酱 (Sweet and Sour Sauce)-排名第一当之无愧,看完我的回答你就会发现这东西是假中餐核心中的核心,几乎所有的假中餐,都是用甜酸酱制成的,真不明白“甜酸酱==中餐”这种stereotyping是怎么形成的。。

甜酸猪(Sweet and Sour Pork)-猪肉块包裹一层面,炸好,加巨多糖和甜酸酱炒一炒,一盘都是甜酸酱的红色,跟Williams蛋糕一样甜,猪肉也没处理过,超级腥。

甜酸鸡(Sweet and Sour Chicken)-和甜酸猪同理,不同在于鸡肉腥倒是不腥,但是甜到腮帮子疼

炸虾球(Shrimp Balls)-生虾,用发面包裹,放在烤箱里烤烤,之后浇上甜酸酱,面是蛋糕质感,超级腥,我差点吐了,你可以想象一下蛋糕里面包一个生虾的感觉

炸鸡球(Chicken Balls)-同上,鸡肉没处理,超级腥,但是比炸虾球好点儿

左宗鸡(Genearl Tso’s Chicken)-鸡肉块加上巨多糖和甜酸酱,还有甜辣椒酱,炒一炒,闻起来都是辣椒酱的味道,那种外国辣椒酱,呛鼻子,但是不辣,吃起来甜的受不了

Chicken Broccoli- 鸡腿肉切丁,不去肥,不处理,和西兰花混在一起,浇上酱油,要点在于西兰花炒完之后要是生的

蚝油牛肉(Green Pepper Beef)- 大块牛肉放嫩肉粉泡好,一块比你嘴都大,吃的垫牙床子,吃完满嘴起泡。青椒大块切好,洋葱大块切好,入锅时间应该不超过一分钟,基本等同于放里面拌一拌的沙拉,生洋葱巨辣。不过基本能吃。

宫爆鸡丁(Kong Pao Chicken)- 角瓜丁,胡萝卜丁,(还有用青椒的)还有鸡肉在一起炒的,油巨多,盐巨少,味道还可以,但是和正宗的宫爆鸡丁不沾边

Blackened Chicken - 不好意思之前把Blackened Chicken 和Bourbon Chicken搞混了,毕竟这种黑暗料理不常吃。blackened chicken就是煎到外表焦掉的鸡腿肉,有点儿甜。看图

Bourbon Chinken - 放了一种红色酱的鸡腿肉,超级甜,不过基本能吃。

Green Beans- 四季豆放盐水里过一下,味道还不错,图不太好找,只能搜饭店名字找顾客拍的照片。。blackened chicken也顺带照了-.-

炸假春卷(Deep Fried Spring Rolls)- 难吃,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料,黏糊糊的,50 cents 加一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就吃吧。图就不放了,毕竟外表人模狗样的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可是一吃就露馅了。特别是按照老外的吃法,浇上甜酸酱之后 -.-

芝麻鸡(Sesame Chicken)-比较甜的炸鸡块,外面裹着面,粘点儿芝麻,味道还不错

最后一个,重头戏,各种西餐厅甚至都会有的,我特么在上海住了这么多年都没听说过的,上!海!炒!面!上海炒面啊!Shanghai Noodle啊!!超级厉害哎有木有!!有木有啊有木有!!!!我就不明白,上海,和炒面,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名词,是怎么凑在一起,还成了一道名菜的。其实就是类似pad thai那种炒面,粗面炒的,味道还蛮好的,只可惜和名字差太远。(看上海的小伙伴们评论说确实有上海炒面,不过貌似外国人做的用料方面有些许不同,但是总归算是最正宗的中餐了)

看完这些裹上面先炸后炒,放油不要命,放糖不要钱,或鲜红或焦黑的“中餐”,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和隔壁的小孩儿一样馋哭了呀?不管你们哭没哭,反正我是哭了~_~


老外对中餐的理解,仅限于此。

—————

如果非要加一点,那就是你们什么都吃,吃猫吃狗吃兔子

本人亲身经历,跟你混熟的老外,

问你吃过狗肉吗的可能性很大。

然后接着会问你吃猫吗,你吃兔子吗?

我说我不吃兔子,但是好像加拿大人打猎经常打兔子吃。

老外愣了一下,然后说,我们打的是野兔(Hare),不吃家养兔(Rabbit)。吃家养兔子是犯法的。我特么一脸黑人问号,所以怪我咯?我傻傻分不清楚?另外犯法你妹啊???

然后我说外面卖的是养殖兔,我们也不会发起疯来连自己养的宠物兔都吃。

猫狗这么回答的,吃狗是玉林的少数民族文化,大部分中国人不吃,中国政府重视民族平等,尊重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猫是流浪猫,不法商贩抓来泡上羊尿当羊肉卖,被抓到要坐牢的,没人特别吃猫肉。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扳回一局,yeah!

—————

当然我知道他是不会信的

他只会想

傻x中国佬,问他他还不承认,嘴硬的很

—————

如果非要再加一点,那就是,有个老外认为这些假中餐,都是中国的festival food,重大节日才能吃的,平常中国人不吃这些,中国人吃得健康,不用油,很少吃肉,只吃蔬菜。要不然为什么中国人都那么瘦呢?笑死个人。是是是,你都对,我们只吃菜,连茶叶蛋都买不起呢哈哈哈哈哈(这是两个同事争论on diet到底会不会减肥其中一个人用的论据,一个同事认为on diet不会减肥,她论据是中餐(她眼中的假中餐)那么甜,那么油腻,那么多肉,而且全是炸的,为什么中国人还那么瘦,所以说on diet没用。另一个就说了上面的话,最后还加一句 Jack(就是我名字)knows what I’m talking about,我尴尬笑笑没回话,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奔驰而过,还我知道咧,我知道你妹啊!到后来女的不高兴开始人身攻击了,说你说on diet减肥,你怎么还那么胖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男的说我胖怎么了,我on diet时候一个月减了20斤 blah blah。那女的说,那你现在不还是这么胖吗?吵到最后也没结果,然后俩人两三周没说过话~_~)


————

有人不理解为什么我吃狗肉那里扯少数民族文化,这里统一解释一下:

吃猫狗肉是老外用来恶心中国人的几大重要方式之一,非常令人讨厌。一般他们媒体或者综艺节目把这个作为中国人是野蛮人,而且文化不开化的证据/调侃来说的。同时也是恶意抹黑中餐的一大利器。

当然有人是恶意的,有人只是好奇,但是无论恶意还是好奇,他们都是带着优越感来问的。所以即使是认识人,我也习惯怼回去。我为什么说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呢,因为那也是他们黑中国的一大借口,以前我跟他们讨论过,我说中国有少数民族保护政策,老外一千个不信,跟我犟了半小时,我说我就是少数民族我能骗你吗(有部分蒙古族血统)?结果那老哥话里话外意思是我被洗脑了。什么因为你从小受了中国教育云云,什么你被歧视习惯了,不知道什么是不被歧视云云,我说优待少数民族,他说那是区别对待,我说少数民族上大学加分,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大学,他说那是文化灭绝,破坏民族文化,同化少数民族。总之一大堆的歪理邪说,简直把我气炸了。

所以说我这个回答为什么怼的妙,因为我一下子怼了两个偏见,用他们攻击我们吃狗肉的偏见,怼了他们认为我们虐待少数民族的偏见。他们承认我们吃狗肉,就要承认我们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当然我知道大部分人不会信的,心里只会想这老哥被洗脑已深。

看很多评论应该都是没在国外久住过的,所以不理解,还有人骂我没眼界,也是醉了。

user avatar

坐标加拿大

和外国人说话的时候,当他们知道我是中国人,他们就会说

yeah,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yeah,中餐很好吃

yeah,中国人很友好

yeah,长城很棒

⋯⋯



但事实上他们想的是

我tm才不关心什么台湾什么中国,我还没泡上那个小姐姐我管别国的历史遗留问题我有病吗我

中餐是什么鬼啦,不如肥宅快乐系列(反正我是没在中餐馆看见太多外国人,只是偶尔有几个)

天啊中国人,哦上帝啊我不想和他们在一起,他们整天聚在一起说中文,吵个没完,和外国人说话的时候就想个呆头鹅,他们一点儿也不cool!!!

长城,我瞎编的,我可没去过,就像一周我骗那个小姐姐说埃菲尔铁塔很棒,上上周说泰姬陵很棒,上上周说东京塔很棒一样,






知道人从哪来,就把那的东西夸一遍就可以了





中国人自己还在争论豆腐脑吃甜吃咸的时候,还要求外国人和自己口味一样,也是奇了葩了。人吃了左宗棠鸡你笑话人吃美式中餐,不懂中国文化。人吃汉堡你笑话人吃垃圾食品,不如中国菜有内涵

你咋那么那么矫情呢

user avatar

我每次看到说自己是留学生,随手做了一波番茄炒蛋/水煮牛肉/麻辣香锅就俘获众人芳心,左手白人兄弟右手黑人老妹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就怀疑我跟你们不在一个世界。


实际上发生的:

当房东到来的时候,我正在做饭。地三鲜的香味飘满房间,房东闻到了非常幸福,说:

你这油烟这么大,对房子有损伤,得加钱。


当我做了一锅麻辣香锅,正巧教授有空,我邀请他吃饭。他夹起一片肉尝了尝,惊讶地问我这是什么。我说鸭肠,gut。他震惊地说:

nice,I like it.

然后再没有吃一口。


当我做了一桌子中餐,邀请我朋友来家里吃。几个白人小伙对我的厨艺赞不绝口,他们说:

nice,I like it. 对了你会不会做orange chicken?就是American Chinese foods,老好吃了。

然后他们就只吃酸甜味的鸡丁去了。



中餐没有那么大影响力,美国人喜欢的很多是美式中餐。你一个留学生做做家常菜以为人厨师不比你强?恭维两句别当真,更别自大地去踩别的料理。

以上事件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分割线

有人想知道美国人喜欢的口味,我可以介绍下被美国人改造的各类料理:

teriyaki:虽然翻译过来是照烧,实际上基本就是酱油+糖。美国人对这种奇怪的美式日料相当喜爱。和普通日料相比更加甜一点。

orange chicken:美国中餐必备,简单说就是酱油+醋+糖的味道。做法类似鸡肉版咕咾肉。美国留学生的噩梦(因为很多食堂只有这个中餐)


poke bowl:生鱼块+米饭+鳗鱼汁。该死,我竟然也有点喜欢这个诡异的组合。


广式点心:dim sum,意外地很受欢迎。我吃了一次就懂了,这叉烧拿糖浆腌制的,美国人肯定爱死了这重口的感觉。


牛肉炒花椰菜:美国人对中餐的特殊理解,加点盐就可以出锅的东西,据说是因为健康低卡路里颇受欢迎。

user avatar

中餐的受欢迎程度显然是被高估了。

在曼哈顿,街头小吃比不过土耳其烤肉,阿拉伯炒饭,比较高档的大董其实也是个有中文字的西餐厅顺便卖点中餐而已。

里面狮子头的汤,味道简直就是刷锅水,明显就是火候没到的货色。

对于歪果仁来说,中餐不过是和非洲烤肉,印度咖喱之类差不多的食物,最流行的几种所谓中餐中国人也不怎么爱吃,比如左宗棠鸡。

不要以为有人去左宗棠老家问左宗棠鸡,中餐就真的霸占了全世界的味蕾。目前世界上有哪个中餐厨子拥有小野二郎的地位?好吧,可能知名度超过撒盐哥的都不多。

可是,我无法容忍西班牙菜和中东菜的夹生饭,更容忍不了焦炭味的土耳其烤肉,至于汉堡三文治之类的,如果不是要维持生命的话,碰都懒得碰。只有墨西哥菜勉强可以当点心吃。

在美国的时候,找中餐馆跟沙漠里找水一样迫切。

可是,全世界不是只有中国,所以,不是我们喜欢吃的,别人都会喜欢吃。


user avatar

想起我的一个朋友,留学意大利学美术。结果发现这么多年在必胜客星巴克吃的都是假意大利菜喝的假咖啡。


在意大利问同学哪有必胜客星巴克还遭了白眼。而且好像这个还真没有。


很多外国中餐都是假的,是为快餐技术包上文化的外衣,不过还好在被霍霍的道路上有意大利陪我们。

user avatar

我觉得看人。

中餐不难吃,但问题是,中餐其实不健康。我自己做饭时基本是半中半西,腹肌很明显。到爸妈家里,天天中餐,锻炼都减不下去。每次看看肚子,我就想回家。

user avatar

传说中而已。

英语中有个专有词汇:中国餐馆综合征(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CRS)。

不要理解错了,这可不是夸中国菜美味到让人上瘾。

这个词在西方社会低调流行了数十年,而且被《韦氏词典》堂而皇之地列为一个词条,不久前的释义还是:

被认为是食用了加有大量味精/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MSG)调味的食物(特别是中餐)的易感人群所感到的一系列症状,例如身体发麻、头疼、眩晕和心悸(palpitation)。

据报道,2020年新版《韦氏词典》修改了这个词条。现在,“中国餐馆综合征”的释义删掉了具体症状以及“特别是中餐”等表述,并包含了一项否认声明(disclaimer),指出这个词是“陈旧的”(dated)和“冒犯的”(offensive)。

多年来,词汇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然在英语人群中形成了“中餐有损健康、低端”的偏见,消除影响还需假以时日。

随便搜一下网络,CRS相关内容有1400万条。各种报道、文章还是蛮多的(褒贬不一,但是讨论热烈总归不是好事儿)。我知道有不少外国人把中餐定位为垃圾食品、问题食物,大多和此有关,真的挺无奈。

基于生意考虑,日本味之素公司一直推动为此正名。中文母语人士也应该多加向外国朋友解释。希望中餐可以尽快洗脱此恶名。

中餐真受欢迎,是在日本的某些地区。一些上了年纪的日本人,对中华料理好感度较高。居长龙主理的淮扬菜可以在日本开店并盈利,原因在此。

至于“中餐在外国深受欢迎,外国人吃一次就爱得不得了”,你要真信的话,可能需要检视一下自己的思维习惯吧。

某些老外吃播表示如何如何喜爱中餐,学习弗拉夫赚流量钱而已。

也别把一些老外的彩虹屁当真。

user avatar

我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得满分或者在生日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带我去华人餐厅。所以从小时候到后来来到中国之前都挺喜欢中国菜,现在还是很喜欢但是我现在才知道中国菜是什么。我快要到中国的时候觉得在中国生活会像天天过生日一样,天天考满分,很期待耶。

只不过法国的华菜和中国的有点不一样。我不是很记得当时在那种餐厅吃什么。除了一个叫Riz Cantonais(广东饭)的一道菜,这是挺像鸡蛋炒饭的一个主食,也有点像扬州炒饭。

我们也吃nem,这个东西有点像春卷。

还有炸虾

炸菠萝,炸苹果。

不过长大之后去中国生活从来没有吃到在法国吃的那些中国菜。

有一天在广州跟朋友去一家越南餐厅吃饭就发现了本来我在法国吃的“中国菜”确实大部分是越南菜。

马个蛋???

结果在中国生活六年之后回一下法国,发现了很多新开的日本餐厅,都是做寿司的,感觉正常吧。后来听老板说话。。。都是讲中文的爷们儿。

最近回了一趟法国,终于看到了不错的中国菜,斯特拉斯堡有一家法式兰州拉面。去巴黎好像很久已经有很地道的潮州小吃(像在香港那些卖牛肉丸粉的店)。遇到一家餐厅,是上海妹子开的,他做像广东烧鸭的北京烤鸭。

结论:在法国越南人做中国菜,中国人做日本菜,上海人做广东式北京菜, 那日本人呢?去一家法国高料理(法国最高级的本地法国餐厅)听厨师都是TMD讲日语!

乱了我的国家!

user avatar

我知道在知乎说这些会被骂跪舔,是政治不正确,但我依旧要顶着评论区爆炸的风险喊出:恕我直言,太太太太太多中国人在中餐方面没有个正确的认识,偏见来自于无知、狂妄和自大!

结论:中餐流行程度低的原因是目前世界(包括美食届)都由西方主导。中餐无论是口味、用料还是制作流程都与西餐有比较大的区别。但我相信,随着中国实力增强和中餐标准化,中餐会逐渐成为世界主流之一。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介绍我去的六家米其林二、三星餐厅,评论区就有人杠我不如家楼下街边摊,现在还留着那条评论。b站搜米其林也很多人说:“米其林做轮胎的懂个屁美食”、“米其林厨师能比的过兰州拉面”等等无知自大的言论。(但米其林以欧美口味为标准批判中餐的话,我们自然可以回击!)随便在网上找个外国料理的视频,底下都有杠精说中餐八大菜系随便一个吊打xx料理,外国菜难吃,还被赞的非常高……口味是一回事,但以此为标准去杠世界公认的顶级餐厅,愚昧。

就连中国人都有很大的口味区别,更何况整个世界?比如内陆城市对鱼腥味的忍耐程度远低与沿海地区(西藏朋友来厦门吃海鲜,第二天集体上吐下泻,我们一点事没有),南方部分省份食材比较小众,江浙吃甜,北方重盐,西南喜辣(鱼腥草能要了非西南地区人民的命,至少我身边的是这样)。在中国做调查问卷,问最爱吃的是什么,很多人会答“火锅”,喜欢快餐的很少,而在欧美几乎所有人都会说三明治、热狗、薯条、汉堡。- -

(简单提一句:口味很大程度上被基因影响,比如11号染色体的嗅觉感受器基因OR6A2决定了你对醛类物质是否敏感,也就是敢不敢吃香菜。而八成以上非游牧民族的东亚人乳糖不耐,这导致他们对乳制品不那么钟爱。同样,鱼腥味、猪肉等都是如此。)

以我常待的西欧地区为例,日料、甚至是印度、(中东)土耳其、东南亚等料理都比中餐普及率高得多。是,我承认,中国八大菜系很牛批,成千上万佳肴和味型样样令人垂涎,但仅限于中国人。因为老外根本不爱吃!china town里圈全是中国人,好不容易看到个外国人吃川渝火锅,结果点的是清汤+肉+菜,你说他们能懂正宗的川渝火锅吗?明显不能。伦敦最热门的两家高级中餐馆,胡同和唐茶苑,中国人尝过后评价都不高,但没办法,他们喜欢。所以,中餐想要在【国际地位】上提升,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大多数人能接受的食材做出符合全世界人民都喜爱的口味。(肯定会有杠精说:老外审美无能凭什么我们要跪舔,像这种人我劝您主动拉黑我吧,我不愿意多费口舌,谢谢)


大部分非亚洲地区的国家,中餐都不算火。(走过三十多国家)大多数人还是热爱从小吃到大的本土食物,在中国也是,很多人爱吃西餐日料但让他天天吃,我估计是难以接受的。


以下仅以欧美大部分地区为例:在伦敦留学期间,所以中餐地位的认识越发深刻。我从whitechapel走到bridge、monument附近的学校,四公里多的路程,一个中餐馆和中超都没有,但日本超市wasabi有三家,而且到中午客流量爆炸,买一盒日式咖喱饭或者寿司要排十几分钟队。我想这跟日料非常简便易携带有关,因为欧美地区午休时间非常非常短,只适合吃点三明治汉堡等快餐,同时他们喜欢冷食,且喜鱼、牛、猪、鸡、蛋等食材日料西化程度高,比中餐更贴合口味。伦敦桥下的小吃街,四五十家摊铺也没有中餐,以中东菜、东南亚菜和西式快餐为主。【特别是中餐价格还比较高,午饭吃西式快餐的话基本都是3-6磅,吃中式一荤一素盒饭是8磅,还不太饱。餐厅人均20,是西餐两倍,吃顿火锅人均接近40磅,老外都觉得贵】


据我观察,老外最爱吃的就是装在盒里的便携餐,比如各种搭配牛排、炸鱼的薯条,汉堡热狗,墨西哥肉卷,印度烙饼(把洋葱炒羊肉等菜平铺在一张厚烙饼的传统美食,搭配印度酱汁还挺好吃的),盒装干炒面(老外爱吃的面很硬…酱料又足…不像我们喜欢q弹爽口、带汤的)讲道理,每一样我都觉得挺好吃的哈哈哈哈哈哈哈,长了个世界胃真好。

【我的老外同学做饭的话就放一点香料、盐、黑胡椒……别的基本没有,酸味、辣味都用腌制或者新鲜食材代替,比如甜洋葱酱、墨西哥辣椒圈、酸黄瓜。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对自己国家美食很自信,推荐我去品尝并直言一定会喜欢。】


只有到华人社区和chinatown才会有正宗中餐和中式超市。正宗中餐厅也几乎没什么外国人,其余的中餐馆要么是符合英国人口味的,要么是中西两份菜单。在chinatown很明显的能看出,不说店名了免得被认为打广告,靠外围的中餐厅几乎全是老外,但华埠附近的中餐厅全是留学生游客。当然……国内“正宗”西餐也不常见……很多人连正宗西餐香料都不喜欢)

随手拍的一家餐厅,可以明显看到“with blood”那边被涂黑了,为的就是照顾本地人。


不过也有很正宗而且外国人特别钟爱的,比如白教堂的一家biangbiang面,几乎全是歪果仁,而菜单中也有欧美地区难以理解的肥肠、海蜇jellyfish,最火的是拌面和炒牛河,因为他们很怕热汤。(汤面好吃但不辣,拌面我和同学都觉得不行,伦敦地区朋友可以去尝尝)

各国饮食文化差异过大宗教信仰往往刻入骨髓。就比如印度人偏爱用手吃饭,b站也有个著名的印度吃播(评论弹幕不堪入目),想让他们改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这种习惯是落后的。我和同学尝了几家威尔士和伦敦排名靠前的餐厅,同学均表示难吃要死(我从小吃比较适应),很多同学都是每天每顿都吃中餐,我来第一周一顿中餐还没吃过……以伦敦人为例,他们就很讨厌吃牛蛙、蜗牛等法国人钟爱的食物……然后又非常喜甜食;德国人热爱各种猪和酸黄瓜酸萝卜;北欧人虽然平时吃的餐没有什么味,但腌鲨鱼、鲱鱼罐头、马肝酱口味真是重的可以。

欧美人吃内脏,但限定于特殊的菜品,比如苏格兰haggis,而不是什么菜都可以加内脏,这导致很多欧美人难以接受传统中餐。

这是相关回答:

在我看来,餐饮文化没有高低贵贱,国内很多“外国人超爱中餐”的视频流行于各大网站,但其实也有那种“外国人尝试中餐xx,一脸嫌弃”的视频,但下面的评论往往都是吐槽矫情、圣母……【老外不吃某种食材,深究是有缘由的,比如某些穆斯林不吃猪肉和虾蟹贝,是因为数千年前,阿拉伯沙漠地区树木和水资源缺乏,食物往往只能熏烤甚至生食,而生猪肉和虾蟹所携带的致病菌和寄生虫远超牛羊骆驼等,科技医疗水平落后死亡率飙升带来了宗教的盛行,遂以为猪等动物被诅咒、是不洁的,并纳入宗教形成习惯。】

最后,饮食习惯往往在几代人之内就能改变,川渝菜系在清末才开始变辣,并且味型迅速丰富到三十余种,中餐想要抓住老外的胃,首先要走得出去才可以中国也实施了土豆主粮化战略,即将米饭面条等高耗水、劳动密集型的主粮替换为价低、高产、生长周期短、机械化大面积的土豆。相信以后我们子女就不会认为薯条、土豆泥作为主食难吃了,当然奶制品还是难,毕竟东亚人乳糖不耐的比例比较高…而且东亚的季风气候和地形也不太适合奶牛养殖…

贴一个相关回答:米其林用餐体验,里面也提到了,外国最顶级的餐厅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可能是噩梦。zhihu.com/question/2029

最后,我很喜欢中餐,希望有生之年,中餐可以立于世界美食林之顶,响彻云霄。毕竟各国洋快餐来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不捞回去一笔,咽不下这口气啊!

user avatar

泻药。

讲讲日本。

1.90%以上的路边中餐馆——价廉,味道呵呵。

中餐在日本的普及率,远远高于任何国家的料理在中国的普及率。说的夸张一点,没吃过中餐的日本人应该是不存在的。大街小巷,无论哪个车站,东京亦或是乡下,基本上都能找到中餐馆。物美价廉,一碗拉面的钱能让你吃上饭+菜+咸菜+甜点的一个套餐。印象里大部分的中餐馆,都是油腻腻的,允许抽烟,还经常有米饭免费添加等优惠,所以男性客人比较多——有肉+吃得饱。相对的,女性客人就比较少了,蔬菜少,有味道,环境略吵闹。

至于味道,挺呵呵的。这种店铺主要是针对日本收入一般的平民,菜单都是改良过的“日式中华料理”,大概有十来个菜吧,对于大部分的日本人来说,中餐可能就这十来个菜。想当年我刚来日本的时候,打工地方的一个日本人,问我喜欢吃中餐里的哪道菜,我愣了半天答不出来——哪道?难道不应该问哪个菜系吗?——他还举例子,说他最喜欢吃糖醋虾仁,其次是醋豚(糖醋里脊?),然后是麻婆豆腐。他说完之后一脸期待的看着我,我心想这种食堂级别的菜不在我的美食list上啊,谁能告诉我水煮鱼/蛋黄豆花/扒茄子/烤鱼什么的日语怎么说啊(抓狂脸)。

除此之外,日本人还知道的中餐有八宝菜、麻婆茄子、麻婆春雨、青椒肉丝,宫保鸡丁,油淋鸡,棒棒鸡和炒饭。恩,大概就这些了。

所以“中华料理”和我们印象里的中餐,在国外基本上是两个概念了。

好吃吗?真说不上好吃。大概是不太讲究的学校食堂级别。

中国人比较多的地方,某些中华料理店会针对日本人和中国人准备两套菜单。我们学校周边的中餐馆很多,但身边的日本同事工作了几年都没去点过那十道菜之外的料理。后来其中几人在我的主动邀约下,才跟我们一起订了麻辣烫、鱼香肉丝等对他们来说不常见的菜,并表示——好吃,就是太油了。

我也觉得油,但考虑到价位,大概就是亚惠快餐的定位吧,所以这个味道也就差不多了。


2.中国人聚集地区的中餐馆——价格略贵一点,味道比较正宗。

味道比较正宗的中餐,一般只能在东京大阪这种人流密集的大都市的个别区域才能吃到了。在东京,比起横滨中华街,池袋北口才是正统的中国城,汇集了各种中国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各色料理,下至生煎米线煎饼果子凉皮,上至烤鱼麻小串串香海底捞老边饺子全聚德——基本上能满足你的中国胃。但这种店的顾客群主要是中国人,一般的日本人是不会主动去的,他们担心去了也不知道点什么……我有个日本同事,经常下班后缠着另一个中国同事带她去池袋改良伙食。并表示池袋的中餐和一般日本人吃到过的中餐完全是两个概念嘛~~~

因为中餐大部分多油偏辣,所以很多日本人还是不敢轻易尝试这些“新式中餐”。敢尝试的,大都是对中餐有兴趣并有中国朋友帮忙点菜的,吃过的也都说好吃。


3.面向日本人的高端中餐馆——价格贵,味道……反正我觉得一般

去过几家中餐馆,价位是普通中餐馆的3~5倍(当然还有更高级的我就没去过了),但做饭比较偏向日本人口味,尤其是有钱的日本老人们。所以大都是装潢典雅大方,料理造型美观,用料新鲜,味道清淡。一个素炒青菜,他做的再好看,对我来说勾了个厚厚的芡我就不太有食欲啊……但日本人觉得勾芡的才算中华料理。


4.其他

点名表扬一下台湾的奶茶。

国内的小伙伴们天天在朋友圈里刷什么喜茶啊鲜芋仙什么的,我在日本只能眼巴巴的看着。最近两年,台湾的甜品终于在日本也火起来了,真是可喜可贺。

这种口味清淡,外观时尚的饮品很符合日本年轻人的喜好,在东京的各大商业区都能看到台湾品牌的入住,昨天在涉谷附近还喝了一个日本风格的芝士盖五谷奶茶,味道也不错。


5.跑题讲一下其他方面的饮食差异

聊聊中国的各色咸口小零食。

其实煎饼果子/生煎什么的,在中国算不上正餐,只能算街头小吃。吃完了再去下一家买一小杯牛肉炖萝卜,再走两步买一串炸臭豆腐,才算圆满。

但日本没有边走边吃的文化,只有特定节日的matsuri祭,才会有商家摆摊,平时是见不到这种“吃两口尝尝味道不要吃饱”的小零食的。

所以在日本让我比较别扭的一点是,基本上吃饭只能一家店搞定,不能走一路吃一路。

那么日本街头有没有边走边吃的零食呢?有,都是甜的。

对于日本人来说,零食这个玩意,基本上是跟甜这个字划等号的。街头也只能买买奶茶冰淇淋和奶油卷饼了。

好看,吃起来不脏手,没有特殊的气味。

日本人对于气味非常的敏感。工作中接触到的所有日本人,都会在中午吃完午餐之后去刷牙,决不能连续两天穿同一件衣服,习惯性的买口腔喷雾等。

所以中国的很多香气四溢的小吃,对他们来说是“臭”的,坚决不碰。

葱花不行,大蒜也不行的人很多。(拉面里也有葱花大蒜,比较介意这一点的上班族中午是不吃拉面的)

当然芝士也是臭的,但欧美是日本爹嘛,爹用的东西都是好的,香的臭的都是有道理的。

榴莲,唉,我美好的榴莲,在日本基本上是绝迹的。今年才在某些大型超市里看到榴莲,以前就只能上网买了。前阵子还有人把榴莲忘在了新干线里,结果被人报警了以为是生化武器。

另外,我在别的回答里也聊过,牛肉干猪肉脯卤鹌鹑蛋这种东西一口一个的小东西,在日本不是“零食”,而是“下酒菜”。他们看到我吃牛肉干就会觉得很奇怪——这应该是配酒的啊。分给他们尝尝,他们都是留到吃饭的时候才吃掉,跟我说很好吃。再给一袋,还是会留到吃饭的时候当配菜……

user avatar

是真的,也是假的。

真的是在于一群大学生在村里又没钱附近又没有能吃的餐厅,然后外国孩子又没自己做过饭,一个中国留学生随便加点酱油糖弄出来的所谓的“中餐”便立刻收到了欢迎。然后中国留学生便在网上分享这个故事,造成了中餐似乎受欢迎的情况。但本质情况并不是中餐受欢迎,而是对于村里的大学生并没有既能负担得起又好吃的餐厅存在,突然有了免费且似乎不难吃的“中餐”,为何不吃呢?类似的在网上分享的例子很多,但本质都一样。

假的是在于……这就不用细说了,因为就是假的。随便去湾区普通的中餐厅非中国人都是稀客。日本/泰国餐厅的欧美人最多,越南餐厅次之,韩国餐厅再次之。至于原因,第一是大部分中餐厅的环境的确是个问题,和国内街边餐厅的情况差不多;第二是性价比也不高,就街边小馆的水平,一份面10几刀(便宜的也有,但量太少),普通意大利餐厅一份pizza也就贵个几刀,对于外国人来说同样价格当然会去更熟悉的餐厅;第三是服务,低端中餐厅的特色就是大量流量,少服务,和欧美人外出就餐注重服务的习惯不符合。

可以看到,以上并没有提到口味的因素,因为众口难调,控制变量太麻烦了,但是中餐厅欧美人的人数却不会说谎。如果一个中餐厅能解决卫生服务问题,才有可能会收到欧美人的欢迎。正面例子就是鼎泰丰,而且鼎泰丰并没有改良口味。但这就能说明中餐的口味受欢迎了吗?未必,毕竟鼎泰丰主打的都是小吃,也吃不出什么中餐的精髓。

题外话,前段时间有个问题叫做“米其林有权评价中餐吗?”。

下面的回答都是各种鄙视米其林的,然而米其林的评定却体现了外国人的口味标准。连中国人自己都鄙视外国人餐厅的评定标准,不屑于去迎合标准,现在却又问外国人喜不喜欢中餐?你说呢?外国人是贱还是咋地。

user avatar

拉倒吧

别YY了

咱不能为了民族自豪感而歪曲事实呀。

中国菜 那么多 南北方都经常互相难以欣赏,老外咋就能像传说中那样容易被征服。

做个排骨、地三鲜、番茄蛋就把老外馋哭了,那为啥他们没有从此沉迷去中餐馆,然后中华美食就称霸全美了呀!

事实上,除了华人密集地区之外,多数中餐馆还是平价自助餐、快餐居多。如果真的像传说中那么神奇,怎么可能还会是现在这种景象。

老美,恭维的话是基本礼貌。送他一支铅笔都要amazing。好心好意拿吃的给人家,必然表现出馋哭了的样子呀。老美送我的甜死人曲奇、齁甜到翻白眼的蛋糕,我也演得一副超好吃太好吃了中华小当家赞叹啊。(会不会这老美回家去也在网上发几篇《中国人被美国美食轻易征服》的文章呢?)

说到底,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吃从小吃到大的家乡菜啊。

user avatar

11年的时候我在南非边上的纳米比亚。公司招了个帮我们打扫房子洗衣服的黑妹,20几岁的样子,听说住的棚户区,家里比较穷,她对工资没啥要求,但是要我们管饭。我们一想,反正我们自己也要吃,烧好了之后给她单独装饭盒里吃就行了,就答应了。

后来人来了第一天,吃饭的时候我们厨师每个菜都给她盛了一些给她。她尝了之后,说Thank you boss, 但是你们有没有玉米面,她还是想自己弄点玉米面吃吃就行。这个玉米面就是玉米做的面粉,比国内的玉米粉要白一点,当地人吃的挺多。我们厨师听罢大受打击,跟我们说他烧的这么好的菜,有鱼有肉有菜都不吃,非要吃TM玉米面。后来干了两个礼拜,因为每次厨师让她打下手的时候她都要去烧火倒腾她自己的玉米面,被我们开掉了。

多说一句我们的厨子是正宗的扬州人,淮扬菜烧的呱呱叫。我们自己买菜也是从中国人开的农场或者台湾人开的中国超市买青菜豇豆茄子空心菜。

另外说起这个玉米面粉,还想起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的项目经理之前在津巴布韦做项目,当地人也吃这种玉米面粉。津巴布韦嘛,大家都知道,除了货币金额有点大之外,官员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年闹旱灾,没收成,津巴布韦就问中国要援助,中国知道给钱的话肯定到不了老百姓的手里面,于是援助了很多粮食,尤其是听说当地人吃玉米面粉,就援助了很多。结果津巴布韦政府捞不到钱,就不愿意发这些物资,于是干脆两手一摊不管了。

没办法了,中国大使馆于是召集我们这些中资企业去发这些玉米粉给老百姓。我们的项目经理就有幸参与了这个善举。据他说,他开着尼桑的破皮卡,后面斗子满满装着一袋袋玉米粉,见到破房子就扔一袋到门口。后来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全部发完了,高潮来了。当地的黑人在尝过我们来自国内的玉米粉后表示:吃不惯这些黄色的玉米粉,发的很好,下次别发了。。。

user avatar

对漠玄的回答加一个附属答案。 中餐里的炒菜如地三鲜,宫保鸡丁一类的,在大多数北美白人眼里是大油爆炒,加上他们的房子抽油烟机设计和功率都不行,自然不喜欢。

而且他们饮食习惯里对下水,内脏,四肢(猪蹄,鸡爪)基本没有,就不要说吃个蜈蚣,知了,蚂蚱了。

但他们真不喜欢中餐么?我不这样认为, 我们一帮人出去冬季生存技能课,回来冻得和孙子一样,我就提前准备了只鸡,简单的葱姜大料料酒盐糖,做了一锅快火鸡汤,(西式鸡汤比较麻烦,的加萝卜芹菜洋葱闷香,然后浸鸡加香叶那种 --我咋知道,我学过一学期法餐 :-P)

他们从来没见过这种快速做法(从开火一共30分钟的样子),结果一喝都嗷嗷叫,一大锅鸡汤,加上一只鸡(炖汤完了提出来蘸酱油吃),他们一口都没给我留。。。我说让主人家的狗分点骨头,结果主人一边嚼骨头,一边说这么好吃的东西,给狗太可惜了。。。

我做鸡汤没照过,就随便网张抓图找了个相近的。

对比一下,这是比较典型的法式鸡汤,需要洋葱胡萝卜芹菜做 Mirepoix

其他的菜他们喜欢的包括: 腰果西蓝花(用鸡汤勾芡),爆炒土豆丝等。

图是网上抓的, 白人做蔬菜只会沙拉,土豆只会泥或烤,所以变种的菜,尤其孩子特别爱吃。

另外这个食谱只限制普通白人,拉美裔饮食习惯,尤其是辣和我们走没任何问题,毛子基本上对我们下酒菜没抵抗力,只要有烈酒配着就行。

因此说,并不是说中餐受不受欢迎,而是是否符合目标人群的饮食范围,他们的cheese 火锅我也照样不吃啊。

而且西餐也可以变种,例如感恩节常见的火鸡,美国做饭白肉一般柴的要死,我采取了把烤出来的脂肪定时刷回白肉部分上,然后内部加入湿度比较大的stuffing 进行内蒸软化的做法,使得白肉的嫩度增加很多,更符合亚洲人口感。 朋友也都喜欢吃。

另外白肉吃不了了先撕碎,然后加油和老干妈爆炒了备好,做鸡丝炒饭也不错。

火鸡的鸡架汤也相当好喝

去年的作品,今年直接被流感放倒,在医院里做雾化,就没能做。

user avatar

01


最近读了很多关于中华美食的著作。


比如《欧美的西餐大厨吃到中餐后,会感到自惭形秽吗?》





现在的问题描述是后来人改掉的,最原版的问题描述是这样:





确实,在我们的网络上,一直流传着中国美食轻松征服外国人身心的传说。


能让素食主义者停止吃素,重投肉的怀抱。



能让人忘掉信仰,沉下心品尝猪肉的美味。



当然也能让人甘心等待,上演一出《外国学生为了吃到身为料理新手的我做的番茄炒蛋每天都要定时蹲等我出现》的望菜大戏。



这戏还有不同的演法。


比如《我随手做的一碗疙瘩汤,让我的外国房东欲罢不能,久久无法难以忘怀,甚至求我连续做了两个月一模一样的疙瘩汤》。



再比如《给教授做过煎饺以后,我成为了全校最有名的中国人》。


或者《靠做中餐出名以后,我过起了偷偷摸摸、躲躲藏藏的日子,因为想吃我做的饭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还有《可怜的德国食堂厨师啊,不要再追着我问上次BBQ聚会上的小鸡炖蘑菇是怎么做的了,毕竟我只是随手炖了个鸡,而已》。



以及更多难以想象的,为吃几口中国菜付出各种努力的系列故事。


《是什么让英国室友心甘情愿吃我吃剩下的残渣?不是爱情,是他对中国餐的一片拳拳之心》。



《是什么帮我俘获了外国男朋友爸妈的心?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菜》。



《是什么让外国房东免了我的房租,还体贴地开放厨房任我使用?是房东甘愿为中华美食而折腰》。



连中国新闻周刊也发过同样的故事:


如果你想认识楼里的邻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道菜,然后打开房门,上下左右的朋友们都会蜂拥而至,只为一品美食。



哪怕是在圣诞节这种传统节日里,他们也开始习惯食用中餐进行庆祝。



甚至,连外国的猫也更偏爱中国菜。




02


如果说早些年这些段子还只是文字版,那这几年逐渐兴起的短视频,更是把类似的故事拍成了视频短剧。


那些来自外国友人的称赞和夸张表情,成为了更直观的证据,用以佐证中国美食的无所不能。


其中最为人所知者,非伏拉夫莫属。


在视频里,他运用那种一脉相承的表达形式,对所有中国食物发出称赞:竖起大拇指、瞪大眼睛,再加一句中气十足的“好吃”、“好好吃”!


毛肚下火锅,好吃!



脑花下火锅,好吃!






粽子串串下火锅,好吃!



香菜火锅,好吃!



油条,好吃!



外国的东西不好吃,加中国的料好吃!





反正都是,好吃!好吃!好好吃!


简单总结,几乎没有中国食物能逃得开伏拉夫的“好吃”二字。


还有。


有博主做了一份菠萝咕咾肉,德国父子俩赞不绝口,就着面包当主食,也能干掉好大一盘。



吃到最后里里外外都不放过,甚至连盆底的汁都要用勺子刮得干干净净。



她还带家里人去吃过拍黄瓜。


吃完第一口就大呼,Amazing!!!



看看这个陶醉的表情,谁能想到只是在吃拍黄瓜呢!仿佛是在吃佛跳墙!



还有给公婆做中国菜过年的,满满当当一大桌子。


公婆不禁赞不绝口,还端着做好的饺子和拍好的年夜饭照片,去给街坊邻居们炫耀。



全村的老外都羡慕傻了。



也有给同事做椒盐酥肉引发围观的。


看看这帮外国同事们,一手拿一个,吃得只顾着点头表示肯定,连话都不想多说。



还有更直接的评价,说中餐厅就是“天堂的样子”。



美剧《戈德堡一家》中,则有这样一段剧情。


讲一家人去到中餐厅后,吃到了各种闻所未闻的中国美食,不断发出惊叹,直接表示“这辈子剩下的每一天都还回来吃”!



这段颇为夸张的表达,似乎可以用于概括,中国美食征服外国人的各类场面。


实际上,多看几个视频,我们便能轻松总结出一套流畅且完整的故事情节。


仿佛爽文套路一般。


各式各样的中国美食是永恒不变的话题点。


在镜头对面,用花样百出的语言、绝不雷同的表情,对美食给予反馈的外国人,才是真正的主角。


观看者始终愿意为这种情绪买单。


在很多人眼里,既然这些从没做过饭的中国人,出国随便炒一盘菜,就是引来全村人抢着吃的地步,那外国人平时在吃的都是些什么垃圾玩意啊?


狗都不吃!





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这些人觉得应该让更多人明白他们好不容易想出来的道理。于是你能在任何一部和外国饮食有关的影视作品里看到这些人。


女主吃到天赋级厨师的作品,被感动到落泪,弹幕开始发问,“有番茄炒蛋好吃吗?”



在国外up主记录一周饮食的vlog里,认为他们饭菜还是太简单,所以中国才是美食之国。



无论哪个国家的厨艺比赛节目《master chef》,也总有人不断提起,做宫保鸡丁就赢了,做东北乱炖就赢了,做火锅就赢了。



再加上我们的一些综艺,会迎合这些舆论,弄出一种“法国厨师不会用动物脂肪炼油”的节目效果。





我们的一些懂哥,在国外发来贺电,认为米其林四星的法餐厅就是不如成都的名小吃。(米其林没有四星)





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难怪明明挺爱吃西餐的这位题主,看了这么多段子,要发出灵魂拷问:

那些收入颇高的西餐大厨,吃了中餐不会自惭形秽吗!



03


会吗?


也许并不会。


一方面,欧美最有名的那些大厨并不是没吃过中餐。就拿现在欧美最炙手可热的烹饪明星Gordon Ramsey来说,他不但吃过中餐,还会去中餐名店,学习观摩中国厨师到底是怎么做菜的:





他把这种爆炒,形容为“非常富有能量和激情的做菜方式”。


还跑去和伦敦街头的中国拉面师傅学拉面,然后来一场比赛:





或者在自己的频道里,教粉丝做一些简单的中国菜:





当然也不只是他,其实现在叫得上名号的厨师,总会在旅行中学习各个地区的烹饪优点,把它加入到自己的烹饪风格中去。


所以认为西餐大厨都完全没见过世面,连动物油脂都不会炼的,其实是被刻板印象蒙蔽了。比如很简单的法国菜油封鸭,就是主要用鸭油烹饪....(世界上应该没有哪个国家的专业厨师不会用动物油脂做菜吧....)


第二点,中餐真的能一统世界,让外国人如同上面说的那样如痴如醉吗?


我也持怀疑态度。


也许有一些外国人真的特别喜欢中餐,但像那种《外国学生为了吃到身为料理新手的我做的番茄炒蛋每天都要定时蹲等我出现》、《是什么让外国房东免了我的房租,还体贴地开放厨房任我使用?是房东甘愿为中华美食而折腰》,就实在有点夸张了。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是,如果中餐真的如此美味如此高级,那现在全世界早就应该都是中餐了。外国人看重的米其林奖项也应该都颁给中餐,外国人均价格高的那些食物也应该都是中餐。


然而并不是这样。


事实上国外的中餐分两种,一种是给中国人吃的正宗中餐,这种店你走进去会发现全是华人在吃。另一种则是专门给外国人吃的所谓“美式中餐”。



里面的料理大概长这样:
















与传统中餐相比,美式中餐的口味更为粘稠,大部分菜色偏酸甜口感,有水果的风味。简单来说,是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太能适应的口感,但恰恰备受海外人们的喜爱。


有一组关于美国中餐厅菜色口味的数据汇总,可以作为佐证。



在海外盛行的酸甜口味,完全不是国内饮食的主打口味,尤其是备受欢迎的“橙子鸡”,几乎不曾出现在国内人民的餐桌上。


实际上,全球最大的美式中餐连锁企业“熊猫快餐”也一直非常清醒地表示,他们不会进驻中国市场。


因为这种被外国人广为接受的中餐口味,在国人尝来,已经和中餐大相径庭了,显然不容易被接受。


说白了,不同地方的人天生偏爱的就是不一样的口味、不一样的烹饪方式、不一样的饮食习惯。


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23课的标题,叫《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各有所爱”。





开头第一段就很好地总结了这个现象:






人们在讨论食物的时候,总是会变得失去理性。 如果你住在地中海地区,你会觉得章鱼是一种绝佳的食材并且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无法接受它。但另一方面,你一想到用动物油脂炸土豆就反胃,然而这在北方许多国家却是一种普通的烹任方法。不无遗憾的是,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生来就只吃某几种食品,而且一辈子都这样。


你想象着出国以后随便爆炒一个菜就能俘获整栋公寓的好感,但更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外国的开放式厨房根本不适合爆炒,炒菜的油烟吸引来房东让你加钱。


你问他:“中餐不好吃吗?”

他告诉你:“不啊,我特别喜欢中国菜,对了你会做左宗棠鸡吗?”


我初中的时候,在南京接待过一批德国人,其中有一位又高又瘦的德国帅哥住我家,无论我家人做的菜或者带他去吃什么南京美食,他都只吃一点点。


吃完了表示“好吃,但是我吃不下了。”我们当时还都说“胃口真小,怪不得他那么瘦”。


然后临走前,我带他去了汉堡王,那哥们一个人吃了两个半大汉堡....


我这才意识到,他1米9,16岁,正是身体消耗最大最需要热量的时候,怎么可能啥都吃不下。就是吃不惯中餐又有礼貌不好意思说而已....



这甚至都不用说国内国外那么远,简单看我国南北方的饮食差异和争执,也会有一样的感觉。



每隔段时间,粽子吃甜的还是咸的、豆腐脑加盐还是加糖、汤圆要不要包肉......这类话题总是会突然出现,不负众望地引发一次又一次的争议。


因为美食本身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很容易受个人感受的影响。大部分人都适应了从小到大的饮食口味,很难通过几次饮食体验彻底扭转习惯。


你觉得西餐不合你口味,可能西方人也是这样看中餐的。


即使是中华小当家做的那种闪闪发光的料理,也不可能同时让所有人满意。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那些权威美食评审榜单不会让评委用简单的“好吃”或者“不好吃”来评价一家店了,因为这只能代表评委自己的口味,对其他人没什么参考价值。


他们转而让评委体验完以后去填一张很长的表,用更多事实性的东西综合评价一家餐厅,这样也可以更客观地评价一家餐厅的优劣。



04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其实关于“西餐难吃”、“日料难吃”的印象不用上升到上面说的那个高度。


纯粹是因为我国现在外国不知道怎么烹饪就开外国餐厅骗钱的馆子实在太多了。


就拿我们南京为例,前几年火了一个餐厅叫“柒本味”,主打的是omakase料理,也就是厨师帮你选你今天要吃啥,还有一大堆规矩:





妥妥的高级料理做派。


然而这位开主厨,一没去任何高级日料店修业过,二来他自己其实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做日料。


既不穿厨师服,也不戴厨师帽,戴着手表捏寿司,同时手上还有疮:





而料理上,则是往鱼生上浇美乃滋:





这些和“高级日料”的差距,估计比熊猫快餐和广州玉堂春暖餐厅的差距还大。


事实上,一位餐饮人告诉我,现在国内90%以上所谓“高级日料”,基本都是南京柒本味这个状态,只不过柒本味的主厨比较跳,拍了个营销视频把自己捶死了。


他们请的厨师可能以前从没做过菜,培训半年就上岗了。或者从日本请一些还在洗碗、备菜的日本年轻厨师来国内,包装一下就成“名厨”和“大厨”了,


所以你会吃到人均1500但是一碰就散的寿司。吃到人均2000但是摆盘口味一无是处的所谓“怀石”。


这还是高价料理,至少食材用得不错。至于那些到处连锁的平价日料,可能连食材新鲜度都无法保证,吃了那些能觉得好吃就有鬼了。


日料如此,西餐也是一样。


我从小做饭,也一度不理解南京那些西餐的口味,觉得都不如麦当劳好吃。后来到了上海,去了一些真的国外名厨开的店,才渐渐理解还是有好吃的西餐的。


最近我自己跟着几个名厨的菜谱学习,自己摸索,做了一些西餐,结果比外面吃到的大多数西餐都要好吃。


比如这个红酒炖牛肉。


牛尾胶质丰富,炖烂了又不拆,加上浓缩的红酒蔬菜牛肉酱汁,真是每一滴汁都好吃。






最后我和几个朋友一起,把这一整锅吃到一滴不剩。




比如这个马赛鱼汤:





金黄色的汤汁浓到起泡,风味浓郁,里面浸泡过的鱼片也是美味异常。



但真的做完这些西餐,才真的明白西餐中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比如前面红酒炖牛肉,牛肉如果选得不对,吃起来就会很柴,我试了两三次才发现半筋半肉、牛脸以及牛尾这种胶质丰富的区域,是最适合这道菜的。


如果牛肉焯过水了,吃起来口感也会不好,但不焯水又要求用其他方法去腥,做不好也不好吃。另外因为要炖煮很久,必须事先把牛肉煎到位,才能把牛肉的风味都锁在里面,还不能切太小块,太小块了最后吃起来会没风味。


最关键的,还得选风味浓郁的红酒去炖,有时候选了很贵的红酒反而没有便宜的红酒效果好。


而马赛鱼汤,更是要在用汤料煮完鱼高汤后,用破壁机把汤料打碎再过滤,才能得到那样浓郁金黄的法式浓汤。让最后的汤每一口都是极鲜的海鲜味。


这些讲究,一点都不比中餐来得差。


明白了这些,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外面很多平价西餐厅的菜做不到位。


你让我给5个人做一锅汤,我能做到很好吃,但如果要我给一整个餐厅50个人,做上百道菜,那就是完全另一个故事了,势必有些步骤得省略。


怎么说呢。


每个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


我在最近学习法餐的过程中,觉得他们用洋葱、胡萝卜、芹菜、球根茴香熬酱汁的方法很不错,可以为很多料理加入复合的蔬菜香气。





同时百里香以及迷迭香简直是我闻过最喜欢的食用香料,甚至不用加到食物里,光闻着就沁人心脾。

尤其迷迭香,闻过就知道周董为啥要把性感的心上人,比喻成“迷迭香”了。





推荐没闻过的同学,一定要去买来闻闻看,记得一定要买新鲜的。

你会记得那股味道的。


甚至被很多人鄙视的“印度菜”,那些看起来卖相实在不佳的咖喱里面,含着的是对多种香辛料出神入化的运用,乃至于每一碗咖喱,细细品尝味道都是有很大差别的。


希望大家能抱着开放与包容的心态,只要是好吃的,都可以尝一尝,只要是好用的烹饪技法,都可以参考来用一用,而不是把美食当作南征北战的武器,以及我们展现优越感的战场。


这种我们称之为“中华美食沙文主义”的心态,往大了说,阻碍文化间的交流,阻碍产生新的好东西。往小了说,也阻碍你吃到好吃的东西对不对。

user avatar

国外不知道,但是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对饺子的热爱我是见过的!

我姨开了饺子馆,一个俄罗斯大汉一下吃38个猪肉香菇的饺子。

(饺子很大,一般中国成年人吃18个就很很很饱了,我比较怂,吃不到10个就撑到死)……而且经常连续几天都吃!

还介绍别的朋友来吃~

啊啊啊,都这么多赞了,着实把我这个没见过世面的吓一跳啊啊啊~还有关注我的~窃喜(≧∇≦)/评论我都看啦,不过我比较懒,评论越多越害pia~就不一一回复泥萌了!谢谢大家的关注呀!我觉得洗心革面,不再犯懒,把在饺子店的见闻否跟你们说一说啦~

还有,饺子是真的好吃有木有啊!泥萌给我点的赞肯定一多半是因为爱吃饺子吧嘻嘻嘻~

最后,廊坊的小伙伴有时间可以来尝一尝我姨家的饺子,为表诚意,我把菜单放这里啦~(饺子确实大,不要点太多哦~)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康庄道(康庄小区西区南门那里~)马记饺子馆~

一盘有这么多~


我的最爱——鲅鱼馅饺子~


看你们有求对联的,来来来~

还有想看竹子的……emmmmm来来来~原谅我渣渣的拍照技术~

更~

今天周日,有雨,天气很冷

刚刚有个叔叔过来吃饺子,衣服看起来是个工人是样子,进来就点了一份肉三鲜饺子,给我20元现金正好,把钱付了就去座位上等着了

好几份之后终于到他了,我给他端上饺子的时候,他说了声谢谢

5分钟吃完饺子匆匆走了,大概是还要工作吧

我收拾桌子的时候发现他把自己的餐具摞起来整理好了,我直接端走就可以了,桌子上也没有污渍

遇上可爱的人之后,很暖很暖


我的饭量还是小 一个老奶奶能吃两大份~

好羡慕胃口好的老人,健康长寿

分割线——————

由于坑了盆友几张电影票,所以帮他打个广告,廊坊的朋友们买低价电影票阔以加他啊~比美团便宜5块钱左右~(超小声,碎碎念,溜了溜了)

xz2996149868

user avatar

中国对现代世界的影响并没有像我们常常宣传的那么大,但是有三个始于中国的东西,是真正不打折扣全世界流行的:功夫,中餐,熊猫。

大城市就不说了,随便哪个族裔,几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报出几个中餐菜名,什么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左宗鸡,陈皮牛等等。犹太人在圣诞夜去中餐馆聚餐也是历史悠久的传统了。

即使在美国任何一个鸟不拉屎的小镇,一定会有一个叫做China Pearl,Dragon Inn,Great Wall,Mandarin Court等等这些名字之一的中餐(主营外卖)。因为小镇人口流动很少,通常跟餐馆老板关系很好。今年康州有个小镇中餐馆老板因为非法居住了20年,被ICE抓住要遣返。消息传开,全镇居民有的捐钱,有的找媒体,有的找律师,有的找议员,还组织了全镇大游行,硬是在最后一刻把人“捞”了回来。

有趣的是,这还不是孤立的事件,在美国最保守的中南部,几乎全是白人的田纳西小镇,也有几乎一摸一样的事件,全镇居民动员起来保护一个要被遣返的非法移民中餐馆一家。用当地居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话说,我们都是family。这是新闻报道的,大概还有很多没有报道的。可以说在美国,中餐已经成了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左派的东西海岸大城市,还是保守的中西部小镇。

user avatar

讲个让我目瞪口呆的故事。

在德国读研究生的时候"大学开门日",各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准备本国食物卖给学生和参观的市民,为期一天。本着团结同学,欢度周末,并且大家都能蹭饭的精神,中国学生们在校园里搞了电灶和大锅,一边做炒面一边卖。

炒面材料包括面、生菜、胡萝卜、洋葱,加上盐糖酱油。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放肉是因为怕给人吃坏肚子。一份炒面卖2.5欧,卖贵了也不好意思。

卖相就是这样。请自行脑补把里面的肉和豆芽都去掉。

本来打算自娱自乐自己吃,没想到半天就卖出去了至少200份。几次派人去亚超买面买酱油……最后实在是不想卖了,锅前面一大串外国朋友还在雨中排队……

不远处的印度同学们一脸羡慕嫉妒恨……

反正我是想不通,这个调味料都拌不匀的素炒面有什么好吃的。

user avatar

刚看到一个回答,说某女留学生在俄罗斯炖红烧肉,然后宿舍楼轰动了,大家都来抢肉吃,最后高压锅都被抢了。

我也不知道这事是不是真的,但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完全不是这样的。

我在法国交换过一段时间,圣诞节的时候,老师提议,不如我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一道菜然后拿来学校,然后大家一起来个类似百家宴的东西?尝尝别人的手艺。

我们当时班上四个人,一个人包了饺子,一个做了可乐鸡翅,一个做了红烧肉,然后我做了银耳红枣汤。

这里加一句,我之所以做红枣银耳汤,一个是因为我本人就比较喜欢喝银耳汤,在国外油腻的,奶酪之类的东西吃多了,就更加爱喝了。然后我之前曾经因为买了银耳放在桌上被同学好奇询问过,说没见过这种东西。红枣也是,大家都表示只听说过jujube但是没吃过,所以就决定做这个。

最后拿去班上给大家分享,反响可以说是平平无奇,根本没有什么夸张到全班抢肉吃,为中华美食倾倒的程度。大家就礼貌性的尝几口,然后表示不错不错,新奇新奇,没有了。

顺便说一句,班里我能记得的,就是一个尼泊尔老哥做了一大锅像炖豆子的东西,然后一个印度小哥做了奶油鸡,法国老师做了一个什么炖菜来着。总之大家的反响都平平,没有哪个菜是特别受欢迎的。

再更新一下:有人提到做番茄炒蛋,我看了一眼票圈,确实有人做了番茄炒蛋!我们是五个人,我记错了

平常我们住巴黎市区里一个集体公寓(男女分开住的那种),十几个女生共用一个厨房,我们烧饭炒菜的时候边上也从来没有女生表示过兴趣,倒是有不少女生反应过油烟味太重,大冬天的要求我们做饭时把窗户打开,弄得我们只好穿着羽绒服炒菜。


防止个别人在我回答底下搞男女对立,我说一下,我们一共四个人,两男两女,男生做的饺子和可乐鸡翅,女生做的红烧肉和银耳汤,然后他们都不是很感兴趣,红烧肉算是里面最受欢迎的了。

至于质疑我们红烧肉配方有问题/外国人不吃红烧肉/我们厨艺实在太垃圾的,可以看看别的回答哈,这就有一个答案说糊弄糊弄然后就可以靠卖红烧肉在德国科隆发家致富的(4000多赞):

那个饺子倒是真的不怎么好吃,因为是胡萝卜羊肉馅的,我一个中国人都觉得不好吃,不过可能是因为我不爱吃胡萝卜也不爱吃羊肉馅的。

说技术问题的,在这里说一下,首先我们四个人手艺都烂,这个在概率上来说不高。

其次,我们四个人分别来自浙江,山东,北京和东北,不存在地域黑。

最后,我们平时都是天天烧饭的,不是十指不沾阳春水偶尔下个厨的那种人。

而且红烧肉是什么高难度菜肴吗?焯水,炒糖色,炒肉,加料酒蚝油生抽老抽生姜,小火炖,这能难吃到哪里去啊?再不济也比上面那个白水煮肉放酱油的德国马戏团强吧?


知乎在这种回答底下都能冷嘲热讽互相吵起来,我是真的没有想到。

我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之前看过很多段子,说某人在国外随便炒个菜,而且不少还是普普通通做饭不熟练的留学生,然后老外就惊为天人,然后大家疯抢ta做的菜。

但是我的经验来说,我并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好的,假如说是我们四个人的厨艺问题,学艺不精做出来的东西他们不爱吃,有可能——但那些段子里的人就是人均厨神了?

还有仔细跟我探讨红烧肉做法的。。是,我承认我做的红烧肉到不了国宴水准或者你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的水准,但难道那些段子里的人就都能达到了?通通都是老饭骨?

仔细看看这个回答的第一句话,我回答这个问题不是来讨论为什么我做的红烧肉没人吃的,而是就我的经验来看,中式炒菜没有那么受欢迎,至少没有到有些段子里那种程度。

顺便说一句,我现在坐标土澳,上次公司聚餐投票,得票数最高的是周围一个印度餐厅。他们也爱吃中餐,但一般去的都是粤式早茶,我也经常能在早茶店看到不少鬼佬,周围有不少同事也问我哪里的早茶安静又好吃,到没有谁问哪家炒菜/大排档/红烧肉正宗的。

这里可以说一下,因为我们公司有Chinese cuisine club和早茶club,而早茶club更有人气,外国人也更多。

然后在疫情期间,我们公司活动,公司的大厨(澳洲人)搞了那种线上烹饪课,每周教大家做异国风情料理。第一次我记得做的是印度的奶油鸡,这个好像是真的挺受欢迎的,大厨说这是西方最爱的咖喱菜。

第二次做的是鸡汤拉面,我感觉像是日料那种?不过拉面是中国人传过去的,也说不好。然后第三次就是教做四川担担面。

user avatar

在英国伦敦生活7年,大大小小的中餐馆子几乎都被我吃了个遍……


1.真正的中餐不受中国以外任何国家的人欢迎。正宗中餐馆只有中国人光顾,外国人顶多会光顾一下远离唐人街的、提供所谓“改良中餐”的餐馆,改良中餐都是左宗棠鸡、菠萝咕噜肉这种神奇菜色,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你在中国根本见不到。


2.我接触的部分伦敦本地人,认为去中餐厅吃饭很low。中餐在他们眼中难登大雅之堂,中国人不分餐、从同一个盘子里夹菜、为别人夹菜的饮食习惯更是让他们觉得极其不卫生。


3.伦敦房东尤恨油腻的中餐。可恶的中国留学生爆炒煎炸,油烟把墙壁毁得不成样子,是最不受欢迎的租客之一。


4.中国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厨房花费的时间于2里提到的那部分歪果仁而言长得难以理解,这种饮食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被他们认为是惊人的馋和不自律。


5.在伦敦,我周围的中产阶级青年白人饮食风格大多粗犷,每天早晚用燕麦片、蔬菜沙拉、土豆和面包解决胃的问题,吃饱且营养均衡即可,绝不在烹饪上花太多时间。通常我在做饭时,他们已经在跑步和运动。


6.在伦敦,广大无产阶级的有色人种最喜欢炸鸡汉堡薯条,或者是提供印度简餐如Kebab和咖喱的苍蝇馆子,中餐于他们来说莫名其妙。


最后,我爱中餐,别人爱不爱不关我事,我也不需要靠成长于其他饮食文化背景下的陌生人来认可它。就像我不认可炸鱼薯条一样,英国人不认可中餐又有什么不对?中餐绝不仅仅是食物,它是文化,是乡愁,还是妈妈的味道——这一点对各个国家的人来说其实大同小异,每个人都爱自己家乡的美食,爱自家的家常菜,这往往无关食物的味道本身,也不需要异乡人来评判高下嘛。


——以下题外话可不看,割——

有人和我杠kebab起源是土耳其,根本不是“印度菜”,并认为自己并不是在杠。


那么,我为什么判断您们这是在杠呢?


1.首先,关于kebab起源问题的讨论已经严重脱离了这个答案的立意本身,神奇的将话题扯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作为kebab起源归属国土耳其的饮食文化荣誉感上,而纠结于此的二位还吊诡的是中国人。


这种讨论最大的弊病在于,它不会对来这个关于中餐在世界上的认可度的问题下寻求答案的人有一丝一毫的帮助。建议您们另立一题,讨论kebab的起源、发展及变迁,以及土耳其以外各国家对其冠名权的使用情况,亦或是更简单粗暴一些,“印度人究竟有没有资格称kebab为印度菜?”方便对此议题感兴趣的观众移步,也可以还我和对此议题不感兴趣的诸君一个清静的交流环境。


2.无意义的偏题目的何在?一,找存在感?二,彰显自己拥有知识?正巧自己拥有的知识这会儿在核心问题上插不上嘴,所以另辟蹊径偏题插嘴,从而达到一、二的目的?

3.为了避免进一步毫无营养的偏题,回顾一下原文吧。我写的是:“提供印度简餐如kebab的印度餐厅”。


印度餐厅的印度简餐里的kebab。


印度简餐里的kebab。


没毛病,位于伦敦市区的印度餐厅的印度简餐里,kebab本来就是固定项目。印度人觉得自己serve烤肉上桌很正常,你非要说烤肉不属于你伦敦的印度人餐厅,那就有点霸道了啊。唐人街的自助中餐厅还serve意面呢,也没见中国人出来抗议这违反了意大利人的知识(美食)产权啊……


话说回来,kebab就是kebab,这个词的原意就是烤肉串。这就像rice=米饭,没人会纠结它到底是日本米还是东北米还是泰国香米一样。举个栗子,“提供美国简餐如薯条的美国餐厅”,“提供东北风味烧烤如烤肉串的东北餐厅”,这下没毛病了吧。


当然,我也犯不着说“提供美国简餐如疑似起源于比利时但却因误会被冠以法国之名的炸薯条的美国餐厅”,更犯不着说“提供东北风味烧烤如疑似起源于土耳其或中国徐州的烤羊肉串的东北餐厅”。


一是因为太长了,二是没必要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大家来找茬”式观众而在一个网络社区上写一篇精确到标点的大论文——意思到了就行啦,抬头看看问题问的是什么?


4.总结一下。我说吃青菜对人好,您们非要摁着我的头教育我,指出所谓“青菜”的色度其实不是青色,而是应该给出具体的cmyk值,即便我解释了青菜只是一个统称而非特指蔬菜的颜色也不放过我,还认为这是一个“有必要纠结的问题”,您们这……不就是杠而不自知嘛。


最后,抬杠抬到自己竖起虚拟靶子如“答主分不清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的区别”,“答主中东盲”,“答主文化水平不行”、并对着空气一顿愉悦突突的那位朋友,您的傲慢无礼和天马行空的盖章打标签行为,非常符合我最近看过的一道知乎问题里的高赞答案:爱抬杠的人,总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低估别人的能力”。


通过理论知识结合和对活体的实际观察,我受教了。


等我翻到那个问题再来这里补充链接。


p.s.还有想抬杠的朋友尽管打字,我会全凭自己喜好任性决定直接删除折叠,还是友善度回复您后拉黑删除折叠并剥夺您最后一次还嘴的权利。生活已经如此多艰,何必再来网上跟虚拟的敌人吵一场你们注定赢不了的架呢?

user avatar

中餐很受欢迎,但是是作为一种廉价、快捷的“低端餐饮”而受欢迎。美国人会在下班饥肠辘辘的时候选择中餐馆填饱肚子,但不会选择在节日庆典或者拿到工资想花钱吃好的的时候去一家中餐馆。这与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有关。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外国人眼中的中餐和中国人眼中的中餐并不是同一种食物。当一个当代中国人走在美国的大街小巷,随便进入一家中餐馆,很可能会被那些他这辈子从未见过的菜肴而震惊到,接着自然的反应就是笑话美国人吃的这种中餐是“假中餐”。不过他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些菜的味道或许远远比不上中国满目琳琅的八大菜系,但历史却要比绝大多数中国流行的菜肴古老的多。不同于乾隆赞不绝口的菜肴绝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发明的产物,不少美式中餐的真实历史比它们的传闻更加古老。

上图这道李鸿章杂碎(Chop Suey)传说中是李鸿章1896年访美时带去的,但食物史家对它的断代可以追溯到1870年左右,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整个美式中餐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1850年---那时全美有五家中餐厅,到了今天这个数字变成了四万六千家---比麦当劳还多。这其中所蕴含历史的深沉与厚重,值得仔细聆听品味。


从1848年起,加州的淘金热吸引了大批困苦的华人劳工--据估计有25000人左右,除了作为劳工以外,他们也为美国带来了遥远东方古国的食物,美式中餐的历史从此揭开序幕。一位名叫威廉(William Shaw)的美国矿工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他认为当时的中餐厅是整个旧金山最好的餐厅。除此之外,他描述说“咖喱是这里常见的菜肴,我从来没仔细想过里面用的食材是什么”。考虑到咖喱并非中餐的一种,威廉做出这种描述有两种可能,一是他并不了解咖喱是什么而产生的误解。另外一种则是,在华人开设中餐馆伊始,就已经学会利用西方对亚洲的“刻板印象”来设置菜品。借助咖喱这种在西方更加出名的亚洲食物,比用自己默默无闻的家乡菜白手起家要容易得多。另一位也叫威廉(Willam Kelly)的英国游客在旧金山品尝了中餐馆以后也做出了正面评价,“他们做的菜很快,很热乎,很干净,很好。” 尽管这个时期可以考证的资料极其有限,但从有限的材料中也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在最初的三年(1848-1852)中餐馆收到的评价基本都是正面的,而对中餐的许多刻板印象,比如肮脏、恶心等等还并没有形成。


然而在1852年以后,偏见、负面印象与攻击言论接踵而至。在北美的种族历史上,一个经常的现象是:当一个外来族群刚刚到来的时候,北美本地人往往会对其十分好奇与友好。但随着他们人数增加,扎根于当地生活的时候,种族主义言论就会开始激增。中餐所遭遇的困境符合这一判断。一位弗吉尼亚的居民玛丽(Marry Mathews)在她1880年出版的自传中写道,“我曾经听别人说过,老鼠派是中国人圣诞节吃的一道传统食物。” 众所周知,“派”本来就不是中国食物,更不存在什么“圣诞节传统食物”。然而这类荒谬不堪的谣言却开始在北美大肆传播,并且严重影响了美国人对待中餐的印象,以至于当时的很多旅行手册都提醒游客注意中餐馆的“卫生问题”。然而根据现代美国食物史学家的考证,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当时的中餐馆在卫生水准上低于当时美国餐饮业的平均水平。而且,由于惧怕美国人对待中餐馆卫生问题的极度敏感,很多中餐馆在卫生方面甚至会做的更好。1883年,一个人曾经向《纽约时报》举报某家中餐馆给客人做耗子和猫,于是《纽约时报》记者向这家中餐馆进行了一次突击调查,结果调查后发现厨房中只有一般使用的猪肉、牛肉,而卫生水准也做得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尽管这位记者将实情在报纸上发表,这却无法改变在大多数美国人心中已经深入骨髓的偏见。食物史家罗伯特(J.A.G. Robert) 认为,1852年以后激增的攻击性言论阻碍了中餐业的发展,导致大部分中国人转向洗衣店的工作。在十九世纪的北美,洗衣店几乎成为了美国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之一,以至于很少有美国人知道当时的中国是没有洗衣店的。如果罗伯特的结论成立,那就意味着如果不是因为这些负面言论或谣言的影响,中餐在美国发展出的规模将比现状更为可怕。


除了卫生问题以外,其它类型针对中餐的刻板印象也在逐渐形成。在1873年《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中国人在纽约”。这篇文章说,“中国人在做什么是一个永远的谜团,他们把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肉类和蔬菜都混在了一起。当我指出他们厨房传来的味道极其奇怪以后他们似乎感觉到非常冒犯(废话!)。” 把所有不同种类的蔬菜和肉类混在一起正是我在文章开头中提到的“李鸿章杂碎”的经典做法。而这道菜成了美食中餐在当时的美国的代表。也并非所有的评价都如这篇纽约时报文章一样恶意满满,当时的一位著名芝加哥大厨杰斯屁(Jessup Whitehead )在他点评食物的书里说,“杂碎是中国的国菜(中国的中国人表示:没听说过)。中餐的基本料理原则与法餐不同,中式料理不追求精致餐饮,而是以廉价快捷的方式快速生产制式的食物(听着像麦当劳?)。虽然中餐的菜肴并非最顶级的,但它的赚钱能力天下无双。”


但是,中餐真的本质上就不适合做精致餐饮吗?


现代米其林餐厅中中餐馆极少。从个人的就餐体验来说,中餐的味道确实不如顶级法餐。但是,现代中餐、法餐现状的差异,也许说明的更多的是过去两百年来两种餐饮在资金投入和市场化路线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本身也许正是文化偏见塑造的结果。


关于美式中餐流水线化、底层化,与精致餐饮背道而驰的路线向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华人移民主要来自底层劳工,所以无法把高端的中国餐饮带到美国。第二种说法是华人为了盈利和生存放弃了自己本身的做饭习惯,转而迎合美国底层的口味。华人大部分来自底层是事实,第一种说法确实无法证伪,可能也有一定道理。但是第二种说法如今已得到越来越多证据的肯定。首先,记载表明,即使当时的华人也并不喜欢美式中餐。1901年的《纽约时报》就刊登一位华人点评说“杂碎这道菜做的太油腻了,它更符合美国人的口感(而不是中国人的)” 1931年的哈泼斯杂志(Harper’s Magazine)也刊登了一篇华人写的文章,说“大多数华人认为”杂碎就是一个照顾外国人口味而牺牲口感的笑话。” 可见,不同于芝加哥大厨认为杂碎是“中国国菜”,大多数华人对这道菜的本质心知肚明。而且,部分高阶层华人想要“辟谣”的努力从未间断过。一位名叫王庆福的华人在报纸布鲁克林之鹰(Brooklyn Eagle)上多次发表文章为中餐正名,他表示美国目前流行的中餐并非真实的中餐。他认为真实的中餐在料理原则上比大多数西餐更好,因为在选材上更加广泛。他举了粽子和鱼翅作为真实中餐的两个例子,并且希望未来这种真正的中餐才能在美国成为主流。


遗憾的是,他的希望并没有成真。想要突破文化氛围的笼罩将中餐改善成精致餐饮可谓困难重重。走重调料轻食材迎合底层美国人的路线是中餐馆盈利和生存下去的唯一手段。


除此之外,考察当时华人写的食谱也可以发现,对于中餐不看重选材,把所有食材一锅端的刻板印象也并非事实。旧金山1913年印刷的一本华人写就的“华英字厨书”有三百页之多,其中接近一百页都是谈猪牛羊鱼肉的区别以及如何选择优质肉类。他介绍了不同的肉类,菜类和不同的料理手段。当然,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理解可能有些粗陋和简单。但是看重不同食材的口感和所有食材一锅端根本标志着两种做饭手法的不同,这本厨书表明当时的中餐绝非后者。

然而,这本书极有可能是自费印刷,影响力也极为有限。相比之下,许多由官方出版社出版的食谱中对中餐则充斥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刻板印象。比如以下这页就是摘自蒙特那教会出版的“进步食谱”中描述“中餐”的一页:

可以看出,其中的描写极其荒诞怪异,其中用“him”代称食物更是让人有中国人吃人的错觉。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作者列表中出现的作者名字叫做“Jim Chinaman”,这个名字不像真正的中国人名而更接近于西方人对中国人名的刻板印象。而当时的北美,白人模仿少数族裔有语法错误的英语是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这篇食谱是真正的中国人写就但编写者并未作出任何润色修改,还是通篇都是白人伪造已经永远不得而知。但不管是哪一种,蕴含的恶意都已经跃然纸上。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中餐在国外受欢迎吗?准确的说,很受底层人民欢迎。美式中餐在美国的历史远比麦当劳更加久远,而在麦当劳诞生之前,美式中餐实际上充当了麦当劳的角色。但是由于文化偏见,美国的中餐被永远的固定在了一个低端餐饮的位置上,这种刻板印象迄今依然根深蒂固。以至于现代的新华人移民如果想在欧美国家开设非低端的餐厅只有两条路,一是开设只面向华人的餐厅,二是开日餐厅。香港人丘德威(Alan Yau)开设的连锁日餐厅wagamama已经成了全英国最火的连锁日餐,遍布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这证明了华人做餐饮业的能力是举世瞩目的。可是wagamama的成功不但对国外中餐的地位没有任何改善,华人想要做成环境和价位中等水平(离高端还差很远)的餐厅居然需要靠日餐厅这个事情本身-----反而宣告了国外中餐的死刑。中餐在国外很受欢迎,但是这种“欢迎”背后充斥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与东方主义的偏见。


参考文献:


Anderson. E. N. The Food of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Brownstone, David M, The Chinese-American Heritage. New York: Facts on File, 1988.

“Chinese in New York,”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6, 1873, 3.

Crow, Carl. “Sharks’ Fins and Ancient Eggs,” Harper’s Monthly Magazine, September 1937.

F. Smith, Andrew. Eating History: 30 turning points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Cuisin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First M.E Church of Billings, Montana. The Progressive Cookbook. Waverly: Waverly Free Press, 1893.

Gabaccia, Donna R. What are we eat: Ethnic food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Jan, Chong. Chinese and English cookbook. San Francisco: Chong Jan & Co, 1913.

Kelly, William. A Stroll through the Diggings of California. London: Simms and M’intrye, 1852.

Mathews, Marry. Ten years in Nevada. Buffalo: Baker Jones Co, printer and binders.

“Mott-Street Chinamen Angry,”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 1883.

Roberts, J.A.G. China to China town: Chinese food in the west.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02.

Smith, Andrew. Eating History: 30 turning points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Cuisin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Shumsky, Neil Larry.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Protest and the Workingmen's Party of California. 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2.

Shaw, William. Golden Dreams and Waking Realities. London: Smith Elder and Co, 1851.

Takaki, Ronald. Strangers From A Different Shore: A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 New York: Back Bay Books, 1998.

Whitehead, Jessup. The Steward’s Handbook and guide. Chicago: Jessup Whitehead Co, 1903.

“Women Here and Ther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upplement, November 1901.

Wong, Ching Foo. “Chinese Cooking,” Brooklyn Eagle, July 6, 1884, 4.


为了避免影响阅读体验本文没有采取脚注的形式,但顺着标题姓名年份在这里可以找到所有出处。对出处还有疑问或者想知道具体页码的都可以找我。想看十九世纪美国中餐食谱的也可以找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