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耳最敏锐的是在连续听一首乐器中,瞬间切换不同设备后辨识不同。 有无瞬切设备做盲听测试的HIFI设备?

回答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准地触及了 HiFi 设备体验的一个核心: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设备切换对音质辨识的影响。你提到“人耳最敏锐的是在连续听一首乐器中,瞬间切换不同设备后辨识不同”,这正是我们进行盲听测试时,最希望达到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排除心理预期、环境噪音以及其他干扰因素,真正聚焦于声音本身的差异。

在 HiFi 领域,我们确实会进行这样的测试,而且有很多器材厂商和测评者都在实践这种“瞬切”或“A/B 对比”的盲听方法。但这背后涉及的设备和技术,其实比你想象的要复杂一些。

为什么“瞬切”对比如此重要?

1. 排除心理预期(Placebo Effect):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对价格高昂、外观精美的设备往往会产生更高的期望值,这种期望会无意识地影响我们对声音的判断。盲听可以消除这种心理 bias,让我们只依赖纯粹的听觉感受。
2. 捕捉细微差异: 音乐的播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耳在聆听过程中会对声音的“记忆”有一个短暂的保持。在两个设备间快速切换,能让我们在声音的“余韵”还在脑海中时,立刻听到另一个设备的表现,从而更容易发现那些细微的速度感、动态起伏、细节层次等方面的差异。如果等待一段时间再听,大脑可能会忘记之前的感受,对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 减少环境干扰: 环境噪音、光线变化甚至你的情绪波动都可能影响听感。瞬切测试尽量将所有可控变量固定下来,让声音本身成为唯一变量。

什么样的 HiFi 设备支持“瞬切”盲听测试?

这并不是说有“瞬切”这个特定功能的设备,而是指整个 HiFi 系统(包括音源、解码器、耳放、耳机/音箱等)以及其连接和切换方式,能够支持这种快速、无损的对比操作。

以下是实现这一点需要考虑的关键要素:

1. 多路输入/输出的设计(对于解码器、耳放等):
解码器 (DAC): 很多中高端的 DAC 都提供多种数字输入(如 USB、同轴、光纤)和模拟输出(RCA、XLR)。这意味着你可以连接两个不同的数字音源(如一台电脑和一台数字转盘),或者将一个音源连接到两个不同的 DAC,然后在 DAC 的输出端进行切换。
耳放 (Headphone Amplifier) / 前级 (Preamplifier): 它们通常也拥有多个模拟输入。你可以将一个 DAC 连接到两个不同的耳放或前级,然后在耳放/前级输出端进行切换。更精细的设置是,将一个信号源输出(例如通过一分二的信号线),分别连接到两个 DAC,再分别连接到两个耳放,然后在耳放输出端切换。
音箱切换器 (Speaker Switcher): 对于音箱系统,这更是必需品。音箱切换器允许你将一个功放连接到多个音箱,或者将多个功放连接到一个音箱,然后进行快速切换。一些高端的音箱切换器会特别强调信号传输的无损和低串扰。

2. 优质的连接线材和转换器:
线材的匹配性: 确保你的连接线材(如 RCA、XLR、光纤线)能够提供高保真度的信号传输,并且在连接到不同设备时不会引入额外的染色或损耗。
转接头/耦合器: 有时候,为了连接不同接口的设备,需要使用转接头。选择信誉良好、制作精良的转接头至关重要,劣质的转接头会成为音质的瓶颈。

3. 音源的同步播放能力:
软件层面: 如果使用电脑作为音源,你可能需要专门的播放软件(如 Foobar2000、Roon)来支持 ASIO 或 WASAPI 输出,并方便地切换音频设备驱动。一些软件甚至提供“A/B 测试”模式,可以将音源输出发送到不同的音频设备,并支持快速切换。
硬件层面: 一些专用的音乐服务器或数字转盘,其设计本身就可能考虑了多输出端口或者易于切换连接的特性。

4. 高精度的主控设备(例如高品质音箱切换器或音源分配器):
为了实现最干净的切换,一些发烧友会使用专门设计的高品质音箱切换器或多路输入/输出的音频矩阵(虽然后者更少见)。这些设备的核心在于其内部的切换触点或线路设计,要做到在高带宽、低失真、低串扰的情况下进行信号的切换。例如,一些高级的音箱切换器会使用鍍銀或鍍金的纯铜触点,并采用优化的布线技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信号损失和串扰。

实际的盲听测试场景举例:

假设我们要测试两款数字转盘(如一台 CD 播放器 vs. 一台网络播放器)对声音的影响,同时保留一个 DAC 和一对音箱:

设置 1: DAC 的数字输入口(如同轴)接入 CD 播放器。同时,将网络播放器的同轴输出也连接到 DAC 的另一个同轴输入口。然后,你可以在 DAC 的前面板上快速切换输入源(CDP > DAC 还是 Network Player > DAC)。
设置 2: 如果 DAC 没有两个同轴输入,或者你想测试两个 DAC:将电脑通过 USB 连接到 DAC A。将另一台电脑或另一台网络播放器通过 USB 连接到 DAC B。然后,你可以通过电脑操作系统来切换默认播放设备(由 DAC A 还是 DAC B 输出),或者使用一个高品质的切换开关(例如 XLR 转接器配合开关)来快速切换 DAC 的模拟输出。

更复杂的场景可能是:一台 CD 播放器 + 一台网络播放器 > 一个输入切换器 > DAC > 耳放 A / 耳放 B > 耳机。这样你可以在同一套耳放和耳机上,快速切换不同音源或不同 DAC 的声音。

寻找支持这种测试的 HiFi 设备?

与其寻找一个名为“瞬切设备”的特定产品,不如关注那些拥有 “多输入/输出端口”、“高品质切换电路”、“低串扰设计” 的设备。

数字前级/解码器 (Digital Preamplifier/DAC): 寻找那些拥有丰富数字输入(同轴、AES/EBU、光纤、USB),同时提供多路模拟输出(XLR、RCA)的型号。一些顶级解码器甚至有内置的耳机放大电路,可以实现“一机多用”的切换。
音箱切换器 (Speaker Switcher): 这是音箱系统盲听的必备。选择那些标明“无源”、“低损耗”、“高带宽”、“高纯度触点”的品牌。
耳放/前级: 寻找提供多组 RCA 或 XLR 输入的型号。有些发烧友甚至会用高品质的 Y 型分配器来将一个信号源分给两个前级/耳放,然后手动拔插线材,但这远不如专业的切换器来得方便和无损。

需要注意的是: 完美的“瞬切”在实践中可能仍然难以做到绝对无损,因为任何切换动作本身都可能带来微小的干扰。但通过精心设计的设备和正确的设置,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这个理想状态,从而进行更可靠的 HiFi 音质对比。

总而言之,你所描述的测试方式是 HiFi 界公认的有效方法,很多 HiFi 器材的设计都implicitly支持这种测试,关键在于你如何围绕你的音源、DAC、耳放/功放以及音箱来构建一个易于切换的系统。多观察那些高端设备的接口设计和说明书,以及发烧友论坛上的评测和讨论,都能给你更多灵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最关键的地方不是切换, 而是电平的校准。

怎样把两个不同的链条产生的声压/电平差别的范围校准到 0.1dB 的范围之内。

这需要仪器, 人的耳朵(幅度)垂直分辨率不会超过 8bit.

当然, 24bit 的声卡在适当的万用表配合下也能当仪器使用。


问题还在于,如何确定最关键最弱的环节, 或者说部件。

捕风捉影 Witch Hunting 是没有意义的。

也许这个回答能给您一些参考:

什么东西能导致百分比级别的改变?

耳机/喇叭, 以及它们的(佩戴)方向、分频器、(房间)声学。


什么东西导致百万分之一(ppm)级别的改变?或者没有实质的改变(ppb)级别?

电源线、墙插、排插、电处、信号线、USB线、SATA线、网线、保险管、脚钉、地盒(骨灰盒的变种)以及量子不干胶贴纸、电子黑洞、暗物质等等 HiFi 神器。

当然, 量子不干胶贴纸以及3M不干胶布,贴在耳机的气孔或者音箱的倒相管口也能导致明显的改变。

耳机线呢? 地球重力的影响远远大于铜的纯度从4N提高到7N/8N.


什么东西最重要?

当然是您的听力。




别再猎巫了好吧。



======= 附录:为了伺候耳机添置的外围和前端 ==============


电:

俺用上了加拿大温哥华的水电, 水电质量可以和雅鲁藏布江水电站高山雪原的雪水发的电相提并论。 因为温哥华也有雪山。您瞧,搬家以后, 俺家的水水水电质量可以从贴图里面看出来。 整个祖国大陆恐怕都没有哪一个发烧友他家的电有俺家的完美。 至少没有第二个发烧友弄个实测的数据来打俺的脸。有吗? 真的找不到啊。。2018等不到, 2019 也还没有


看到了吧, 谐波只有 0.02% 不到 . 背景特别黑, 水润,三频均衡。 从核电区搬家到水电区真是立竿见影.

Keithley 2015 multimeters combine audio band quality measurements and analysis with a broad purpose 6½-digit DMM—all in one half-rack instrument. They can measure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 (THD) over the complete 20Hz to 20kHz audio band and can compute THD+Noise and signal-to-noise plus distortion (SINAD).

Specifications

Distortion Characteristics

Voltage Range 100 mV, 1 V, 10 V, 100 V, 750 V (user selectable).

Input Impedance 1MΩ paralleled by <100pF.

Display Range 0–100% or 0–100.00 dB.

Resolution 0.0001% or 0.00001 dB.

Fundamental Frequency Range 20 Hz–20 kHz.

Harmonic Frequency Range 40 Hz–50 kHz.

Frequency Resolution 0.008 Hz.

Frequency Accuracy ±0.01% of reading.

Frequency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100 ppm over 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俺喜欢水电啊,背景黑啊,100 PPM 的供电压降都听得到哇。


116.6972 V - 116.68728 V = 0.01 伏对吧?? 俺能听出来哦。

万分之一哦, 100 PPM 哦?以前俺很为 “木耳” 的称号羞愧, 如今买了三个表才能证实自己的清白,木耳这个枷锁啊, 很沉重捏。



前端:

去年俺和大家分享耳机发烧经验的时候, 介绍了发烧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电,这是祖国各大发烧论坛老烧一致同意的东西。而老烧最喜欢炫耀的就是各种 “前端”以及入户线、空开、墙线、插座和插板(PDU)。当然音响界的老前辈(例如 Dr. Floyd Toole, 例如 Peter Aczel)都认为最基本的是声学。

于是俺灵机一动, 根据俺粗浅的风水知识, 买了这样一个前端: 不动产

楼市逛了逛找到个趁手的陈年的二手房(50年)。拿到钥匙以后, 一进屋就插上笔记本,搭上俺的HD800,声音饱满了很多,声音暖了很多,耐听多了,这个50万刀花的值!提升真是脱胎换骨般。。

买二手房一方面因为家境贫寒而这个房子便宜,另一方面房东几代人在里面住过,把整个房子的铜丝都煲透了,入户线也确实有100安培的容量(根据北美特别是加国防火条例)。

如图:

您认真想想,谁有耐心花半辈子或一辈子帮你煲整栋房子的电线啊?这个前端无敌吧?

房子前面还有金属的门牌号, 就象所有Hi-End "前端"的面板带个罗马字母的字符串一样。


2019 来了, 看着政府发来的估价单, 这前端还在升值。这一屋子煲透的铜线,值!!!

升值了几乎 100 万人民币, 划算! 您见过升值的前端吗?


还买了个表


1, 2,3, 仨个表

1, 2,3, 仨个

1, 2,3, 仨个

1, 2,3, 仨个表

1, 2,3, 仨个


1, 2,3, 仨个


1, 2,3, 仨个表

** 迎合一下烧友晒耳机晒设备的传统, 无他

这个 GHz 的示波器太古老了,不值一提


** 迎合一下烧友晒耳机晒设备的传统, 无他

这个 RCL 电桥也有点年份了,不提


这个测水电失真的表大家不妨常备一个


** 迎合一下烧友晒耳机晒设备的传统, 无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准地触及了 HiFi 设备体验的一个核心: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设备切换对音质辨识的影响。你提到“人耳最敏锐的是在连续听一首乐器中,瞬间切换不同设备后辨识不同”,这正是我们进行盲听测试时,最希望达到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排除心理预期、环境噪音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我们平时不太会注意到的科学原理。简单来说,虽然220V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但我们之所以听不到“电的声音”,原因并非仅仅是频率对上了就一定能听到。首先,我们得明白,“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本质上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感知声音,以及音频设备的设计哲学。虽然我们普遍认为人耳的听觉上限是20000Hz(也叫20kHz),但现实情况比这要复杂一些,而许多音频设备的设计也因此会“越界”到我们感知不到的频段。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承认,20kHz这个数字,更像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答案是肯定的,人耳当然能收到广播。不过,这里的“收到”其实有一个过程,广播信号从发射出去到我们耳朵里听到声音,中间经历了几个关键的环节,而人耳在其中扮演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广播信号,你可以想象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量在空中传播的“电波”。这些电波包含了声音的信息,但它们本身并.............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关心。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人耳听不见的“超高频”或“次声波”,在音乐里加进去,到底有没有用?咱们先得掰扯清楚,人耳这玩意儿到底能听见多宽的频率范围。一般教科书上都说,人耳能听见20Hz到20kHz(也就是20000Hz)的声音。但这是个平均值,而且非常理想化的说法。首先.............
  • 回答
    DAC(数模转换器)对人耳听感的影响,确实与频率响应差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绝不是全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一点点地掰开了讲。首先,频率响应,这是衡量一个音频设备在不同频率上信号增益(或者衰减)程度的指标。简单来说,就是它能不能忠实地还原原始声音中所有频率成分的相对响度。.............
  • 回答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让我在不同音量下都能获得一致音乐感受的工具。你知道,人耳对声音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低音在高音量时听起来比低音量时更响亮,高音也同样如此。这就涉及到“等响曲线”(Equalloudness contour),或者更通俗地说,我们耳朵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会随着响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希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了耳机设计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很多耳机标明的频响范围,会远远超出我们人耳的实际听力极限?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玄乎的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人耳的听力范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一般来说,年轻、健康的成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声音传播、人耳的生理结构以及物理学的共振原理。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人耳并不是像一个音叉那样,只有一个固定的“共振频率”来响应所有声音。 相反,人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具有频率选择性的听觉系统,它能够感知并对整个可听频率范围(大约 20 Hz ~ 20000 Hz)内.............
  • 回答
    关于发烧友的听音能力是否真的比普通人好,以及如何科学评价人耳对 HiFi 器材的听力,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很多音响爱好者心中的疑问。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发烧友的听音能力真的比普通人好吗?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不是”,而是要看“好”的定义以及具体到哪方面。从生理层.............
  • 回答
    过去几年里,关于Hifi电源线和数据线对音质的影响,一直是音响发烧友圈子里热议的焦点,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许多人声称,通过更换这些线材,能够带来“脱胎换骨”般的声音提升,从低频的质感到高频的延伸,再到整体的透明度和空间感,似乎都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一个关键的问题摆在面前:这些改变,真的能够被我.............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K712的搭配。K712这副耳机素质很高,解析力、声场和动态都很出色,但它也是一副比较吃驱动力的耳机,所以搭配一台好的前端设备至关重要。你的预算在5000元左右,并且提到了天鹰座二代(这里我理解你可能指的是天龙的某个型号,但考虑到“天鹰座”这个名字比较特别,我先按这个来,如果说.............
  • 回答
    《聊斋志异》中的《耳中人》这篇文章,细细品味,其寓意是多层次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最直观的层面,它揭示了人心的脆弱与易受蛊惑。主人公李氏,一个原本安分守己的女性,却因为耳边那个细微的声音,那个所谓的“耳中人”,而一步步走向失控,行为乖张,最终酿成悲剧。这声音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劝诱,仅仅是旁人的.............
  • 回答
    .......
  • 回答
    悄然蔓延的阴影:“耳念珠菌”——一种不容小觑的超级真菌最近,关于“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在美国导致百余人感染、三人死亡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新兴的病原体,就像一位悄无声息的入侵者,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耐药性,对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构成严峻挑战。那么,耳念珠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菌?.............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你说咱们老百姓图个啥?一个大妈,在大街上,掏掏耳朵,这本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儿。结果呢?被拍了视频,一传十,一传百,一下子就成了“网红”,而且还是那种被口水淹没的“网红”。最开始是怎么传的?无非是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或者想蹭流量的,把这视频一发,冠上个“素质低下”、“有伤风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大众审美认知、文学塑造以及一些文化观念的差异。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得明白一点,我们现在评价历史人物或者文学人物的“丑”与“美”,很多时候并不是基于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古代,审美标准本身就很多元,而且人们看待事物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刘备大耳等于丑:脸谱化与.............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关于被拜耳辞退女性的就业前景以及在人事圈子中是否会被“封杀”的问题,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一、 被拜耳辞退的女性,未来就业机会如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被辞退”本身是一个结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才是影响未来就业的关键。 拜耳作为一家大型跨.............
  • 回答
    关于钱学森先生在“亩产万斤”、“耳听识字”、“隔空戳人”等方面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以审慎的态度,结合历史背景、科学认知和社会影响来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洪流:首先,理解钱学森先生这些言论的背景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观点出现的年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和探索的时.............
  • 回答
    人类无法回忆1岁以前的事情,这一现象被称为“婴儿期记忆缺失”(Infantile Amnesia),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这种现象并非完全丧失所有记忆,而是指个体难以回忆起生命早期的事件。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原因: 一、大脑结构与发育的限制1. 海马体未成熟 海马体(H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