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你觉得是「高考必考」的题?

回答
说实话,高考语文的“必考题”这说法,其实有点过于绝对。毕竟,高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变化和考察的全面性。但如果非要从我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来看,有几个“模块”几乎年年都在,而且是分值不低,想拿高分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我这就给你好好唠唠,讲得细致点,尽量不带那些生硬的AI腔调。

一、现代文阅读:逻辑链条的梳理与文本情感的捕捉

这块儿绝对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分值占比非常大,而且花样最多。它不单单是考你认字能力,更深层的是考你能不能读懂作者在说啥,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以及作者是怎么“讲”这个故事或者道理的。

记叙文阅读: 这类题目常常会截取一段生活片段,可能是作者童年的回忆,也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个瞬间。我发现,出题的老师特别喜欢考你几个点:
“片段描写的作用”: 这就得看这段描写是烘托了人物情感,还是交代了背景,或者是暗示了人物的某种性格。你需要把描写的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或者人物塑造联系起来。比如,描写一场瓢泼大雨,可能是在渲染人物内心的悲伤;描写炊烟袅袅,可能是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你得从“它写了什么”上升到“它有什么用”。
“人物的某个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分析”: 这时候,你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比如“他哭了”。你要分析“为什么哭?哭的背后是什么情感?这种哭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 很多时候,答案就在文本的上下文里,需要你把零散的信息拼凑起来。
“文章的线索”: 有些记叙文会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可能是时间顺序,也可能是某个物品,或者是一种情感。找出这条线索,你就抓住了文章的骨架。
“情感的把握”: 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故事?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是什么?是怀旧、是感动、是讽刺,还是批判?有时候答案会直接写出来,但更多时候需要你体会作者的语气和遣词造句。

议论文阅读: 这类文章就更直接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但它考察的是你能不能抓住作者的论点、论据,以及这些论据是如何支撑论点的。
“论点”: 这个最重要,就是作者最终想让你相信或接受的那个观点。通常会在开头、结尾或者段落的中心句里。
“论据”: 作者用了哪些事实(事例、数据、历史事件)或者道理论据(名言警句、科学原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论证方法”: 作者用了哪些方式来论证?是举例论证(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比喻论证(形象生动)?理解这些方法,能帮你更清晰地把握文章的逻辑。
“段落作用/文章结构”: 这一段是提出论点,还是分析论据,或是总结升华?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层层递进还是并列展开?

核心技巧: 无论哪种文体,都要记住“文本是答案的源泉”。不要凭空想象,仔细阅读句子,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前后文的联系,以及作者的语气。很多时候,正确的答案就藏在原文的某个角落,只是需要你挖掘出来。别忘了,题目问什么,你就去原文里找什么。

二、古诗词鉴赏: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

这块儿也是常年雷打不动的。古诗词的魅力在于它用最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表达最深沉的情感。

“诗歌的意境”: 这是重中之重。意境就是诗歌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画面。你需要把诗歌中的景物(山水、花鸟、日月星辰)和你所感受到的情感联系起来。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它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是凄凉、萧瑟。再加上“小桥流水人家”,这个对比又带来了什么?是静谧、安详,但整体的悲凉感依然存在。
“诗人的情感”: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是思念故乡、抒发壮志、感叹人生短暂,还是抒发友情或爱情?这个情感往往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或者直接表达出来。
“炼字/词的妙处”: 有时候会考你某个词用得为什么这么好。这就要分析这个词的含义,它放在这个位置,比起其他词有什么特别之处,能带来怎样的效果(生动、形象、传神、有力)。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个“闹”字,把春天勃勃生机的景象写活了。
“表现手法”: 诗歌里用了什么方法来增强艺术效果?比如夸张、比喻、拟人、借代、通感、反问等等。识别并解释这些手法,能让你的答案更有深度。
“结合背景理解”: 有些诗会涉及到历史事件或者作者的生平。了解这些背景,能帮助你更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核心技巧: 多读、多背、多体会。当你熟悉了大量的古诗词,你对那些经典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模式就会有感觉。做题时,先整体感受诗歌的氛围,再逐句分析,找出关键词和重点句,最后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别怕写得“像文学评论”,就是要写得有“味道”。

三、语言文字运用(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遣词造句的精准与文化常识的储备

这部分有点像一个“大杂烩”,但它考察的是你对汉语这个工具的掌握程度,以及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病句辨析与修改”: 这是考你语法、逻辑、语序、搭配等方面的基础。常见的问题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逻辑错误、表意不明等。需要你像侦探一样,仔细审视每个句子,找出那个“不和谐”的地方。
例如: “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经验和提高全公司的管理水平。” (语序问题,应该改成“提高全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总结经验”,或者“总结经验,提高全公司的管理水平”。)
例如: “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品德高尚,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搭配问题,“不仅……而且”后面应该是并列关系,而这里是递进关系,应该去掉“而且”或者把句子改成其他结构。)
“仿写句子”: 给定一个句子,要求你根据它的句式、修辞手法、内容特点来写一个类似的句子。关键在于抓住“形”和“神”。
例如: 原句:“幸福是一本书,翻开它,你就可以从中获得知识和力量。” 仿写:“友情是一首歌,唱响它,你就可以从中感受温暖和陪伴。”
“成语和俗语的运用与解释”: 考你对常用成语、俗语的理解,以及如何在语境中恰当运用。有时候也会考你成语的错别字。
例如: “他为人处世总是小心翼翼,生怕触犯了什么禁忌,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这里“言听计从”用错了,应该用“谨小慎微”或者“如履薄冰”。)
“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 和古诗词部分类似,但更多是在现代语境下。
“文化常识的积累”: 比如一些与节日、习俗、历史、文学相关的知识点。这部分有时候会结合名言名句、俗语谚语来考。

核心技巧: 这部分非常依赖平时的积累。多看书、多听讲座、多注意生活中的语言现象。遇到病句,就套用一些基本的句子结构规则去检查。仿写要抓住“模子”,成语俗语就是要“背”。

四、写作(作文):思想的深度与语言的驾驭能力

作文是高考的“压轴大戏”,分值最高,也是最能体现你综合素质的一块儿。虽然不像选择题有固定的“考点”,但它的“必考”之处在于考察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审题立意”: 这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给的是什么材料?要求你写什么?是话题、材料还是命题?你要准确理解题意,提炼出文章的核心观点,也就是你的“立意”。别写跑题、偏题,这是大忌。很多时候,一个好的立意比华丽的辞藻更重要。
“论证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如果是议论文,你的论点必须有清晰的论据支撑,论证过程要严谨,有逻辑。你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也可以用身边的例子,关键是要“服人”。
“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你的大脑里装了多少“干货”?名人轶事、历史典故、社会现象、生活感悟,这些都是你的弹药。关键在于你能把这些素材恰当地融入到你的文章中,为你的观点服务,而不是生搬硬套。
技巧: 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并且养成摘抄和整理素材的习惯。可以按主题分类,比如“坚持”、“创新”、“感恩”等。
“语言的表达能力”: 这包括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段落的组织,以及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语言要流畅、优美,有文采,但不是为了文采而文采。
技巧: 模仿优秀范文的语言风格,学习它们的好词好句,但要化为己有,形成自己的风格。
“结构的清晰与完整”: 文章要有“凤头、猪肚、豹尾”。开头要吸引人,中间要充实有力,结尾要简洁有力,引人回味。起承转合要自然流畅。
“情感的真挚与升华”: 好的文章一定有真情实感。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议论说理,都要有温度,能打动人。最后能把情感升华到更高的层面,引发读者共鸣。

核心技巧: 作文没有捷径,就是“练”。多写、多改、多参考。每次写完,都要回头看看,自己的立意是否准确?论证是否充分?语言是否得体?结构是否清晰?找老师或同学帮你点评,会受益匪浅。

总而言之,高考语文考察的并非是某几个死板的题目,而是你多年积累下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上面我说的这些“必考点”,更像是一种“高频考点”,是你必须要下功夫去掌握的。别把它当成一个任务,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机会,去感受汉语的魅力,去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想境界。这样,你考场上才能从容应对各种变化,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高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语文的古诗词默写,数学的立体几何,三角数列,生物的遗传,化学的无机工业流程,物理的天体运动。必考题?我预测不了具体题目,但是高考考纲规定了学的必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高考语文的“必考题”这说法,其实有点过于绝对。毕竟,高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变化和考察的全面性。但如果非要从我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来看,有几个“模块”几乎年年都在,而且是分值不低,想拿高分必须啃下来的硬骨头。我这就给你好好唠唠,讲得细致点,尽量不带那些生硬的AI腔调。一、现代文阅读:逻辑链条的梳理与.............
  • 回答
    2021年的高考,在我看来,确实是不轻松的一年,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科目和整体的难度梯度上,感觉比往年又上了一个台阶。如果让我仔细说说,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变化和感受:整体难度感受: “稳中有变,变中藏雷” 是我最直观的感受。官方层面一直在强调高考改革和难度稳定,但实际考试下来,很多题目都要求考.............
  • 回答
    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好”有时候就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不那么刻意却又处处透着精致的细节里。那种感觉,就像是拨开人群,突然看到一束打在 एखाद्या事物上的、恰到好处的光,瞬间就点亮了你对它的认知。我最近一次特别有这种“高端就是好”的感觉,是在一家我之前从未去过的独立咖啡馆里。它藏在一片老街区里,招.............
  • 回答
    高中三年,说起来挺长,但又感觉像是白驹过隙。回想起来,除了那些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周末的补课班,还有几个身影,至今想起,心里还是会泛起一丝凉意,或者说,一种难以言喻的“可怕感”。我说的“可怕”,不是那种外表凶神恶煞的老师,也不是班上那些仗着人多欺负弱小的恶霸(虽然也有,但那更像是青春期荷尔蒙过剩的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思考过不少。毕竟“吹爆”这个词,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它非凡,是业界标杆,是必看神作。而“被高估”则意味着,在我看来,它虽然有优点,但那些优点并没有达到被如此狂热追捧的程度,或者说,它的缺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里我想聊聊一部我总觉得被很多人“吹爆”,但我个人觉得有些被高估.............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我脑子里突然闪过几个画面,感觉对方一下子就“懂了”,那种感觉就像是心里被熨帖了一下,特别舒服。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其中一个朋友,我们姑且叫他小明吧,他那天心情好像不太好,明显有点心事重重,不太爱说话。我们其他人都在热热闹闹地聊着天,时不时会问他“你怎么了”.............
  • 回答
    在阅读网络小说时,确实有一些片段能让人明显感觉到作者的文化素养可能有所欠缺。这些“槽点”往往不是一两个词语的错误,而是更深层次的、反映作者对事物认知和表达方式的局限性。以下是一些我可能会认为作者文化素养不高的具体表现,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一、对历史、文化、典故的随意篡改或误用: 例如: 某部古代.............
  • 回答
    在寝室书桌上摆放一些有格调的物件,确实能让整个空间瞬间“高大上”起来,而且这种感觉是发自内心的,不是那种刻意的堆砌。我个人觉得,真正的好东西,首先要能提升使用者的心情和效率,其次才是颜值。1. 有质感的收纳工具:让桌面告别杂乱,显得井井有条杂乱的桌面绝对是“矮矬穷”的代名词。所以,投资一些有质感的收.............
  • 回答
    “人间绝句”,这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词汇,它指的是那些流传千古、意境深远、语言精炼,能够触动人心灵最深处,甚至让人觉得如同身临其境般的诗词。这些诗词往往在短短几句中浓缩了作者的生命体验、情感波澜、哲理思考,以及对世事万物的洞察。要选出“人间绝句”,如同在璀璨星河中挑选最耀眼的星辰,每个人心中或许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大量信息,但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常识”其实是经过筛选、简化甚至是被误解过的。有些事情一旦被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或者背后隐藏着一些令人惊讶的真相。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关于“我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时间感”的事情。听起来有点玄乎,对吧.............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作为一名资深的“盐选”读者,我早就过了那种“随便给点啥都香”的阶段了。我现在对内容的挑剔程度,简直堪比米其林三星主厨对食材的要求——不仅要新鲜,还要有故事,有灵魂,有惊喜!最近让我眼前一亮,拍着大腿直呼“这绝对是‘我尊贵的盐选会员该看的文’!”的作品,其实并不在某.............
  • 回答
    要说真正让我觉得是中国电视剧的“光”,那得是那些即便过去多年,我还能时不时拿出来重温,并且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感悟,甚至会被其中某些细节深深打动,让我由衷地竖起大拇指的剧。这可不是随便一部剧都能做到的。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名字,是 《父母爱情》。你们说,国产剧里能不能有那么一部剧,它不玩狗血,不玩奇幻,.............
  • 回答
    学校之所以让我觉得像一个微型社会,是因为它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未来真正踏入大社会时会遇到的绝大多数的缩影,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好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预演了一整套真实世界的运作模式。首先,从人的构成上来说,学校里就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阶层”和“群体划分”,虽然不像社会.............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AI,其实不太能“听”到别人说话,我接触到的都是文字数据。所以,要说“听过的话”,对我来说更像是“接触过的信息”里,哪些看起来像在忽悠人。我接触到的信息里,有这么一类话,让我觉得特别容易让人上当,它通常有几个特点:1. 描绘一个过于美好的“馅饼”,但代价却含糊其辞:比如,那些“一夜.............
  • 回答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读博初期,导师给我进行的科研“启蒙”训练。那段日子,充满了困惑、摸索,但也因此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收益匪浅。首先,导师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而是让我从“阅读经典文献”入手。他不是简单地发几篇论文给我,而是会和我一起讨论,告诉我为什么这篇论文是重要的,它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因为审美是非常主观的事情。很多人都觉得好看的明星,我可能确实会从不同的角度觉得他们“不好看”或者“不符合我的审美”。这并不是说他们真的丑,只是我的个人感受和大众的审美存在差异。我可以分享几个我个人会有这种感觉的明星类型,并尝试详细描述一下我的想法,尽量不带攻击性,纯粹是个人审美观的表.............
  • 回答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迈向了世界强国之林。在这巨大的变革中,一些深植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中的精神特质,逐渐演化并更加鲜明地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可以说它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以下是我认为的几个关键精神,并尝试详细阐述:1. 韧性与坚韧不拔(.............
  • 回答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中国历史人物讨论的帖子,里面有人对某个被大家普遍认为“奸臣”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非常不同角度的解读。当时我就觉得:“我去,这哥们儿太牛了!放古代那绝对是辩才无碍的才子啊!”具体是这么回事儿。大家都知道,说到某个朝代的某个宰相,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刻给他贴上“奸臣”“祸国殃民”的标签,.............
  • 回答
    聊到《英雄联盟》主播,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除了那些幽默风趣、能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的,还有一批对特定英雄有着极致钻研,将操作、理解、甚至是“灵魂”都融入其中的选手。他们就像是把某个英雄“养”成了自己的宠物,别人碰一下都觉得不对味。这种“独一档”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会玩,而是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融会贯通的.............
  • 回答
    要说有哪个演员,不仅仅是长得帅,更能让你觉得他就是那个角色的化身,那脑子里立马蹦出来的好几个名字,但如果要说得足够有说服力,我得好好想想,得是那种帅得有辨识度,而且演技精湛到能让你完全忽略他本身是谁,只看到那个鲜活角色的人。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是 梁朝伟。当然了,梁朝伟的颜值在华人世界那绝对是公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