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觉得是「高考必考」的题?

回答
说实话,高考语文的“必考题”这说法,其实有点过于绝对。毕竟,高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变化和考察的全面性。但如果非要从我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来看,有几个“模块”几乎年年都在,而且是分值不低,想拿高分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我这就给你好好唠唠,讲得细致点,尽量不带那些生硬的AI腔调。

一、现代文阅读:逻辑链条的梳理与文本情感的捕捉

这块儿绝对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分值占比非常大,而且花样最多。它不单单是考你认字能力,更深层的是考你能不能读懂作者在说啥,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以及作者是怎么“讲”这个故事或者道理的。

记叙文阅读: 这类题目常常会截取一段生活片段,可能是作者童年的回忆,也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个瞬间。我发现,出题的老师特别喜欢考你几个点:
“片段描写的作用”: 这就得看这段描写是烘托了人物情感,还是交代了背景,或者是暗示了人物的某种性格。你需要把描写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或者人物塑造联系起来。比如,描写一场瓢泼大雨,可能是在渲染人物内心的悲伤;描写炊烟袅袅,可能是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你得从“它写了什么”上升到“它有什么用”。
“人物的某个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分析”: 这时候,你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比如“他哭了”。你要分析“为什么哭?哭的背后是什么情感?这种哭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很多时候,答案就在文本的上下文里,需要你把零散的信息拼凑起来。
“文章的线索”: 有些记叙文会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可能是时间顺序,也可能是某个物品,或者是一种情感。找出这条线索,你就抓住了文章的骨架。
“情感的把握”: 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是什么?是怀旧、是感动、是讽刺,还是批判?有时候答案会直接写出来,但更多时候需要你体会作者的语气和遣词造句。

议论文阅读: 这类文章就更直接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但它考察的是你能不能抓住作者的论点、论据,以及这些论据是如何支撑论点的。
“论点”: 这个最重要,就是作者最终想让你相信或接受的那个观点。通常会在开头、结尾或者段落的中心句里。
“论据”: 作者用了哪些事实(事例、数据、历史事件)或者道理论据(名言警句、科学原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论证方法”: 作者用了哪些方式来论证?是举例论证(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比喻论证(形象生动)?理解这些方法,能帮你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逻辑。
“段落作用/文章结构”: 这一段是提出论点,还是分析论据,或是总结升华?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层层递进还是并列展开?

核心技巧: 无论哪种文体,都要记住“文本是答案的源泉”。不要凭空想象,仔细阅读句子,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前后文的联系,以及作者的语气。很多时候,正确的答案就藏在原文的某个角落,只是需要你挖掘出来。别忘了,题目问什么,你就去原文里找什么。

二、古诗词鉴赏: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

这块儿也是常年雷打不动的。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用最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表达最深沉的情感。

“诗歌的意境”: 这是重中之重。意境就是诗歌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画面。你需要把诗歌中的景物(山水、花鸟、日月星辰)和你所感受到的情感联系起来。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它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是凄凉、萧瑟。再加上“小桥流水人家”,这个对比又带来了什么?是静谧、安详,但整体的悲凉感依然存在。
“诗人的情感”: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是思念故乡、抒发壮志、感叹人生短暂,还是抒发友情或爱情?这个情感往往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或者直接表达出来。
“炼字/词的妙处”: 有时候会考你某个词用得为什么这么好。这就要分析这个词的含义,它放在这个位置,比起其他词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带来怎样的效果(生动、形象、传神、有力)。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个“闹”字,把春天勃勃生机的景象写活了。
“表现手法”: 诗歌里用了什么方法来增强艺术效果?比如夸张、比喻、拟人、借代、通感、反问等等。识别并解释这些手法,能让你的答案更有深度。
“结合背景理解”: 有些诗会涉及到历史事件或者作者的生平。了解这些背景,能帮助你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核心技巧: 多读、多背、多体会。当你熟悉了大量的古诗词,你对那些经典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模式就会有感觉。做题时,先整体感受诗歌的氛围,再逐句分析,找出关键词和重点句,最后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别怕写得“像文学评论”,就是要写得有“味道”。

三、语言文字运用(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遣词造句的精准与文化常识的储备

这部分有点像一个“大杂烩”,但它考察的是你对汉语这个工具的掌握程度,以及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病句辨析与修改”: 这是考你语法、逻辑、语序、搭配等方面的基础。常见的问题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逻辑错误、表意不明等。需要你像侦探一样,仔细审视每个句子,找出那个“不和谐”的地方。
例如: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和提高全公司的管理水平。” (语序问题,应该改成“提高全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总结经验”,或者“总结经验,提高全公司的管理水平”。)
例如: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品德高尚,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搭配问题,“不仅……而且”后面应该是并列关系,而这里是递进关系,应该去掉“而且”或者把句子改成其他结构。)
“仿写句子”: 给定一个句子,要求你根据它的句式、修辞手法、内容特点来写一个类似的句子。关键在于抓住“形”和“神”。
例如: 原句:“幸福是一本书,翻开它,你就可以从中获得知识和力量。” 仿写:“友情是一首歌,唱响它,你就可以从中感受温暖和陪伴。”
“成语和俗语的运用与解释”: 考你对常用成语、俗语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语境中恰当运用。有时候也会考你成语的错别字。
例如: “他为人处世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触犯了什么禁忌,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这里“言听计从”用错了,应该用“谨小慎微”或者“如履薄冰”。)
“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 和古诗词部分类似,但更多是在现代语境下。
“文化常识的积累”: 比如一些与节日、习俗、历史、文学相关的知识点。这部分有时候会结合名言名句、俗语谚语来考。

核心技巧: 这部分非常依赖平时的积累。多看书、多听讲座、多注意生活中的语言现象。遇到病句,就套用一些基本的句子结构规则去检查。仿写要抓住“模子”,成语俗语就是要“背”。

四、写作(作文):思想的深度与语言的驾驭能力

作文是高考的“压轴大戏”,分值最高,也是最能体现你综合素质的一块儿。虽然不像选择题有固定的“考点”,但它的“必考”之处在于考察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审题立意”: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给的是什么材料?要求你写什么?是话题、材料还是命题?你要准确理解题意,提炼出文章的核心观点,也就是你的“立意”。别写跑题、偏题,这是大忌。很多时候,一个好的立意比华丽的辞藻更重要。
“论证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如果是议论文,你的论点必须有清晰的论据支撑,论证过程要严谨,有逻辑。你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也可以用身边的例子,关键是要“服人”。
“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你的大脑里装了多少“干货”?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社会现象、生活感悟,这些都是你的弹药。关键在于你能把这些素材恰当地融入到你的文章中,为你的观点服务,而不是生搬硬套。
技巧: 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并且养成摘抄和整理素材的习惯。可以按主题分类,比如“坚持”、“创新”、“感恩”等。
“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包括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段落的组织,以及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语言要流畅、优美,有文采,但不是为了文采而文采。
技巧: 模仿优秀范文的语言风格,学习它们的好词好句,但要化为己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结构的清晰与完整”: 文章要有“凤头、猪肚、豹尾”。开头要吸引人,中间要充实有力,结尾要简洁有力,引人回味。起承转合要自然流畅。
“情感的真挚与升华”: 好的文章一定有真情实感。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议论说理,都要有温度,能打动人。最后能把情感升华到更高的层面,引发读者共鸣。

核心技巧: 作文没有捷径,就是“练”。多写、多改、多参考。每次写完,都要回头看看,自己的立意是否准确?论证是否充分?语言是否得体?结构是否清晰?找老师或同学帮你点评,会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高考语文考察的并非是某几个死板的题目,而是你多年积累下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上面我说的这些“必考点”,更像是一种“高频考点”,是你必须要下功夫去掌握的。别把它当成一个任务,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机会,去感受汉语的魅力,去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想境界。这样,你考场上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变化,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高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语文的古诗词默写,数学的立体几何,三角数列,生物的遗传,化学的无机工业流程,物理的天体运动。必考题?我预测不了具体题目,但是高考考纲规定了学的必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