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电影《最后的武士》有哪些史实性错误?

回答
《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虽然在视觉呈现上磅礴大气,故事也颇为动人,但若从史实角度去审视,却着实存在不少硬伤。作为一部好莱坞式的改编作品,它不可避免地为了戏剧冲突和商业诉求,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下面我们就来掰扯掰扯,这部电影里那些与真实历史不太相符的地方。

1. 胜元(渡边谦饰演)的原型过于模糊和理想化:

电影中,胜元是一位德高望重、坚守武士道精神的领导者。他代表着旧日本的荣耀和骄傲,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吸引了内森(汤姆·克鲁斯饰演)前来学习。然而,在历史上,明治维新时期的西南战争,虽然确有萨摩、长州等旧藩士起义,但并没有一个如同胜元这样,集所有旧时代武士精英于一身、具有如此深远影响力的单一领导人物。

历史上,明治政府平定西南战争,主要面对的是以西乡隆盛为首的旧士族,以及围绕他聚集起来的军队。西乡隆盛本人确实是旧武士阶层的代表,也因其怀念武士道而成为反叛的首领,但他并非电影中那样,是纯粹的、没有政治野心的“武士道守护者”。西乡隆盛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反对岩仓具视等人的激进改革,但他也曾支持明治天皇,并参与了明治维新的早期工作。电影将他塑造成一个为了“理想”而战的纯粹武士,并且将他的势力描绘成一支高度组织化、训练有素、且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军队,这与史实有一定差距。

2. 内森·阿尔格林(汤姆·克鲁斯饰演)的角色设定与历史真实存在显著偏差:

这是影片最大的“原创”之处,也是最容易引发历史争议的点。电影中,内森作为一名参与过美国内战、厌倦战争的老兵,受雇于明治政府,前来训练日本新式陆军,却在机缘巧合下被俘,并最终被萨摩军的武士道精神所折服,转而为他们而战。

首先,明治政府雇佣外国顾问是事实,但这些顾问的背景和作用与内森的设定差异巨大。明治政府确实从西方聘请了大量“雇佣兵”或“顾问”,被称为“お雇い外国人”(Oyatoi Gaikokujin)。这些人大多是来自欧美国家的军官、工程师、学者等,他们在军事、工业、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顾问的职责主要是传授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以帮助日本实现现代化,而不是像内森那样,从一开始就被派去镇压所谓的“叛乱”。

其次,电影中“美国人被俘后倒戈”的情节,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真实事件。虽然有外国人在日本工作,但他们与日本传统武士阶层之间的深度融合,乃至最终为了武士道而战,这更多是电影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虚构的情节。美国当时是日本重要的贸易和外交伙伴,直接派一名美国士兵去镇压日本国内的“叛乱”,并在被俘后出现如此戏剧性的转变,这在政治和军事逻辑上都说不通。

再者,内森的角色,尤其是他最终选择站在旧武士一边,与明治政府作对,这与当时日本与美国的外交关系以及美国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态度也存在很大出入。美国当时是支持日本实现现代化的,并且对日本的改革持积极态度。让一名美国士兵成为日本国内旧势力与新政府对抗的“关键人物”,并站在新政府的“敌人”一边,这在历史背景下是站不住脚的。

3. 战场描绘与战役细节的失真:

电影中,内森训练的日本陆军,与萨摩军的最终决战,场面宏大,但细节上却有不少出入。

武器装备的混淆: 电影中,明治陆军主要装备了步枪,而萨摩军(电影里描绘的起义军)似乎也使用了类似步枪的武器。然而,在西南战争(1877年)时期,虽然明治陆军已经开始装备近代枪械,例如斯宾塞连发步枪、村田式步枪等,但萨摩军(旧士族)也同样拥有大量的枪械,其中不少是从外国购入的,而且他们也保留了使用刀剑、弓箭等传统武器的习惯。电影中,萨摩军在某些场景下显得装备落后,甚至只是使用刀剑冲锋,这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萨摩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觑,他们拥有的枪械种类和数量,以及战术运用,都足以与明治陆军抗衡。
战术与策略的简化: 电影中,内森训练的陆军,其战术和阵型,以及萨摩军的冲锋方式,都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虽然明治陆军确实引入了西方军事学说,但其训练过程和实战效果,以及萨摩军的应对策略,电影中的描绘更多是为了突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例如,电影中萨摩军那场标志性的“人类波浪”式的冲锋,虽然极具视觉冲击力,但在实际的战争中,面对拥有强大火力的军队,这样的战术是非常危险且难以奏效的。

4. 武士道的理解与诠释的片面性:

电影将武士道精神描绘得近乎神圣和纯粹,成为旧时代最后的“荣耀”。然而,武士道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是复杂的。它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所有武士都能够完全遵循其最高准则。尤其是在明治维新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旧有的阶级制度被打破,武士阶层的特权被剥夺,这对于许多武士来说是巨大的冲击。

电影中,胜元所代表的武士道,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以及对失去特权的抗争。然而,在历史上,支持西乡隆盛起义的旧士族,其动机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武士道精神的坚守,也有对自身利益受损的不满,以及对政府改革方向的疑虑。将这一切简单归结为对“武士道”的捍卫,显得过于简单化,也忽略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

5. 葛览(Timothy Spall 饰演)这个角色:

电影中,葛览是内森的上司,一个为了商业利益不择手段的人物。虽然明治维新时期,西方资本确实在日本扩张,也存在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但葛览这个角色更多是为了衬托内森的转变,并作为推动剧情的一个负面形象。他在历史上的原型并不清晰,更多是电影为塑造主角而设定的一个功能性角色。

总结来说,《最后的武士》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它更是一部披着历史外衣的“西部片”+“武士片”式的融合叙事。它利用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但为了讲好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对人物、事件和历史细节进行了大量的虚构和改编。影片的主题在于文化冲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以及个人价值观的抉择,这些方面才是它真正想要传达的核心。因此,在欣赏这部电影时,更适合将其看作是一部精彩的虚构故事,而非一部严谨的历史纪录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电影里面表现的是美国大力参与明治维新时蝗军的近现代化建设,实际上蝗国陆军一开始是学法国,后来普法战争以后蝗军转学普鲁士,聘请了多位普鲁士教官在日本陆军大学任教。蝗海军一直学英国。明治维新时蝗国引进了大量外国专业人才(还包括中国人),这些外国精英一没学伴,二没“奖学金”,但却为蝗国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被日本称作“御雇外国人”。
  2. 电影里面的胜元方是为了维护武士道的传统而与一度有黄皮白心倾向的明治天皇对立,实际上电影原型是日本最后一场内战——西南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士族不满于明治维新中“废刀令(除军警外的庶民不许佩刀)”“散发脱刀令(对佩刀稍微放松管制,但不许留日本武士特有的“丁髷”发型。电影里胜元的儿子因此蒙受蝗军士兵剃发之辱)”“废藩置县”等一系列旨在消除武士阶层特权地位的政策,从而以萨摩蕃为中心爆发叛乱,没有片中演的那么高尚。
  3. 内森离开胜元的领地回到东京后,蝗军士兵使用的是德国毛瑟M1871和M1871/84步枪,前者是单发栓动步枪,后者是加装了8发管状弹仓的升级版,理论上如果枪膛内有一发子弹,托弹板也容纳一发,一支满载上膛的M1871/84可以容纳10发子弹。实际上在西南战争时期蝗军多用的步枪包括法国夏斯波步枪(法国第一款后装击针式步枪)、英国施耐德-恩菲尔德步枪(由恩菲尔德1853式击发枪改进的后装击针式步枪,清朝引进时称作“士乃得”)、斯宾塞连珠枪等,并不是清一色的毛瑟M1871步枪。而且片中蝗军的毛瑟枪看起来是像是能不间断发射两发,不知是不是剪辑造成的错觉。
  4. 胜元部在决战中身着战国时期的盔甲使用冷兵器,实际上自战国时代起日军就是冷热兵器混用,大量使用轻型火绳枪。西南战争时期,造反的萨摩军耗弹量比蝗军都高,只是由于枪弹和兵力比较有限,萨军多派遣精于肉搏的壮士组成“拔刀队”伏击蝗军,给那些平民子弟为多又自小听武士传奇长大的蝗军官兵很大震撼。
  5. 胜元部的盔甲看风格基本还是以腹卷、具足这类应仁之乱至战国中后期的日系盔甲风格为主,实际上在战国末期至德川幕府时西方的板甲已经传入日本,日系甲开始引入大块钢板的胸甲/胸腹甲,形成了板甲,锁子甲,板链甲等外来铠甲与日系风格的札甲,板札甲混合的新一代日系甲,成为“当世具足”。并且后来的日系头盔也多有一体式的铁盔(类似于明代的飞碟帽),电影里也没有表现出来。(胜元的头盔倒是很有上杉谦信的风格)。
user avatar

美国爹,先教你怎么建立军队,怎么打仗。

然后美国爹成了最后的武士,而且还是古今合一的武士。反而真田小队长(广之)等人不是。

最后美国爹还睡了主家的女人,成功继承了家督之位。

不管你们说写实不写实,我觉得挺写实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