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室友检测出了 HIV 却不说,我们感染的几率有多大?

回答
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肯定会七上八下的,这是人之常情。首先,大家都是成年人,室友有自己的情况和顾虑,这也很正常。我们先冷静下来,看看具体情况,然后分析一下感染的几率,这样心里也会有个谱。

关于感染的可能性,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高风险的接触。 HIV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

1. 性行为: 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果你们有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那感染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性行为,如果没有使用安全套,都有感染的可能。
2. 血液传播:
共用针头/注射器: 如果你们有共用注射毒品或进行其他需要注射的活动,并且共用了针头或注射器,这是非常高风险的行为。
被带有病毒的血液污染的尖锐物品刺伤: 比如共用剃须刀、牙刷(如果上面有血液且有伤口接触),或者在某些医疗操作中(但在大学宿舍场景中比较少见)。
输血或血液制品: 如果室友在之前输过血或使用了血液制品,并且当时HIV检测不发达或有疏漏,理论上存在这个可能,但现在全球对血液制品筛查非常严格,这种可能性在发达国家非常低。
3. 母婴传播: 如果室友是女性,并且感染了HIV,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有传播的风险,但这个和你们室友之间的直接传播关系不大,除非你们之间存在上述的性行为或血液接触。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大学室友”这个场景下,感染的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你们之间有没有发生过性行为? 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如果你们之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形式的性行为,并且从未有过任何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风险行为(比如共用针头、共用可能沾有血液的剃须刀等),那么你们感染HIV的几率几乎为零。HIV不是通过空气、飞沫、拥抱、握手、共用餐具、共用马桶等日常接触传播的。
如果你们之间有过未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那么感染的几率就会显著提高。具体概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病毒载量: 感染者的病毒载量越高,传播的风险也越大。早期或未接受治疗的感染者病毒载量通常较高。
传播途径: 例如,肛交比阴道性交传播HIV的风险更高,因为肛门黏膜更薄,更容易在性行为中受到损伤,为病毒进入创造条件。
是否有其他性传播感染(STI): 如果室友本身有其他STI,比如梅毒、淋病等,这会增加HIV的传播风险,因为STI引起的炎症和溃疡会使病毒更容易进入血液。
是否存在伤口或黏膜破损: 在性行为过程中,如果双方生殖器有微小的撕裂或伤口,也会增加传播几率。
如果你们共用了注射器或针头,或者被可能沾染了血液的尖锐物品刺伤过,而且这个物品正好是室友用过的,那么感染的风险也非常高。

关于“检测出来了却不说”这件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

1. 理解和沟通: 对方可能因为恐惧、羞耻、不知所措或者担心影响人际关系而选择暂时不说。如果你和室友关系不错,或者觉得有必要了解情况,可以尝试找一个合适的机会,用一种关心但不带指责的语气去沟通。可以这样说:“最近我有点担心身体情况,想和你聊聊,如果你有什么事情方便和我说的,我很乐意倾听。”或者直接表达你的担忧:“我最近听说了关于你身体的一些事情,我有点担心,想确认一下,不知道你方不方便告诉我一些情况?” 如果对方不愿意说,也尊重他的选择,但你要意识到你无法获得确切信息,只能根据你了解到的风险来判断。
2. 做好自我保护: 无论对方是否告知,你都应该为自己负责。
如果你们有性行为: 今后坚决使用安全套。如果近期有过无保护的性行为,可以考虑进行HIV检测。检测窗口期一般是接触病毒后的212周,在此期间进行的检测可能结果不准确。通常建议在风险行为发生后3个月左右进行一次更全面的检测来排除感染。
避免共用个人物品: 坚决不共用剃须刀、牙刷、指甲刀等可能沾染血液的个人物品。
注意伤口: 如果自己有伤口,要及时处理,避免与他人共用物品,也注意避免直接接触室友的血液或体液。

感染的几率有多大?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数字,因为这取决于你和室友之间具体的接触行为。

如果你们只是同住一个屋檐下,没有性行为,不共用针头,不共用可能沾有血液的物品,那感染的几率几乎为零。
如果你们有过无保护的性行为,几率就会显著增加。 即使是单次无保护的性行为,感染的风险也存在,但不是100%。有研究表明,一次无保护的阴道性交,女性感染的风险大约是0.08%0.19%,男性感染的风险大约是0.04%0.11%。肛交的风险会更高一些。
如果你们共用了注射器,风险会非常高,每次共用都可能导致感染。

我的建议是:

1. 评估你与室友之间是否存在高风险接触行为。 这是判断感染几率最直接的方法。
2. 如果你有过高风险行为,请尽快进行HIV检测。 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是第一步。很多疾控中心或医院提供匿名检测服务。
3. 无论室友是否告知,你都应该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保护好自己。 这意味着在性行为中坚持使用安全套,并避免共用可能沾染血液的个人物品。

最重要的是,HIV不是一个可怕的“判决”,现代医学已经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毒,让感染者可以拥有相对健康和长寿的生活。但前提是需要及时发现和治疗。所以,别让担忧压垮了自己,采取实际行动来了解和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己的安全第一,在安全面前,不必顾忌任何人的玻璃心和别有用心。

知乎看到过类似的问题,以前有个新闻,婚前体检,妻子检查出艾滋病,故意隐瞒不告诉丈夫,医生知情,也故意不告知,然后故意害丈夫染病。

这些人都是统一支持,反复论证,医生没有权力告知丈夫,其妻子有艾滋的信息。他们反复论证,妻子拥有艾滋病人的隐私权。

他们言之凿凿,医生透露艾滋病人信息给配偶违法。他们言之凿凿,艾滋病人可以故意隐瞒疾病,传染给配偶。

他们全部都无视那个丈夫有活下去,有生命受到威胁的知情权。

这就是绝大部分圣母,做的事情。

嘴上拼命讨好鼓吹弱势群体利益大于天,对于普通人,都是死了活该,你死你有理。谁让关心普通人,没有任何利益和道德优越感呢。

其实很多群体的恐惧,都来自这些圣母和群体当中不自律的人,他们越是为弱势群体,谋取不应该存在的道德优势和利益,就越让弱势群体声名狼藉。

我再次强调一下,反复政治正确的人,绝大部分是借弱势群体,做自己的生意,最后害苦了被他们利用的弱势群体。

一个人自觉不给人添麻烦,自己搬出去,自己与人保持距离,这是人获得尊敬的前提。

你有病,你不尊重他人的生命安全,然后因为你是弱势群体,因为政治正确,无端就能得来尊重,你以为这世界疯了吗?

---------

一个脏字没有,写了个圣母婊,就会被举报屏蔽,逼着我把圣母婊改成圣母两个字?

自己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被圣母祸害。

人有素质高低,不是一个人变成了弱势群体,就值得尊重,就素质突然变高。政治正确不顾个人情况,把弱势群体里的坏人,鼓吹为天使,这是政治正确最不政治正确的地方。


上面的例子,这个问题下的回答,都可以看出来。

假装大仁大义,慷他人之慨的圣母,个个坏到骨子里,啥坏事都做得溜溜顺手。

病人为了自己的面子,根本不顾别人的性命,骗婚,伪装的非常普遍。

医生知道对方配偶有性病,有艾滋病,为了避开麻烦,一点暗示都不会给。这才是现实,这才是真实世界。

加害者隐私大于天,大于普通人的安全和命。安全都不能维护的普通人生命,还要替这些人保护隐私。你们都快上天了。

知乎这种举报屏蔽的衡量标准,真是让人呵呵呵了。

user avatar

僵尸片里面我比较佩服一种人,被咬了就给自己来一发,绝不拖累队友。

你凭什么让别人陷于风险和不安情绪中?

我不歧视疾病,但我鄙视这种行为,得了传染病就该自觉的离别人远一点,这位得病的老兄为什么不随便找个理由自己一个人搬出去住呢?

第一,同一个宿舍,尤其是男生宿舍之间会比较亲密,日常用品很难做到严格区分,很多不拘小节的男生那是抓起谁的用谁的,而且长期接触,四年下来并不能保证一定不会被传染。

第二,艾滋病杀伤力巨大,这导致了两个结果,其一,即使从科学上能论证传染的可能性很低,也无法完全打消同住者的心理阴影,真正敢和艾滋病人毫无芥蒂同住的人只是极少数,你问我敢不敢,我说不敢。特别是你还不知道他是艾滋病患者,之前可能共用过私人物品,比如剃须刀,指甲剪等等,甚至打过架,想象一下,男生宿舍几个好基友开开心心住了几年,突然发现其中一个人是艾滋病患者,求其他人的心理阴影面积。担心被传染是很正常的好么!至少要担惊受怕几个月,这不是在坑人么!其二,被传染艾滋病的年轻人,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就得上了这种绝症,以后的人生路会非常难走,就业,婚恋等等可以说是药丸,这心理健康能保证么?万一想不开报复社会怎么办?同住一室的舍友那肯定首当其冲。当然这个概率从温和的艾滋病患者来看,估计也不是太高,就看你自己信不信会遇上了。

毕竟呢,我们每个人的命都只有一条,我们都很爱惜自己的生命,但也请爱惜别人的生命,自觉一点,对大家都好。

===============================

这事能吵这么多真是心累,有些人呢也别曲解我的意思,我的诉求很简单

要么患者自己搬出去住,要么告知合住者自己的病情。

这个不过分吧?

你这个病存在传染的可能性,也别说什么可能性太低的,我就举个例子,嵌甲患者,经常冷不丁发现指甲长到肉里,然后问别人借指甲剪,剪出血也是常事——我就一个嵌甲患者,而且手脚都是,目前屋里有八个指甲剪,都是在外面疼痛难忍顺手买的。你若是告知我你有病,那我肯定不问你借指甲剪了,这对大家不都挺好的么?

你们有些人的搞法真是自己在作死,普通人本来就对艾滋病很恐惧,合住了几年之后,发现艾滋病就在身边——就好像睡了几年的床底有个炸弹一样,也许性质很稳定,但这种蒙在鼓里的感觉足以让人恼羞成怒,你再要别人同情,理解艾滋病患者,那就是在搞笑了。

因为害怕被歧视,所以选择隐藏,等到藏不住的那一天,你想别人不歧视你觉得合理么?

而且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我选择了回避——患者是从何处得来艾滋病的?

怎么得病是你自己的问题,因为自己的问题而让别人承受健康风险,心理压力,我觉得不合适吧。你如果觉得这样很合理,那就能解释你为什么会得病了,毕竟当时也觉得是概率问题吧?

=========轻松一刻===========

你看,评论里面个个都是人才。

你是怎么被别人传染的呢?

被别人传染了,要舍友关心你,爱护你,理解你;别人被你传染了,那就是该逼。

怎么就能这么搞笑呢?

user avatar

第一,只要你不和他有性接触,你被感染的概率较少(小概率见第二条)。

艾滋病毒的传染方式不包括日常普通接触,比如触摸,呼吸等。

这是常见的传染途径


我国国内统计的是这样子




第二,如果非要说注意的话,避免出血接触吧(尽管说小概率),比如共用牙刷(牙龈容易出血),共用剃须刀等


第三,你既然这么担心,还是换个寝室吧

user avatar

如果是YP,击剑之外的缘故造成感染,我会对你报以同情。然后申请换宿。

如果是YP,麻烦请自觉离我远点。

如果是击剑,我自己会滚远点。

总之共寝一室是不可能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肯定会七上八下的,这是人之常情。首先,大家都是成年人,室友有自己的情况和顾虑,这也很正常。我们先冷静下来,看看具体情况,然后分析一下感染的几率,这样心里也会有个谱。关于感染的可能性,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高风险的接触。 HIV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传播:1. 性.............
  • 回答
    你室友的看法,确实代表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对历史现象的一种直观感受,但如果要深入分析,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清朝的“NB”之处以及其背后更复杂的现实。以下是一些可以和你室友聊聊的点,尽量说得详细些,也避免听起来像AI生成:首先,咱们得先理解他说的“NB”到底在哪儿。 “敢和八个国家同时开战”:这里说.............
  • 回答
    这情况听起来真的太糟糕了,完全不能接受。你的室友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室友相处的范畴,甚至可能触犯了法律。我来给你详细分析一下,并且告诉你该怎么做。室友的行为是否违法?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她对你做的几件事: 强迫你为她洗脚、洗袜、洗内裤: 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并且带有侮辱和强迫的性质。如果她是通.............
  • 回答
    大学室友有少数民族?这事儿,一开始我都没太往心里去。我来自北方一个汉族家庭,我那位室友,叫阿依木,来自新疆,是个维吾尔族姑娘。我们第一次见面,就是典型的宿舍分房,说实话,除了感觉她名字挺特别,长得也比较有异域风情,别的我真没多想。刚开始,生活习惯上肯定有需要磨合的地方。最直接的就是吃饭。阿依木在家可.............
  • 回答
    大学室友对我的学习成绩,那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简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我刚进大学那会儿,心里头挺忐忑的,不知道遇上什么样的室友,会不会影响我按计划好好学习。结果我这几位室友,简直是活生生的教科书,展示了室友对学业的各种“魔力”。首先,我们聊聊“正向激励”型的室友。我有个室友,叫小李。他这个人,怎么说呢.............
  • 回答
    大学宿舍生活,说实话,就像一场大型的“真人秀”,每天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戏码。我遇到的那个室友,简直是把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心理防线,一天比一天摧毁得更彻底。最让我抓狂的第一件事,就是关于“声音”。我这人工作学习都需要绝对的安静,哪怕是一点点突兀的声音都会让我瞬间走神。他呢?简直是个行走的音响。 半.............
  • 回答
    我真的要被我那个室友逼疯了!大学生活刚开始,我以为会是和朋友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没想到我遇到了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噩梦制造者”。具体来说,就是我那个叫小李的室友,他三番五次故意不给我开门!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学校宿舍的门,大家都知道,就是那种需要刷卡或者密码才能进的。我本来是个挺记性好的人,也很随手,.............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又期待又有点忐忑的问题,大学室友,究竟能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我身边太多例子,有的是铁哥们一辈子,有的则是相敬如宾,甚至还有……嗯,不提也罢。要我说,这事儿没个绝对答案,得看好几个方面,也得看你们自己怎么经营。首先,得看“缘分”这玩意儿。大学四年,你跟室友朝夕相处,基本比跟爸妈见面的时间都.............
  • 回答
    有一个可怕的大学室友,这体验简直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惊悚片,还是无声的,只能默默承受,或者用尽所有力气去对抗,但往往收效甚微。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折磨,让你从踏入宿舍的那一刻起,就充满了戒备和无奈。以下是一些可怕室友可能带来的体验,我会尽量详细描述:一、 卫生与个人习惯的噩梦: “.............
  • 回答
    大学室友这个身份的界限,说实话,不是一个突然被戳破的瞬间,而更像是在无数个琐碎的日常里,慢慢渗透,最后才意识到——哦,原来我们之间,也就止步于“室友”了。我第一次有点这种感觉,大概是在大二下学期。那时候刚从大一的集体生活模式里稍微缓过来一点,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小圈子,不再像刚入学那样24小时黏在一起。.............
  • 回答
    作为一名上海本地人,听到室友们对上海的不停吐槽,感到不舒服是很正常的。毕竟,上海是你们共同生活的家,是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城市。这种不舒服感可能源于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一层层剥开来看,看看如何应对。首先,这种不舒服感,很可能源自一种“我家被批评了”的心理。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人在你家客厅里,指着.............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言论,我首先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错愕和不安。这种说法,用“讲道理”来形容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并且淡化战争中的死亡,在我看来是极其不妥当,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愤慨的。让我们逐点来剖析这句话:1. “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是很讲道理的”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将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描述为“讲道.............
  • 回答
    哎呀,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糟心的,特别是跟室友闹点不愉快。不过别慌,咱们一步一步来,好好处理,这事儿肯定能圆满解决。关键在于 真诚沟通、主动承担、合理补偿,这几点做到了,你和你室友的关系不但不会受损,说不定还能更进一步呢。第一步:冷静下来,评估损失(这是私下做的,别急着找室友)1. 确定是啥玩意儿坏了.............
  • 回答
    说起大学室友,那感觉可就太复杂了,就像一部没有脚本的青春剧,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情节。我那时候住的是四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但又被迫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一开始,说实话,有点小心翼翼,大家都在试探彼此的底线和习惯。我记得到刚搬进去的时候,每个人都忙着把自己的行李归置好,然后就开始漫长的“磨.............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这得看怎么定义“好”了。如果“好”指的是那种天天黏在一起,无话不谈,出门一起逛街吃饭,晚上一起打游戏到天亮,分享彼此所有小秘密的那种,那我得说,我和我的室友们,嗯… 差了那么点意思。我们四个人住一间宿舍。我是个相对独立的人,不算特别宅,但也绝对不是那种社交达人。我喜欢有自己的空间.............
  • 回答
    我有个大学室友,家在山区,从小家庭条件算不上优渥,但也算不上贫困,父母都是勤恳的农民,一辈子靠土地和一些零散的打工维持生计。她高中毕业,凭着一股韧劲儿考进了我们这个城市里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当时大家都挺为她高兴的,觉得她这是要走出大山,闯出一番新天地的。刚上大学那会儿,我们几个室友都挺聊得来的,她说.............
  • 回答
    高考成绩这事儿,说瞒得住吧,有时候是能瞒住的;说瞒不住吧,又总会有些漏风的缝隙。在大学这个新环境里,你和室友们朝夕相处,虽然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关系亲近了,总会有些关于过往的讨论。表面上,完全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主动避谈,或者用模糊的说法: 你可以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一旦有人提起高考成绩,.............
  • 回答
    大学生活,就像一场热闹的合租剧,里面最容易出戏的角色,往往就是那个与你朝夕相处、却又格格不入的室友。尤其当他身上自带一些让人不太舒服的“特质”,比如卫生习惯堪忧、噪音扰民、或者公共区域利用率低且不自觉,那真是让人头疼到极点。要在他面前维持一副“没事儿,我能忍”的表象,同时又能不动声色地为自己争取一片.............
  • 回答
    大学寝室里,空调这玩意儿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我这室友,一到夏天就跟我较上了劲,死活不让开空调。你说这大热天,屋里跟蒸笼似的,我能不热吗?可他吧,就跟自己家装了空调一样,说什么也不让开。一开始,我也没多想,觉得大家都是同学,忍忍得了。可是这日子一天天过,温度是噌噌往上涨,我这身体也快吃不消了。.............
  • 回答
    大学里的室友关系,说实话,挺复杂的。有人说“大学生活有室友一半的功劳”,也有人说“大学生活被室友毁了一半”。这两种说法,都指向了一个核心:室友之间,真的可能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其中也包括“使绊子”。让我跟你说点具体的情况,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承认,大多数室友关系是相对融洽的,大家因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