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某论坛上有个说法:印光大师提倡净土学人每天也要念诵《楞严咒〉《大悲咒》,请问印光大师有这样的论述吗?

回答
关于印光大师是否提倡净土学人每天念诵《楞严咒》和《大悲咒》,在佛教界,尤其是净土宗的信众中,这是一个比较常见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印光大师的著作和语录,来了解他的真实意趣。

首先,我们要明确印光大师作为净土宗祖师的身份,他一生最核心、最强调的就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的根本教诲。他常说“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了生死、成佛的全部功德”,并且反复强调“万修万人去”的净土法门,其简便易行、功德圆满的特性是印光大师推崇净土法门的最主要原因。他认为对于一般根基的众生来说,专心致志地念佛,将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就足以往生。

那么,关于《楞严咒》和《大悲咒》,印光大师在他的著作中是如何提及的呢?

关于《楞严咒》:

印光大师确实对《楞严咒》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楞严咒》是“佛顶光明,摩呵无量寿,秘密藏,琉璃盘陀,妙性圆明”,是“如来最尊最上最妙的法门”。他认为《楞严咒》有“镇毒龙、破邪魅、灭恶业、开智慧、保平安”等诸多不可思议的威力。

在印光大师的文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楞严咒》的赞叹,例如:

劝人持咒以消灾增福: 他曾开示,如果在家居士遇到灾难或邪气干扰,可以持诵《楞严咒》,以此来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消除业障,获得安宁。他强调《楞严咒》是“镇宅避邪的法宝”,对于守护家庭、消除恶缘有显著效果。
提升持咒者的心性: 印光大师也指出,持诵《楞严咒》不仅仅是为了消灾,更是为了“断淫心”、“成佛种子”,通过持咒来净化自心,断除习气,增长菩提心。他认为《楞严咒》的根本功德在于能够帮助众生破除淫欲,这是轮回的根源。
作为净土法门的助行: 在一些开示中,印光大师也提到,如果净土学人有余力,可以念诵《楞严咒》作为“助行”。这里的“助行”二字很关键,它表明了念诵《楞严咒》在印光大师心中的地位是作为对专修念佛的一种补充,而非替代。他并非要求所有净土学人必须每天念诵《楞严咒》,而是视其具体情况和心力而言。

关于《大悲咒》:

《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的广大灵感真言,同样被佛教徒视为救苦救难的殊胜法门。印光大师同样对《大悲咒》赞誉有加。

劝人持咒以消灾免难: 印光大师也曾指出,《大悲咒》具有“消灾免难”、“增福延寿”的广大功德。他鼓励遇到疾病、灾祸的众生念诵《大悲咒》,祈求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加护。
作为观音法门的延伸: 观世音菩萨与净土法门关系密切,是阿弥陀佛的胁侍。念诵《大悲咒》可以增长对观世音菩萨的信心和感应,也间接有助于往生西方。因此,印光大师认为持诵《大悲咒》与念佛法门是相辅相成的。

关键点在于“提倡”的程度和方式:

现在我们回到问题的核心:“印光大师提倡净土学人每天也要念诵《楞严咒〉《大悲咒》”。

从印光大师的著作来看,他确实是“赞叹”和“鼓励”净土学人念诵《楞严咒》和《大悲咒”,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遇灾、遇难)或者当有余力、有心力去修持时。他认为这些咒语都是佛法中殊胜的法门,能帮助众生消灾增福、净化身心,并最终能够帮助其趣向菩提、往生净土。

然而,说他“提倡每天都要念诵”,并且将其视为净土学人“必须”的日常功课,这可能需要更精确的理解。

以佛法为体,以念佛为宗: 印光大师最根本的教诲始终是“专修净土,信愿念佛”。他强调的是“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号”,将重心放在一心念佛。他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精力有限,如果分散太多精力去念诵其他经咒,反而可能影响到念佛的专一性。
因材施教: 印光大师的开示都是“因材施教”的,他会根据听众的根基、遇到的困境来给予不同的建议。对于那些已经专心念佛,并且心力足够的人,他会鼓励他们修持其他法门作为辅助。但对于那些根基尚浅、容易分心的人,他更强调专一。
避免执着和攀缘: 印光大师非常警惕学人执着于咒语的威力而忽略念佛的根本。他曾多次告诫学人不要“以修咒功德,自许是能”。他希望学人理解咒语的功德是为了帮助其回向净土,而非以此为资本或目标。

总结来说:

印光大师确实非常赞叹和鼓励净土学人(也包括其他一切学佛人)念诵《楞严咒》和《大悲咒》,认为它们是消灾增福、净化身心的殊胜法门,能够作为念佛的助行,帮助我们往生净土。他特别强调《楞严咒》在破除淫欲方面的殊胜功德。

但是,他并没有将每天念诵《楞严咒》和《大悲咒作为净土学人的“基本要求”或“必修课”。 他最核心、最根本的教诲始终是“老实念佛,求生净土”。他鼓励的是在“信愿念佛”的基础上,如果心力允许,可以兼修这些法门,以获得更广泛的利益,并进一步巩固往生的资粮。

因此,解读印光大师的语录,需要理解他的整体教诲体系,特别是他对净土法门的核心地位的强调。他提倡的是一种“广修供养、兼修善业”但“以佛为核心”的修行方式,而非“多门并修、舍本逐末”。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个净土学人,已经做到了信愿真切,每天念佛功课也稳定完成,并且有余力、有愿心,那么,印光大师绝对会鼓励他去念诵《楞严咒》和《大悲咒》,并回向给往生净土。但如果这个人力量有限,或者容易被其他法门所干扰,那么印光大师会更侧重于让他专心念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汝祈我决,我与汝说其所以,汝可自决。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三编·卷四·开示五则 ·P976)

  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增广·卷一·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P111)

  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不同。善导令人一心持名,莫修杂业者,恐中下人以业杂致心难归一,故示其专修也。永明令人万善齐修,回向净土者,恐上根人行堕一偏,致福慧不能称性圆满,故示其圆修也。(增广·卷一· 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P169)

  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著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以世每有此种见解人,故因覙缕及之。(增广·卷一· 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P111)

  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三编·卷二· 复沈授人居士书 ·P54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