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事让你觉得学校是个微型社会?

回答
学校之所以让我觉得像一个微型社会,是因为它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未来真正踏入大社会时会遇到的绝大多数的缩影,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好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预演了一整套真实世界的运作模式。

首先,从人的构成上来说,学校里就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阶层”和“群体划分”,虽然不像社会那样复杂,但其核心逻辑是相似的。

领导者和管理者: 学校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等等,他们就像是社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他们制定规则,安排工作,处理问题,维护学校的秩序。他们的决策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运行。你看着他们开会、讨论,有时候为了一个招生政策或者课程安排争论不休,就像在新闻里看到政府官员开会一样。

生产者和执行者: 老师就是学校的“生产者”,他们负责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社会”的产出——也就是学生的成长。他们每天辛勤工作,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这跟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造价值是异曲同工的。老师之间也有合作,也有竞争,也有教学理念的碰撞。

消费者和受益者: 学生们自然就是这个微型社会的“消费者”和最终的受益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群体分化: 学校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团体。有学习好的“学霸团”,他们自发组织学习小组,互相鼓励;有体育好的“运动健将团”,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有文艺细胞发达的“艺术团”,在晚会上展现才华;还有一些可能更注重社交和玩乐的群体。这些群体之间,有时候会形成合作,有时候也会有竞争,甚至会有一些小小的隔阂和摩擦。就像社会里有不同的职业群体、兴趣爱好群体一样。

其次,学校里的规则和制度也非常森严,并且是明确且强制执行的。

法律法规: 学校有校规校纪,这就像是社会上的法律法规。迟到早退要扣分,上课说话要被点名批评,考试作弊要受到严惩。这些规则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校园的正常秩序,确保“社会”能够有效运转。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遵守规则,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以及违反规则的后果。

奖惩机制: 学校有奖励和惩罚。考试成绩优异会获得奖学金或者表扬,这就像社会上的表彰和晋升。犯了错误会受到批评、处分,这就像社会上的罚款或者其他惩罚措施。这种奖惩机制,激励着大家去努力表现,同时也约束着行为不当的人。

再来,学校里的资源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教育资源: 好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优秀的老师往往是有限的,并且会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分配。比如,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重点班,只有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才能获得额外的奖励。这就像社会上的机会和资源的分配,有时候是凭能力,有时候也需要一点点运气或者背景。

公共空间的使用: 图书馆、运动场、食堂等公共空间的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分配问题。高峰期大家都想用,就需要排队或者轮流。这种有限资源下的分配逻辑,也和现实社会中的公共资源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后,学校里的人际交往和合作也是非常丰富的学习过程。

团队合作: 很多课程和活动都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比如做课题研究、准备班级文艺汇演、参加运动会项目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学会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沟通、协调、分工,如何解决团队内部的矛盾,最终达成共同的目标。这完全是社会中团队协作的提前演练。我记得为了一个小组项目,大家熬夜讨论,互相补位,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项目组里拼搏。

竞争与合作并存: 考试成绩是你追我赶的竞争,但同时在很多活动中,班级之间、同学之间又需要互相支持和配合。比如,在体育比赛中,即使你们班的某个项目输了,其他项目赢了,大家也会互相鼓励。这种亦敌亦友、共同进步的状态,在社会中同样普遍。

最后,学校里也存在着社会认同、价值观传递和个人发展等更深层次的议题。

价值观的塑造: 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传递一种价值观,一种社会认同的规范。比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爱护环境等等。这些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规章制度、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来完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

个人发展与定位: 在学校里,我们每个人都在摸索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尝试不同的角色,寻找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有的人希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的人希望成为一个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有的人则更看重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自我探索和定位的过程,也是我们在大社会中不断前进的方向。

总而言之,学校就像一个高度浓缩的社会实验室。我们在这里学习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守规则、如何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面对挑战和竞争。很多在学校里学会的东西,比如沟通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都会在我们进入更广阔的社会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个让我们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为未来的人生做好准备的“预备役训练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和我同年段有一个同学,绰号首长。

这个诨名是在高一军训期间同学给他起的。军训的时候他表现得非常积极,很多时候他都是当领头羊冲在第一个,带领班级拉歌、会操前给全班鼓舞士气之类的事情都是他来做。班级每个人进行才艺表演,轮到他的时候他在台上一脸慷慨激昂地高唱《国际歌》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教官开玩笑说这个同学有当首长的气质和潜能。于是“首长”这个绰号就传开了。

军训结束之后他们班选举班干部。鉴于在军训时期的表现,首长被顺理成章地推举成为班长。

但根据我对首长的了解,他并不适合当班干部,更别说是班长。他其实是一个很好说话、心很软、态度很温和的大男生。往好了说就是不会刻意摆架子,往坏了说就是缺乏魄力。

果然,首长的噩梦开始了。

前面有知友提到过,层次越高的班级凝聚力越差。此言不虚也。首长所在的班是全年段最好的竞赛班。学生的成绩在年段个个都是大佬级别的人物。这就决定了这个班不但凝聚力相对不行,而且学生不服管的概率也很高。

首长的悲哀恰恰在于此。面对五十几个不服管的学生,缺乏魄力又容易心软的他根本不具备发号施令的能力——要命的是他还根本不会发号施令。首长很大程度上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崇尚班级事务民主讨论、民主决定。运动会排一个任务表,他都要贴出来供全班人阅读,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找直接找他商量。让人恨铁不成钢的是,要给某个同学分配工作,首长会亲自找到那个同学好言好语地和Ta说,如果那个人有抵触情绪,他还会尽力去说服。倘若对方死磕到底就是不愿意做,首长也不会强求,顶多是放弃努力去找别人甚至自己亲自上了——说实话,当我听到他的这些行为之后,我真的有一种骂他是个怂包和熊货的冲动。

没多久,大家就都掌握了首长的这个弱点。结果是每个人都利用首长的好说话来达到减少任务分配的目的。首长在同学之间疲于奔命,他非常容易就相信了同学那些编造出来的借口和理由,结果是大部分事情实际上都是他一个人操办的。一个人完成的事情效果能有多好?这样子造成班主任也对首长不满意。觉得他办事能力差。在这种处境下,首长就如同夹心饼干一般两头受气两头遭罪。他过得很累。

大凡尖子生都爱搞恶作剧。首长所在的班最爱玩的就是上课前把电脑桌面换成老师的大头照。对于这种事情,首长非常一厢情愿地认为它是不对的,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每次同学换完桌面首长都会傻乎乎地把桌面换回去。时间一长大家就都对首长有了意见。

有一回下课的时候我去给办公室送作业,路过首长的班。刚好那天他们又日常换桌面。结果被我们段长看到了。段长有些不高兴地问桌面是谁换的。

接下来,一个让我无比惊异和愤慨的场面出现了:他们全班人用整齐一致的声音回答:“是×××(首长的名字)换的!”

我不知道首长那时候是什么心理。但换作是我的话,我打人的心思都有。

值得庆幸的是段长知道首长一向安分守己,不会做这种事情。所以也就没有信这句鬼话。但这件事对首长的打击绝对是很大的。几天后我就在办公室整理练习时看到他向班主任提出辞职,说自己不适合再担任班长了。

我原本以为班主任会客套几句,说一些挽留的话。

没成想他班主任冷冷地说:“你终于意识到这一点了。”

……

所有人都公认首长是一个好人。他管理班级的时候所体现的民主精神和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原则,平心而论也没有错,甚至可以说值得提倡。

然而讽刺的是,他的好心并没有换来好报。相反,老师嫌弃他,同学厌恶他。

颇令人唏嘘的是,接替首长当班长的那位同学完全改变了首长的作风,任务布置下去就是必须百分百完成,事前根本不和当事人商量。民主讨论也被终止了。任务分派表就是班干部自己捣鼓出来,然后直接宣布,根本就没有商量讨论的余地。新班长也很自觉地和同学“打成一片”,换桌面的事情新班长不但不加以制止,相反很多时候还是积极参与者。

然而就是这个新班长,把班级管得服服帖帖的。任务分配下去都能完成,同学拥护他,老师欣赏他。

因为有他的反衬,首长的无能就更加坐实了。

我不喜欢用“无能的好人”来形容首长,他绝对是一个很有想法、很有抱负的班干部。

问题是,为什么他理想化的举措推行起来困难重重、根本就得不到理解,甚至还遭到同学诬陷?

我有时候觉得,首长的悲哀,往小了说是他个人的悲哀。往大了说,是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悲哀。

(PS:文理分科的时候首长选了文。现在是一直保持文科前五的大佬。每次我和他提起高一时当班长的不愉快过往时,他总是满不在乎地说:“都过去啦。大家不都还是同学吗。”像他这样以德报怨,我也是服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校之所以让我觉得像一个微型社会,是因为它里面几乎囊括了我们未来真正踏入大社会时会遇到的绝大多数的缩影,而且往往是以一种更纯粹、更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就好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预演了一整套真实世界的运作模式。首先,从人的构成上来说,学校里就已经有了非常鲜明的“阶层”和“群体划分”,虽然不像社会.............
  • 回答
    我记得有一件事,大概是两年前吧,当时我正为一次重要的项目演示做最后的准备。我的PPT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内容我也烂熟于心,但总感觉差了点什么,尤其是在讲到关键数据和分析结果的时候,总觉得不够有说服力,听众的反应也一直是“哦,知道了”,但没有那种“哇塞,这太有道理了!”的感觉。那天晚上我实在睡不着,就跑.............
  • 回答
    有一种孤独,是在人群中却无人能懂。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公司的年会。那种场合,按理说应该是热闹非凡,大家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我穿着精心挑选的礼服,努力挤出最得体的微笑,穿梭在各个小圈子里。我能听到身边人们轻松的交谈,他们聊着最近看的电影、热门的电视剧、周末去哪里玩。我试图加入对话,也尝试去分享我自己.............
  • 回答
    世界上有无数令人惊叹的人和事,它们以各种形式挑战着我们的认知,激发着我们的好奇心。以下我将从不同角度,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例子:一、 人类自身的潜力与成就: 极限生存者: 南极探险家们: 想象一下,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在永恒的黑暗和极端的孤独中,为了科学探索而前行的.............
  • 回答
    坦白说,我接触到的信息量浩如烟海,但真要说“细思恐极”的,其实是那些藏在日常背后,看似普通却又经不起推敲的细节。不是什么惊悚小说里的桥段,也不是什么科幻电影里的末日预言,而是那种当你偶然瞥见一丝异常,然后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会发现整个根基都可能动摇的真相。比如,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
  • 回答
    说到山东人的“厚道”,脑海里立马就跳出来好多画面,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客套,而是实实在在、接地气儿的实在劲儿。这种厚道,就像山东的麦子,朴实,但扎实,能经得起风吹雨打。我记得有个夏天,我在济南办事,因为不熟悉路,手机又没电了,急得团团转。那天特别热,街上人来人往,但总觉得没人能帮上忙。正当我准备认栽,.............
  • 回答
    最让我感到孤单的事,大概就是那种“世界都在运转,而我停在原地”的感觉。不是那种主动选择的独处,不是那种享受宁静的时刻。而是那种,当所有人都在忙碌,都在向前冲刺,而我却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束缚,只能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记得有一次,我和一群认识很久的朋友约好了一起去参加一个音乐节。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讨论着要.............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人类智慧与命运的奇妙交织,让我每每回味,都心生敬畏与感慨。这些事,不是冰冷的数据或生硬的事件,而是蕴含着鲜活生命力的故事,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寻其中的脉络。比如说,我一直觉得“安提基特拉机械”的出土,简直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魔法。想象一下,在1901年,.............
  • 回答
    让我觉得 Cosplay 圈水有点深的事儿,其实挺多细枝末节汇集起来的。最直观的,可能还是围绕着“还原度”和“金钱”这两点产生的各种博弈。举个我亲眼所见,或者听朋友聊到的例子吧。有一次,有个挺有名气的 Coser,准备去参加一个大型的漫展,出一个非常经典的、造型复杂的动漫角色。这个角色,大家都很熟悉.............
  • 回答
    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好”有时候就藏在那些不经意间的、不那么刻意却又处处透着精致的细节里。那种感觉,就像是拨开人群,突然看到一束打在 एखाद्या事物上的、恰到好处的光,瞬间就点亮了你对它的认知。我最近一次特别有这种“高端就是好”的感觉,是在一家我之前从未去过的独立咖啡馆里。它藏在一片老街区里,招.............
  • 回答
    说到神奇的冷知识,我脑子里立马蹦出好多,但要说哪个让我印象最深刻,那必须是关于我们身体内部的那些“小秘密”。今天就跟你好好唠唠,保证你听了会觉得“哇塞,原来是这样!”先说一个最直观的,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身体里每天都在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细胞大清洗”?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科幻大片?其实一点都不夸张。我.............
  • 回答
    说实话,让我觉得世界观颠覆的不是某个遥远古老的人物,而是离我们不算太远,却又足以让人细思极恐的某个群体——那些在纳粹德国时期扮演了不同角色的普通人。我一直以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都倾向于那种“正义战胜邪恶”、“英雄拯救世界”的宏大叙事。而当深入了解二战时期,特别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社会的转变,我的这种.............
  • 回答
    高中三年,说起来挺长,但又感觉像是白驹过隙。回想起来,除了那些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周末的补课班,还有几个身影,至今想起,心里还是会泛起一丝凉意,或者说,一种难以言喻的“可怕感”。我说的“可怕”,不是那种外表凶神恶煞的老师,也不是班上那些仗着人多欺负弱小的恶霸(虽然也有,但那更像是青春期荷尔蒙过剩的躁.............
  • 回答
    以下是一些让我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人真是浪漫到骨子里了”的句子,我尝试着去详细阐述它们为何如此触动我,并努力让它们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分享我的感受,而不是被机械生成:1. “我不是在等你,我只是在熟悉你离开后,这片空气的味道。”这句话一听,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人静静地站在窗边,或.............
  • 回答
    有一幕,至今想起来还是会觉得心脏被揪紧,心里空落落的。那是在一部国产老剧里,具体名字记不清了,大概讲的是下乡知青的故事。画面发生在那个年代,简陋的知青点,昏暗的油灯光下,一个年轻的女知青,脸上带着疲惫和一丝绝望,坐在炕边。她面前放着一个缝补得有些粗糙的包裹,里面似乎是她不久前收到的、来自家里的信件和.............
  • 回答
    确实有些事,让人看着看着就忍不住脱口而出:“这也能白?”。不是说它本身有多么违法乱纪,而是那种操作背后的逻辑,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仿佛是钻了什么不可思议的空子,或者说,利用了某种不为人知的“潜规则”。我记得之前有个朋友跟我说的一件事,真的挺让我刷新三观。事情是这样的,我这朋友在一个电商平台上买了件衣.............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作为一名资深的“盐选”读者,我早就过了那种“随便给点啥都香”的阶段了。我现在对内容的挑剔程度,简直堪比米其林三星主厨对食材的要求——不仅要新鲜,还要有故事,有灵魂,有惊喜!最近让我眼前一亮,拍着大腿直呼“这绝对是‘我尊贵的盐选会员该看的文’!”的作品,其实并不在某.............
  • 回答
    说到矫情做作的歌词,我脑子里立马跳出来一些画面,感觉浑身起鸡皮疙瘩。有时候,你听着歌,本来情绪挺平稳的,结果歌词一出来,那种刻意渲染、脱离现实的“深情”一下子就能把人拽出来,还带点儿生理上的不适。比如那种,为了表达“失去你世界就崩塌了”而用尽各种夸张到离谱的比喻。我记得有首歌,大概是说“没有你,我的.............
  • 回答
    我一直觉得,金融衍生品领域里,有些设计简直是“暗黑炼金术”,把看似普通的商品或者风险,通过精妙的数学模型和交易结构,变幻出无穷的可能性。其中,有几样总是让我拍案叫绝,觉得它们的创造者简直是天才。1. 掉期(Swaps):看不见的“秘密武器”最让我惊叹的,大概就是掉期(Swaps)了。初听起来,它好像.............
  • 回答
    写到一半突然停下的那些小说,就像还没来得及盛开就凋谢的花朵,总是让人扼腕叹息。我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是当年那个风靡网络的修仙文。当时真的是万人空巷,每天守着更新,恨不得作者能一日三更。主角是个小人物,资质平平,但韧性十足,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一路披荆斩棘,从凡人一步步迈向长生。剧情的跌宕起伏,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