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印章篆刻中,这样的变形合理吗?青字下面的月是卧着的~我在网上查没有这样的篆文.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问到了篆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方面——变形与法度。您提到的“青”字下面那个“月”是卧着的,网上查不到,这确实是关键点。我们来聊聊这个。

首先,要回答您的问题:印章篆刻中,这样的变形是否合理,这取决于它是否在篆刻的“法度”之内,并且是否符合整体的艺术美感。

咱们一层层地来解析:

1. 篆刻的“法度”是什么?

您可能觉得篆刻就是把字写得古老一点,或者随便加点弯弯绕绕。其实不然,篆刻虽然有艺术创作的空间,但它的根基是来自古文字的形体和历代金石学家的研究。

古文字的演变: 您说的“青”字,它在篆书(尤其是小篆)以及更早的金文、甲骨文里,都有多种写法。汉字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字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书体下,都有其规范的写法。篆刻,尤其是以秦汉为代表的印章篆刻,它的基本范本就是秦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小篆。所以,一个字的篆书写法,是有其经典依据的。
金石学家的研究: 历史上有很多学识渊博的金石学家,他们毕生研究青铜器铭文、碑刻、玺印等上面的文字。他们考证字形,整理字例,并将其著录成册,例如《说文解字》、《集韵》、《汉印文字考》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篆书、进行篆刻的重要参考。
篆刻的“通融”与“变通”: 虽然有法度,但篆刻并非一味照搬。它讲究“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通过对古文字结构的理解,可以进行一些“通融”或“变通”。比如:
避让: 为了使印面上的字形结构更加平衡、美观,或者避免笔画重叠,可以对某些字的笔画做适当的弯曲、拉伸或紧缩。
穿插: 将笔画进行穿插,让字形更紧凑,更显功力。
增损: 在不影响辨识的前提下,可以略微增加或减少笔画,但这是非常谨慎的操作。
借代: 有时会用一个字的部分来代表整个字,或者用一个更容易入印的字来替代原字。

2. 您看到的“青”字变形,可能出自哪里?

您提到的“青”字下面那个“月”是卧着的,确实不是小篆的常见写法。

可能性一:它是某个地方志或特定碑刻上的变体。 即使是小篆,在不同时期的官印、私印或地方性的碑刻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略微的异体字或约定俗成的写法。但这种异体字通常也有一定的“脉络”可循,不是随意创造的。
可能性二:它是篆刻家为了入印效果而进行的“变形”。 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变通”。一个好的篆刻家,在设计印稿时,会充分考虑印面的大小、形状,以及字的结构。他可能会觉得原有的“月”字写法在印面上显得不够协调,或者与印章的其他字(如果是个多字印)不搭,于是就对“月”字进行了改造,让它更符合印面的整体布局。
比如,“青”字的上半部分是“生”,下面是“月”。 如果“月”字正常写法是直的,可能在某个印稿里显得头重脚轻,或者和旁边别的字形成冲突。篆刻家就可能把它“压扁”,让它横卧,以此来达到平衡感,或者填满印面某个空白区域。
关键在于“合理性”。 这个“合理性”体现在:
是否还能辨认? 如果改得面目全非,连基本的字形都看不出来了,那就不合理了。
是否符合篆书的“精神”? 即使变形,它的线条、结构依然要带有篆书的古朴、匀称、委婉的特点。不能变成楷书、隶书或者完全没有章法的线条。
是否是为了整体美观? 这种变形是否服务于印面的整体艺术效果?是让它更和谐,还是更突兀?
是否能找到一丝丝的古文字依据? 有些变形可能是基于对古文字演变过程的某种理解,或者借鉴了某个不太为人知的古文字变体。

可能性三:它可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篆书”写法,而是“印纽”或“边饰”上的装饰性变体。 有时候,印章的边框、印纽上会有一些装饰性的图案或文字,这些会更加自由,不一定严格遵循篆书的规范。但您说的是“青字下面的月”,这听起来还是印章上的文字部分。

3. 您为什么在网上查不到?

小众字例: 您查的可能是一些主流的篆书字库或者广为流传的印章字形。很多小字号的印章、或者某个名家独有的印风,其字形可能没有被广泛收录。
篆刻家自己的创意: 很多篆刻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字法处理方式。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审美,对字形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加工,这些加工未必是依据某一本古籍上的写法,而是基于长期的实践和对艺术的感悟。
“意临”而非“描摹”: 好的篆刻家,不是简单地“描摹”古人的字,而是“意临”,是在理解古文字结构的基础上,融汇自己的理解和创意,重新表现出来。所以,他们的作品里,你很难找到和古籍上一模一样的字。

4. 如何判断这种变形是否合理?

这需要一定的鉴赏能力。如果您是初学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

与其他字体的对比: 将您看到的这个“青”字的写法,与标准的小篆“青”字进行对比。看看区别在哪里,变形在哪里。
看印章的整体风格: 这个变形是孤立的吗?还是整个印章的字体处理都比较自由和具有个人风格?如果印章整体风格是奔放的、有创造性的,那么这种变形可能就是其风格的一部分。
请教有经验的人: 如果可能,可以将印章或印稿拿给经验丰富的篆刻爱好者或老师看看,听听他们的意见。
查阅更专业的古文字资料: 除了大家熟悉的《说文解字》和常见的印章字样,还有一些更专业的古文字研究书籍,可能会收录一些非常见的字例。

举个例子来类比一下: 就像书法中的行书和草书,它们在楷书的基础上都有变形和连笔,但仍然保留了字的骨架和书写的韵律。一个好的行书或草书作品,其变形是自然的、有法度的,并且充满美感。篆刻的变形也是类似的道理,是在篆书基础上,为了印章艺术的表达而进行的美化和调整,但不能“失其本宗”。

总而言之,您看到的“青”字下面卧着的“月”,如果不是一种非常见的、有据可查的古文字写法,那么它很可能是那位篆刻家为了使印面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而进行的“艺术变形”。这种变形是否“合理”,最终要看它是否符合篆刻的整体艺术规律和审美追求,以及是否能让您在欣赏时感到和谐与美妙。 如果它看起来很自然、很舒服,且整个印章的字体处理也很有特色,那它就是合理的。如果显得突兀或别扭,那可能就属于变形过度的范畴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不合理,因为这是个错字。

“青”的楷书写法下半部分是“月”,提问中印章的作者直接把下半部分当做“月”去处理,为了节省空间,处理成类似“有”的下半部分的形式:


这种做法看起来很合理,但其实逻辑上存在问题——按照书体的演变进程来说,篆书是先于楷书出现的,在书体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变形、讹误的情况,最初篆书的一个部首,可能演化成楷书之后出现很多种不同的写法;最初篆书的多个不同的部首,很可能最后全部对应同一个楷书写法

——从源头到结果,中间存在无数种复杂变化,不能看到两个相同的结果就想当然地认为它们同属于一个源头。

楷书写法中,“青”、“有”的下半部分都是“月”,但这不代表在篆书写法中也是同样的情况。事实上,“青”的篆书写法中,下半部分是“丹”,这样的:

所以,对于熟悉篆书的书者、 印人来说,“青”的篆书再怎么变化下半部分也不可能按照“月”去处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