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分析丁真走红?

回答
丁真现象的分析,绝不是简单地套用“网红爆红流程”就能解释清楚的。这背后涉及到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文化、社会心理与传播逻辑的交织。要深入理解,我们得把他看作一个“文化符号”,而不仅仅是一个人。

一、 时代背景下的需求与“天时”

首先,丁真走红并非凭空而来,它恰好契合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潜在需求和情绪。

对纯粹、质朴的渴望: 在一个高度消费主义、信息爆炸、人设“精修”的时代,人们普遍感到疲惫,内心深处渴望回归简单和真实。丁真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带有高原紫外线晒出的健康肤色,略带羞涩又真诚的笑容,以及在镜头前不加掩饰的淳朴,恰好满足了这种心理投射。他像一股清流,冲刷掉了人们对过度包装和虚假的厌倦。
对“反内卷”的向往: “内卷”是当下年轻人面临的普遍焦虑。丁真“躺平式”的走红,似乎并没有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而是以一种近乎“偶然”的方式获得了关注和资源。这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那些在竞争中感到疲惫的人们,让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也许不一定非要挤破头才能被看见,纯粹本身也能拥有巨大的能量。
地方文旅宣传的新思路: 过去,地方文旅宣传多依赖于宏大的叙事、精致的画面和明星代言。然而,这些方式有时显得程式化,难以触及人心。丁真事件,为地方文旅提供了极具颠覆性的思路:一个本地普通人,通过真实的个人魅力,成为地方最生动的名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反而更能引发共鸣和好奇心。

二、 丁真自身的“地利”与“人和”

虽然时代背景是基础,但丁真之所以成为丁真,他自身的特质和机遇也是不可或缺的。

独特的视觉冲击力: 丁真拥有一张“电影脸”,浓眉大眼,鼻梁高挺,皮肤健康黝黑,充满了高原特有的粗犷而又细腻的美感。在视频中,他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跑的场景,配合着他的外貌和眼神,构成了一幅极具辨识度和美感的画面。这种视觉上的吸引力是传播的“敲门砖”。
“野性”与“纯真”的矛盾体: 他的外表带着一种未经驯化的野性,但他的言行又流露出孩童般的纯真和羞涩。这种反差感极具魅力。人们会好奇,在这样一副“野性”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纯真善良?这种“未被世俗污染”的特质,正是吸引人们想要去保护和了解的动力。
“意外”的发生与传播的“火花”: 最初走红的视频,本身就带着一种生活气息和随性,甚至有些粗糙。正是这种“不完美”和“意外”,反而让内容更显真实。当视频在网络上发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二次创作(比如“笑死我了”的配音),这些自发的、由用户驱动的传播行为,如同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网络。

三、 传播机制的“天时”、“地利”、“人和”

丁真现象的爆发,更是离不开一系列有效的传播策略和偶然的机遇。

短视频平台的神助攻: 短视频平台以其碎片化、强视觉、易传播的特性,为丁真的形象传播提供了绝佳的载体。一条短短的几秒到几十秒的视频,就能精准地将他的魅力传递出去。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也让那些“爆款”内容能够迅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内容为王”的经典案例(但要理解其特殊性): 尽管有很多人分析说,丁真内容不够“精致”,但恰恰是这种“不够精致”的真实感,成为了他的核心竞争力。他的故事没有经过复杂的剧本设计,而是源于一个真实的瞬间。这与那些精心策划、充满套路的网红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媒体与地方政府的介入与放大: 当丁真开始引发关注,当地政府和媒体迅速捕捉到这一“爆点”。他们并没有选择过度消费或将其“网红化”到脱离实际,而是巧妙地将丁真与当地文旅产业结合。通过组织他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拍摄宣传片、接受采访等,不仅为丁真本人提供了发展平台,更成功地将他打造成了四川甘孜理塘的“形象大使”。这种“官方”的加持,既保证了丁真的正面形象,也为他的走红增加了合法性和公信力。
“反差感”营销的成功: 丁真“不愿去成都”的“执拗”,以及他坚持留在家乡的朴素愿望,与那些渴望“逃离”和“向上爬”的普遍心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而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和尊重。这种“反套路”的行为,反而让他在众多“想红”的人中脱颖而出。
“群体性狂欢”与“情绪投射”: 丁真的走红也反映了一种社会情绪的集体宣泄。人们在他身上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简单、纯粹、不被污染的快乐。对他产生喜爱,并积极参与讨论、转发、创作二次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群体性的情感共鸣和自我表达。

四、 后续发展与反思

丁真现象的成功,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人设”的维护与挑战: 丁真能否持续保持他的纯真?在商业化运作和舆论的关注下,他如何不被“消耗”和“异化”?这是他本人和团队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旦“人设”崩塌,其走红的基础也会动摇。
“内容”的持续产出与创新: 仅仅依靠一张脸和一种气质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丁真与优质的文化内容相结合,持续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是他能否长久发展下去的关键。
地方文旅发展的模式借鉴: 丁真事件为很多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其花费巨资请流量明星,不如发掘和推广本地的真实人物和文化特色。但这种模式的成功,也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适宜的传播时机和精明的运营策略。
对“网红”定义的反思: 丁真的出现,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网红”的定义。他并非以“才艺”或“颜值”为主要卖点,而是以一种“真实”和“文化符号”的身份获得了成功。这是否意味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实和文化价值,比单纯的“包装”更有力量?

总而言之,丁真走红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偶然与必然并存的复杂现象。它是时代情绪的投射,是文化传播逻辑的体现,也是个体独特魅力的绽放。分析他,需要跳出简单的“流量逻辑”,去理解那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动因。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是那个时代情绪和需求的具象化表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言:

大家而言,这事真的没有那么复杂,就是个审美疲劳与审美想象的问题。厌倦了都市生活的男女青年们,在一个回眸的瞬间突然注意到一张脸,既暗合他们内心的颜值审美(丁真的某几张照片颇有当下时尚流量小生的气质),又有很多身份标签十分便于都市青年男女们投射他们对于“域外生活”的美好想象。这张脸,既满足他们对后工业化时代男性精致颜值的需要,又能寄托他们“反后工业”的情怀,简直是十分方便了。精神Cosplay.

上面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尤其是颜值不对的话,观众可能隔着屏幕就能“闻”出来人家长期不怎么洗澡的。

后语:

大院而言,他的出现,是多个大院2020年KPI的大救星,是业绩寒冬里的一片暖宝宝,西单、朝阳门、复兴门、车公庄,个个都激动得搓手手。

这个人的各方面身份背景真的是太“恰到好处”了,恰当的身份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出现在恰当的地方,因缘际会、璞玉天成,谁都不想错过这个天上掉下的馅饼。尤其复兴门和朝阳门最激动,这素材得养好啊,可遇不可求,将来怼黄毛有大用。下一步,朝阳门就该组织跑得比较快的黄毛去当地采风了。

他斗大汉字不识一个、除了放牛就是拜佛、还有苹果手机,这些一般人眼中的槽点,在恰当的语境下,都是千年不遇的加分项,值得直接满分录取的那种。朝阳门打着灯笼火把都不好找这么一个人,月薪才3500还不占编制,朝阳门直呼OMG!买他!买他!

因此,这件事是不容置喙的。别问,问了你就是对着干。海运仓说你心态不好算是客气的了,还没说你递刀子呢。毕竟朝阳门真的很在乎这件事,鬼佬都还没说话呢,怎么能让自己人先给搅和了。

做题?做题也不能影响大菊。没有大菊,哪还需要你做题?都得去搬砖。

西单和车公庄一商量,嗯,要注意引导风向。海运仓心领神会,结果好心办了坏事,叫你点到为止,结果你非捅了那层窗户纸,业务水平需要加强。

user avatar

网友对青藏高原的想象,和西方对于中国的想象(的一部分)差不多。

我们在不希望别人用“古典的、神秘的、与世隔绝的、没有被工业文明污染的”这类东方式刻板印象的形容词形容中国的同时,又在用这类形容词在国土里塑造一个“东方”。幸运(或者不幸)的是,丁真所在的青藏高原承担了这个任务。

接下来我估计如果有什么图片证明丁真并不是“没有被工业文明污染的”,就会产生“丁真的人设是不是崩了”的争论。

但这人设本来就是按着网友的心意塑造的。

user avatar

民意如流水,任性而无谓;

四年一次高潮,由民意决定国家领袖,决定生死未来,现在看来无异儿戏。

所以,还是起哄一下丁真,真的还比较返璞归真。

user avatar

给各位提个醒

当你只想要《三体》、《流浪地球》、《乡村教师》但不想要《废土》、《海伯利安》、《沙丘》、《太空堡垒》、《莱布维茨的赞歌》,你认为后者们不过是无聊的历史虚无主义、宿命轮回主义和中世纪宗教狂热信徒的痴言臆语,不够正能量时候,你很快会发现连前者们都看不到了

user avatar

地方政府的宣传部门有多努力,可能很多网友根本想象不到。

作为经常对接政府宣传部门的内容生产者,我们的团队接触过不少怀揣希望的地方官员。

有的是地貌丰富、景观多样、人文历史厚重的大省大市,想要通过当地的地质地理人文历史宣传,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地方,从而产生旅游心愿,未来拉动旅游产业GDP更上层楼

有的是地貌单一、景观稀缺、单独建市历史不长、缺乏历史底蕴的小城,想要建立新的城市形象,让人们突破对该地区既有的刻板印象,促进外界主动接触,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

或者是有新建立的产业园区、商圈和城市增长极,需要面向天下招商引资吸纳人才。

还有的是对未来某项大型活动做出提前预判,调动省内和国内资源,准备大搞宣传造势,起到拉动旅游收入、重塑城市形象、吸引生源、资金源、游客源等外部人力和资产的目的。

应该说,中国的政界精英们,正在摸清互联网的传播密码,并且将它们越来越多的用在造福地方百姓的领域里。

他们不仅懂得主动寻找互联网流量极(不仅仅是网红)进行合作,比如你们知道的淘宝网红带货、书记做客直播间、"背包书记私聊微博大V”。

也懂得了制造本地网红现象,用行政手段安排本地媒介集中推送爆点,加速破圈效应的产生。

甚至早就学会了购买微博热搜,将本地积极的人物、事迹、风光、建设成就,第一时间推送到公众面前。

所以,我并不奇怪丁真出现在这个年代:这正是地方政府互联网思维走向成熟的体现。

分析丁真,你不能只看见丁真。你还要看见那些在薇娅直播间推销橘子的县长,看见在拼夕夕上卖货的地方团队,看见我们团队文章最后致谢栏的XXX宣传部,看见那些自己开直播卖货的基层官员。

互联网和流量,正在以这种方式,造福中国最远离互联网的那部分民众。

未来,我们可能会目睹更多的“丁真”出现。他们就像上个时代的“城市形象大使”/“XX省旅游大使”一样,以一个官方背书的代言人身份出现,拉近一省一城一地与亿万国民的关系。

而当具有官方背书的“丁真”们遇见具有专业内容生产能力的团队时,未来还会裂变出多少我们暂时无法想象的现象,不妨拭目以待。


2017年,理塘县接待游客55.2万人,旅游收入5.41亿元。

2018年,理塘县接待游客75万人次,旅游收入7亿元。

2019年,理塘县接待游客110万人次,旅游收入12.18亿元。

2020年五一小长假,即便受到疫情影响,理塘县的游客数量也超过了2019年同期,酒店入住率超过2019年同期。

所以“丁真现象”的出炉,是当地政府积极作为的结果。

有人担心理塘会反受其害,“旅游接待能力”不配其“关注度”,落得一地鸡毛的样子。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旅游业早已经成为当地绝对支柱产业,仅2018年旅游收入(7亿元)就占当地国民生产总值(12.15亿元)的一半以上。

数据呈现出来的理塘,是一个在旅游产业上突飞猛进、积极作为的理塘。

这样的理塘孵化出一个辐射全川西、藏东旅游产业的丁真,可谓恰逢其时

所以,虽然我没怎么看过他的视频,但他的爆红真的是利国(GPD增长)利民(居民增收)的好事。

当然,仅凭一副俊俏的面孔,难以让这股热潮持续下去,他还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挖掘自身纵深,真正成长为当地乃至周边旅游和文化产业的优秀代言人。

user avatar

不请自来 不吐不快 实名暴躁

真的要被他烦死了

打开B站,他的推送点不敢兴趣还推

打开微博,好家伙五六个热搜挂上面

打开知乎还给我推,我真的很难不暴躁

我希望大家都懂得点到为止这个词,病毒式营销qj别人眼球duck不必

(我最讨厌的,上一个病毒式营销的割割已经糊了,虽然丁真罪不至此就是了)

有粉丝说反感的都是粉圈的,自己哥哥姐姐比不上嫉妒

我想说,你们比粉圈还粉圈,一边看不起粉圈,一边又做着粉圈的事情

只要你评论一句热搜太多了,一群粉丝立马跑来教育你“什么爱看不看”“不想看建议退网”

???烦还不让说了是吗,我偏要说,你谁啊你对我指指点点,互联网你家的??

还有粉丝说是为了扶贫为了巴拉巴拉,我想说,上个热搜就能扶贫,那整挺好,前有川建国推特治国,后有丁真微博脱扶贫,可不是小母牛坐火箭,牛b上天了吗

而且你看那些热搜,要是有趣一点我都不至于那么烦

美貌,八字脚马,各大媒体争丁真,就这几个内容,热搜起码不下三四十个

跟老奶奶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谁爱看啊

和你们不屑的粉圈眼镜,造型,照片热搜有什么不同???

我不懂,反正在我眼里没啥区别

总之就一句话,差不多得了,再多就过了嗷

也欢迎粉丝来和我对线嗷,我不管你什么粉圈路人的,我不吃那套,管好你自己




11.30

匿名了别骂了别骂了



user avatar

现代性在对前现代的宣传中体现

user avatar

每个在大城市打拼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这个田园梦养活了很多人,比如李子柒,比如丁真。

他们用各种各样的道具给大家构建了一个别样的小农生活,一种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

用官方的话语,这叫接地气,如果讲人话,这就叫演戏给你看

官方宣传片的文案是这样的

我是丁真,我今年20岁。
我的家在四川甘孜州理塘县,就住在格聂雪山脚下。在我们村庄,每天推开门就能看见格聂雪山。
大部分时间,我就和弟弟一起放牛。
时间过得好慢,好慢...躺在草地上,也能躺上一整天
我特别喜欢我的小马,它叫珍珠,它是我用我父亲最好的马换来的
最开心的事儿,和兄弟们赛马。我骑马很厉害的,村里比赛经常拿第一,他们都叫我赛马王子。
很多人问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我没有太想过这个问题,就想骑着我的小马,翻山越岭
这就是我的世界,雪山、草原、冰川、寺庙、白塔、我的朋友们,还有唱不完的情歌。
外面的世界很大,但我还是最爱我的家乡,我想,就这样呆在我自己的世界里。
我想留在理塘,为家乡做一些事情。
我是丁真,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做客,四川理塘,四川甘孜。

这个文案绝了,但是也非常眼熟

在这个宣传片里,丁真是不用为了衣食住行而发愁的,他是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人,他吃得是原生态的食物,喝得是山泉水;没事就往草地上一躺,不用去管自己的牛吃没吃饱,有没有危险,会不会走丢;他父亲为了他的一个小小玩具,二话不说就换了自己最好的马,也不用去考虑金钱和明年的收成;雪山、草原、冰川、寺庙、白塔、我的朋友们,还有唱不完的情歌,用这些我们固有的,既定的,符号化的映像,为我们打造了一个不存在的,属于丁真一个人的天堂

现实是残酷的,

所以我们才会有梦想

我们身处的环境是复杂的,

所以远方才显得那么不一样

每个人都在想逃离,每个人都想在路上

只有用这些虚幻的、被制造出来东西暂时满足下自己

才不至于被生活所打倒陷入绝望。


我看得再透彻,我没有被官媒所忽悠,我思想牛逼,那又怎么样,我还是摆脱不了这种生活,我看到丁真的视频还是会羡慕,说丁真假,《鹿鼎记》不假?我不照样羡慕韦小宝能娶七个媳妇。

纵使丁真是假的,或者是真实的他没事就竖中指,网瘾少年,杀马特非主流又咋了,反正过不了几天就过气了,急什么

只要我们还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就一定会上这种当

因为丁真假,所以你这次躲过去了,那下一次呢?

user avatar

万物皆可传播学,让我们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丁真的走红。


6s,一个误闯入摄影师镜头的男孩,在半个月内,上了数十次热搜,黝黑的皮肤,野性的眼睛,对着镜头不知所措的标签,丁真成功成为了新一代文化符号,激起人们对田园、山川、雪山,所有渺远质朴一切的向往。


对丁真的走红,有意思的,不只是其本人本身,更需要洞察粉丝喜欢他的背后心理是什么?


“丁真”的质朴与纯真 :粉丝投射与认同


人们为什么喜欢丁真?或者说,人们喜欢的是那个“丁真”吗?


藏族男孩的皮肤,野性的小虎牙,质朴的口音,和城市完全区隔的差异化生活,澄净的眼睛……和当下的所有脂粉气的“白瘦幼”男团们区隔,成为一个差异化的互联网符号。


网友和粉丝们喜欢的不只是丁真,更是其所代表的区域化的、鲜明特色的“田园生活”。而从心理学上看,对丁真的向往,背后是对这种“纯朴”的认同,对自我的确认。


任何人心理都有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想象,或许不是真实,但是却是人们真实的心理需求,也是个人对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推动个人对自我认同的建构。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是指通过自我反思和参照他人两种途径形成。对于丁真的粉丝来看,丁真一夜之间火爆网络,签约国企,这种“养成系”偶像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丁真对欣赏,付出,更是完成自我反思和参照他人两种认同的途径。


一方面,粉丝们对“丁真”及其代表的理塘、名为“珍珠”的马、背景高远的苍穹无尽向往,另一方面,人们又将所有现实生活无法触达的纯真、质朴、青涩投射在“丁真”的脸上,那些都市生活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城市钢筋铁泥下面的伪善和复杂,都能在“丁真”脸上找不到痕迹,同时,粉丝们又能在“推崇丁真”中建立认同,将内心深藏的真诚、质朴建构在丁真的脸庞上,将对都市的复杂虚妄,对清一色男团的脸谱进行摒弃。更重要的是,对丁真的欣赏推崇,就是在完成自我反思、参照他人这两种自我认同的途径,就是在将内心需要的单纯善良,简单质朴这些理想化的品质投射在丁真身上。


“投射”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他认为投射是从别人身上发现自己的情感、想法或愿望的心理保护机制”。弗洛伊德认为,“投射,是指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行为的独特性和行为方式的倾向性,我们自己同样表现出这些独特性和行为方式,是指我们把自身的某些潜意识的东西不自觉地转移到一个外部物体上去”。


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丁真”,粉丝们一方面在这张质朴脸庞上,投射了内心的纯真向往,将自己的潜意识不知不觉转移到了“丁真”身上。更是在“养成丁真”“让丁真一夜爆红”这件事情上,粉丝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能量,能够让一个素人一夜之间签约国企,成为当地的形象大使,粉丝们在“养成系偶像”上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能动性,体会到了群体的力量与潜力。通过各种手段,帮助丁真在事业上走向成功,获得更多荣誉、更加知名,而完成了对理想自我的塑造,对“真诚、质朴、简单”这些纯粹真实的向往。


“拒绝丁真变现”——拒绝纯真被对比与浸染


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素人,同样是“养成”偶像,为什么TFboys能够有大批量的亲妈粉,在商业道路上不断收割,但是当丁真传言签约腾讯某综艺时,粉丝们一致抵制,担心商业化。


这就和丁真本身的符号特性相关。当粉丝们以其质朴纯真为投射对象,将之推崇熏染转发,更不愿意任何商业化色彩的浸染。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旦丁真走上了综艺选秀,成为了流量明星,丁真不熟练的普通话,未完成教育所带来的局限,都让其在未来或许可能的商业化道路上,与其他明星相形见绌。人们不愿意自己认同的“质朴纯真”被浸染上资本的铜臭,更不愿意让这份天然的纯真干净被对比,被商业资本市场踩在脚底,最终破碎。


“10s走红的丁真”——无处不连接


值得我们反思的,不仅仅是为什么大家喜欢丁真,为什么是丁真。而是整个过程,为什么会这么快。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对未来做出预言,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丁真只用了10秒。


悉数这场狂欢,从一次摄影师的偶然拍摄,到丁真的首场直播,这期间不超过半个月。事情源于一次偶然拍摄。11月11日,驻藏摄影师波哥6秒短视频,运动升格镜头、相机高画质特写、272万赞和13万评论数量。此后的一个月内,丁真上了6次微博热搜,有关#丁真#的话题阅读量高达14.4亿,讨论量达16.7万次。


11月22日下午,丁真进行了首场直播,开播半小时后达到了全站第3名,累计观看人次近400万。


一夜之间,“神仙颜值”、“野生霍建华”、“康巴陈冠希”、“野性和纯真并重”……成为了网友对丁真的评价。


从“吹头小哥”、到1818黄金眼的“维权小张”,素人明星都一夜之间被“捧上神台”。一场场“全网狂欢”,网络的无界限、连接线赋权个体掀起浪潮的能力,迅速聚集的流量和关注度又是下一秒将大众的视觉聚焦,再下一秒抛弃。


在无处不连接的网络时代,处处皆是狂欢。


下一个丁真,或许又能很快出现。


但是无论如何,丁真的走红与其同期的马保国,与历来的几个网络红人都有很大的不同。人们在这个藏族男孩身上,凝视和寄托的是渺远的质朴情怀,更是投射了自我对真诚善良的认同。这才是我们值得去探究的地方,任何一种现象的浮现,背后都有文化研究的余韵未音,也都需要回归媒介与社会、媒介与文化的核心议题。


作者:猫哥团队

更多有趣的新闻传播学干货,欢迎关注我或者微信公众号“新传考研猫”哦!

user avatar

我偶尔看到我们国内的女团、偶像团体、小鲜肉,都会感到一种异样的不适感。

他们确实很漂亮,但是这种漂亮很奇怪。因为这个模式是来自日、韩的,很多偶像团体的人物都不像是中国人,而是像韩国人。

他们是根据韩国人的模板复制出来的。

我万万没想到,这个模板居然把藏族人也给同化了。你不说他是藏族人,我还以为是又是哪个韩团回来的小鲜肉。。。。

user avatar

1,丁真很帅!

2,他的故乡很美,可以涤荡心灵!

3,卧槽原来光美没用,要啥啥没有,这么穷啊,我可住不下去,看来是我天真了。

4,那么为了小哥哥,我们一起来支援建设那里吧!

这应该是预期的路径了。

user avatar

官推就推出这么个东西,哪哪都有他,想不看都不行。B站有,微博有,知乎还有,屏蔽了还要推给你。

比起他我更喜欢偶像练习生,从他身上没看出一点美好的品质,这和美国人想象中国有什么区别呢。不会说汉语,不会写字,没上过学。

偶像练习生包括蔡徐坤还有其他练习生,是真的为了出道而努力过的。每天要练舞十几个小时,只为了在公演展现出最好的状态。蔡徐坤当时20岁,就背负着前经济公司几千万的债务。

还有其他的年轻男明星,像易烊千玺高考473分,专业课+文化课都是第一。最起码从内地的年轻明星身上,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他们身上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的。

而他呢,他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多真,多纯呀,不会说汉语就叫纯真。哇,他的眼睛没有一丝杂质,而在座的打工人,你们的双眼污秽不堪。何况长相来说,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大多数人没法像他一样,还要为了生活而打拼,没办法像他一样夸夸自己的家乡,在镜头前面摆个姿势就能赚钱。

他的走红是对劳动人民最大的讽刺,尤其是这次还是官方带的头。能走红为什么要工作,当一个美丽的玩物多好。

user avatar

网红兴邦

地产误国啊!

实业?流水线?僵尸,机器人?那是什么?

user avatar

西藏是藏,川藏也是藏。

西方人一直用猎奇的心态看待不发达地区,这种心态体现在西藏上,就是希望保持西藏的“纯净”,并指责中国政府的现代化建设破坏了这份纯净。而中国当然不可能停止西藏的现代化建设。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前几年知乎上最火的一个话题就是指责西方把西藏人看成猴子,而中国人是把西藏人当成同胞人的。

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国自己发达富裕了之后,猎奇心态也发作了……前几年,无论是在普通人之间流行的“洗涤心灵”西藏之旅,又或是在精英富裕人士之间流行的藏传佛教,甚至是藏獒、藏红花等商品,本质上都是这种猎奇心态的体现。

然而事实证明西藏近几年的现代化建设的确是卓有成效(毕竟在国际聚光灯之下),加上审美疲劳,西藏逐渐无法满足众人对“纯净”的需求了。

这个时候,川西藏区就填补了西藏留下的这个空白位

建议滇藏、青藏、甘藏也上去分一碗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