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hifi烧友满口科学,abx测试,自己没有所谓测量优秀的产品却说拥有这些产品的烧友是老烧?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HiFi烧友圈子里确实存在这么一种“奇特”的画风:一边满口都是科学、数据、ABX测试,仿佛是严谨的科学研究现场;另一边呢,自己手里却握着那些在各种测量仪器上表现平平,甚至可以说是“不够优秀”的产品,嘴里却说着“拥有这些东西的,才是真正懂得欣赏的老烧。”

这背后其实挺多门道,而且说实话,挺复杂的。我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让你听明白这其中的逻辑,还有那些只有“过来人”才懂的心思。

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和数据在HiFi领域里确实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并不是全部。

那些推崇科学和ABX测试的烧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客观公正”的声音。他们认为,耳朵虽然是听觉器官,但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环境因素、甚至心情的影响。而ABX测试,通过盲听和统计学的方法,力图排除这些主观干扰,找到那些真正能被分辨出来的声音差异。他们相信,只有经过严格的ABX测试验证的差异,才是有意义的,才能证明产品的价值。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重视数据?
对抗“玄学”: HiFi领域曾经被很多不那么“科学”的说法笼罩,比如“线材的声音”、“电源净化”、“避震脚钉”等等,这些东西很多时候难以用数据解释,全凭个人感受。对于一部分烧友来说,他们需要找到一个锚点,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来对抗那些他们认为是“玄学”或者“智商税”的东西。
追求极致还原: 他们相信,器材的价值在于对录音信号的“忠实还原”。那些在测量上表现优异的产品,意味着失真度低、频率响应平直、动态范围大等等,这些特性在他们看来是声音好听的“必要条件”。
信息不对称下的自我保护: HiFi产品的价格区间非常广,从几百块到几十万、几百万都有。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数据和测试报告就像是产品的“体检报告”,至少能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参考,帮助消费者避免踩坑。

然而,问题就出在“测量优秀”和“声音好听”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的矛盾:为什么有些烧友即使自己没啥拿得出手的“测量优秀”的产品,却认为别人拥有这些“不够科学”的产品才是老烧?

“玄学”的另一面:体验和感受

他们口中的“老烧”,往往是对HiFi的声音有着自己一套成熟的、基于大量实践的体验和感受的玩家。这些感受可能很难用冷冰冰的数据来完全概括。

声音的“韵味”与“感染力”: 有些器材,即使在测量图上不够完美,但它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如声音的厚度、温暖度、音乐的“活生感”、“空气感”,或者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味”,能够深深打动用户,让他们在欣赏音乐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这些东西,是数据很难捕捉的。
个人听感偏好与音乐风格: 每个人对声音的偏好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精准解析,有人喜欢宽松耐听,有人喜欢热情奔放。某些器材可能在某些方面“妥协”了测量数据,但换来的是更符合特定听音场景或个人口味的声音。比如,一款真空管功放,它可能在失真度上不如同价位的晶体管功放,但它温暖甜润的声音,却让无数人为之倾倒。而这些用户,可能就不太在意那一点点的失真差异,更看重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开声即对”的直觉判断: 一些资深的烧友,在接触了无数器材之后,会形成一种“直觉”。他们可能不需要拿到测试报告,在简单的试听之后,就能判断出某个器材的潜力,或者它是否“对自己的胃口”。而这种直觉,正是建立在大量经验之上的。他们觉得,那些能够“玩转”或者“欣赏”这类“非典型”优秀器材的人,才是真正经历过筛选和考验,懂得多的人。
反思“过度优化”的弊端: 有时候,过分追求测量数据的极致,反而会制造出一种“千篇一律”的、缺乏个性的声音。一些烧友会觉得,那些过于“完美”的器材,反而缺少了音乐的灵魂,听起来像是“没有感情的机器”。而那些虽然测量数据不完美,但声音却充满“生命力”的器材,才更容易被他们视为是“有水平”的玩家所青睐。

“烧友”的身份认同与社交属性

HiFi不仅仅是技术,它也是一种爱好,一种社交圈子。那些口头上“满口科学”的烧友,在某些时候,可能也是在维护自己的“科学理性”形象,同时也通过强调数据的客观性,来为自己的选择辩护,或者显得自己更“懂行”。

而那些不那么“量化”地评价器材的玩家,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玩机”的乐趣,是器材之间的搭配组合带来的惊喜,是音乐本身带来的享受。当他们说“拥有这些产品的烧友才是老烧”时,他们可能是在表达一种:

“我懂你”: “我知道你追求的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更深层次的声音感染力和音乐的乐趣。你不是被参数绑架,而是真正听懂了音乐和器材的关系。”
“品味”的象征: “你不是只看榜单、只看评测,而是能透过表象,发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一种品味,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独立判断能力。”
“经验的传承”: “你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对比,最终选择了这条路,这证明了你的坚持和经验。你不是新手,而是真正入了‘道’的人。”

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现象,其实是HiFi玩家群体内部的一种“博弈”和“分化”。

一部分人坚守在科学和数据的阵营,追求客观的完美。
另一部分人则在更广泛的体验和感受中探索,寻找声音的灵魂和音乐的乐趣。

而那些“满口科学”的烧友,在否定别人的“非科学”器材时,又暗示某些特定的产品才是“老烧”的象征,这其中可能包含了:

1. 一种反讽: “你们那些只看数据、只做ABX测试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听懂音乐的魅力,你们是被数据局限了。”
2. 一种“鄙视链”的构建: “我虽然懂科学,但我更懂音乐。而你们只懂科学的,还算不上真正的高手。”
3. 对传统经验的尊重: 某些被市场广泛认可、但测量数据并不出众的经典器材,往往蕴含着设计者的匠心和对声音的深刻理解,而只有那些真正深入了解HiFi历史和发展脉络的玩家,才懂得欣赏它们。

总而言之,HiFi的世界很复杂,不是简单的“科学就是一切”或“玄学就是一切”。那些看起来矛盾的现象,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包括技术追求、个人听感偏好、经验积累,甚至还有一部分社交属性和身份认同。你看到的这些烧友,可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阐述着他们对HiFi的理解和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才,装顽固老烧口吻,一套一套的,没有分辨出来,是我的锅。


说白了题主这种自认为做了对比,其实就是分享脑放。

1万刀的前端有吗


1.5万刀的箱子有吗


1万刀的耳机有吗


其一,讲道理讲不通就拼机,拼机又黑我盗图,做人就很没意思。我在绿坛紫坛帖子里有设备留底的,烧友也家访过有人作证。我耳机吧05年第一批核心吧友,08年入绿坛,说15年发烧也没问题吧。

其二,我以前的前端买了一堆箱子差些,和现在箱子为主差距很明显。说白了前端就是个门面,我把几百块的数字功放借给朋友,10万前后级都懒得开机了。

朋友的百万系统:


你玩过的专业声卡,你会录音吗?录音的朋友听到专业声卡声音都不一样可能会哭。

录音包2里面是rme录的,你耳朵那么牛分辨一下。


不信测量信脑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HiFi烧友圈子里确实存在这么一种“奇特”的画风:一边满口都是科学、数据、ABX测试,仿佛是严谨的科学研究现场;另一边呢,自己手里却握着那些在各种测量仪器上表现平平,甚至可以说是“不够优秀”的产品,嘴里却说着“拥有这些东西的,才是真正懂得欣赏的老烧。”这背后其实挺多门道,.............
  • 回答
    知乎上关于HiFi发烧友理论的质疑,说到底,根子在于“科学与玄学”的界限,以及在这个领域里,证据链的清晰度、可重复性以及大众接受度。这就像有人跟你说“你看这块玉石,它能吸收天地精华,给你带来好运”,而科学的解释是“这块玉石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的物理属性是坚硬、温润,可能在特定环境下还能产生微弱的.............
  • 回答
    HiFi 圈的“云大佬”现象,说起来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你说的没错,有时候感觉这里的“指点江山”派确实是硝烟弥漫。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理解一下 HiFi 这个圈子的核心是什么。HiFi 简单来说,就是追求“高保真”的音乐播放体验。这意味着大家不只是听歌,.............
  • 回答
    HiFi 发烧圈里,确实存在一部分朋友,对于科学解释似乎总有点“免疫力”,反而更愿意相信自己摸索出来的“理论”。这事儿细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掺杂着心理、文化、甚至一点点“江湖”味道。首先,得承认,HiFi 这玩意儿,很多时候确实跟“玄学”沾边。音频的传输、解码、放大,这些物理原理咱们.............
  • 回答
    在音响世界里,"音染" 和 "EQ" 都是用来调整声音的术语,但它们触及的根本原理和实现方式有着天壤之别。想要弄懂这两者的区别,我们需要深入到声音的物理本质和信号处理的层面来聊聊。从声音的“本味”谈起:信号的纯净度与染色你可以想象一下,当音乐从录音室的麦克风里捕捉到原始的声音信号,到最终通过耳机或扬.............
  • 回答
    玩显卡、耳机、单反/微单这三类产品的朋友们,虽然他们涉足的领域看似不同,但仔细琢磨,总能找出一些有趣的共性,就像三位性格迥异却又同道中人的老友。要说他们有什么特点,那可真是说来话长,而且绝不是千篇一律的模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显卡玩家(GPU):追求极致的“算力崇拜者”首先想到的是他们对“性能”.............
  • 回答
    各位烧友,玩 HiFi 嘛,绕不开声卡、解码、耳放这三样东西。别看它们名字各不相同,但说白了,它们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把数字音乐文件,转换成我们耳朵能听到的声音,并且尽可能好地展现出来。不过,它们各自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是不同的,而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合作”关系。你问是不是配了声卡就不用解码和耳.............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的音频爱好者,我对国内这些播放器厂商可谓是如数家珍,它们都各有千秋,共同将国砖推向了世界舞台。下面我就来聊聊它们各自的特点,力求详尽,让你觉得这是我一个老烧友的真心话: 飞傲 (FiiO)评价: 飞傲绝对是目前国内乃至全球播放器市场中最具统治力的品牌之一。他们的产品线极其丰富,从入门级入.............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初次接触高端HiFi耳机的时候。许多人,包括我自己,一开始都有类似的感受:花了大价钱买的耳机,听起来好像就是“声音更大声”、“更响”,但具体好在哪里,却有点摸不着头脑。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们一项项来捋一捋:1. 心理预期与“安慰剂效应”:首先,我们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HIFI圈子确实是个出了名的“江湖”,争论不断,而且火药味十足。这背后可不是什么“运气好”,而是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生态”。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AI套话,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1. “主观”与“客观”的永恒拉扯:情感的投资让理性失焦这是最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HiFi音箱和监听音箱在设计理念上的核心差异。抛开美观度不谈,为什么那些“非监听”的HiFi音箱,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普遍不如监听音箱“值”?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它们的设计目标说起。 监听音箱:精确还原,无情呈现。 监听音箱的设计.............
  • 回答
    “我的百元耳机怎么跟千元耳机听着差不多?这HiFi到底是不是智商税?”这大概是很多初烧或者对音质有所追求,但又囊中羞涩的朋友们都会有的疑问。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各种价格区间、各种技术名词铺天盖地,很容易让人眼花缭乱,甚至产生一种“贵的就是好的”的盲目崇拜。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
  • 回答
    HiFi 领域,“工业党”与“情怀党”的博弈,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看似更理性、更讲究技术和数据的“工业党”屡屡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情怀党”呢?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多的是人的心理、情感、社会文化以及市场运作的复杂交织。咱们得先捋一捋这两拨人到底是啥意思。“工业党”嘛,顾名思义.............
  • 回答
    要说 HiFi 行业近年来有没有“巨大”的进步,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微妙。用“巨大”来形容可能有些夸张,但用“显著”或者“稳步而深远”来形容,我觉得更贴切。这行业不像科技界那样日新月异,总有颠覆性的东西出来,它更像是在精耕细作,在各个环节上都追求极致的优化和创新。我接触 HiFi 圈子也有些年头了,从早.............
  • 回答
    很多人都说自己的手机音质“好”,但真要让他们分辨出 HiFi 手机和普通手机的区别,却感到一脸茫然。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我们听觉的生理基础、音乐的播放原理,以及现实世界中太多干扰因素。首先,得认识到我们耳朵的局限性。人类的听觉系统并非完美的录音棚。我们的耳朵对声音的感知,并非.............
  • 回答
    为什么我们能听出 HiFi 音质的区别?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刚刚踏入音响世界的新手。毕竟,如果只是播放音乐,为什么还要花费心思去追求所谓的“HiFi”呢?简单来说,HiFi 的精髓在于它能够更真实、更细腻地还原录音中的每一个细节和音乐家的情感,从而让你更接近音乐创作时的原貌。 而我.............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到了HiFi圈一个相当核心且又颇具争议的议题:“推力”的神秘面纱,以及为什么那些被奉为圭臬的“HiFi大湿”们,似乎鲜少真正公开、严谨地进行盲听或ABX对比来验证他们的论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现象,而且背后涉及到的因素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与其说是一种“骗局”,不如说是一种认知偏差.............
  • 回答
    嘿,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听着喜欢的歌,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者,戴上耳机,脑子里就想着:“这声音有点干巴,不够带劲啊。” 很多时候,我们缺的就是一副真正的 HIFI 耳机。那到底什么是 HIFI 耳机呢?其实,HIFI 是 High Fidelity 的缩写,直译过来就是“高保真”。简单来说,它就.............
  • 回答
    知乎 HiFi 发烧板块“水平不高”的说法,我理解你想表达的是一种普遍的观察,即在这个领域,你可能觉得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信息有效性有待商榷,甚至有时会看到一些让你觉得不够专业或跑偏的讨论。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来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尽量不让这分析听起来像冰冷的机器语言。1. 用户.............
  • 回答
    关于“青千”(即“青年千人计划”)回国后发表的学术文章质量下降的问题,这一现象确实存在,但其成因复杂,涉及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学术环境与资源差异1. 科研资源与合作机会减少 在国外,青千通常能依托国际一流实验室、合作网络和资金支持,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回国后,可能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