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票的几个回答,各种名人各种概念各种主义地大掉书袋,唯独不谈大数据技术如何改变生产关系的现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大数据技术正在大幅改变生产力的当下,研究经济体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不去了解现在的技术、不去了解现在的商业模式,而去故纸堆里找答案,得出的结论显然只能是不知所云。
事实上,大数据技术导致的计划经济回归不仅已经开始,而且正在不断深化,而且这个变化并不需要有什么很科幻级的全自动化生产或者强人工智。只有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 的回答看到了这一现象。我试着从趋势的角度,分别从“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可能将要发生的”三个方面来解读一下。
在开始正式的论述之前,先理清几个被市场经济统治久了容易被洗脑的概念,有助于理解后文的内容:
一、已经发生的
能理解经济制度的根本其实就是在解决反应需求变化并以此调整供给之后,就会意识到以淘宝和京东为首的电商的崛起是多么深刻的一场变革。
在有电商之前,厂家并不直接面对最终客户,主要通过商家的订单来安排生产。并不是厂家不想搞直销,而是直销的成本太大。而分层分区域的商家体系就像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厂家拿到的订单不再是原始的数字,而是经过中间商汇总的结果。所以商人之所以存在首先就是一个技术问题。其次,当需求旺盛的时候,厂家的生产跟不上,这时候需要一种方式能把这种信号传递出去并调整供给。曾经的计划经济就是期待国家能扮演这个统筹者的角色,但缺乏有效追踪到每一件商品的需求供给情况的手段,显然这又是一个技术问题。在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时候 ,只能通过价格上涨来传递这个信号,利用人的趋利性来完成供给的调整。同样,如果需求减少了,只能通过价格下跌,拖垮厂家的方式来调整供给。市场经济这种破坏性的调整方式,很难说得上好,更多的是技术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时候,不得不采用的相对没那么坏的权宜之计,所谓Workaround是也。
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以及相伴出现的电商,其实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个状况。淘宝和京东的系统(而不是人员)其实已经把每件商品的每一个需求都实时地统计起来,并且递交给了商品的提供方。电商的初期固然不乏商人开店,但现在逐渐过渡到了厂家直销为主。这里的原因很简单,电商平台通过更精确的订单管理取代了原来商人的需求汇总的工作,而电商平台的商品搜索功能也取代了商人的需求匹配工作,这都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革新。而当物流公司进一步把商人运送、各地仓储的工作也取代之后,中间商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存在的余地了。淘宝的衰弱对比天猫和京东的崛起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与市场经济伴生的商人阶级如果在新的生产关系里找不到了自己的位置,那市场经济本身呢?
二、正在发生的
如果说电商的出现还只是第一阶段,那么最近出现的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就是这场变革的深化了。
电商的出现,导致同质商品的竞争变得白热化,曾经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额外利润不再存在,商品的价格越来越逼近真实的生产成本。于是规模化优势变得重要,从而同领域的生产厂家兼并形成集团成为了常态。当规模扩大之后,一个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生产上下游全包的厂家如何安排生产计划、如何根据来自电商的精确需求变化实时调整生产计划就变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而显然这又是一个技术问题。传统的通过层层领导人工决策的方式显然不能高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某些规模下甚至已经无法完成任务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了人工智能又一波浪潮的兴起。人们希望通过机器学习,利用人工智能来进行这一复杂的决策。机器学习会在将来的商业决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电商拿到订单之后,通过机器学习来根据过去一段时间的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并直接下达到生产线上进行生产正逐渐成为现实,而这过程中不需要人的参与。
另一方面,某些高票回答里提到的计划经济对创新的扼杀完全是无稽之谈,只不过是在没解决技术问题的前提下强行计划经济带来的副作用而已。上面描述的计划经济的回归也在深刻地改变创新的模式,大数据技术其实对创新提供了更全面的支持:
三、将要发生的
前面两段都是比较严肃地分析,最后来点无责任瞎扯,大家看个乐子。
如果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这一波能不负众望,肩负起商业决策的重任,那么必然会导致企业中间决策岗位的消失。也就是说以后你从电商网站下单会直接转化为生产线上的指令,以后的工厂就只会有老板和工人这两个人群了,中层领导、决策人会大量消失。
规模化效应会导致电商平台寡头化,只留下少数几家,到时候可以想象淘宝、京东的一个封杀就能决定一个厂家生死,甚至于影响全体国民的生活。当电商平台在GDP里的占比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国家必然是不会无视自己的权力旁落的,你这不是比工商局还威风了?更不可能坐视平台的收益流入一个人(马云?)的口袋。又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平台的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不会没有对应的政治诉求,这事儿就不能往细里说了。
如果不仅机器学习,工业自动化也得到巨大发展,以至于工厂不再需要工人的话,那工厂就只有老板和机器了。以现行的私有制,会导致财富的创造都控制在少量寡头手里,于是财富也向他们集中。到这个时间,就不光是国家与寡头间的矛盾了,大量失业普通老百姓和寡头的矛盾也会变得不可调和。尤其考虑到"东西都是机器生产的,为什么钱都被老板赚了呢"这样的问题,必然会产生所有制的改革,说不定会诞生新的所有制?共产主义?
当人们不需要从事财富生产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那为什么还需要人类存在。如果你回过头去看第二点,大概知道我的答案了。人们会主要从事创新活动,到时候一个人能占有的生活资料会和他的创新成正比,如果你啥也创造不出来,那你只能领基本福利了。=3=
如果你问强人工智能出现了,AI也能创新也有自主意识了怎么办,呵呵。
怎么总有人认为计划经济就是几个中央计划委员开会拍板或者一台终极计算机模拟搞定出生产产品、产品价格?
=======================================================================
计划经济是要终结市场经济以利润(剩余劳动货币化)为驱动的生产方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如何通过科学标准化地, 以劳动时间投入多少来衡量生产投入,将一切成本纳入时间成本解释范畴, 这就形成了在要求一般社会劳动强度下,具体要比例分配多少劳动时间在各个生产领域,计划投入多少时间获得多少产品产量的基本生产模式成为计划经济、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生产方式 。
那么如何来衡量,或者说确定一般社会劳动强度呢?或者说具体的单位时间某物质产品产量如何确定呢?回答就是:通过某一生产领域在尽可能配置同等生产效率(或者说基于一定标准化)的生产资料下的,人们劳动生产产量来确定 。
如果某一领域的生产技术提高了,那么相应的就可以减少劳动人口投入,或者可以减少单个人的劳动时间,再或者在多余的时间基础上进行新的种类产品生产。
( 通过确定平均劳动生产率,就不难推算出某一时期总体计划产量,和分配给具体领域劳动生产者的生产任务量 )。
即假设某一阶段,投入在这一领域(如冰箱)的一定数量的生产者,通过劳动时间和劳动力投入生产出来的产品按平均产量为1600台/小时,投入在那一领域(如大米)劳动时间和劳动力的平均产量为120吨/小时,而投入在另一领域(如汽车)的平均产量为100辆/小时........以此类推,我们就可以得到一单位小时(劳动时间)下:
1小时=1600台冰箱=120吨大米=100辆汽车=.....=......
这就相当于将劳动时间作为人们进行生产交换的媒介和相互交换衡量依据(不是说社会主义就不存在货币,只是这时货币只是作为一种更好表达劳动时间流通的“量”的形式),
而一切生产变成了以单位时间计量的按库存流量生产。
做成简易表格就是这样:
(这里说明,图中所举的产品只是这些产品门类下不同型号性能的产品数量的加总,比如6050000台冰箱中,海尔占产量的二分之一,格力占其余的五分之二,容声占其余的五分之一。。。。等等,同样的,7524800吨大米里面也会包含印度香米、泰国香米、东北大米、秋田米等等)
(注:供应链专业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悉,如不理解什么叫做按库存生产的同学,建议去玩一下各类生产经营模拟游戏,或者大部分的即时战略,再或者舰C、舰R、少前等,最直观,上面的资源采集计量表就是典型的按库存流量生产的)
那么一切消费,也变成了按库存流量消耗,而各类消费品的生产产量的比例调节、增减,产品质量(使用价值)的提高和改进,则可以根据各类产品的单位时间下库存实际消耗量,各生产部门围绕使用价值这一中心进行产品研发竞赛,消费大众的普调反馈来逐步按期间来确定和精细化,通过数据分析来尽可能减少下一次生产所产生的加总时间成本浪费,同时有序提高下一次具体产品质量或者性能的改进(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生产者本身就是产品的消费者,比如生产冰箱的人也用自己生产的冰箱,会不好好生产么?所谓市场经济的试错和成长性要比计划经济强,那就搞笑了)
而新的生产消费的产生,则是在原有的总体物质产品生产投入的劳动时间的进一步相对减少的前提下(投入时间比例减少),人们在较为丰富的物质改造实践环境中产生。就比如人解决了衣食住后就会想到进行各种各样的精神活动享受,实际上就是人们分摊在衣食住的劳动时间相对变少了,能够腾出更多时间精力来精神享受,这同样一个道理。
而当某一新生消费品逐渐发展成为流行为大众普遍需求,则要考虑将其纳入社会必要劳动范畴,追加部分社会劳动以求将其在该阶段社会生产力允许下普及化(如暂时不能,则将其公共化,即让人们对其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防止小生产出现。
至于具体到个人的不同偏好需求,则自己支配自己的社会劳动外剩余时间(个人可支配时间),由个人,小团体俱乐部协作的方式来满足。
如果现在搞公有制计划经济,完全就可以在现今产品种类丰富的基础上,把那些大众耗费平均可支配的劳动时间乃至穷尽一生都得不到的奢侈品开除出必要生产序列,通过按库存生产的方式来确定各种可普及化消费品的周期产量规模,来确定投入多少产业劳动力和周期;按实际库存消耗量来确定哪些产品多生产,哪些减少生产,如何更好的提升产品质量。
这里,从始至终,所谓的计算机数据分析都是围绕生产多少、投入多少、消费多少展开的,只能起到对制定生产计划精细化、标准化的辅助作用,而不是搞“控制论”,搞计算机模拟生产产品价格。而参与生产各个环节的人,都可以为计划的决策提供必要参考(就比如生产冰箱的人本身就会是使用者,加上他们专业于此,他们为生产冰箱所做的计划制定参考更加具备可行性了)
那些认为消费什么产品无法预计,请问哪些消费不是建立在社会总物质供给的基础上的?或者说哪些消费不是建立在社会可供给物质种类的多少的前提下之间有机组合的?你现在要问我明年具体吃哪道料理,是辣子鸡,红烧牛肉还是干锅狗肉,我当然回答不了,是你,你回答得了么?但是只要社会还供给鸡肉、牛肉、狗肉,就可以影响我明年吃这些料理的可能,甚至可能我还会去吃红烧狗肉,干锅鸡,辣子牛;将来袋鼠肉、鳄鱼肉、鸵鸟肉全面普及了我还能吃炖袋鼠尾巴,烤鳄鱼,烟熏鸵鸟————这些消费都可以由我个人意愿来达成,为什么一定要在市场经济下被你们这些炒作商家忽悠?
只要社会生产下总物质数量、种类相对丰富,任何在此基础上的消费都是可能,既有可能社会化,也有可能团体化、个人化。
你告诉我市场经济下那些一时商家炒作出来的营销量、私人控制资本下长期洗脑结果的消费量数据怎么科学指导生产安排吧?
所以说,计划经济不是靠大数据技术来拯救,甚至都不需要什么大数据。
因为不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就不会有所谓的计划经济!
======================================================================
我是不知道某些人是怎么得出计划经济的根本问题是假设生产力是不会变化的这一观点的。
投入更少劳动时间,更少物料消耗,获得更多单位产量,相应缩短社会劳动时间,这不涉及到技术关系?不妨来告诉我,苏联采用大半个世纪这一体制,生产力没有一点发展,或者告诉我苏联的“粹智”理论是假的,从来没有,粹智_百度百科
--~~~~~~~~~~~~~~~~~~~
很好,既然许多人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那么我想反问,一方面人与人确实存在差异,但是否差异性就这么大?刘翔跑的再快,也就比普通人快个几秒。在标准化机器面前,人类这点所谓差异再渺小不过了。另外,差异有何而来?既然存在差异,那么不能通过后天补过缩小这种差异?任何的才能,就算是天才,脱离一定量的客观实践,那就是伤仲永。尤其是,就目前的状况,脱离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来谈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是蠢就是坏。
听说最近上海人民过上了计划经济生活?
为什么总有人喜欢被完全控制呢?很奇怪。或许这些人是想做那些控制别人的人,拥有特殊供应商店和生活秘书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