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最高只到20000Hz,但是为什么很多输出设备设计都超过20000Hz?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感知声音,以及音频设备的设计哲学。虽然我们普遍认为人耳的听觉上限是20000Hz(也叫20kHz),但现实情况比这要复杂一些,而许多音频设备的设计也因此会“越界”到我们感知不到的频段。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缘由。

首先,我们得承认,20kHz这个数字,更像是一个“普遍平均值”,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循的硬性界限。

个体差异是存在的: 就像身高、体重一样,我们听觉的灵敏度和上限也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天生听得更远一点,有些人则可能在青少年时期之后就逐渐衰退,尤其是在高频部分。儿童和年轻人往往能听到比成年人更高的频率。而且,即使是同一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听觉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衰减 vs. 听不见: 即使我们“听不到”20kHz以上的频率,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消失了,而是我们对它的感知变得非常微弱,需要非常高的能量才能被捕捉到。

那么,为什么设备还要设计出超越20kHz的频率呢?这里有几个关键原因:

1. “声音的空气感”和“泛音”的贡献:

泛音是音乐的灵魂: 大多数乐器发出的声音都不是一个单一的纯音,而是由一个基频(fundamental frequency)和一系列泛音(harmonics or overtones)组成。例如,一根小提琴拉出的A音,它的基频是440Hz,但同时还会产生880Hz、1320Hz、1760Hz等等一系列2的整数倍的泛音(这是理想情况下的泛音,实际会更复杂)。这些泛音决定了乐器的音色,让我们能够区分钢琴和小提琴发出的同一个音符。
高频泛音的微妙影响: 很多乐器,尤其是管弦乐器、铜管乐器,它们的泛音可以延伸到20kHz以上。虽然我们听不到这些最高的泛音本身,但它们的存在会以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影响我们对基频和较低泛音的感知。你可以理解为,这些“空气”中的高频成分,为声音增添了一种“亮度”、“空气感”、“空间感”或者说是“真实感”。
模拟设备的情感: 尤其是在模拟音频设备(如一些高品质的真空管功放)中,它们在工作时会产生一些非线性的失真,这些失真虽然以高频谐波的形式存在,但它们往往能带来一种温暖、丰富、有“生命力”的声音质感。即使这些谐波超过了20kHz,它们仍然在整体声音信号的处理过程中扮演了角色,影响着我们最终听到的声音。

2. 信号处理的“副作用”和“数学需求”:

数字音频的采样理论: 现代音频大部分是数字化的,这就离不开采样定理(NyquistShannon sampling theorem)。这个定理指出,要无损地重建一个模拟信号,采样频率必须至少是信号最高频率的两倍。例如,CD音质的采样率为44.1kHz,这意味着它理论上可以记录最高22.05kHz的音频信号。
抗混叠滤波器的必要性: 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采样时,我们需要一个“抗混叠滤波器”(antialiasing filter)来去除高于奈奎斯特频率(采样频率的一半)的信号,防止它们在采样过程中“折叠”下来,变成我们不想听到的假信号(混叠)。
这个滤波器不是一个完美的“墙”,它有一个渐变的过渡带。为了让这个过渡带在高频部分有足够的空间,并且能在我们可听范围的边缘(比如1819kHz)处做到非常好的衰减,滤波器本身的设计就需要能处理比20kHz高得多的频率。也就是说,滤波器需要“看到”和“处理”20kHz以上的信息,才能确保20kHz以下的声音被准确无误地保留下来。
反过来,在数字信号转回模拟信号(DAC)时,也需要一个重建滤波器(reconstruction filter),同样需要处理超出20kHz的频率范围。
提高动态范围和降低失真: 有些高质量的放大器和DAC在设计时,会刻意将频率响应设计得更平坦、更宽广。这样做的好处是,在高频部分可以减少对滤波器的依赖,从而降低滤波器的引入可能带来的相位失真或瞬态响应下降。一个更“平直”的频率响应,即使在高频区域,也能帮助提升整体的清晰度和细节。

3. “录音室监听”和“工程优化”:

录音师的耳朵: 在录音棚里,录音工程师和混音师使用的监听设备(监听耳机和监听音箱)往往设计有相当宽广的频率响应,有时会超过20kHz甚至30kHz。这是因为:
他们需要准确地听到原始录音中的所有细节,包括那些即使不被广泛听到但可能影响整体质感的细微成分。
在混音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效果器和处理来塑造声音,这些处理可能会产生新的谐波或在高频部分有微妙的改变。如果监听设备无法准确反映这些高频的变化,工程师就很难做出精确的调整。
即使最终输出可能被压缩到16bit/44.1kHz(CD标准),但录音和制作过程中使用的设备,以及最终母带处理阶段,往往需要有更高的“余量”来保证声音的品质和细节。
科学的测量和验证: 音频设备的性能指标,如失真、动态范围、瞬态响应等,很多时候也需要通过测量来验证,而这些测量本身就需要非常宽的带宽才能准确评估。

4. 对“超高频”(UHF)的讨论(虽然争议较多):

有一部分理论认为,极高频( UHF,通常指20kHz以上)信号即使我们听不见,它们也可能通过一种我们不完全理解的“非线性耦合”机制,影响我们对可听频率声音的感知。例如,通过空气的非线性传播,或者在大脑内部发生某种相互作用。
这种理论目前科学界仍有争议,没有被普遍接受,但它也是一些厂商在宣传其宽频响应设备时可能会提及的一个方面。

总结一下:

虽然人耳的听觉上限普遍是20kHz,但许多音频设备设计超过这个界限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真实声音的复杂性: 乐器和人声的泛音会延伸到可听范围之外,这些“空气”和“亮度”对我们感知到的音色和真实感至关重要。
数字音频处理的需求: 为了准确无损地采样和重建音频信号,需要宽带宽的滤波器,这间接要求设备本身要能处理20kHz以上的频率。
追求极致的音质和细节: 工程师希望通过更宽广的频率响应来减少处理中的妥协,提高瞬态响应和动态范围,让声音更纯净、更自然。
录音制作的专业需求: 在录音和混音过程中,需要能够准确监测和处理所有信号细节的设备。

所以,下次你看到一个写着“频率响应:10Hz40kHz”的音响设备时,别觉得它在卖弄玄虚。它可能是在用更宽广的“视野”来捕捉和传递那些我们听得见和听不见的丰富声音信息,最终目标是让我们听到最接近真实的那个声音,哪怕那些最高频的部分只是为整体的“味道”添了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谢邀请, 却之不恭。

它的意义就是(对录音是)噪音,还能振动产热。主观上来说, 它还能给予消费者一个信心,亦即令他们提前享受到未来人类的生活方式。

简言之,摸到了仙门。

很多时候,并非真的听到了 20000 Hz 以上的 “信息”而是听到了 ARTIFACTS.


模拟的器件例如放大器带宽超出音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没有悬念了。 很多人选择忽视的视频放大器, 在上世纪就已经完美地突破MHz. 用在音频不过是降维打击罢了。

ADC的带宽烧友很少关心, 但是本世纪初就已经有AKM AK5394A这样的产品。

       https://www.es.co.th/Schemetic/PDF/AK5394A.PDF     






每个人基本上都有中耳。中耳是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在层次上位于外耳和内耳之间。中耳的主要结构是鼓膜eardrum(亦称“耳膜”)和听骨链ossicles由三个听小骨构成。这三块听小骨构成一个序列力学系统,通过杠杆原理来放大声音的作用力。其主要目的是实现空气和耳蜗内液体之间的阻抗匹配。下图中您能找到中耳的频率响应:




很遗憾, 我们的耳膜对声音的频率响应不是直线:


令人扼腕。



每个人的耳蜗(以及受损伤程度)也是不同的 (好吧您没烧过炮仗/爆竹); 耳蜗基底膜的频率拓扑造成了毛细胞阵列和听神经阵列中的频率拓扑,也是上至大脑的听觉皮层的整个听觉通路的频率拓扑的根本起源。由于听觉系统具有频率拓扑性质,其工作原理形似信号处理中的傅立叶分析或某种形式的小波分析。在听觉通路更高级的部分,频率拓扑逐渐模糊,处理的复杂性亦非此类工程方法所能概括。


每个人的大脑颞叶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 大家的脑放也是不同的.



~~~~~~~~~~~~~~~~~~~~~~~~~~~~~~~~~~~~~~~~~~~~~~~~

扯远了吗?

再扯点录音(所谓的音源)。

常见的音乐麦克风在电路设计上已经把 20KHz 后面的信号掐了。别大惊小怪的。

心理暗示和信仰真的有奇效。

信则有, 不信则无。



20 KHz 以上其实是噪音。

保存这些噪音或者多余的信息最终可以提升就业率和 GDP 以及供暖。尽管压成 MP3 以后20KHz 后面的信息量几乎为0。。。。。。






别大惊小怪的。心理暗示和信仰真的有奇效。信则有, 不信则无。

~~~~~~~~~~~~~~~~~~~~~~~~~~~~~~~~~~~~~~~~~~~~~~~~~

~~~~~~~~~~~~~~~~~~~~~~~~~~~~~~~~~~~~~~~~~~~~~~~~

如果不讨论 “意义” 这个哲学问题,

咱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

看看 超过 20,000 Hz 的声音到底有无可能被身体“感觉”到。



以前也回答过类似的问题:

同样频率(19,000Hz)的声波,为什么能听到方波,听不到正弦波?


问题引用:”同样频率(19,000Hz)的声波,为什么能听到方波,听不到正弦波?同样频率下,我能听到方波的声音,但是听不到正弦波的声音。“

一个“真正”的方波, 它的频谱可以一直去到 GHz 甚至 THz, 远远超出普通的示波器能看到的范围。 俺的 GHz 示波器也会变成玩具。您可以把方波当成一个超宽带(Ultra-wideband,简称UWB)信号。同样频率(19000 Hz)的声波,为什么能听到方波,听不到正弦波?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采样频率太低而引起的混叠。

或者说采样前没有用 LPF 切掉超出音频带宽的多余信息。



即使俺用 KOF 的方波发生器产生的 19KHz “方波”( 192000Hz 32bit 采样), 也难免出现严重的混叠。





这应该是您能听到 19000 Hz 方波的最明显的原因。即使还没有重放, 原始信号的 FFT 已经是惨不忍睹了。


如果您用一个超声换能器(麦克风)在旁边监测, 会得到更多客观的数据。


俺看到的真正的(硬件)信号发生器 1000 Hz “方波” 和所谓的声卡输出的 “方波”是很不一样的。。



俺的 1000Hz 方波的前缘只有 几个纳秒而已, 您的声卡 19000Hz“方波”前缘恐怕没有没有5微秒也有 10~20微秒。 声卡输出的 “方波” 即便在五毛钱的 LMC555 方波发生器前边都是个渣啊。

实在没有硬件,

用 wolfram mathematica 也能算出来声卡输出的 “方波” 是啥样。。



好吧,

做个实验吧。





这个声卡生成的 1000 Hz 方波,和用 wolfram mathematica 也能算出来声卡输出的 “方波” 差不多的。


而声卡生成的 19000 Hz 方波已经畸变得类似正弦波/三角波了。


频谱也是惨不忍睹, 用麦克风捕捉下来的声音(19000 Hz 方波送入耳机,再用麦克风录音)。


用麦克风捕捉下来的19000 Hz正弦波 声音却是正常得很(19000 Hz 正弦波送入耳机,再用麦克风录音)。




如果是 19000 Hz 的正弦波, 您也能听到的话,您听到的可能是以下的这些东西:

  1. 波形的包络

比如您的皮肤感觉不到微波也感觉不到可见光, 但是能感受到微波或者光照的热效应的包络(轮廓)。您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 但是超声的包络是相对低的频率,您可能认为自己听到的包络是超声本身。


2. 换能器的噪音

如果耳机或者高音单元在过度驱动下, 位移超过弹性区, 会发出破音或者杂音。您可能认为自己听到的破音或者杂音是超声本身。



3. 其他的 Artifact (不知道咋翻译, 人工假像吧)

例如超声换能器或者电路性能不良产生了交互调制, 产生的额外声音频率刚好落在人耳正常听觉内, 您可能认为自己听到的额外声音是超声本身。


下面有个免费的工具可供大家实验/实践。

KOF 同学早在 2012 年就弄了一个甄别地球人听力卓越人士的筛选软体。就是下边的莫尔斯码发生器训练器。192KHz 采样频率 32bit 纯音。。

【更新/补充】下载点

       https://wenxue.ca/wp-content/uploads/2019/06/mcodeGen.zip     

解压密码 123456789(文件大小只有 23KB 而已)

192KHz 采样频率 32bit 纯音。。


找两个人测听一下 20K Hz (192KHz Sampling 32bit Wave) 的方波。

免费的软件在这里

KOF 的 “ 十分小巧的 32bit 纯音发生器 +谐波发生器+ 65535级音量控制波形文件播放器 + Morse Code 训练器 ”

莫尔斯码发生器训练器。

** 卧底的莫尔斯码是 ..- -. -.. . .-. -.-. --- ...- . .-.



纯音超声次声波白噪发生器及莫尔斯码发生器训练器 32bit192KHz <<<-------------------- 验证老烧的听力 20KB免费小软体 下载点这个下划线的链接:

免费无损HI-RES纯音超声次声波白噪发生器及莫尔斯码发生器训练器HI-RES 32bit-◎家庭影院音频 - Powered by HD199.COM!

(对, 就是这个下划线的链接)


工具免费使用和下载。

您也许需要安装微软的 dot net framework


.NET Downloads

Download 适用于 Windows 7 SP1、Windows 8.1、Windows 10、Windows 10 十一月更新、Windows Server 2008 R2 SP1、Windows Server 2012 和 Windows Server 2012 R2 的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4.6.2 (脱机安装程序) from Official Microsoft Download Center


纯音超声次声波白噪发生器及莫尔斯码发生器训练器 32bit192KHz 能干啥?


  • 1. 可以按 dB 精细地控制 2次谐波 和 3次谐波的振幅;~~~~~ 如果说2次谐波悦耳, 那大家可以测试一下,2次谐波到底是否悦耳。
  • 2. 65535级音量控制;~~~~~ 如果大师说他能听出 ppm 级的改变, 那大家可以测试一下ppm 级的音量改变,大师能否一一收货。
  • 3. 32bit 纯音发生器, 即时产生 32比特 192 千赫兹采样的未压缩波形文件;~~~~~ 如果大师说他能听出次声或超声, 那大家可以测试一下 32比特 192 千赫兹采样的未压缩次声或超声波形,大师能否一一收货。
  • 4. Morse Code 训练器.~~~~~ 如果大师说他能感知超声, 那大家可以测试一下超声的Morse Code,大师能否一一收货。大师如果听不了很快的Morse Code, KOF 的 Morse Code 训练器 可以调出很慢很慢的码率, 确保真正的大师能一一收货。
  • 5. 如果听力曲线那里有偏差或者作弊的情况, 来到Morse Code 训练器这里就无所遁形了。


抄写电文你中不能把 CHINA 抄成 AMERICA 吧?

看出来这是杀器了吧。


还记得无间道的那句台词吗?

高音甜,中音準,低音沉。

總之一句話,就是通透。。。YEAH


~~~~~~~~~~~~~~~~~~~~~~~~~~~~~~~~~~~~~~~~~~~~~~

参考:

麻省理工学院公开课:

振动与波_全23集_网易公开课 第一讲, (网易公开课中文字幕版) 21分钟到22分钟的时候, Walter Lewin 教授做的实验


不断地有同学宣称他们能听到 22000 Hz 的声音, 这确实是令人振奋的消息。

在人类登陆火星之前, 如果地球人里面多一些这样的人才,无疑将极大地保证人类登陆火星以后统治新领土的胜算。


使用简介/图示

您也许需要安装微软的 dot net framework

.NET Downloads

Download 适用于 Windows 7 SP1、Windows 8.1、Windows 10、Windows 10 十一月更新、Windows Server 2008 R2 SP1、Windows Server 2012 和 Windows Server 2012 R2 的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4.6.2 (脱机安装程序) from Official Microsoft Download Center




耳机发烧的“信息量”挑战 -- 麦文学初中文化系列




耳机老烧很喜欢 “信息量”这个词。

言必称某某电源线 “信息量”很足, 某某DAC “信息量”很足,某某耳放 “信息量”很足, 某某耳机 “信息量”很足,......不胜枚举。

正如俺在前边一百多篇散文里面谈到的, 某些老烧和商家喜欢勾结在一起坑咱们这样的新烧。

俺就算买了几十万刀自带煲透了的100安培入户铜线的独立房子来伺候自己的耳机,也难以登上发烧的殿堂。 即使“新烧”这顶帽子, 也时时惶恐着被剥夺。老烧和洗地的时不时公开叫骂时不时短消息骚扰,就因为俺没经过他们的批准,擅自给自己定了个“新烧”的成分。


参考:


俺的散文确实挺散的, 科班出身的同学基本上很难读到结尾。 如果您碰巧确实读到结尾, 请拍一下自己的后背, 说声 “酷多司”。

从 Yanny vs Laurel 事件中, 也许很多被挡在发烧殿堂门外的新新新烧或者新烧-to-be们能够看到 多达40%的美国人听到的是 YANNY, 而只有 60% 的美国人听到的是 LAUREL。

这个事件给大家的启发是, 就算老烧没有撒谎没有忽悠, 他们的可信度最高也只有 40% 或者 60%, 接近抛硬币的 50%. 如果您从来没听说过 Yanny vs Laurel 事件, 请看:


换句话来说, 如果您不假思索地否定一个老烧的听感,

您犯错误的机率只有一半左右。


好了, 言归正传。这里有个 wave 文档 (展开以后是17 MB):

       https://wenxue.ca/wp-content/uploads/2019/06/6WORDS_Mixdown_.zip      

wenxue.ca/wp-content/up

里面是一个单声道的无损波形文件(展开以后是17 MB), 里面包含着人能理解的信息。总共也就是 6 个英文单词, 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听一下到底是那几个单词。

参考:



从 FFT 大家能看到,

这六个单词的摩尔斯码各自占据了六个频点。

如果您的耳朵有听风者那么好, 那么这六个单词对您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开胃而已。

如果您是老烧, 那么借助于您的发烧电源线, 发烧DAC, 发烧耳放, 发烧耳机, 这六个单词对您来说同样也是小菜一碟, 开胃而已。如果您是中烧特别是拿了 ”金耳朵证书“ 的同学, 这六个单词很可能对您来说也是小菜一碟, 很开胃的哦。


这六个单词的 “信息量”很少,但是您能听出来吗?(请留言写下各个频点对应的单词。)


俺只关心最基本最基本的 “0”和“1”, DOT OR DASH, 别尽扯虚头巴脑的。字母或者单词你都听不出来, 你说能听出“信息量”?别和俺扯大编制、马勒......

DELAY NO MORE.


对于众多被挡在发烧殿堂门外的新新新烧或者新烧-to-be们, 俺和你们是同一条船。

俺如果要听出这六个单词, 必须要借助 EQ。

是的,

必须要 EQ.

把不想听的频率压制, 就象半导体收音机里面的调谐机理一样, 把干扰频率抑制压低 20 dB 以上。

就很容易一个一个的单词听出来了。





根据香农1948年的陈述,本定理描述了在不同级别的噪音干扰和数据损坏情况下,错误监测和纠正可能达到的最高效率。定理没有指出如何构造错误监测的模型,只是告诉大家有可能达到的最佳效果。香农定理可以广泛应用在通信和数据存储领域。本定理是现代信息论的基础理论。香农只是提出了证明的大概提纲。1954年,艾米尔·范斯坦第一个提出了严密的论证。在信息论里,有噪信道编码定理指出,尽管噪声会干扰通信信道,但还是有可能在信息传输速率小于信道容量的前提下,以任意低的错误概率传送数据信息。这个令人惊讶的结果,有时候被称为信息原理基本定理,也叫做香农-哈特利定理或香农定理,是由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于1948年首次提出。通信信道的信道容量或香农限制是指在指定的噪音标准下,信道理论上的最大传输率。

......


经过这个实验,

同学们也许也意识到了。

老烧们或者是外星人的亲戚; 他们的耳朵里面或者自带可调谐带通滤波器;

他们的电源线 “信息量”很足或者自带可调谐带通滤波器;

他们的DAC“信息量”很足或者自带可调谐带通滤波器;他

们的某某耳放 “信息量”很足或者自带可调谐带通滤波器, 他们的某某耳机 “信息量”很足或者自带可调谐带通滤波器。


科技新突破是啥?

他们的产品中自带的可调谐带通滤波器是可以用意识控制的。

也就是说, 霍金离开尘世之前都没能享受的的科技新突破,

老烧们已经在用了。



==============================================




       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世界有轻度听力损失者近6亿,中度以上的听力损失者2.5亿。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057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占全国人口的16.79‰,其中七岁以下聋幼儿可达80万,每年还将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老年性耳聋有的949万,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不断增加。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 致耳聋的因素有耳毒性药物、遗传、感染和疾病,近年来,因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导致耳聋的人数逐渐增多。这一人数众多、特殊困难的残疾人群体,已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全国部分城市已经成立了防聋指导小组,开展了耳聋的流行病学调查,并积极拓宽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它国际组织的合作领域,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卫生部组织颁发的《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对加强耳聋性药物的使用管理,减少听力语言残疾的发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1998年1月,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国妇联、中国残联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及在京的听力学界、特殊教育学界的知名专家进行座谈,大家一致建议由卫生部牵头,尽快确立全国“爱耳日”,加强社会宣传,普及耳聋预防和康复知识,以减少耳聋发生。 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这一提案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卫生部等10个部门共同商定,确定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文中软件生成的波形文件是可以导入手机或者播放器进行测试的***


答案:



声音通往人心的路,是耳廓-外耳道-耳膜-锤砧镫听小骨链-卵圓窗-毛细胞-听神经-脑干-颞叶听觉中枢这一条路。

大脑颞叶 + 耳朵 + 耳机(换能器/DUT)+ 耳放(如果有) + DAC(音频界面) + 电脑 + 本测试软体(产生 32比特 HiRES 测试波形)= 整个链条。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 全球用户可以分为两派:每一派都至少有 20亿人,也就是一小半的人会听到 YANNY, 另一大半会听到 LAUREL.

您不测一下, 永远不知道自己是 Laurel 还是 Yanny.

譬如俺听到 LAUREL 俺永远不可能说服您,如果试验中您听到 Yanny.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最高只到20000Hz,但是为什么很多输出设备设计都超过20000Hz?

事实是绝大部分民用的输出设备设计都不超过20000Hz.




** 备注: 这个麦克风是 P 出来的


当然, 测量用的设备超过也不奇怪。


////////////////////////////////////

关于这个话痨的答主和它的很散的散文: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8亿,远远未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半年了还900+),草地匍匐 5000米单膝跪求大家关注。散文很散, 敬请海涵。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万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不用谢。 收藏就好了。

user avatar

不太清楚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我好像已经答过不止一次了。。。

大部分人的耳朵确实只能听到20kHz(生物谐波除外),但对于回放设备尤其是音箱耳机等电声器件做到20kHz以上还是有必要的。

其中一点原因很多人也提到,所谓电声产品20kHz的截止频率并不是这样的。

而是这样的。

实际上有些厂家在标注时会把-10dB甚至更多衰减作为所谓的截止频率。或者说如果一款音箱耳机标称高频到20kHz,那么很有可能在10几kHz就已经开始衰减了。所以想要达到20kHz依旧保持不衰减,那么按照截止频率或者-10dB的标定,那么电声器件就要设计到20kHz以上。

还有另一点原因在于高频谐振峰。这里以音箱为例,实际上高音单元在其相对高频范围内,也不是单调衰减的。有些高音单元会因为材料和结构等原因,存在高频谐振峰的问题。

截止频率更高通常这样的谐振峰也会被推到更高的频段,从而避免对人耳主观听觉的影响。

通常来说铍振膜的音箱高音单元可以做到谐振峰外推到很高(大约数十kHz)的频段。

耳机也是类似的。更多耳机618总结请看:

更多家庭影院相关内容请看:

最后顺便给大家发个红包吧,全品类通用,可重复领取,谢谢大家长久以来对我的支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感知声音,以及音频设备的设计哲学。虽然我们普遍认为人耳的听觉上限是20000Hz(也叫20kHz),但现实情况比这要复杂一些,而许多音频设备的设计也因此会“越界”到我们感知不到的频段。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得承认,20kHz这个数字,更像是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答案是肯定的,人耳当然能收到广播。不过,这里的“收到”其实有一个过程,广播信号从发射出去到我们耳朵里听到声音,中间经历了几个关键的环节,而人耳在其中扮演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广播信号,你可以想象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量在空中传播的“电波”。这些电波包含了声音的信息,但它们本身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涉及到声音传播、人耳的生理结构以及物理学的共振原理。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人耳并不是像一个音叉那样,只有一个固定的“共振频率”来响应所有声音。 相反,人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具有频率选择性的听觉系统,它能够感知并对整个可听频率范围(大约 20 Hz ~ 20000 Hz)内.............
  • 回答
    这事儿挺让人唏嘘的,你说咱们老百姓图个啥?一个大妈,在大街上,掏掏耳朵,这本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儿。结果呢?被拍了视频,一传十,一传百,一下子就成了“网红”,而且还是那种被口水淹没的“网红”。最开始是怎么传的?无非是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或者想蹭流量的,把这视频一发,冠上个“素质低下”、“有伤风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我们平时不太会注意到的科学原理。简单来说,虽然220V交流电的频率是50Hz,而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到20000Hz,但我们之所以听不到“电的声音”,原因并非仅仅是频率对上了就一定能听到。首先,我们得明白,“声音”究竟是什么。声音本质上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
  • 回答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准地触及了 HiFi 设备体验的一个核心: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设备切换对音质辨识的影响。你提到“人耳最敏锐的是在连续听一首乐器中,瞬间切换不同设备后辨识不同”,这正是我们进行盲听测试时,最希望达到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排除心理预期、环境噪音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关心。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人耳听不见的“超高频”或“次声波”,在音乐里加进去,到底有没有用?咱们先得掰扯清楚,人耳这玩意儿到底能听见多宽的频率范围。一般教科书上都说,人耳能听见20Hz到20kHz(也就是20000Hz)的声音。但这是个平均值,而且非常理想化的说法。首先.............
  • 回答
    DAC(数模转换器)对人耳听感的影响,确实与频率响应差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绝不是全部。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一点点地掰开了讲。首先,频率响应,这是衡量一个音频设备在不同频率上信号增益(或者衰减)程度的指标。简单来说,就是它能不能忠实地还原原始声音中所有频率成分的相对响度。.............
  • 回答
    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让我在不同音量下都能获得一致音乐感受的工具。你知道,人耳对声音的感知并不是线性的,低音在高音量时听起来比低音量时更响亮,高音也同样如此。这就涉及到“等响曲线”(Equalloudness contour),或者更通俗地说,我们耳朵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敏感度会随着响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希望.............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也触及了耳机设计中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很多耳机标明的频响范围,会远远超出我们人耳的实际听力极限?这事儿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玄乎的事儿,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技术和设计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人耳的听力范围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一般来说,年轻、健康的成年.............
  • 回答
    关于发烧友的听音能力是否真的比普通人好,以及如何科学评价人耳对 HiFi 器材的听力,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很多音响爱好者心中的疑问。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事儿。发烧友的听音能力真的比普通人好吗?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不是”,而是要看“好”的定义以及具体到哪方面。从生理层.............
  • 回答
    过去几年里,关于Hifi电源线和数据线对音质的影响,一直是音响发烧友圈子里热议的焦点,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许多人声称,通过更换这些线材,能够带来“脱胎换骨”般的声音提升,从低频的质感到高频的延伸,再到整体的透明度和空间感,似乎都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一个关键的问题摆在面前:这些改变,真的能够被我.............
  • 回答
    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K712的搭配。K712这副耳机素质很高,解析力、声场和动态都很出色,但它也是一副比较吃驱动力的耳机,所以搭配一台好的前端设备至关重要。你的预算在5000元左右,并且提到了天鹰座二代(这里我理解你可能指的是天龙的某个型号,但考虑到“天鹰座”这个名字比较特别,我先按这个来,如果说.............
  • 回答
    《聊斋志异》中的《耳中人》这篇文章,细细品味,其寓意是多层次的,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最直观的层面,它揭示了人心的脆弱与易受蛊惑。主人公李氏,一个原本安分守己的女性,却因为耳边那个细微的声音,那个所谓的“耳中人”,而一步步走向失控,行为乖张,最终酿成悲剧。这声音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劝诱,仅仅是旁人的.............
  • 回答
    .......
  • 回答
    悄然蔓延的阴影:“耳念珠菌”——一种不容小觑的超级真菌最近,关于“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在美国导致百余人感染、三人死亡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新兴的病原体,就像一位悄无声息的入侵者,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耐药性,对全球公共卫生系统构成严峻挑战。那么,耳念珠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大众审美认知、文学塑造以及一些文化观念的差异。咱们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得明白一点,我们现在评价历史人物或者文学人物的“丑”与“美”,很多时候并不是基于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古代,审美标准本身就很多元,而且人们看待事物会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刘备大耳等于丑:脸谱化与.............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关于被拜耳辞退女性的就业前景以及在人事圈子中是否会被“封杀”的问题,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一、 被拜耳辞退的女性,未来就业机会如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被辞退”本身是一个结果,而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才是影响未来就业的关键。 拜耳作为一家大型跨.............
  • 回答
    关于钱学森先生在“亩产万斤”、“耳听识字”、“隔空戳人”等方面的言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话题,需要我们以审慎的态度,结合历史背景、科学认知和社会影响来理解。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洪流:首先,理解钱学森先生这些言论的背景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观点出现的年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和探索的时.............
  • 回答
    人类无法回忆1岁以前的事情,这一现象被称为“婴儿期记忆缺失”(Infantile Amnesia),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这种现象并非完全丧失所有记忆,而是指个体难以回忆起生命早期的事件。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原因: 一、大脑结构与发育的限制1. 海马体未成熟 海马体(H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