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负罪感,放弃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好人的价值认证需求。
你是老实人是因为你总是想要向别人证明自己是“好人”,你觉得让别人承认你是“好人”这件事很重要,如果别人不承认你是好人,你会有负罪感,你会因为怀疑自己不是“好人”的负罪感而痛苦。
你有这种想要被承认是“好人”的价值需求,你才是老实人,这种价值需求如此强烈以至于老实人会无限的牺牲自己一切利益,放弃一切尊严,压抑一切情绪,去获得这个别人给予的极其廉价的价值认证。
为什么?这是被灌输,这是被调教的,小时候如果得不到这个价值认证,会遭遇严重的惩罚,是童年被调教的恐惧塑造了你的价值需求。
但是在真实的成年人世界,得不到这个价值认证,不会有任何惩罚,而且会有奖励。
中国的父母调教孩子,很喜欢把孩子调教成服从所有人,因为这样最方便,最省心,虽然他们实际需要的仅仅是孩子服从自己,但是如果孩子可以服从所有人,那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给自己添麻烦。
每个中国的孩子都需要经历童年被人格摧毁,成年后自我重建的过程。这是我们投胎于此的宿命。
你根本用不着去学怎么当坏人,当真实的自己就足够爽了。放弃不被承认是“好人”的负罪感,放弃想要被承认是“好人”的价值需求,只要不在乎别人对你是否满意,不在乎别人对你是否恼怒,不在乎别人对你是否怨恨,刹那解脱自在。
因为行走人间几十年,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人,真的不值得我们迁就,不值得我们在乎,不值得我们用来印证自我价值认知。都是庸庸碌碌的虫豸。如此而已。自己最重要,自己的利益最重要,自己的心情最重要。一切道德讹诈都是那些不老实的人编造出来占老实人便宜的谎言。
——————————————————————————————
这是一个以前写的关于分析老实人负罪感的评论,顺便看一下好了。
——————————————————————————————
老实人这种人格特质来自于被成长环境灌输的 自我低价值认知 和 负罪感 以及普遍的 讨好型人格,三种潜意识层面剧毒的共同作用。
因为对老实人来说,拒绝别人的要求会让别人对自己失望,不满意,会让别人不开心,而这种由于自己的拒绝导致的别人不开心当然是自己的过错,自己必须为此有负罪感,唯一可以避免负罪感伤害的办法就是先满足对方的要求再说,别让对方不高兴。
而老实人在习惯于无条件满足别人要求的同时,毫无例外的还有另一个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就是不敢向别人提任何要求,因为给别人提要求会给别人添麻烦,也会让别人不开心,这同样会让自己有负罪感,这个心理逻辑是一样的。
同时也由于自我价值认知很低,所以默认自己的要求是不会被接受的,自己不值得别人付出什么额外代价来满足需求,因此提出要求之前就已经习惯性的先预期了被拒绝,甚至拒绝的理由都会自己替对方想好,于是在行为上也就直接放弃了提要求。
老实人的这种性格特质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基本都是来自于成长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的塑造,在童年人格形成期习惯了 被指责,被否定,被拒绝,被贬低,甚至是被嘲讽,被羞辱。
由于童年塑造的人格特质是固化在潜意识层面的行为逻辑,所以在成年之后即使清楚意识到了这个性格机制的原因,也还是极难改变。
何况大多数老实人,终其一生可能连自己这个悲剧的性格机制的成因都意识不到,只能浑浑噩噩成为一个被人生和社会所无视的平庸而且憋屈的数据。
——————————————————————————————
补充一下评论里有朋友提到如何改变放弃讨好的问题。
讨好只是个习惯的行为模式而已,跟戒烟或者戒撸没有分别,任何习惯刚开始改变肯定会不适,会反复,正常的。甚至生理反应都跟戒断反应是一样的,有一系列导致莫名紧张,莫名焦虑,莫名惊恐的神经系统紊乱,最常见的是呼吸急促,上不来气,大脑麻木,反应迟钝,会强烈的想要恢复原有的行为模式,然后瞬间缓解焦虑,但是过后又会怨恨自己没有坚持意识层面想要坚持的行为准则。
老实人改变讨好行为模式,开始拒绝别人的时候感觉跟打架或者被疯狗追咬的生理反应是一样,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收缩,是典型的冲突状态下的趋避反应。下面这个链接是以前对高敏感人格特质的一些分析,有提到类似心理机制,可以对照参详。
如何解决自己的高度过分敏感? - 刘熊猫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3374175/answer/2109716634
这其实就是因为老实人太不习惯冲突,所以对其他人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社交冲突,对老实人来说就已经和生死存亡一样。这是太不善于调节趋避反应的表现,也是为什么老实人平常的过于压抑在极少数爆发的情况下会更容易失控,也就是俗话说的老实人发火更厉害。因为严重的情绪压抑一旦释放,快感是足以瞬间淹没理智的。
我作为一个极端压抑成长环境长大的老实孩子,中学和大学有过两次打架时候完全情绪释放的体验,真的是脑子一片空白,感觉无比的自由无比的舒畅,如化身成云自由飞翔,完全摆脱一切恐惧束缚的随心所欲,甚至有一种可以碾压一切的强大感。是真的舒服,远胜过性体验的愉悦。但是这两次都差点出事,如果没人拦着完全HOLD不住。
这种经验和一个关于狼和鸽子的动物行为研究可以相互印证,狼很凶残而且阶级分明,但是狼群内部从来没有因为争斗造成成员死亡的情况发生,因为只要一方咬住另一方的脖子,双方都知道轻重分寸,而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但是鸽子群落内部一旦发生争斗,必是不死不休,一方不死透,另一方不会停止啄击。这就是习惯冲突和不习惯冲突导致的不同行为模式。所以我很建议大家都尝试一下拳击或者散打的对抗性练习,对于适应冲突状态下的内分泌变化,增强对趋避反应的调节能力非常有帮助。
所以对于老实人来说要改变讨好的习惯,首先要把不讨好当成一种常态来看待,认识到过去习惯的讨好是一种变态。老实人总是会习惯于预想冲突,为了避免预期中的冲突发生而用讨好来消除这种可能性,但是预期仅仅是预期,并不是真实的冲突。不要预期,不要根据预期决定自己的行为,如果冲突真实出现了,接受冲突,应对冲突。事实上你会发现,拒绝讨好的行为极少会真的引起冲突,最多是引起一些抱怨。通常得到的都是你预期之外的对方的妥协,顺从,和尊重。而这种正面反馈的积累也会让你越来越有信心逐渐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
===============================
老实人想要开始拒绝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切记,不要委婉!不要委婉!不要委婉!
我们都知道一旦开始委婉的找“合理”的理由拒绝对方会发生什么,对方会不断找出更“合理”的理由来碾压你的理由,最后拒绝就成了一场理由合理性的比赛,而老实人必输无疑。
对吧,这是我们习惯的思维模式,拒绝别人一定要“合情合理”,没有“合情合理”的借口就没资格拒绝别人,也完全不知道要如何拒绝别人,甚至大多数的迁就别人的情况下都是因为找不到足够的理由或者觉得找借口实在太累。
事实上拒绝别人根本不需要有合情合理的理由,我不爽,我不想,我不愿意,我觉得不行。这些理由就足够正当,足够充分了。是不是很震惊?我最初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也很颠覆三观。
说来还要感谢第一位和我上床的正式初恋女友,在分手后我暴露出舔狗本性试图挽回的时候,她告诉我你不要再跟我联系了,你这样会让我“不舒服”。当时我就惊呆了,不舒服怎么能作为拒绝别人 的理由?从小到大的教育灌输给我的都是自己不舒服应该忍着,先照顾别人的心情,至少也要和别人先应酬一下,要拒绝也要构思一个合理的借口,怎么能用自己不舒服这么“自私”的理由拒绝别人?难道这才是正常的吗?原来这真的是正常的。
那个姑娘长的很一般,个子也不高,身材也不性感,一开始喜欢她只是因为她会因为担心我不高兴而对我说对不起,以前从来没有女孩对我说过这个。当时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女孩也会在乎男孩的情绪。当关系结束的时候她又教会了我自己的情绪本身就可以是拒绝别人的理由。
此生心怀感恩。
所以想要拒绝别人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去找“正当”理由,想要拒绝这个理由本身就足够了。在老实人认知以外的世界,原本就是这样的规则。所以拒绝千万不要委婉,明确坚定的表达拒绝,无论对方找任何理由说服你,无论是诱之以利,动之以情还是胁之以威,只要简单重复自己的决定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和对方做任何理由上的质疑和申辩。自己不妥协,对方自然就会妥协。
老实人想要开始要求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切记,不要放弃!不要放弃!不要放弃!
刚写这个回答的时候脑瓜里只是单方面默认了老实人被迫接受压力的情境,其实摆脱被动这件事似乎不足以摆脱被动,主动才是最有效的摆脱被动的方式。
老实人在习惯接受被人要求的同时另一个同样根深蒂固的习惯是不习惯向别人提要求,因为我们被塑造成默认自己的要求不会被接受,并且会因为提要求这件事本身受到指责或者是惩罚。
所以,我们在提出要求之前就已经本能的预期了被拒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放弃了提要求,即使在某些时刻鼓起勇气想试试运气,但是一旦遭到拒绝,立刻就验证了自己的预期,然后在遭受否定和耻辱的自我攻击的同时其实也因为现实再次印证了自己的预期准确而可以理所当然的放弃要求感到些许轻松。
其实不需要如此,美国电影里很多霸道总裁类型的角色常常会说一句听起来非常欠踹的台词“I don`t take no for answer”。每次听到这句台词我都非常恼火,凭什么你丫就可以不接受呢?凭嘛?凭嘛?你说你凭嘛?
但是对老实人来说,真的就很缺少这种欠踹的气质。其实我们也可以不接受no for answer。至少不需要第一次就接受。当我们遭到拒绝的时候,完全可以没完没了死皮赖脸的继续要求,我知道对老实人来说这是极大的耻辱和罪恶感,但是正如一开始说的,“放弃负罪感”,无论是被人强加的,还是我们自己的行为产生的。
当老实人对别人提要求的时候,应该清醒的意识到预期自己的要求被接受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常态,我们习惯的那种被拒绝的预期,是错误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些不take no for answer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也就常常是被别人接受和配合的人。
在心理预期上要认为要求被接受是合理的常态,在行为上就是理直气壮的简单重复,不需要每一次重复都找一个很机灵的新角度去说服对方,其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妥协都来自被态度说服,而不是被理性的理由说服。提要求,就跟我们拒绝被要求的策略是一样的,简单重复。其实这个原理有点像那种很讨人厌的“强势推销”,虽然很讨人厌,但是确实管用。当然老实人不需要像强势推销那么讨人厌,我们也不可能做到那么讨人厌,但是,百分之三十的坚持程度通常已经足够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利益诉求。
另一个具体问题就是如果被要求的对方对我们的坚持要求进行指责怎么办呢,对老实人来说由于坚持要求这件事本身已经造成了自己的负罪感,在遭到对方指责的时候就更容易放弃,这就需要一个更强硬的认知“不接受任何指责”。事实上这也是对治任何负罪感的根本认知。
因为一切负罪感都是来自于对我们的某些被别人判断为错误的行为或者态度或者观念的指责,之所以我们会有负罪感是因为我们接收了这种被认定为错误的判断,我们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需要为自己的错误受惩罚。但是“错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给别人添麻烦是错误吗?也许是,但是又如何?我们不需要因为自己的错误就理所当然的接受指责。
“不接受任何指责”的意思不是不承认有错误,而是有错误这件事本身就无所谓,我们本来就有权利犯错误,和任何人一样有权利犯错误,有错误是理所当然的正常,有错误才是常态,假设自己或者被人假设是全知全能的神或者绝不出错的AI机器人,这才是荒谬的要求。任何人都不需要全知全能不犯错的完美,老实人同样不需要,所有人都犯错,差别只是老实人会因为这件事自我惩罚,会因为认为自己有错误而被指责被惩罚是合理的,这不是合理的,我们不需要因为认为自己有错就接受指责,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这是一个苛刻的不公正的道德要求,我们可以拒绝。
所以,老实人对别人坚持提要求不要在乎被拒绝,不要在乎被指责,不要在乎给别人添麻烦,不要替对方设想满足要求的难度,不要替对方构思解决方案,不要替对方脑补讨价还价,不要替对方说服自己放弃要求,自己的要求最重要,自己的要求原本就应该被满足。Don`t take No for answer 。
===============================
戒烟其实也是一样的原理,最重要的是把不抽烟这个状态认知为常态,而不是一种刻意努力的额外加持。戒烟初期肺里痒痒眼冒金星很想来一根的时候要意识到自己是要用一种不正常的行为来干扰正常的状态,来一根烟和来一根板凳腿塞进菊花是一样的非常态行为。这种对于常态和变态的认知很重要,如果把戒烟当成一种期待获得奖赏的“努力”,绝无可能成功。应对具体戒断症状也很容易,想抽的时候深呼吸三十秒,足以暂时缓解,足够的氧气和尼古丁一样有抑制神经紧张的作用。
甚至包括失恋,其实也是一种被迫改变行为习惯的戒断反应,失恋的痛苦无非是自己习惯预期得到的情绪反馈现在得不到了,而原本和情绪相关的各种内分泌自然会紊乱,而内分泌系统是意识不到失恋这件事的,身体只会认为没有得到预期的情绪平衡是由于化学信号不够强,于是会加倍分泌召唤情绪反馈的荷尔蒙,这就是失恋的痛苦。而缓解失恋痛苦的关键同样是要意识到这种没有特定对象给予情绪反馈的状态才是正常的,没谈恋爱之前的状态才是常态,恋爱只是一种非常态。建立了这种认知,痛苦缓解的速度会大大加快。
Get comfortable with uncomfortable 这好像是美军陆战队训练教程里的一个核心原则,其实也广泛适用于一切建立新习惯,新行为模式的过程。所有旧习惯到新习惯的转变,都是一个把不舒服状态转变成舒服状态的过程。
作为一个戒过烟,失过恋,自我修复过讨好型人格的人,对了,还减过肥。我确切的知道这几件事都是如此。所有这些事情要成功的根本原因都是要把自己选择的这种新的行为模式认知为常态,而不是一种期待得到额外奖励的非常态,坚持努力很难,但是保持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并不难。
而一切奖赏,终将不期而至。
==================================================
@—@-@—@-@—@-@—@-@—@-@—@-@—@-@—@-@—@-@—@
==================================================
三个月前偶然重返知乎写的一个回答,写的时候其实没有真的当成一个可以给别人解决问题的答案,更多的像是自问自答的反思和梳理。但是能够得到诸多朋友的认可,是出乎意料的欣喜。
很高兴自己的想法对别人有价值,碌碌之辈既不能救死扶伤,也不能行侠仗义,对世界的影响微乎其微。除了给老板创造剩余价值,最多就是让妹子身心愉悦,都不是什么不能取代的个人价值,只有想法是自己独有的输出。
自己的想法能够对别人有帮助,本身已经是很愉快的回报。
过去很长时间,我都一直以为自己是个独一无二的被某种神秘力量比如上帝或者命运恶意摆布的对象,直到在网络上见到各种同样纠结的灵魂,才知道假设自己是唯一的受害者是何等的自大。
很感谢所有的老实人同类,有同类真的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即使是同样不愉快的同类,依然可以觉得温暖。
尤其是那些和本性相逆,或者说本性依存的老实人同类。也就是评论里有人谈到的,不是真正的老实人的老实人。
也许确实如此,作为一个被各种传统道德规范成功塑造的老实人活体标本渡过了颇为漫长的人生,但是又始终不能真正享受被驯服的舒适感。
老实听话,是从小获得最多的被“称赞”的理由,同样也是人生中被忽视的最理所应当的标签。想起小时候每次被长辈“称赞”老实的时候,我按照程序必须展露出的乖巧幸福的得体的微笑,现在依然恶心羞耻的不寒而栗。
即使在当时,我也已经隐隐感到这种称赞似乎暗藏着凶险的轻蔑。只不过当时还不知道这种轻蔑有多凶险。
随着思考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这种对老实人的驯化最不正义的地方在于对权责一致性的违背。
老实,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选择权,自己的决策权,放弃为自己活着的权利,放弃自己享受生命的权利,但是同时必须接受为别人的权利承担责任和后果。
老实人每一次根据别人的意愿做出选择,而承担结果的责任毫无例外是落在自己身上,没有任何人会因为老实人遵从了自己的意愿而去为老实人分担成本。
老实,意味着听话和顺从,意味着别人的愉快比自己的愉快更重要,别人的轻松比自己的轻松更重要,别人的利益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这是我们被灌输的道德规范,而接受这种道德规范的奖赏仅仅是一个虚幻的道德标签,而拒绝这种道德规范的惩罚也仅仅是虚幻的负罪感。
但是当我们被驯化的习惯于用负罪感自我惩罚,就自动成为一个为别人分摊成本的社会垫脚石。
而老实人对这种被驯化接受的权责不一致的人生状态的被迫适应,最终就会体现为特别能凑合。
老实人太习惯凑合,总是把对需求的期待值自动放低,甚至已经懒得去想为什么要凑合,只是默认遵从的行为习惯。
无论什么事都总觉得能凑合就不错了,无论是利益,心情,自尊,自我价值,都可以凑合。比现状更多的需求,似乎自己不配得到。
习惯了凑合,也就会习惯放弃,习惯听天由命,习惯逃避未知的可能性。习惯被安排,被规划,被指使,习惯在各种无所适从的要求中勉强找到一个可以苟延残喘的缝隙,继续凑合一下。
最后在越来越糟糕的现实面前,凑合已经不知不觉变成了唯一的选项。
这就是为什么努力,奋斗,进取,成功,开拓,引领,这些真正可以得到报偿的优秀品质几乎默认和老实人属性是不兼容的。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凑合,只有老实人才会选择凑合。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一个平庸之辈,没有钱,没有背景,没有天赋,没有美貌,甚至没有可以指望的运气。平凡人的命运决定了我只能凑合。
也许真的有命运这回事,也许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被设定的程序,但是我不相信任何人可以预知命运。
即使命运是既定的程序,我们也可以不做一个默认的常量,而选择做一个变量。未到终点,每个人都是自我选择的变量。
凑合就是认命,而我们永远都可以选择不认命。
人类文明的一切宏大叙事都是来自于一个个平凡过客的不认命,无论这个游戏给我的初始设定为何,我都可以选择不认命。
=====================================================
在评论里很多朋友的普遍纠结都是在于如何摆脱既有的习惯思维定式。
这确实很难,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自我修正,而最有用的工具就是情绪自省。
当我们因为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式做出的反应导致我们感受到压抑,怨愤,委屈,羞耻,恐惧,自责,挫折感等等负面情绪涌上心头的时候,我们会想本能的逃避,会想迅速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会找借口自我安慰,比如归咎于对方是“坏人”。
我们会有自己习惯的摆脱负面情绪的依赖手段,比如大吃一顿,或者喝一顿,比如打游戏,或者看个片撸一发。然后昏睡过去。
这都是把我们钉死在固有思维定式的心理惯性。
要改变首先要接受负面情绪的冲击和碾压,直面各种想让自己转身逃跑的痛苦。不但要直面,而且要把这些负面情绪切割成可以仔细观察的标本。
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每个负面情绪是因为哪个具体行为引发的,这个行为又是因为什么想法决定的,这个想法又是因为什么习惯思维导致的,这个思维习惯又是什么情绪造成的,这个情绪又是什么具体情境和认知引发的~~~~以此类推,直到自己原本感受的排山倒海一般吞噬自己的负面情绪变成了清晰透明的因果逻辑。
我把这种情绪自省称为“情绪链无限细分追溯”, 是不是听起来很像某种很唬人的学术名词。哈哈。
但是确实挺管用的,虽然不容易。
作为被打压教育和挫折感教育塑造出的老实人,一个科学事实是我们的大脑已经被改变了,生理性的改变。
在大脑发育过程的未成年时期,频繁的挫折感会导致大脑的生理改造发生改变,表现为杏仁体的过度膨胀和海马体的萎缩。杏仁体是大脑最古老的预警中心和情绪反馈中心,而海马体不仅存贮长期记忆同时也是对情绪反应尤其是恐惧进行抑制的部分,所以被挫折感塑造的大脑,会产生比正常人更敏感的情绪反应,而无法得到有效的理性平衡,从而导致激烈的情绪反应直接影响整个大脑的决策系统。
幸运的是海马体在成年后会逐渐恢复,所以我们不用太担心记性不好的问题,但是过度膨胀的杏仁体永远不会恢复原状,高度敏感的情绪反应会伴随终生。
所以,注定不会容易。
====================================================
另外一个在评论里常常被提到就是善良的问题。
不当老实人是不是就是变成坏人,或者背弃了善良,我认为不是。
如果真正珍视善良的价值,首先应该承认善意不该是无偿的,善意不该是廉价的,否则就缺乏对善良本身的尊重。
老实人就是把善意看的太廉价了,我们应该做的是为自己的善意要求对等回报,拒绝无回报的善意。
善良的两端应该是自利和利他的平衡,如果把善意等同于自身利益的损害,这才是对善良的终极背离。
有人说不考虑他人感受就是不善良,但是问题是考虑他人感受这种品质在现实中极度的两极分化,一部分人极其考虑别人的一切感受,对别人的感受时刻惶恐的揣测,怕被指责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情绪自私,而另一些人则完全不在乎,尤其最不在乎那些最在乎别人感受的人的感受,当然这是由社会化程度的差异决定的,但是一个合理的社会规范应该是正向激励的,而现实显然不是。
越在乎别人的感受,就几乎可以注定被别人忽略自己的感受。
而且在乎别人感受,其实真正在乎的是别人的反应,别人的反馈,别人对你的价值判断,这些原本就跟你自己无关,在乎别人感受只是试图去操纵别人给你的反馈,即使这件事有什么道德属性也是中性的,不好也不坏。没必要当成特别值得推崇的行为规范。
这个世界会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指责你,但是谁都没有义务去证明这些理由是正确的,只是假设正确而已 。
用假设的正确来指责你,只是一种操控手段。
我们遭遇这种道貌岸然的操控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一切指责的理由都只是你的观点,你的观点和我无关,我可以拒绝接受。
你的观点是你的观点,跟我无关,你的价值判断是你的价值判断,跟我无关。是否接受你的观点和价值判断,取决于我的选择。我有完全的选择权,我选择接受的才跟我有关,我选择不接受的,都跟我无关。
因此我们永远不需要陪笑脸来避免冲突。
永远不需要为别人的任何指责感到内疚,更不需要因为任何指责而有负罪感。
对于负罪感这个驯化老实人的终极枷锁,也是很多人难以摆脱的。
负罪感作为几乎所有负面情绪的根源,即使意识到它的存在也确实还是很难完全摆脱。毕竟这是维持社会低成本运行最有效的思想工具,是一切社会规范的根本约束机制,是保持群体一致性,甚至是构建一切想象的共同体的核心工具。
如果无法逃避,无法摆脱,那不如享受负罪感,和负罪感共生。我们可以承认负罪感的存在,但是不需要放任负罪感自我惩罚。
因为负罪感真正的危害在于对我们自己的否定和贬低,对自我的压抑和限制,只要拒绝这些实际的危害,我们甚至可以坦然负罪。
承认自己有缺陷,承认自己不完美,承认自己自私,承认自己贪婪,承认自己渺小,承认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个体。但是是完全独立的个体。
负罪感的感受会很不舒服,但是我们可以用内省自视的观察来分解掉这种不舒服。
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负罪感对自己的影响,观察自己的感受,不抗拒,不回避,全然接受,把痛苦的感受当做一种客观现象观察。
逐渐就会发现,这种感受和自己越来越无关,直至消失。就好像盯着一个很熟悉的字看的时间久了,会感觉不认识这个字了,只觉得这是一个奇怪的图形。
这种内省自视的观察不仅可以用来在情绪上化解负能量,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化解生理不适。
说个自己的玄学体验,若干年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会严重的胃疼,不定时发作,一发作就像肚子里插了把电钻,疼的浑身哆嗦,冷汗出的像蒸桑一样,甚至有时会疼到上不来气,在床上寻找各种体位让自己可以稍微顺畅呼吸。
最诡异的是不发作的时候跟好人一样,去医院完全检查不出任何毛病。
后来偶然想到曾经机缘巧合在某个佛学著作中看到过有大德记述以意识摄受感知的修行法门,于是再发作的时候就放弃了厌恶逃避和祈祷疼痛停止的心态,你疼你的,随你疼,我看你到底能有多疼,所谓疼痛也无非是大脑接受的神经传导信号而已,既然我拦不住你,那我就索性看清楚你到底作什么妖。很奇妙的是,这种以旁观者的角度坦然观察自身痛苦的过程,非常有效的弱化了诡异的胃疼,如是两三次之后,再也没有发作过。
当然玄学不是科学,我也不认为我能提供解释,只是纯粹个人体验。
===================================================
想想还有什么,嗯,有朋友会问有什么灵魂改造的书籍可以推荐。
其实我倒不觉得有什么特定的书是可以充当人生指南的,虽然多看书肯定是没错的。
对于价值观改造这件事我可以推荐两个人,安兰德 和 Jordan Peterson。
安兰德倡导的客观主义哲学在她的主要著作 阿特拉斯耸耸肩 和 源泉 都有很透彻的阐述。安兰德格局宏大,需要静下心来深读才能潜移默化的理解接受。除了两部巨著以外,她其他的一些简明犀利的论述集也很值得参照。
JP作为心理学家对观点的表述相对就更加直白清晰,也更具有实用性,网上可以找到他完整的公开课,人格与其转变 和 意义地图,都是有中文翻译的,尤其是人格与其转变,会很有帮助。
其实仔细回想一下,自我的转变最初可能只是开始于偶然看到的一些社会新闻提醒我意识到生死无常,才会察觉到自己作为老实人的生存状态似乎很不划算,错过了很多原本可以选择的人生体验,而生命随时可能终结,也就意味着错过的人生体验随时可能会永远错过。
于是开始反思自己所有的逃避和怯懦,和每次躲过了预期中的冲突之后短暂的庆幸和之后长久的怨悔究竟所为何来。
原来似乎总是以为自己作为老实人的妥协和凑合,最终会有一个什么终极奖励,一个有价值的最终意义,然而并没有,最终只有肉体的嗝屁和自我存在的消亡。
真的,生命的诡谲无常随时可以终结,无论是遵守交通规则的路人莫名遭遇的车祸,还是平常活蹦乱跳毫无察觉的隐疾,无论是遭受自然灾害或者人间恶意的池鱼之殃,甚至是还对人生充满憧憬但是却被某个已经对人生绝望的跳楼者砸到,甚至有人被一条跳楼的狗砸瘫痪的,甚至有人正在愉快的敲键盘,却被升降椅里的气压钢管炸出来插进菊花,你敢信?
人间如此荒诞而残酷,老实人却还在忧虑自己是不是让别人不开心了。WTF~~~
人生短暂,有来就有去,谁都别委屈自己。所有迎合,自抑,苟且,换来的都只是毫无意义的牺牲掉自己此生本应拥有的人生体验。
既然随时可能嗝屁,何不先爽了再说。
昔日佛陀见人间皆苦,因为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为众生寻求终极解脱。我没有如此奢望,我只想不虚此行。
Life is temporary and random and basiclly ridiculous and pretty much cruel 。
所以,别委屈自己。
新的一年,希望不开心的人都能选择变得开心,不强大的人都能选择变得强大,不自由的人都能选择变得自由。
这就是我想要的。
偶然看到一张图,没想到对自己平庸人生的自省竟然和他暗合。
智力没超群,就别穷凶极恶,否则连老实人都做不成。
题主不用改。
根源是认知偏差造成的【超道德期待】。
客观上说,完全不择手段、毫无原则的人是不存在的。
你以为不择手段的人,可能在某些底线上是很守规矩的,要不然已经进局子了。
你以为毫无原则的人,很可能行为原则遵守的很好,比如,他会遵守原则,绝对不惹比自己强大的人。
所以,问题实际上,是有些【老实人】所认为的【手段】【原则】【底线】,这种价值观的东西,很可能是【博弈无用】的,甚至自己也未必能做到的,在竞争中完全没用。
举个例子:
某些人认为对朋友一定要【仗义】,一定要全力帮忙,但他也期望朋友能【仗义】的全力帮自己,这种期待和价值观本身有问题,帮助别人一定是有能力边界的,哪怕是亲兄弟,要求别人倾家荡产替你擦屁股,也是不可行的甚至不道德。
但在这些人看来,不帮他,就是【不仗义】,毫无原则。
再比如:
小明把一个同事当特别好的朋友,但他发现同事总在领导面前说自己的坏话,非常伤心,认为此人【不择手段】。
但可能这位同事只是面子上跟小明是朋友,其实非常看不惯小明各种的【不择手段】行为,只是不愿意当面跟他冲突而已。
这种例子很多。
我知道的很多自诩的【老实人】,只是他们总是用道德和公序良俗去要求他人而已。
他自己,在另外一个【老实人】看来,很可能【不择手段】【好无底线】。
严于律人,宽以律己,太常见了。
所以我说不用改,题主在某些其他【老实人】眼里大概率已经是了。
老实人有两种,一是实在彻底的老实,或二是社会规范下扮演的老实。
人能老实是很好呀!为何要改变?从根本上是改不了的!可能是写小说的人虚构了吧!
结论是不论是上边的那一种老实,都不能也不应该改变,尤其不择手段或毫无原则是个坏事,为啥要学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