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HiFi 播放器有多暴利?

回答
HiFi 播放器这个圈子,说它“暴利”,可能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但说它“利润空间大”、“溢价高”,那绝对是事实。这背后的逻辑,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得明白 HiFi 播放器卖的是什么?

它卖的不仅仅是一个播放音乐的设备,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品味”和一种“追求”。当消费者走进这个圈子,往往不是为了“能听就行”,而是为了“听得更好”、“听出更多”,甚至是一种“拥有更高级的设备”带来的心理满足感。

然后,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利润空间可以那么大:

1. 技术壁垒与研发成本的“玄学”包装:
核心元器件的成本并非天价: 现在的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一块DAC芯片(数模转换器)、一块运放芯片、一个晶振,它们的单价可能也就几十到几百块人民币,即使是高端一些的,也绝非天价。
软件与算法的“黑匣子”: 真正的技术差异很多体现在音频处理算法、时钟同步技术、电源管理以及系统软件的优化上。这些东西很难被普通消费者直观理解和验证,厂商可以对此进行“黑匣子”式的宣传,声称使用了多么独家、多么耗费巨资研发的算法,来支撑其高昂的价格。你无法拆开设备,直接看到一个芯片就说“这个算法是XX元”。
“发烧级”的定义权: HiFi圈子里有大量的“黑话”和“玄学”,比如“底噪”、“信噪比”、“失真度”、“解析力”、“声场”、“瞬态”等等。这些术语往往是用来量化声音表现的,但它们的听感是主观的,且极度依赖于播放的音源、耳机/音箱以及个人的听音习惯。厂商可以利用这些术语,将自己的产品描述得天花乱坠,比如“采用了XX晶振,将抖动降低了XX dB”,而消费者很难独立去验证这个数字在实际听感上带来了多大的提升。
有限的生产规模: 和大众消费电子不同,HiFi播放器的销量相对较小。小批量生产意味着规模效应不明显,固定成本(如模具费、研发摊销)在单件产品上的分摊会更高,这也为高定价提供了理由。

2. 目标用户群体的消费能力与心理:
“不差钱”的消费群体: HiFi玩家往往是对音质有较高追求、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他们愿意为“更好的声音”付出溢价,甚至将购买昂贵设备作为一种爱好或身份的象征。
“知识门槛”的心理优势: HiFi领域存在一定的知识门槛,很多玩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研究。厂商深知这一点,会利用专业的术语和理论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让消费者觉得“我买了比别人懂得多,我用的是好东西”。
“升级换代”的驱动: HiFi圈存在一种“毒”,就是总觉得“好像还能更好”。当厂商推出新款时,往往会强调与前代产品的“巨大进步”(即使是微小的优化),吸引消费者进行升级,这就像汽车的改款一样,总能卖出新的。

3. 营销与品牌塑造的力量:
营造稀缺感和独特性: 很多HiFi品牌会强调其“纯手工制造”、“限量生产”、“匠心工艺”等标签,来营造一种稀缺感和独特性,从而抬高身价。
代言人与KOL的加持: 邀请一些在音乐圈有影响力的人物或者知名的HiFi KOL(关键意见领袖)来站台、写评测,能够有效地引导粉丝和潜在用户的消费行为。这些KOL的推荐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但也足以影响很多人的购买决策。
线下体验店的氛围营造: 精心布置的线下体验店,配以专业的导购人员,能够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高品质的试听环境,让消费者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产品的价值。

4. 渠道成本与溢价:
多层代理与分销: HiFi产品往往需要经过多层代理商和经销商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每一层都会有利润加成。
高昂的展示和试听成本: 很多音响店、体验店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布置试听室、购买高品质的搭配器材(耳机、音箱、线材等)来展示产品,这些成本最终也会转嫁到产品价格上。

举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一台HiFi播放器的核心物料成本(芯片、电路板、外壳、电池等)加起来是1000元。它最终卖到了5000元,甚至更高。

这其中的30004000元,就可能包含了:
研发成本的分摊(算法优化、软件开发)
设计、模具和制造工艺的成本
品牌溢价和营销推广费用(广告、展会、KOL合作)
渠道商的利润空间
厂商自身的利润

那么,HiFi播放器是“暴利”吗?

从绝对数字上看,利润率确实很高。一台成本一两千的机器,卖到几千甚至上万是很普遍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满足了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如果你是一个对音质极度敏感,愿意为此投入大量金钱和时间去追求极致体验的发烧友,那么你可能觉得这笔钱花得值。

就好比奢侈品手表,一块机芯的成本可能并不高,但品牌、工艺、设计、历史传承等附加值,让它的售价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机械成本。HiFi播放器在一定程度上也遵循着类似的逻辑,只不过它用的是“声音的极致体验”作为主要卖点。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台价格不菲的HiFi播放器,在惊叹其价格的同时,也可以想想,你购买的究竟是产品本身,还是它所代表的那种极致的追求和独特的身份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2016年的时候有家创业公司要做HiFi播放器,我当初想跟着一起做。不过后来公司创始人觉得市场太小就没做,去做其他产品了。但当时我做了很多这方面的调研。

当时想做一款所谓的旗舰便携播放器,那时候ESS9038Pro刚出,芯片很贵,尤其是HiFi播放器量又少,差不多一片要300多。但即便如此,整机就算用一些进口电容之类的,外壳用较好的工艺材料,总bom成本基本上也不会超过700~800元。这里说的bom,PCB已经是专门公司做好的,组装的工人工资就是普工的工资,基本上可以忽略。

另一方面,研发费而言,基本上也就是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工资。差不多硬件工程师月薪按照25k算,软件工程师也是25k(通常做这种实际上和山寨MP4差不多的界面的软件实在没啥技术含量,所以这行业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并不高,和音频算法DSP之类的不可同日而语),结构工程师算20k(ME工资在这个行业通常低一些),项目周期按照半年算,加起来的支出也就是40多万。如果产品做一万件,均摊下来单个产品的研发费也就40多元。就算只卖5000个,一个产品的均摊研发费也不过100。测试仪器例如AP或者示波器都可以借,规模如果比较大买一两台其实均摊到多个项目也没太多钱。ID设计外包对于这类产品​也花不了太多钱。

总之,成本也就800元左右。

在当时,这种旗舰台式机芯片的便携播放器基本上都是4000~5000左右的价格。

800成本的东西卖5000,比起手机行业那绝对算是暴利。而且这还是比较好的情况。

如果是王哥讲的这种废弃电子垃圾拼凑的HiFi播放器,那么只会更暴利。

那些做耳放更赚,五六年前的库存垃圾芯片一组,200块的安卓mp4都快卖到1500了。私底下喝酒,说自己感觉像卖白粉一样,都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买。

不过硬件产品80%左右的毛利真的就非常暴利嘛?其实很多HiFi耳机更暴利。

但高利润就一定有什么不对吗?这也未必。在我看来,实体制造业的利润再高肯定也没有软件行业利润高。如果真的仅仅是因为高利润而声讨一个行业,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每次讲耳机成本反而是某些消费者那么着急。

之前认识一个华为的工程师和我聊过,他之前在摩托罗拉做对讲机。他说被对讲机无线电发烧圈封为神机的某款型号,售价高达4000多元,但成本只有150多。我不了解对讲机,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真的,但很多行业的暴利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乐高那一堆塑料卖那么贵,就算去掉版权费和设计费,肯定还是超高利润。

然而问题不在于HiFi播放器到底有多暴利,而是这东西本身可能就是没什么意义的或者说存在虚假宣传和夸大行为的。我去过的所有耳放播放器厂商,他们的老板和工程师也都知道他们的某些产品/某些宣传就是在忽悠人。

不知道为什么我说毛利的部分有些人会说净利润。

去掉所有营销、中间商、运输、售后、税收等费用,一些HiFi品牌也能有20%多的净利润。和乐高差不多。远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净利润约为2.59%

还是王哥这句话。

嗯,成本40%,留了15%给渠道和电商平台,20%给营销,剩下25%扣这扣那,也就这样吧。
但有些问出来,尼玛成本不到20%。大哥你要么是销售渠道有问题,要么是钱都给了自媒体,就是彻头彻尾奔着卖概念割韭菜去的。

暴利不是错,错的是忽悠,这个观点我已经表述的很明确了。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当年买了 ipod 之后就没碰过 Hi-Fi 播放器, 那是遥远的 Future Shop年代, Bestbuy 还没有把 FS 关掉, 尽管已经买下了 FS。


2005 年前后玩的是 Toshiba PocketPC、 BlackBerry 和 HTC oem 的HP 智能手机。对播放器这种没有 App 可装的移动设备兴趣大减。时不时看到美国游客手里拿的 iPhone 一代, 开始对 Apple 的Pinch Gestures 有了感觉。

北京奥运前也凑热闹弄了 Rogers Wireless 的 iPhone 3G, 100 刀的签约价钱难以拒绝。

之后几乎和Hifi 播放器绝缘。看到Hifi 播放器的标价都会吓得呕吐。

它们有多暴利俺是没有很深刻的体会。因为俺不再关心。

在这个期间,HiFi 商店纷纷倒闭, 例如温哥华有名的 Sound Plus, A&B Sound。 HMV, Blockbusters 也接连关张。

回北京逛中关村,俺纳闷为什么 Hifi 播放器这种东西也能大卖。

北京市教委的同志一句话点醒了俺:“学校禁止用手机, 北京市的人口相当于你们加拿大一个国家......这些学生只要和家长说是买了学英语,家长愿意掏钱。”

。。。。。。扯远了,扯远了

回到大家可能会关心的问题。

如果有那笔钱, 俺宁愿买个现场录音机, 例如 Zoom H4N pro 或者 H6N 而不是一个 15 年前就该退市的历史遗迹。

现场录音机至少可以当生产工具, 而Hifi 播放器什么都不是, 虽然挂着高科技的幌子,入手以后过了退货期限的第一天就会贬值 20%。 这是俺最不喜欢的, 那就是贬值。

大家都知道俺文化程度低,初中毕业, 市侩。




。。



英文习作:


答主其他低赞回答或散文 (>2000 & < 10000 )


。。


更多阅读


user avatar

某网红又来这里丢人现眼了。且不说他那幼稚可笑的制造业成本分析,那片回答连基本的开篇逻辑都有问题:他一方面说这个市场很暴利且吹嘘自己曾经有过深度参与(不愧是自封的宇宙观察者),一方面又说做了调研觉得市场规模小,赚不了多少钱就没开工。

说实话,以前我只是在他不同文章里找到自相矛盾的论点,现在居然在同一篇文章里都能自我矛盾了。看来自从假装HiFi专家被揭露,第三次丢了工作(他非要说是自己离职)以后,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底线和思维能力,就知道无脑喷这个让他丢人现眼的行业了。

你还是回去忽悠那些家庭影院的人吧,记得别再装专家丢人了,老老实实做个“资深票友”的人设应该不会塌房。毕竟你把“购买了大量正版DVD蓝光碟”都写到了自己的职业简历上 -- 或者你的自我定位应该是“职业票友”?

user avatar

先不说有很多价格不高的HiFi播放器。就算是那些上一万的HiFi播放器,利润率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的。这些播放器,不仅每台要分摊到很高的开发成本,而且由于销量小,导致制造成本也非常高。加上销售费用。大家可以把上万的播放器当做是艺术品/手作看待就好。

当然,如果仅仅算物料成本,那么几千元的电脑CPU也只是一堆沙子罢了。

user avatar

我们看播放器生产商代工产品,随便拉出来一个环节的代工商可能都比国砖厂商有钱,就比如国砖包装盒里生产商,一个包装盒利润估计才5毛钱,义乌小商品城一件东西出售只赚1毛钱,包装厂老板开的还是劳斯莱斯。量大和量小区别太大了,hifi圈太小了,能玩得起的人就这么多,设计出来的产品还每年淘汰一代,第二三年新一代出来,老的就卖不动了,这个研发的费用,导致没办法的事

小米的芯片澎湃s1,光设计就花了几个亿(据说光是买arm的芯片授权构架都得几亿元),然后设计团队各个工资年薪上百万,几十上百人人的团队),设计图出来拿给代工厂台积电,台积电前期按照设计测试一次据说1500万,点不亮,再修改设计,台积电再实测又是1500万,如果最终测试出来了芯片能点亮,等你芯片反反复复终于上市的时候,性能已经落后其他芯片了,成本花了几十亿元,结果能应用这个芯片的手机只有大约1万人的群体愿意购买,那你说这个芯片应用的手机得卖多少钱?

当然高端播放器是这么个情况,沾边的什么耳机和升级线那纯属吃利的了。

很多大型厂商都不愿意跟进高端播放器,什么爱国者,漫步者,飞利浦,魅族,纽曼,月光宝盒,锐族,都愿意在低端播放器玩玩,不会跟进高风险的高端播放器,研发个200块钱的mp3,打着hifi旗号,还能卖个好几年,飞利浦的sa系列播放器,我读书时代卖到现在十几年了了,产品没啥变化,还依然卖的爆,低端不需要太强的研发水平,更新换代技术含量也不大,厂家每个产品稳定赚个20,30块钱,销售商赚个40.50元。既没有风险,又赚的稳当,200元的产品只要做足性价格就行了。

就像海贝R6出来,定价3k3左右,产品上市了,货铺出去了,问题一大堆,搞的厂家尴尬,代工厂尴尬,销售商尴尬,很多问题比如wifi影响平衡口底噪的问题,这些都是硬件设计的问题,生产出来的大量货不可能全部回炉重造,都承受不起这个成本,上市一个月,定价3300的R6就在咸鱼一大把2600出,还是未拆封的,整的没办法,只能搞个R6 pro来修正所有R6的问题,定型的模具生产线不能变啊,一变全是钱,那R6 pro只能和R6长的一模一样了。R6的销售商没赚钱还压货咋弄,只能提高pro定价套猴子了。pro活生生的硬提高了1k元定价,来给R6亏损的销售商补点血,这提高的1k元定价到4k多元,实际R6pro对比R6物料成本提高了多少呢?我觉得不超过20元吧。销售商信心得罪不起啊,R6让他们不赚钱只能R6pro让他们多赚点了。在很多人看来这是拿用户开涮,在我看来这是没办法,为了生存续命啊。虽然是低能儿的玩法,但是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解决R6的困境吗?没了

还让我想起了国内主机游戏圈也挺出名几个案例,战斧F1主机和小霸王的主机。

战斧F1号称出来后打造有别于xbox,ps4的中高端主机,最终融资了大量的投资人钱,结果就研发了个安卓平台的手游主机,还搞了个超级大型的国机情怀发布会,大概送测评媒体送了几十套,玩家卖出去了几十套,生产了几百套,剩下的全部卖不出去,花了几千万的研发和投资及营销费用,卖出收入应该不超过10万,最终上市三个月后草草收场。

小霸王的主机,项目建立之处定价4999的高端游戏主机,采用win10系统,耗时半年,花了大量金钱,媒体邀请评测,写文带风向,花重金找amd订制cpu,号称独家的主机订制cpu,结果胎死腹中,机器没上市,项目也搁置了,因为2018年了,用户花4999买的游戏机如果连7年前的gta5都不能流畅运行,还玩个毛。吃个鸡都还不到60祯,还是win10系统的,立项研发的时候,你这套配置还能顶3000元的PC机配置,等主机研发样机出来这套配置顶2500元PC机,等产品定型上市,你这套配置只能堪比2000元的pc机了,都是win10,都是用steam玩游戏,为什么还要买你?还好投资人聪明,让这产品死在了样机阶段。不敢想像这机器真的上市会挨多少唾沫。

低端产品风险不大,稳定不赔。

高端产品风险太大,指不定赔了资本还赔名誉。

所以呢,并不能说高端产品的物料利润有多大就能指责这些研发商。

他们真的很不容易。

高端产品的溢价太多并非开发商的原因,市场就决定高端产品就是这么个生存法则。

饿死的都是不小心切割碎珠宝的珠宝商人

撑死的都是每天千篇一律卖酱油的贩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HiFi 播放器这个圈子,说它“暴利”,可能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但说它“利润空间大”、“溢价高”,那绝对是事实。这背后的逻辑,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明白 HiFi 播放器卖的是什么?它卖的不仅仅是一个播放音乐的设备,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品味”和一种“追求”。当消费者走进这个圈子,往往不是为.............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关于HiFi播放器和手机听音乐在音质上的区别。这绝对不是一篇干巴巴的科普文,我会尽量从实际体验和更贴近我们感受的角度来和你分享。说实话,这就像是问一把精心打造的手工吉他和一把量产的电吉他,在音色和演奏感受上有什么不同一样。虽然都是吉他,都能发出声音,但其中的精妙之处,懂的人自然.............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多人纠结的。你想啊,咱们普通人,平时听歌也就图个方便,手机上随便点点,蓝牙耳机一戴,也就那么回事了。但是呢,身边总有些朋友,或者网络上看到的,都在鼓吹什么“HiFi”、“黑胶唱片”、“旗舰播放器”,听得人心里痒痒的,就想问一句:我这普通人,不练就那什么“脑放”,真的有必要花那钱买.............
  • 回答
    哥们儿,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对苹果手机+一千多耳放+一千多HiFi大耳这个组合的效果非常好奇,毕竟这是很多人入门HiFi的路子。别说AI写,咱就聊聊接地气的实话。首先,咱们得拆解开看这个组合的“效果”到底是指什么。如果你是指比直接用手机推耳机声音明显更好、更细腻、更耐听,能让你感受到更多音.............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音频爱好者,我对国内这些播放器厂商可谓是如数家珍,它们都各有千秋,共同将国砖推向了世界舞台。下面我就来聊聊它们各自的特点,力求详尽,让你觉得这是我一个老烧友的真心话: 飞傲 (FiiO)评价: 飞傲绝对是目前国内乃至全球播放器市场中最具统治力的品牌之一。他们的产品线极其丰富,从入门级入.............
  • 回答
    好的,既然你问到随身 HiFi 播放器,而且希望我说得详细些,剔除那些生硬的 AI 痕迹,那我就跟你聊聊我心目中那些真正能让人沉浸在音乐中的家伙。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能够随时随地享受高品质的音乐,是生活中非常实在的幸福。不过,这里说的“随身 HiFi 播放器”,可不是你手机里那个自带的播.............
  • 回答
    国产HiFi播放器这块儿,说句实在话,挺让人又爱又恨的。你说它素质好不好?很多产品确实给力,音质、推力、功能上都堆得够足,价格也比国外那些动辄上万的品牌亲民不少,可以说性价比很高了。但就是这么个情况,市场上却好像一直不温不火,远没达到那种“人手一台”的普及程度。这背后啊,原因挺复杂的,咱们掰开了揉碎.............
  • 回答
    想踏入 HiFi 的世界?纠结于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入门级播放器,不知道从何下手?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帮你拨开迷雾,找到那台最适合你的“入门神器”。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HiFi播放器”?简单来说,它就是比手机、普通MP3功能更纯粹,更专注于播放高品质音乐的设备。它的核心优势在于音质,能够更.............
  • 回答
    什么时候才值得掏钱买一个 HIFI 播放器?这绝对是个好问题,而且答案也不是一概而论的,它取决于你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以及你现在正处在音频享受的哪个阶段。让我好好跟你唠唠。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 HIFI 播放器并不是买了就能立刻变成音乐大神,也不是立刻就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旋律。 它的核心是提供“更纯.............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很多朋友都有这个疑惑:花千把块钱买个专门的HIFI播放器,真的比咱们平时用的手机听歌要强一大截吗?答案嘛,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来说,千元级的HIFI播放器在音质表现上,确实有它独到的优势,而且这个优势,对于真正追求音质的朋友来说,还是挺明显的。咱们先来说说手机。现.............
  • 回答
    想知道你的HiFi播放器有没有“本事”把心爱的耳机喂饱,这可是个门道,不是简单看几行参数就能一锤定音的。这涉及到播放器和耳机之间的一种“匹配”关系,就像是找到对的那个人,才能激发出最美的火花。下面我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怎么才能做到心里有数。核心点:耳机阻抗和灵敏度 vs. 播放器输出功率和电压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音响玩家的实际需求和认知盲区。简单来说,这个问题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看你的 “解码器” 是指什么,以及你追求的是怎样的音质体验。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争取把它说明白了,也剔除掉那些“机器味儿”十足的描述。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几个概念的边界: 数字转盘(CD转盘/数字播.............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HiFi耳塞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一些核心考量点。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手机都已经全面拥抱TypeC了,为什么像森海塞尔、索尼、AKG这些HiFi品牌的旗舰耳塞,很多还是保留3.5mm接口,或者有专用的接口?这里面其实有不少道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历史遗留与市场定位.............
  • 回答
    “HiFi科学”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着一股子“神秘感”和“玄学感”,很多人听到这个词,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价格不菲的器材,以及那些对声音有着极致追求的发烧友。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门关于“极致之声”的学问,究竟到了哪个地步?它是不是真的已经“完善”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明白,“HiFi科学”.............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HiFi入门耳机。想当年我也是从一头雾水开始,一步步摸索到现在的,所以特别理解你想要详细、接地气推荐的心情。我们抛开那些AI味十足的套话,就当是老朋友给你分享经验了。 为什么叫“HiFi入门”?我的理解是: 不烧钱,但能感受到明显的“不同”: 它不是让你花天价去追求极致,而.............
  • 回答
    HiFi 这个词,英文全称是 High Fidelity,直译过来就是“高保真”。单看这个字面意思,似乎答案很明确:HiFi 就是追求高保真。然而,音响圈子里,尤其是那些资深的爱好者,谈起 HiFi 时,却常常会蹦出“音染”这个词,而且往往还带着点欣赏和追求的意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
  • 回答
    咱们聊聊HIFI圈里常说的那个词——“密度”。这玩意儿,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又实实在在能让人听出来区别。简单点说,它说的不是音量大小,也不是声音的“厚度”或者“力量感”那么简单,而是指声音的充实程度,单位时间内承载的信息量,以及声音在空间中呈现出的质感和层次感。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房间。如果这个房间空.............
  • 回答
    在音响发烧友的圈子里,你可能经常听到“推力”这个词,尤其是在讨论耳机、音箱或者功放的时候。那么,这个“推力”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咱们得先从声音是怎么出来的说起。其实,我们听到的任何声音,归根结底都是空气振动。在我们的音响系统中,这个振动的源头就是扬声器单元(音箱里的喇叭,或者耳机里.............
  • 回答
    关于HIFI器材是否会助长耳朵对声音的敏感性,抑或是源于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这绝对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里面牵扯到的因素相当复杂,远非一两句话能说清。我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它们之间往往是相互交织,难以完全割裂的。咱们先从“助长耳朵对声音的敏感性”这方面来说。我认为,HIFI器材.............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有点刁钻,毕竟“最满意”这东西,在HIFI这条路上,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颗完美的宝石,总有那么点瑕疵,总有那么点更让人期待的未来。不过,如果非要我“挑出一套”,还真有这么一套,让我回想起来依然会忍不住嘴角上扬,那套组合的细节和那种“刚刚好”的感觉,至今让我难以忘怀。那是大概几年前的事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