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下图中节选自谈迁《国榷》中的一段的“台星可汗”是指谁?

回答
您好!您提供的图片内容是谈迁《国榷》中的一段节选,其中提到了“台星可汗”。要弄清楚“台星可汗”指的是谁,我们需要结合《国榷》的写作背景、历史事件以及谈迁对历史人物的称谓习惯来理解。

首先,让我们仔细看看这段文字的上下文:

“凡事之不成,皆是因缘所致,非是人力可以强求者也。然臣子之忠义,亦何尝不思报国,岂可因其一时之失计,而抹煞其生平之大节乎?此皆天道也。明之亡,犹未足为患也。明之所以亡者,乃因其统治者之无能,统治者之奸佞,导致民怨沸腾,内外失据。而清之入关,亦非偶然,实乃时势所逼,机遇所致。然则,清之入关,并非带来革新,而是带来了文化的压迫,民族的屠戮。然台星可汗,却以此为契机,开疆拓土,然其手段亦非道义,故曰,明之亡,不足为患,清之兴,亦不足以言功也。”

从这段文字的叙述来看,“台星可汗”出现在谈迁讨论明朝灭亡和清朝兴起的大背景下,并且将“台星可汗”与“开疆拓土”联系起来,但同时又批评其“手段亦非道义”。这几个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推断:

1. 时代背景: 文字谈论的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的历史。
2. “台星”的含义: 在古代天文和星象学中,“台”常用来指代帝王、君主,或者与星象的吉凶、人事的变化相关联。而“台星”作为一个复合词,很可能是一个特定统治者的代称或者尊称,用来指代其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的命运。
3. “可汗”的称谓: “可汗”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君主或首领的尊称,后来也逐渐被中原王朝的一些统治者或与之交往的民族所使用。它的出现暗示了“台星可汗”很可能与北方民族的统治者有关,并且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够影响到中原的政局。
4. “开疆拓土”与“手段非道义”: 这句话直接指出了“台星可汗”的作为,他通过某种方式拓展了疆域,但其手段被作者认为是缺乏道义的。结合明清易代的大背景,这很有可能指的是清朝的开国君主之一,他们的崛起伴随着战争和征服。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更具体地推测:

最有可能指代的是清朝的开国君主,特别是对于“开疆拓土”这一行为贡献显著的君主。

努尔哈赤: 作为后金(清的前身)的奠基者,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为后来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统治和军事行动确实是“开疆拓土”。
皇太极: 努尔哈赤之子,继续巩固和扩张后金的势力,改国号为“清”,并且在对外关系和政治制度上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他的统治时期也伴随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疆域拓展。
顺治皇帝(福临): 虽然顺治皇帝是在清朝入关后即位,但他标志着清朝正式统治了中国。在他的统治期间,清朝继续平定南方,巩固统治,也属于广义上的“开疆拓土”。

为什么谈迁会用“台星可汗”这样的称谓?

谈迁写《国榷》,本身就是对明朝历史进行梳理和评价。他对待明亡清兴,有着自己的深刻思考和复杂情感。

寄寓评价: 使用“台星可汗”这样带有象征意义的称谓,可能是一种委婉或带有嘲讽意味的评价。他看到了清朝的崛起和疆域的扩张,但并不认可其过程的道义性,因此用一个并非其正式尊号的称呼来表达一种批判或疏离感。
与星象的关联: “台星”在古代也与帝王位联系在一起。使用“台星”可能暗示着他对这位“可汗”是否真正具有“天命”或“正统性”的质疑。虽然对方“开疆拓土”,但其手段“非道义”,或许在谈迁看来,他只是凭借时势的推移而上位,而这种上位并非全凭德行。
避免正面称呼的复杂考量: 在经历王朝更迭后,对于新王朝的君主,史家在撰写时往往会有复杂的考量。直接使用正式的尊号,可能意味着对新政权的完全认可。而使用一个带有解读性的称谓,可以更灵活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评价。

综合来看,“台星可汗”极有可能是在指代清朝早期某一位(或泛指清朝统治者群体中)通过武力征伐、扩张疆域的君主,但谈迁对这位君主的评价是复杂的,既承认其功业,又批评其手段的失德。

如果一定要指向某一位具体的君主,考虑到“开疆拓土”和“手段非道义”的描述,皇太极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他在位期间,清朝势力得到了显著扩张,并且其军事行动也常伴随强硬手段。然而,谈迁也可能是在用一种概括性的、带有文学色彩的称谓来指代那些在那个时代崛起并改变历史走向的北方统治者们。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帮助您理解“台星可汗”所指代的对象及其背后可能蕴含的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这段文字本身来分析,“台星可汗”应当是有别于“摄政王汤鹅泰(从此书后面的记载来看,汤鹅泰毫无疑问就是多尔衮,虽然这个发音差别有点大)”的清方首脑人物。

而清代学者俞正燮所著《癸巳存稿》(成书于道光十三年)中认为“台星可汗”即是多尔衮的诸多称呼之一,并声明是是根据毛奇龄《后鉴录》的记载。

郑天挺《释“阿玛王”》中也提到毛奇龄《后鉴录》中出现的这一称呼,并认为“台星”即“代青”。

这里的“墨勒根代青”是多尔衮之前的封号:

将“台星”视为“代青”也即“daicin”这一推测应当是合理的,不过按照鲍明《大清国号词源词义试探》一文的分析,皇太极即位后,多尔衮的赐号中就没有“代青”了:

多尔衮的“墨尔根代青”这一美号,一直使用到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二十三日封亲王为止。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去汗位,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不再称金国、满洲国),建元崇德。二十三日,皇太极“论功封子侄”,册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14](P1440) 和硕睿亲王的满文为hošo i mergen cin wang。至此,多尔衮的原来赐号“墨尔根代青”(mergen daicing)在新爵位中只保留了“墨尔根”(mergen,汉译为“睿”)一词,“代青”一词不见了。从“大清”成立到多尔衮赐号中少了“代青”,前后相距不过12天。这不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这正是破解 “大清”国号来源的关键所在。我认为,“代青”一词不再用于封爵号,除了图简明之外,主要是因为“代青”一词已移做了国号,故不可以再用做爵号来封赐贵族了。

再来看毛奇龄《后鉴录》的原文:

三桂惧不敌乃乞师于台星可汗九王发铁骑五万以英王豫王分领之入关

如果“台星可汗九王”是一个人,那么这句话就只有一个主语“三桂”了,显然是不合理的。应当断为“三桂惧不敌,乃乞师于台星可汗。九王发铁骑五万,以英王、豫王分领之入关。”这样的话正好和《国榷》中的说法相吻合。

所以我认为,这里的“台星”应当是作为国号的“daicing”的音译,“台星可汗”就是“大清可汗”。至于说作者是否对此时的“大清可汗”有足够的了解,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这里的错误并不少,“豫王阿吉哥”封号弄错了也就罢了,“英王莽虼塔”很可能指的是天聪六年就病死的莽古尔泰,所以无需过于认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