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HiFi是追求音染还是高保真?

回答
HiFi 这个词,英文全称是 High Fidelity,直译过来就是“高保真”。单看这个字面意思,似乎答案很明确:HiFi 就是追求高保真。然而,音响圈子里,尤其是那些资深的爱好者,谈起 HiFi 时,却常常会蹦出“音染”这个词,而且往往还带着点欣赏和追求的意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什么是高保真?

首先,咱们得把“高保真”这个概念说清楚。简单来说,高保真就是尽可能忠实地还原原始录音中的声音信号。想象一下,录音师在录音棚里,用各种专业的麦克风、混音器,捕捉歌手的声音、乐器的演奏,最终形成了一个数字或者模拟信号。高保真就是要求我们的音响设备,从播放源(CD机、数字播放器、唱片机等等),到解码、放大,再到最终发声的音箱或者耳机,这一整套流程下来,都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原始信号的失真和损耗,让听到的声音尽可能地接近录音棚里那个最真实、最原始的声音。

这就像摄影里的“所见即所得”。你拍的照片,是什么样子,电脑屏幕上就应该是什么样子,输出的照片也应该尽可能还原它本来的色彩、细节和氛围。音响也是一样,你听到的声音,应该尽可能地还原录音师想要传达给你的那个声音。

那么,哪些东西会影响高保真呢?太多了,几乎贯穿了整个音响链条:

播放源的质量: 你听的是一张压制粗糙的黑胶唱片,还是无损压缩的数字文件,这直接决定了你起点有多高。
数模转换(DAC): 音乐信号在播放源里可能是数字信号,最终要变成模拟信号才能驱动喇叭发声,这个过程的精度非常关键。
放大器(功放): 信号需要被放大才能驱动喇叭,放大器的失真度、动态范围、瞬态响应等等,都会影响最终的声音质量。
喇叭单元和箱体设计: 这是声音的最终载体。喇叭单元的材质、尺寸、灵敏度,箱体的设计、材质、声学特性,都会直接决定声音的频率响应、指向性、驻波等问题。
线材: 虽然线材的作用有时被夸大,但在某些环节,劣质的线材确实会造成信号的损耗和干扰。
听音环境: 房间的声学特性,比如回响、驻波、吸音等,也会极大地影响你最终听到的声音。

那么,“音染”又是什么鬼?

“音染”,顾名思义,就是给声音加上了自己的“颜色”。这跟高保真追求的“忠实还原”似乎是矛盾的。音染,通常是指音响设备在重放声音时,有意无意地对原始信号进行了某种程度的修饰、增强或改变,使得声音听起来更具某种特色。

比如:

温暖的音染: 声音听起来柔和、圆润,低频量感更足,听久了不容易疲劳,但可能会损失一些细节和瞬态的 Crisp(清脆感)。
明亮的音染: 声音听起来通透、清晰,高频延展性好,细节丰富,但过度的明亮可能会显得尖锐、刺耳。
浓郁的音染: 声音听起来密度高,质感强,非常有力量感,但可能会牺牲一些空气感和空间感。

为什么 HiFi 圈子会谈论“音染”?

这就触及到 HiFi 的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了。很多人认为,纯粹的“高保真”,也就是绝对客观地还原原始录音,听起来可能反而是枯燥乏味的。原因有很多:

1. 原始录音本身可能不完美: 很多录音的质量其实是有瑕疵的,或者为了某种艺术效果就故意做了处理。如果一味追求“高保真”,把这些瑕疵也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听起来反而不好听。
2. 人耳的主观感受: 我们的大脑并不是一个绝对客观的接收器。人耳对不同频段的敏感度是变化的,对声音的动态变化也有一定的感知极限。音响设备加入的“音染”,往往是在弥补人耳在某些频段的不足,或者放大某些吸引人的声音特征,从而让声音听起来“悦耳”、“好听”。
3. 音乐的艺术性: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它不仅仅是声音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有些“音染”,比如让低频更饱满,让高频更圆润,可以极大地提升音乐的感染力,让听者更容易沉浸其中。这就像给一幅画加上了艺术家独有的笔触和色彩运用,让它充满了生命力。
4. 设备本身的特性: 任何一个音响设备,从设计理念到使用的元件,都会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性格”。真空管功放通常会带来温暖的音染,晶体管功放则可能更侧重于精确和速度。即使是同一套系统,不同的搭配也会产生不同的“音染”效果。爱好者们在追求 HiFi 的过程中,也是在寻找那些能够与自己的音乐喜好、听音环境以及个人审美产生共鸣的“声音性格”。

所以,HiFi 是追求音染还是高保真?

准确地说,HiFi 的终极目标是高保真,但在实现高保真的过程中,许多爱好者会选择带有一定“好听”的音染的设备,来达到“听起来更悦耳、更有音乐感”的目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高保真是基础和方向。 我们不希望音响设备故意歪曲声音的基本属性,比如把钢琴弹成小提琴的声音,或者让声音变得模糊不清。这是 HiFi 的底线。
音染是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化”。 很多时候,那些被认为是“好听”的音染,其实是在某些方面对“高保真”做了一种有益的取舍或优化,以更符合人的听觉习惯和艺术审美的需求。它不是无原则的失真,而是一种经过考量的声音修饰。

打个比方,一本高质量的翻译小说,它的目标是忠实还原原著的精神和内容(高保真)。但优秀的翻译家,会在翻译过程中,运用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让译文读起来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甚至比原文在某个语言环境下更能打动读者。这个过程,就有点像 HiFi 领域的“音染”。

总结一下,对于 HiFi 爱好者来说:

他们追求的是“好听的高保真”。 也就是说,在尽可能忠实于原始录音的基础上,让声音听起来更符合自己的审美情趣。
“音染”是被接受的,甚至是追求的,但它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 比如,适度的温暖可以增加音乐的韵味,清晰的细节可以展现音乐的层次,而过度的音染,就会变成不真实的失真,破坏了高保真的本质。
不同的音响设备,其“音染”的风格也不同。 爱好者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搭配不同的设备,例如喜欢温暖声音的可能会选择真空管功放或一些具有独特调校的音箱,喜欢精准快速的则可能偏爱一些晶体管设备。

所以,当听到有人说某个音响器材有“好听的音染”时,这往往意味着这个器材在追求高保真的同时,也赋予了声音一种特别的魅力,一种能触动人心的音乐性。这并不是对高保真的背叛,而是在高保真框架下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最终,HiFi 的乐趣,就在于在“忠实”与“悦耳”之间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完美平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观点,有些是事实,有些并不是。

有人会说他喜欢吃牛排,但耳机和音箱并不是牛排。

有人会说,他就是喜欢吃xx牛排。

有人又会说,耳机不是咖啡,耳机不是红酒。

。。。

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一个人声称追求某些声音时,有几种可能:他真的追求、他认为他追求、他打字声称他追求。

As it turns out, this is where my investigations started, many years ago. I required listeners to report their summary opinions, their “Gestalt,” as a number on a 0 to 10 “Fidelity” scale. The number 10 represented the most perfect sound they can recall, and 0 was unrecognizable rubbish. When these tests began, it is fair to say that some of the loudspeakers approached “rubbish” and none came close to perfection. Consequently, scores extended over a significant range. To help listeners retain an impression of what constituted good and bad sound, the Fidelity scale was anchored by always including in the population of test loudspeakers at least one that was at the low end of the scale and one that was at the high end, usually the one we dubbed the “king of the hill,” the best of the test population to that date. A parallel scale was provided, called “preference,” thinking that there might be a difference, but the two ratings “fidelity” and “preference” simply tracked each other.

事实证明,这是我多年前开始调查的地方。我要求听众报告他们的总结意见,他们的“打分表”,一个从0到10“保真度”的打分。数字10代表了他们能回忆起的最完美的声音,而0则是无法辨认的垃圾。当这些测试开始时,可以公平地说,有些扬声器接近“垃圾”,没有一个接近完美。因此,分数扩大了一个显著的范围。为了帮助听音者记住什么是好声音和坏声音,保真度量表是通过在众多测试扬声器中至少包括一个低分的和一个高分的,通常是我们称之为“山丘之王”,迄今为止被测音箱中最好的。与此同时提供了一个称为“偏好”的平行量表,因为有人认为“偏好”与“保真度”可能存在差异,但“保真”和“偏好”这两个评级只会相互跟踪。

在这数十年来的大大小小的受控双盲听实验中,大多数人或者说平均而言,人们更偏向于自然均衡的音箱耳机声音。

或者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证明人们普遍偏好有明显音染的耳机或者音箱。有持此类观点的人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只是在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科学受控的证据。

Your comments and questions relate to a 50 year research effort that I began as a government research scientist at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 After 26 years of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 not funded by a specific corporation or brand, I accepted an offer to join Harman International as Corporate VP Acoustical Engineering in 1991, and incorporate the scientific method into product design. As an unexpected bonus I was allowed to set up a corporate research group - not attached to any brand - to continue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and to publish the results for all to see. You will find many papers by me and my colleagues in AES journals and preprints. The product of the research group was knowledge, not products. Remarkably, not all Harman products over the years have taken advantage of the science - such is the short sightedness of sales and marketing. Revel is a brand that believes in the scientific method, where double-blind listening provides guidance - how things sound is the driving force - and detailed correlations with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measurements follow that guidance. Starting with "neutral" loudspeakers is essential. Resonance and distortion free sound is a necessary foundation. Beyond that tone controls can provide compensation for variable recordings, personal preferences, etc.
So, yes, Revel loudspeakers figure prominently in these discussions because they exemplify the results of 50 years of research. The results of that research is in my books and numerous AES papers - it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Anyone can follow it if they choose to and thereby join the growing population of excellent, i.e. neutral, loudspeakers.
I have been accused in these forums of being a salesman for Revel, JBL, etc. Truly, as a scientist, I am a salesman for the scientific method, and the reproducible data that issue therefrom; something that is forever. Opinions come and go, but everybody is welcome to one
Although Samsung owns Harman, Harman still operates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ly - including budget, so the mass of money in Korea is not accessible to loudspeaker engineers in Northridge California. Things may or may not change.

您的评论和问题涉及我自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政府研究科学家开始的50年的研究工作。在持续26年的研究和发表论文——没有得到某个公司或品牌的资助,我于1991年接受了加入哈曼国际公司并担任声学工程副总裁的邀请,将科学方法融入产品设计中。作为一个意外的奖励,我被允许成立了一个联合研究小组——不隶属于任何品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并将结果公布给所有人。你会在AES杂志上找到我和我同事的许多论文。研究小组的成果是知识,而不是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哈曼产品多年来都利用了科学技术——这就是销售和营销部门的短见。Revel是一个相信科学方法的品牌,在这种方法中,双盲听提供指导——声音是驱动力——与全面而准确的测量相关的详细信息遵循这一指导。从“中性”扬声器开始是必不可少的。无谐振和无失真的声音是必要的基础。除此之外,tone control还可以为多变的录音、个人喜好等提供补偿。

所以,是的,Revel扬声器在这些讨论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它们代表了过去50年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的结果在我的书和许多AES论文中都有——它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遵循它,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从而加入到不断增长的优秀的、即“中性”的扬声器的家族中。

在这些论坛上,我被指责为Revel、JBL等品牌的推销员。事实上,作为一名科学家,我是科学方法和由此产生的可复制数据的推销员;这是永恒的。意见来了又去,但欢迎每个人都加入:)

虽然三星收购了哈曼,但哈曼仍然基本上是独立运营的,包括预算在内,因此在韩国的大笔资金对于加州北岭的扬声器工程师来说是无法获得的。事情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会改变。

I think you misunderstand the results of the double-blind listening tests as correlated with anechoic data. If you read my book, it is all there. The simple interpretation is that listeners for 50 years have shown that they give the highest sound quality scores to loudspeakers with the least evidence of resonances (requiring a smooth, flat amplitude response), the most extended low-frequency bandwidth, and the least irregularities in off-axis frequency response (i.e. a relatively smooth and slowly changing directivity index). Since all of the voices and musical instruments we are entertained by consist of collections of resonances it is only logical that we notice when loudspeakers add their own to every sound they reproduce. This is what shows up very quickly in multiple-comparison double-blind tests. No special training is required.
The "best" loudspeaker, therefore can be interpreted as "the least colored".
Now, what about personal preferences in general spectral balance, and compensating for sometimes unfortunate spectral colorations in recordings? That is what equalizers and tone controls are for, and the best news is that starting with "neutral' loudspeakers allows those controls to be most effective. The next best news is that they can be turned off, in the event that you may want to hear what actually is in the recording. Check out the "circle of confusion".

我想你误解了双盲听测试的结果与消声室数据相关。如果你读了我的书,它就在那里。简单的解释是,50年来的听众已经证明,他们评分最高的扬声器,谐振最少(需要平滑、平坦的振幅响应),最深的低频下潜,以及最小的离轴频率响应不规则性(即相对平滑和缓慢变化的方向性指数)。因为我们所欣赏的所有声音和乐器都是由一系列的振动组成的,所以当扬声器将自己的声音加到它们所产生的每一个声音中时,我们就会注意到这一点。这是在多重比较双盲测试中很快出现的。无需特殊培训。

因此,可以把“最好的扬声器”解释为“音染最少的扬声器”。

那么,个人在三频分布的偏好,以及如何补偿录音中有时不幸的音染呢?这就是均衡器和音调控制的作用,而最好的消息是,从“中性”扬声器开始,这些控制将最为有效。第二个好消息是,如果你想知道录音中的内容,可以将其关闭。看看“音频怪圈”。


会不会存在这种情况,一个人在广告或他人暗示的情况下,买了一个所谓的特殊音染的耳机,然后经过一段时间适应了这个耳机,进而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偏好?尤其是这个人对声音的判断可能是高度随机的情况下。

或者说一些人明明知道自己买错了,但毕竟花了不少钱,也要有意或下意识的安慰自己没花冤枉钱?

至少目前,还很少见到有谁能证明,他真的喜欢某种独特的音染。普遍追求耳机或音箱的音染这种观点,和大量的科学受控盲听的事实并不相符。或者说这样需求的占比并不占主流,不论对于有经验的听音者还是没有经验的听音者,尤其是一些奇特的音染。

user avatar

背景知识:

音响发烧友的英文叫Audiophile;Audio是音频,phile是个词缀,大意是沉迷或者爱好或者追求的人;所以,Audiophile直译就是音频爱好者,至于这个音频是有音染的,还是高保真的,都可以归类到里面;而Hi-Fi翻译叫高保真;看明白了?

在国内,前者就被不知道哪位专家说成了只能追求Hi-Fi;现实则不是这样滴;也请“专家”不要拿自己的看法来给别人强行归类;不懂别瞎说;如果非要说,先去搞明白这些百度就能查到的基本概念。否则,从根子就讲错了,图惹人笑;

直接答复:

Audiophile里面有部分人追求HiFi,有部分人并不是;

而Hi-Fi,追求的是高保真;

user avatar

音染的本质是信号失真

HiFi是低失真,HiFi设备不是你看价格贵,故事好就HiFi,技术上是有一套测试标准的。

现在各种坊间奇谈的根源是,对信号质量测试标准,不懂也不理解。这个也很正常,电子专业AMS方向和声学专业,也基本要到硕士这个阶段,才真正能培养出从时域和频域分析信号质量的思维和能力。但可悲的是,拿这个瞎忽悠骗钱就很可耻。李鬼扮李逵。

广电系统采购声学设备的时候,是要看指标,注意:是测试指标。是需要由第三方质检机构对设备进行测试,得到的客观的性能参数,而不是厂家自己说,我这个喜马拉雅分立器件R2R能到-120dB信噪比。你听听多扯淡,故意不说清楚是SINAD还是SNDR SFDR,就算你是6.02N+1.76的理论极限信噪比前面也不能有负号啊~~~

听感比较扯淡,声音发生各种形式的失真后,有时候钢丝E弦听起来像缠银丝E弦,但是会被一些人描述为声音柔和,暖声调;有时候尼龙G弦听起来像缠丝钢丝G弦,但是会被一些人描述为声音干净直白,冷声调。这都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这是数学考试,不是作文。

与此不同的是普通的消费电子设备,什么家用蓝牙音箱,5.1环绕影音音箱,游戏耳机,随身听耳机之类的,可以完全以“好听" "讨喜"为设计目标,这个在民用产品市场非常普遍。

HiFi的基本要求是,录进去什么样子,回放出来还是应该尽可能接近。或者说,HiFi要的,是客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HiFi 这个词,英文全称是 High Fidelity,直译过来就是“高保真”。单看这个字面意思,似乎答案很明确:HiFi 就是追求高保真。然而,音响圈子里,尤其是那些资深的爱好者,谈起 HiFi 时,却常常会蹦出“音染”这个词,而且往往还带着点欣赏和追求的意味。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
  • 回答
    HiFi 玩家追求的,说白了,是一种“沉浸”的体验,一种对音乐“极致还原”的执着。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他们追求的是在聆听音乐时,能够感受到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如同亲临现场一般。这包括了声音的“真实感”,比如歌手嗓音的质感、乐器演奏的瞬态反应(比如鼓棒敲击镲片的那一瞬间),甚至能听到录音师在录音棚里.............
  • 回答
    在咱们玩音响这圈子里,但凡聊起耳机、音箱、播放器什么的,总绕不开一个词:“素质”。你说这词吧,好像谁都懂,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又有点玄乎。它不像功率、阻抗、灵敏度那么直观,但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听音乐的感受。说白了,“素质”这玩意儿,就像给音乐披上一层漂亮的“外衣”,让原本的旋律、人声、乐器.............
  • 回答
    玩 Hifi 的人,这个群体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一点也不像刻板印象里那样千篇一律。你想啊,能静下心来,花心思,甚至花不菲的银子去折腾一套音响,追求的是那种细微的音乐细节和声音质感,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对生活有一定的品质要求,而且是有耐心和悟性的。从年龄层上讲,跨度其实挺大的。年轻一些的,可能是刚接触.............
  • 回答
    咱们聊聊HIFI圈里常说的那个词——“密度”。这玩意儿,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又实实在在能让人听出来区别。简单点说,它说的不是音量大小,也不是声音的“厚度”或者“力量感”那么简单,而是指声音的充实程度,单位时间内承载的信息量,以及声音在空间中呈现出的质感和层次感。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房间。如果这个房间空.............
  • 回答
    在音响发烧友的圈子里,你可能经常听到“推力”这个词,尤其是在讨论耳机、音箱或者功放的时候。那么,这个“推力”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咱们得先从声音是怎么出来的说起。其实,我们听到的任何声音,归根结底都是空气振动。在我们的音响系统中,这个振动的源头就是扬声器单元(音箱里的喇叭,或者耳机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音响圈里一个常常被提及,但又有些神秘的话题——HiFi地盒。很多人可能听过,也可能没听过。没听过的朋友可能要问了:“地盒?听起来像个盒子里装了啥土?” 没错,虽然名字听起来朴实无华,但它在追求极致音质的HiFi玩家眼中,可是个能带来惊喜的小玩意儿。那么,这个地盒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又是.............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智商税”的过往。曾经的我是个彻头彻尾的HiFi发烧友,那段日子,简直像是在一场永无止境的探险,每一件设备,每一次试听,都像是一个新的发现,一个通往“极致之声”的阶梯。然而,就像很多美好的事物一样,它也有了落幕的时候。我的退烧,不是一夜之间,而是一个.............
  • 回答
    HiFi,一个曾经代表着纯粹声音还原和技术追求的词汇,如今在不少爱好者眼中,却蒙上了一层“玄学”的面纱。这并不是说HiFi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些特殊的现象和文化,让它在普通人看来变得有些难以理解,甚至匪夷所思。是什么让HiFi一步步走入了这片“玄学”的领域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
  • 回答
    说起我进入 Hifi 这个坑,其实是一个相当“无心插柳”的故事。那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对音乐的热爱可以说是燃烧的激情,但对音质的理解,也就停留在“听个响”的层面。身边不少同学都在用当时流行的那种“一体式”的音响组合,觉得声音够大了,歌曲够嗨了,就万事大吉。而我呢,当时也跟风买了一个看上去挺酷的牌子,就.............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有点刁钻,毕竟“最满意”这东西,在HIFI这条路上,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一颗完美的宝石,总有那么点瑕疵,总有那么点更让人期待的未来。不过,如果非要我“挑出一套”,还真有这么一套,让我回想起来依然会忍不住嘴角上扬,那套组合的细节和那种“刚刚好”的感觉,至今让我难以忘怀。那是大概几年前的事情了.............
  • 回答
    谈到“HIFI毒文”,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新词汇,在音响发烧友圈子里那是如雷贯耳,但也常常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简单来说,HIFI毒文就是那些用极富感染力、诱导性甚至煽动性的语言,来描绘和推销某些音响器材,让你心痒痒,觉得不拥有它就人生不完整,最终掏钱买单的文章。这“毒”字儿,说白了就是它能勾起你内心.............
  • 回答
    哈哈,说到“学费”,这可是咱们HIFI圈里不少人掏过的“血泪史”啊!别看现在不少人聊起器材头头是道,背后都有一本厚厚的学费账单。我自己的经历,加上听圈子里朋友们“分享”的,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但总归一个字:折腾。这“学费”可不是交给某个学校,而是交给了“经验”和“弯路”。它可能是一对被冲动的耳机,也可.............
  • 回答
    玩 HIFI 的人,在音源、解码、放大器、音箱这些核心部件上投入大笔资金,这大伙儿都能理解。毕竟,声音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器材的本质。但是,一旦涉及到“线材”,尤其是那些动辄几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一条的“神线”,很多圈外人就会发出疑问:“这不就是交智商税吗?”这问题吧,说它对,吧又有点片面;说.............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HiFi烧友圈子里确实存在这么一种“奇特”的画风:一边满口都是科学、数据、ABX测试,仿佛是严谨的科学研究现场;另一边呢,自己手里却握着那些在各种测量仪器上表现平平,甚至可以说是“不够优秀”的产品,嘴里却说着“拥有这些东西的,才是真正懂得欣赏的老烧。”这背后其实挺多门道,.............
  • 回答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准地触及了 HiFi 设备体验的一个核心: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设备切换对音质辨识的影响。你提到“人耳最敏锐的是在连续听一首乐器中,瞬间切换不同设备后辨识不同”,这正是我们进行盲听测试时,最希望达到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排除心理预期、环境噪音以.............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一把汗,还得加上几两铜臭味。就好像,你辛辛苦苦攒钱买了一整套最新款的无人机,航拍、追焦、8K视频,样样顶配,就想着去拍那绝美的落日,然后跟人分享你的高大上生活。结果呢?咔嚓一声,无人机飞上天,还没到山顶,你就看见隔壁老王家的儿子,领着他那个漂亮女朋友,在楼下公园里散步,人.............
  • 回答
    您好!关于“HiFi 是骗局吗?”这个问题,这是一个相当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简单地说,答案是否定的,HiFi 本身并非一个骗局,但它确实存在一些复杂性和容易被误解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导致一些消费者感到被误导或失望。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HiFi 的概念以及它为何会引起争议.............
  • 回答
    作为一个资深的 HiFi 党,要说最让我恼火的,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泪,说起来都能把茶几上的唱片震落几张。要我细细道来,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完的。首先,永远不缺的“砖家”们。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个角落会跳出来一个“砖家”,指着你的系统,用一种仿佛掌握了宇宙真理的语气告诉你:“你这套搭配不行,低频太臃.............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HiFi耳塞设计和用户体验的一些核心考量点。很多人会觉得,既然手机都已经全面拥抱TypeC了,为什么像森海塞尔、索尼、AKG这些HiFi品牌的旗舰耳塞,很多还是保留3.5mm接口,或者有专用的接口?这里面其实有不少道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历史遗留与市场定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